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古代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知识。

当我们仔细品味古诗词时,会发现其中融入了许多有关生物学的奥妙,这些内容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也为我们了解生物世界带来了启示。

经典之首《诗经》中的《采薇》就是一首关于植物的诗。

诗中描述了一个少女自采薇草的情景,给人以自然优雅的感受。

通过仔细品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流露,还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植物学的特征。

诗中的“采薇南山下,南山而北楚”的描述描绘了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南山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植被分布的思考。

而《诗经》中的《静女》则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将她比喻为葡萄,诗中的“蔓草青青柳条长”描述了葡萄蔓和柳条的生长状态。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植物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唐代的诗词中,也不乏对动物的描绘。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以草地和牛羊为题材,抒发了作者离别的情感。

诗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白头偕老还如此”描绘了大草原上奔跑的牛羊,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草原上动物们的奔放和大自然的宽广。

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静夜思》也有着生物学的思考。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明亮的月光巧妙地映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同时,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描写与人类的生物钟和动物迁徙的规律相关,我们可以从中联想到生物学中对节律和迁徙的研究。

而元代文人辛弃疾的《丑奴儿如梦令》则将蝴蝶和花朵融入到了诗中。

诗中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将蝴蝶的伴侣选择行为巧妙融入到诗词之中。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蝴蝶的特殊生物学行为以及它们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古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通过仔细品读其中的细节,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学的艺术之美,还能够了解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初中生物课程中,虽然不直接涉及古诗词,但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生物现象,将它们与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的古诗词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环境因素。

2. 光合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 这句诗中的“青青”形容植物的嫩绿,可以引申到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3. 呼吸作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诗句中的“尽欢”可以类比生物体在适宜条件下的旺盛代谢,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遗传与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概括)- 虽然不是古诗词,但这句话可以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 生态系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华严经》)- 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8. 生物多样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诗句中的“红豆”可以代表特定的生物种类,引申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通过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古诗词中与生物有关的诗句

古诗词中与生物有关的诗句

古诗词中与生物有关的诗句以下是三条相关内容: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出自杜甫的《绝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你看,这黄鹂和白鹭不就是自然界中可爱的生物嘛!例子:就好像我们去公园玩,能听到鸟儿叽叽喳喳地叫,那不就跟诗里的黄鹂一样嘛,多欢快呀!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自杨万里的《小池》)哇,它说的是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啦。

这多形象呀,仿佛能看到那小小的蜻蜓立在荷叶上的样子呢!例子:就像夏天我们在池塘边看到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就停着一只漂亮的蜻蜓,不就是诗里描写的那样嘛!
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哎呀呀,这说的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想想看,春天来了,桃花开了,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多有意思呀!例子:这不就跟我们春天去郊外,看到桃花开了,河里的鸭子开心地游来游去一样嘛,诗人可真会观察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诗词真的太神奇啦,能用这么简洁又美妙的语言把生物都描写得那么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呀!。

关于生物知识的古诗词

关于生物知识的古诗词

关于生物知识的古诗词古人崇尚自然,对生物世界有着深远的了解和热爱。

他们用诗词来抒发对大自然和生物的赞美之情,把对生物的认知和情感化为了美丽的文字。

下面,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些关于生物知识的古诗词,并感受古人对生物的深沉触动。

品味自然之美,来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这首词中,苏轼描述了他登上赤壁,回忆起了曹操与周瑜的战役,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与生物世界相结合的情感。

通过青山白发、秋月春风等词句,苏轼将自然景观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亲切关系。

接下来,我们来读一首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银台。

凤翥龙蟠寰宇宙,腾撑九霄云汉才。

岳宗泽洞府慈母,遥让冯唐称好才。

式微式微谁当嗣?骊龙吞虎遂平灾。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滕王阁的赞美和向往。

王勃用生动的词句,描绘了滕王阁辉煌的景象,将之比作凤凰,象征着帝王楼阁的威严与雄伟。

通过描写滕王阁的形象,王勃引出了龙蟠、骊龙等生物,增强了诗词的形象感和艺术魅力。

再来读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过简单的词句,表达了对壮丽山水景观的欣赏之情。

以黄河、鹤鸟为形象,诗人将自然景物融入诗中,传达了对秀丽自然的景仰和咏史之情。

最后,我们来读一首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山川随高翠,芳草饶春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通过对春夜雨水的描写,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和对乡愁的思念。

杜甫巧妙地将雨水与山川、芳草的形象相结合,形成了诗意盎然的图景。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似乎能听到春夜雨水轻柔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润泽和生机。

这些诗词展现了古人对生物世界的深刻洞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他们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的情感、历史相融合,以诗词的形式传递给后世。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的是草的生命周期,草一年四季生长,经历了枯荣交替,然而即使草被野火烧焦,只要有春风吹来,草就可以重生。

诗词中涉及的生物知识不仅包括植物,还有动物、昆虫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1.《庐山谣》:“庐山谷中道,独行客自娱,谷口依草木,行径如烟雾。

”这首诗中描绘的是庐山的山谷景色,其中草木生长茂密,形成了独特的雾气效果。

草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护生物圈的平衡。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提到的“地上霜”,指的是一种气象现象,也是一种生物现象。

霜是指在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附着在地面、建筑物等物体表面的现象。

此时,一些植物和昆虫也会被冰晶所覆盖。

3.《观书有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的“秋霜”,也可以指植物上的霜,即霜降之后,植物表面出现的水晶状结构。

这些水晶状结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十分美丽。

4.《赤壁怀古》:“群鸟何来哀,故国空余恨。

云物一何翠,江山暗复明。

”这首诗中的“群鸟”,指的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生物,鸟类。

鸟类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种子散布、食物链的建立和繁殖生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5.唐代李白的《将进酒》:“衣裳已成陈迹,肌肤如雪皎洁。

花发摇落水纹闲,月明直到晓。

”这首诗中的“花开摇落”,指的是春夏之交,一些花卉因受阳光、风雨等因素影响而先开花,后花落。

同时,月光照射下的花朵和草地也会呈现出水纹状,别有一番美景。

6.唐代白居易的《拟行路难》:“平生不喜武陵人,独爱卢山谷口云。

江南江北本无云,似此如彼何足论。

”这首诗中的“云”,指的是天空中的云朵。

云朵的形态千变万化,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含义,是天气变化中的重要指标。

同时,云朵也作为自然美景,为各位诗人提供了灵感。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情感和审美情怀,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

在古代,诗人们常常以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作为写作的题材,通过对生物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下面将通过一些经典诗词来探讨诗词中蕴含的生物知识。

其一,大自然的美丽:《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名句,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象。

古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体现了对大自然美丽的赞美和感慨。

而在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中,山水和鸟兽都是大自然的美好象征。

鹳雀是古代称呼凤凰的一种,它不但美丽而神秘,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通过《登鹳雀楼》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壮美的自然景观,还能体会到古人对于生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其二,生物的品性与行为:《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名句,描绘了原野上的草木在自然规律下的生长与凋零。

这里的草木不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生长顺应了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生物的顽强与生命力。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生物的品性与行为,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其三,生物的形态与特征:《江南春》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名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在这首诗中,莺是一种典型的春天鸟类,它的啼声是春天的象征。

而春天的江南不仅有艳丽的景色,还有勤劳的农民和丰富的农作物。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春天的江南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也可以了解到江南地区的独特的自然景色和生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诗人们以生物为题材进行创作,将大自然的美景、生物的品性与行为、生物的形态与特征融入到诗词中,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和自然。

学习诗词不仅可以提升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增长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热爱自然。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更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让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富于想象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知识在诗词中的体现。

首先是鸟类。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经常描绘鸟儿飞舞、鸟语花香的美好场景。

比如杜甫的《秋鹰》中写到:“秋天的白鹰猛地从云中飞出”,表达了鹰的高飞、矫健的形象。

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雀”字指的是一种叫“白鹳”的鸟类。

其次是鱼类。

诗词中的鱼常常具有跃出水面的形象,象征着努力奋进的精神。

例如杨万里的《临江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写到:“辞家欲破愁,靖泽拜仁侯。

”这里的“泽”字指的是草鱼,它常常跃入水中奔腾,具有积极向上的意味。

还有蝴蝶、蜜蜂等昆虫类。

蝴蝶在诗词中被描述为美丽的化身,比如崔颢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的“蝴蝶”称其为“春芳”,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而蜜蜂则象征着勤劳和勇敢,例如杨万里的《小池》中写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里的“蜻蜓”表示蜜蜂在花丛间勤劳地飞舞采蜜。

最后是动物的叫声。

诗词中经常描绘动物的叫声,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场景。

例如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写到:“倚井而唱曰:已有牡丹奏秦楼。

”这里的“已有牡丹奏秦楼”中的“奏”字指的是鸟儿的鸣声,形容诗人的心情愉悦。

还有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写到:“烟依山尽,月入海楼。

”这里的“烟”指夜莺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还有很多,它们让诗词更加贴近自然,丰富了表达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生物知识,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生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

从古人的视角出发,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感悟和赞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生物古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动物类生物知识点1. 禽鸟古诗中经常描绘各种禽鸟,如百鸟朝凤、孔雀开屏等。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不同种类禽鸟的形态特征、气质和习性的观察。

2. 昆虫古人喜欢以昆虫来喻人,比如蜜蜂勤劳、蚂蚁团结等。

古诗中还有对昆虫生活方式和生态的描写,如蝴蝶翩翩起舞、蜻蜓在水面飞行等。

3. 鱼类古人对各种鱼类的描绘多是以其形态特点为主,如鲤鱼跃龙门、金鳞岂是池中物等。

同时,古诗中还常涉及到渔民的劳作和渔民生活。

4. 猛兽古诗中对猛兽的描写往往以其凶猛和威武为主题,如虎啸山林、狼嚎月黑等。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猛兽的敬畏和对野性生物的观察。

二、植物类生物知识点1. 花卉古诗中对花卉的描绘常常以其美丽和香气为主题,如牡丹争艳、花开满园等。

古人还通过描写花卉的生长环境和花期等信息来展现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观察。

2. 果树古诗中对果树的描绘往往以其果实的形态、颜色和味道为主题,如梨花带雨、枣红含笑等。

通过古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果树的特点和当时的果实种植情况。

3. 草木古人喜欢以草木作为寓言的象征,如松柏高洁、莺飞草长等。

古诗中还常常描绘草木的生长环境以及它们随季节变换的景象。

三、其他生物知识点1. 星辰古诗中常常描绘星辰的宏伟和闪耀,如星河在天、夜空繁星等。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星辰的观测和对宇宙的想象。

2. 自然界景观古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如大海波涛汹涌、山川壮丽等,使我们得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自然界景观的观察。

以上是对生物古诗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界生物的独特观察和理解,还能了解到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希望这些生物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古诗,并对生物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知识
古诗词中常常蕴含了丰富的生物知识,包括对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的描写和赞美。

以下是一些示例:
1. 描写花草树木:古诗中常常描绘花草树木的美丽和特点。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描绘了月下的景色,其中可能有月光下的花草植物。

2. 描写鸟类:古诗中赞美和描写鸟类的情节非常常见。

例如,《江南春》中的“千嶂里,长云一道带破空”,描绘了鸟群翱翔的场景。

3. 描写昆虫:昆虫是古代诗人常常用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对象。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孤鹜”形容行进中的水鸟。

4. 描写鱼类:古诗中也有很多描写鱼类的诗句。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出现了“鱼”与“水”等形象。

这些例子仅仅是古代诗歌中蕴含生物知识的冰山一角。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物多样性的赞美。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

通过诗词,我们能够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同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生物的美妙和神奇之处。

本文将从动植物、昆虫等各个方面来探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古人对生物的深切情感和生动描绘。

我们来看看诗词中关于动物的描写。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对于动物的描绘,如鹦鹉、蝴蝶、牛羊等。

鹦鹉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鸟类,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这里,杜甫通过“鹦鹉洲”这个地名,表现了鹦鹉的生存环境和美好的景色,展现了鹦鹉的灵动和美丽。

杜牧的《山行》中也有“鹦鹉鹦鹉”一词,描绘了鹦鹉的悠闲和欢快。

蝴蝶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另一种昆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这里,“折柳”就是对蝴蝶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蝴蝶的活泼灵动。

通过诗词描写的动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能够从中了解到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对植物的描绘。

植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梅花、竹子、松树等都是常见的描写对象。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人钟爱的题材之一,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写到:“山抹微云淡,梅分半雪轻。

”在这里,梅花被比作半雪,表现了梅花的傲骨和高洁。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中也提到了梅花:“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可惜梅花去不见,数峰清瘦夜云端。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梅花的赞美和对梅花的喜爱。

竹子和松树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植物,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脚踏潑翠无人问,行时西子已相思。

”在这里,苏轼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的生机。

通过诗词描写的植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植物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能够从中了解到植物的外观特征和生长习性。

高中生物必背古诗词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背古诗词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背古诗词人教版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通常不会涉及到古诗词的学习,因为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内容。

但是,如果需要将古诗词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挑选一些与自然现象、生物特征相关的诗句,以此来丰富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和兴趣。

以下是一些与生物相关的古诗词,供参考:1.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的景象,体现了生物对水分的依赖。

2.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通过描写蝴蝶和黄莺,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和谐。

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通过描写荷花,表现了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

4.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体现了自然界的宏伟与生物的渺小。

5.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描写,表现了植物生长的自然力量。

6.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虽然不直接描写生物,但通过“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个体的独特性。

这些古诗词可以作为生物学教学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和欣赏生物学知识。

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

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

诗词歌赋中的生物学
在诗词歌赋中,有许多作品表达了生物学概念或包含生物学元素。

1.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

这句诗描述了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的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

2.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

这句诗描述了植物的向光性,即植物会向光生长的现象。

3. 杜牧的《山行》中,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

这句诗描绘了秋天时,树叶因为温度和光照的变化而变色的景象。

4. 苏麟的《献范仲淹诗》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

这句诗表达了温度和光照对植物发育的影响,即向阳的花木更容易生长。

5. 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

这句诗描绘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青蛙的鸣叫与交配、繁殖以及它们对农作物丰收的作用。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融合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贯穿于古诗词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生物知识。

一、植物知识
植物是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题材之一,其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庐山谣》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赞美了菊花的高洁与清雅;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表现了秋天的景色,其中有提到了香
炉和瀑布,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了植物。

这些诗句中蕴含了古代人们对植物的独特情感和
深刻认识。

二、动物知识
在古代诗词中,动物也是常常出现的题材之一。

古人对各种动物的观察和描绘,为我
们传达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清明》中的“蚕尽鲜桑烟火落,马嘶西风,听拍板”的诗句,描绘了蚕吐丝作茧、马在清明时节的安静鸣叫。

这些诗句将古代人对蚕丝的认知和生长环
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三、天文知识
古代的诗词也蕴含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对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感悟。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现了古人对
月亮的景象和情感的描绘。

这些诗句中蕴含了古代人对月亮运行规律和光影变化的认知。

古代诗词中的生物知识涉及了植物、动物和天文等多个方面,其中所蕴含的生物知识
丰富多彩。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悟,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

古代诗词中的生
物知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科普价值,对我们了解和热爱自然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及体现的生物学知识

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及体现的生物学知识

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及体现的生
物学知识
1.《春江花月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这首诗描写了一片春景,江水湖面中的月光下山松的叶片、清泉以及芳甸(芳草)都映衬得格外美好。

这里体现出了生物学知识中的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叶片蒸腾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而月光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开花结子,使之充满生机。

2.《渔家傲·钓台湾秋》:月照山村破晓,天星隐苍烟。

渔歌一叶舟,翻落满江天。

这首诗描写了晨曦时渔夫歌唱在江边荡小舟,月光洒满山村,空中的星星隐藏在乌云笼罩的苍烟之中。

这里体现的生物学知识是关于植物对光的感知:为了适应每天不断变化的日照时间,植物会根据光的强弱,调节自身的生长,以便最大化利用光照。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合了丰富的生物学现象。

本文将以20个例子为线索,分析古诗词中反映的生物学现象,以展示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句诗。

描述了春天的江南地区新绿如茵的景色。

这里反映了植物的一种生物学现象——春青萌发,植物在受到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素的刺激后,开始出现新的茎叶。

二、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是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一句诗。

描绘了秋天的森林中,纷纷扬扬的落叶。

这反映了植物的另一种生物学现象——落叶。

秋季来临时,植物会通过分解叶绿素等物质,主动将叶子脱落,以便节省养分和水分的损耗,从而更好地适应寒冷的冬季。

三、帆影碧空尽这是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诗。

通过描述船只帆影在碧空中渐行渐远,反映了鸟类的一种生物学现象——迁徙。

部分鸟类在季节交替时,会飞往不同地方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

四、龙飞甘泉涌这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

形容了龙在喷泉中飞腾的景象。

这反映了古人对于蛟龙的想象和观察。

蛟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常被描绘成巨大的龙形生物,在水中游动。

五、川上鸣明月这是南朝宋代曜的《秋夜月》中的一句诗。

描绘了秋夜中明亮的月光。

这种景象反映了物种繁衍的一种生物学现象——觅食。

在夜间,许多动物会借助月光觅食,而月光则提供了它们找到食物的光线。

六、扬州慢这是宋代杨 Wanli的《扬州慢》中的一篇七律。

该诗中通过描绘柳树依依、花开花落的景象,反映了植物的生物学现象——季节变化。

春季柳树翠绿挺拔,夏季花朵盛开绚丽,秋季柳树飘落黄叶,冬季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七、泪到岸成河这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句诗。

描述了女主人公杨贵妃流下的泪水如潮水般汇聚成河。

反映了古人对于水的涌动与流动的观察。

水是生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环境的变化也会使水体的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常常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在古代,生物古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过描绘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表达了古人对生物世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本文将对生物古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动物类古诗 1. 描述动物外貌特征:古人常通过描绘动物的外貌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如《白鹭》中“白鹭晴来一片云,青天如洗后楼门”描绘了白鹭的纯洁和高雅。

2. 描绘动物的生活习性:古人观察到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诗歌来表达,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描绘了野鹤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比喻动物的特质和性情:古人常通过比喻动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鸡鸣》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通过比喻鸡的勇敢和坚韧来表达对春天的期盼。

二、植物类古诗 1. 描述植物的四季变化:植物随着四季的更替而经历不同的变化,古人用诗歌来描绘这些变化,如《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象。

2. 比喻植物的生命力和坚韧性:植物的生命力和坚韧性常常被古人用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境遇,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通过比喻菊花的坚韧和不屈精神来表达对境遇的抱负和追求。

3. 描绘植物的芳香和色彩:古人对植物的芳香和色彩也有着深深的感受和喜爱,如《秋夕》中“銮舆千乘过,藻井何高啊!荐福别君辈,松柏是神家。

”通过描绘菊花的香气和翠绿色来表达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三、其他生物类古诗 1. 描绘昆虫的特点和行为:昆虫是古人常用的描写对象之一,通过描绘昆虫的特点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如《题临安邸》中“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通过描绘蜜蜂采蜜忙碌的景象来表达邸宅的繁华和生活的美好。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从古代诗人笔下的生物形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动植物的习性、特点和生活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探寻其中的生物知识吧!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鸟类。

古代诗词中经常描绘了鹤、鸿、燕等鸟的形象,这些诗句让我们了解到了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鹤是一种高飞的鸟,常常在高山上筑巢和觅食,因此被称为“千里目”。

而关于鸿鹄的描绘大家也一定不陌生,比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就有“饮中醉,过嘉陵江,十里鸿鹄一瓣霜。

”的描写。

这里的鸿鹄就是指大雁,大雁是一种善于长途飞行的候鸟,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长途迁徙,象征着团结和冒险。

诗词中的蝉、蝶也是很常见的形象。

蝉经常被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比如黄巢的《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蝉的一生都是在树上度过的,它们的鸣叫声很响亮,因此被称为“树上明月”。

至于蝶,它是一种有鳞粉的昆虫,善于飞翔,常常作为自由、美丽的象征出现在诗词中。

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有“遥蝶梦依稀”一句,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的怀念之情。

诗词中还描绘了很多花草树木的形象。

比如柳树,它在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中的柳树,表达了离别之情和怀念之情。

梅花、杨柳、桃李等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各自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诗词中还出现了一些神话传说中的动植物,比如龙、凤、麒麟等。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权力和尊贵,属于东方的吉祥物。

而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有五彩羽毛,被称为凤凰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至于麒麟,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身上有鳞甲,颈上有角,象征着吉祥和幸运。

这些神话中的动植物形象丰富了诗词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联想。

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许多古诗词、典故、谚语、俗语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合理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含有生物学知识的诗句,以供参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及“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用来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可以用“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域”来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锄禾日当午,汁滴禾下土”该诗句中“”的“锄禾”目的有二:一是为了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或少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梅花欢喜漫天雪,冻苍蝇未足奇”说明生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唐代李绅的《悯》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达里说明了生物具有繁殖的特点,同时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论,它还包含看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现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实际上不是蚕的死亡,而是它变态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蚕一生的发育过程为:卵一幼虫—蛹虫—成虫,"蚕死”指的就是“幼虫—蛹”的这个阶段。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诗句形象说明了黄蝶的体色与外界环境相似,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保护色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

“万绿从中一点红”该诗句既可以用解释警戒色,又可说明生物具有基因突变的特征。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透彻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形象说明保护蛙类,农作物就会丰收的辩证关系。

保护蛙类也就是使害虫的天敌得到保护,从而使害虫的数量受到控制,使农作物量增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因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古人写诗词时,经常描写自然界中的生物,这些生物常常是诗人的亲身经历,或者是在书本中所见所闻,诗人们用他们实际经验和想象力来描述自然界中的这些生物,反映出了古人对当时的生物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以下是一些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鹧鸪鹧鸪是一种栖息在林下的珍禽,因它的叫声好听,缓和鸣叫声让人倍感宁静和安详。

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写了一首诗《鹊桥仙·纤云弄巧》,诗中写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Jiangyuehua 将宁波寂寞,欲窃远公,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

月上重城,风似刀。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In this poem,韩愈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来形容鹧鸪的动作,写出了鹧鸪纵横奔跑的形象。

蜘蛛蜘蛛生活在角落、山洞、林间草丛等地方,作为常见的昆虫,蜘蛛的生活方式被诗人们广泛地描绘。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回首。

牵牛织女,不能相及。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中秋节唯有日出,万籁千声思故园,我向青楼南望,待蜘蛛儿欲可求。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蜘蛛的描述,刻画出了寂寞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恨之情。

松鼠松鼠是一种非常灵巧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爬树游走,收集树果和种子。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南春,润绿山阴静。

蜂腰碧,蝉翅红。

草长人瘦,恩爱绝。

有鸟堪栖凤池树,无人不到紫陌头。

所爱隔江南浦,逢花隔岸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On this poem,孟浩然用“有鸟堪栖凤池树”来形容松鼠的特点,表现了松鼠的机警和智慧,松鼠的形象穿过了静谧、平和的春景之中。

蝴蝶蝴蝶属于昆虫门,经常被诗人用来形容飘逸的美丽。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蕴含生物学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生物学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生物学知识的古诗词1.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

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2.宋·苏麟:《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生物的殖和发育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诗》)
这句诗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说明了生物通常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同时也隐含说出了种子中都有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结构—胚。
2、“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二、生物圈中的物质是循环的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由于黄粉蝶具有与油菜花颜色一致的保护色,以致难以寻辨。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影响植物开花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温度。由于地势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放要比平原的晚些。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鸭子在水面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的,但同时也反映出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习性的影响。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本植物大多属多年生,使植物生命周期变得生动可感。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莺争暖树”是由于早春气候还冷,因而黄莺会为向阳的树枝而相互争斗。这实际上是它们繁殖中的一种占区行为。“燕啄春泥”则反映出燕子用喙衔泥草,并混以唾液在屋檐下的筑巢行为。
6、“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常用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点从人教版生物教材中随处可见诗词的引用频度上即可窥见一斑。作为生物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文学底蕴,不善加整理地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势必会让自己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这一角度来讲,生物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学生曾学过的或易理解的诗词,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一定会使课堂鲜活而富有内涵,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将笔者整理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下,供各位生物同仁参考。
这句诗生动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生物与环境是相互的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由于向阳花木接受日照时间长,因而获取一定的热量所需的时间短,所以会发育较快。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的“歌唱”,所以才会“稻花香里说丰年”。
这句诗通过鸟类育雏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繁衍后代是它们的一种本能;更让其体会到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
五、生物的生理活动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植物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会随着,气温、日照的增减发生变化。在秋天,由于气温降低,光照减少,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而花青素含量明显增多,所以这些植物叶片会呈现红色。
3、“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唐?张籍《田家行》)
这句诗描述了野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从发育过程来看,野蚕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这句诗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描绘得栩栩如生。
一、生物具有应激性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出墙”是植物的向光性运动的结果,可使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以进行光合作用。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鹊惊”、“蝉鸣”这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种趋利避害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