云南历史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历史与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云南历史与文化》期末考试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1.汉习楼船

答:西汉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时时威胁中原的安宁,汉武帝集中兵力常年与匈奴作战,使人力和物力都耗费过大。武帝为此寝食难安,希望能联络西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来夹击匈奴,以除心头忧患。可怎么联络呢?正在武帝大伤脑筋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带回的“蜀布”、“”等西南物产。武帝一见顿时高兴起来,说:“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产,今从大夏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当即便下令派使臣前往“”去寻求道路。使臣兵分几路进入四川、云南地区。其中一部分翻过,在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阻挡,无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来。这期间,他们对当地有了较深的了解。回到长安后,将地区的宜人气候、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物产等等,禀报给武帝。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但是,据从滇池地区归来的将领们说,“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之举必将受阻。汉武帝下令要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解决了水战的阻碍后,征伐“”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元封二年(),派将军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劳浸、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滇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一枚。这标志着从此云南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关键词:汉武帝、张骞、大夏、匈奴、昆明、昆明池、滇王

出处:《云南简史》P26

2.唐标铁柱

答: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姚嶲道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江畔。

关键词:吐蕃、洱海地区、唐九征

出处:《云南简史》P54

3.宋挥玉斧

答:“宋挥玉斧”的发生,源于南诏与李唐王朝的关系。唐朝后期,南诏屡犯西川,唐王朝对南诏,沿大渡河设防,依河为界,阻击南诏攻掠各地。因此,大渡河成为唐与南诏之间事实上的边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五年之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后蜀孟昶降宋,今四川、重庆一带统一于宋王朝,宋地与大理国辖境直接相连。大理国旋派建昌城的守将到成都祝贺,主动表达了与赵宋王朝通好的愿望。此时,宋将王全斌也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但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南诏乌蛮白蛮的凶残,因而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便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与大理国划江而治。

关键词:大渡河、后蜀、通好之愿、玉斧

4.元跨革囊

答:1206年(年),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为此,他们先征服大理。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入东部,再南攻大理。是年9月,忽必烈率军到达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乘革囊及筏以渡”,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渡江后入,大败大理守军。这就是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关键词:忽必烈、中路军、金沙江、大理

出处:《云南简史》P71

5.庄蹻王滇

答:一种说法认为庄蹻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当时楚国社会矛盾激化,庄蹻带领农民进行起义,虽然起义后来失败,但是起义沉重打击了楚国的贵族政权。起义遭到镇压后,庄蹻带领部下南退到滇池地区,准备恢复元气,回到楚国与统治者决一死战。但是秦派遣司马错夺去了楚国的黔中郡,割断了庄蹻的归路,庄蹻及其部下因此定居云南。

关键词:农民起义、楚国、滇池地区、黔中郡

补充:庄蹻王滇的意义:

(1)庄蹻入滇为云南有确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在政治上使云南由部落联盟转向区域性政权。庄蹻入滇后,“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同时“分侯支党”,将部属派往周围各地,建立起了区域性政权——滇国,一直存在到西汉时期。(3)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池地区的民族融合。

出处:《云南简史》P21-P23

6.南中大姓

答:南中大姓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中汉族移民中的上层分子。一般据有地盘,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操纵着地方社会权力。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汉族、上层分子、部曲

7.梁堆

答:梁堆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布于滇东北、滇东、滇池地区,向西延及洱海地区、永昌郡一带的一种汉式墓葬。其特点是墓室上都有高大的封土堆,民间多以为系元代统治云南的梁王之墓,故称为“梁堆”。

关键词:汉式墓葬、封土堆、梁王

8.三宣六慰

答:时期,西南地区设置的以最多,而则以百夷()地区最为完备,“凡百夷聚居区,都设土司”。其中则以“三宣司”最为着名。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宣抚司。指军民、军民宣慰使司、军民宣慰使司、

军民宣慰使司、军民宣慰使司、军民宣慰使司。三宣的范围除了国内部分外,大致还包括今那加山脉、亲敦江和以东地,和的北部。

9.两爨碑

答:爨宝子碑:碑文前半部分记述爨宝子的生平,多溢美之辞,后半部分为追悼宝子的骈散结合的颂辞。

爨龙颜碑:碑文前半部分记述爨龙颜先世及本人的生平,后半部分为一篇颂辞,骈散相间,文辞华丽,多溢美之辞。从中知龙颜为建宁郡同乐人祖孙三代世袭担任宁州刺史等职,61岁卒。

意义与影响:

(1)史料价值:反映出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发展情况:两爨碑为汉碑制式。碑文中多使用别体字和假借字、命名方式。从文体看,碑文骈散结合,在叙碑主生平时多用散句,在赞颂碑主时,则用四四、四六骈句。从碑文内容看,两碑善用典故,体现出深厚的儒道修养。反映出南中大姓,尤其是爨氏在南中已处统治地位。有补史、正史的作用.

(2)书法艺术价值:略,见课件。

10、三征麓川

答:明朝平定西南边疆地方势力的军事行动。元朝末年,因缅甸蒲甘王朝灭亡,以麓川(今瑞丽)为中心的傣族思氏势力壮大,至明初不断侵扰明西南边疆。正统六年1441,明朝以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率兵15万征讨麓川思氏,一路获胜,攻破思任发老巢沙木笼,思任发出逃缅甸,其子思机发逃往孟养,明军班师回朝。七年,思机发由孟养回麓川,攻芒市。八年,明廷以王骥督诸军再讨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