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课件]西学中讲课(1)PPT

[课件]西学中讲课(1)PPT

息风剂分为三类: 镇肝熄风剂,适用于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之证。 镇肝熄风汤为代表方; 凉肝息风剂,适用于热极生风之证,以羚角钩 藤汤为代表方; 滋阴息风剂,适用于阴虚生风、虚风内动之证, 以三甲复脉汤为代表方。 注意事项:祛风剂药性多温燥,津液不足、阴 虚有热者慎用。
【组成】川芎9g
【组成】藿香9g紫苏6g白术9g白芷6g茯苓9g大
分类: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表寒证,以麻黄汤为代表
方;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表热证,以银翘散为代表 方。 注意事项: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宣之品,故煎药时间不宜太 久,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 应用解表剂时,服后取汗,但不可发汗太过, 以防损伤正气。
【组成】麻黄6g
桂枝6g 杏仁9g
西学中讲课(1)
概念:中医理论指导,
针对具体病症,辨证立法 为依据,按照组方原则, 选择药物,酌定用量,恰 当配伍而成。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合理配伍,调其偏性,
治其毒性,增强或改 变原来的功用,发挥 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 作用。
君、臣、佐、使
主病之为君 佐君之为臣
固涩剂:
玉屏风散、四神
丸 安神剂:酸枣仁汤 开窍剂:开窍剂 驱虫剂:乌梅丸 外用剂:金黄散
概念: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
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 治疗表证的方剂,称解表剂。属 八法中的汗法。 适应症:解表剂主要适用于表证, 或麻疹未透,以及疮疡、水肿等 初起之时,症见恶寒、发热、头 痛、身疼、苔薄、脉浮等表证者。
祛风剂: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独活寄
生汤 平息内风 镇肝熄风汤 祛湿剂:藿香正气散、五苓散 清热剂:白虎 汤、黄连解毒汤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幻灯片

《中医基础理论》幻灯片

临 床 医 疗
8
养生预防
2021/5/19
导 引 图
9
3、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 经?一书的问世。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理论专著。被称 为“言医之祖〞、“医学之宗〞。该书以问答体形式, 托名黄帝与其臣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问题。书名冠以 黄帝,并不是说该书为黄帝所为,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 聚集古代众多医家经历和理论的医学总集。全书包括? 素问?、?灵枢?两局部,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 篇,合计162篇。突出奉献: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脏腑 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2021/5/19
11
2021/5/19
专 业 医 生
1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医圣 〕,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 论?,该书是中医学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 专著,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 与?金匱要略?两书。?伤寒论?成功提出了六经辨 证的纲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是张仲景对辨证论治原那么所作的最扼要的概 括。?金匱要略?以脏腑论杂病,开创了后世脏腑 辨证的先河。并且在关于病因方面最早把病因分 为三类来论述。两书除去重复载方共269首,根 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 之祖〞。其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假设人体正气充分,适应、调节及抗病能 力强,能抵御邪气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 2021/5;/19 假设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对缺 33
●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 或时令性流行病。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 剧变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 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 甚 。” ●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 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西学中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西学中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应注重养肾、养元, 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进补,以顺应冬季的 闭藏之气。
饮食调理
01
02
03
食物的五味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即 酸、苦、甘、辛、咸,不 同味道的食物对人体的作 用不同,应合理搭配。
食物的五色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色,即 青、赤、黄、白、黑,不 同颜色的食物对人体的作 用也不同,应合理搭配。
03
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判断
病情。
闻诊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 来了解病情。
问诊
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等,以获取详细信息。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 肌肤等来了解病情。
八纲辨证
01
02
03
04
寒热
判断病人的寒热状况,以确定 病情性质。
表里
判断病人的病情在表在里,以 确定病位。
虚实
判断病人的病情虚实,以确定 病情轻重。
阴阳
判断病人的病情阴阳属性,以 确定病因。
脏腑辨证
肝与胆
肝主疏泄,胆主贮 存胆汁。
肺与大肠
肺主气,大肠主传 导。
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小肠主 分泌。
脾与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 纳。
肾与膀胱
肾主水,膀胱主排 泄。
经络辨证
经络系统
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 和奇经八脉等。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 的影响,应保持心情愉悦、乐观
向上。
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有七种,即喜 、怒、忧、思、悲、恐、惊,应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保持情绪稳
定。
修身养性

中医基础理论1演讲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1演讲PPT课件

.
14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
15
精气学说
•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 精的基本概念 • 气的基本概念
•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运
.
16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运
•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
17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
18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 气的运动 • 气化:
.
19
气化
•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
20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
25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 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
26
事重 性 亮 事物运动状态
• 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 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
• 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 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
33
阴阳自和与平衡
•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西学中-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西学中-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虚减向有向 《
弱退内形下 背
的的的的的 日
、、、、 抑晦寒静

制暗凉止 阴
的的的的 》
、、、、
阴阳学说—基本特征
强亢向无向 《
壮进外形上 向
的的的的的 日
、、、、 兴明温运

奋亮热动 阳
的的的的 》
、、、、
阴阳学说—属性特点
• 1、阴阳的普遍性
•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 2、阴阳的相关性和相对性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应用意 义
用的关系

病理上
机体内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就

会产生“阴阳互损”,“阴阳离 决”,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相互消长 的运动变化形式及其相对平衡状态

长 平
应用意 义
生理上
机体中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 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消长,是维持着 相对平衡状态的消长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讲
引言 特点 阴阳学说 总结
目录
引言
1
2
引言
陈可冀院士
• 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 • 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 •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证效动力学研究”荣获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培养博士、博士后和 学术继承人70余名。曾多次到欧美、日本、 东南亚及东北亚各国讲学和访问,促进了国 内外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和持续发展,扶植 和造就了一大批新生力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_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_PPT课件
❖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 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 肠经
肝系统:肝— 胆 —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 经
脾系统:脾— 胃 —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 经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证,即证候(syndrome),是疾病过程中某一 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 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 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 证的四要素: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邪 正关系)
❖ 证候反应疾病的阶段性本质。
❖辨证,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 程。
❖步骤: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
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 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 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 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第二节 人体的主要结构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形体----五体(皮、肉、筋、骨、脉) 官窍----五官九窍(眼、耳、口、鼻、舌、二阴) 经络(略)
病理--脾不升清:眩晕、腹胀、便溏等。
(2)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

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西医人员中医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 医务科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形成时期-先秦、秦、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
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 充实、系统化时期-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
源候论》)
▪ 争鸣、突破时期-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陈无择“三因学
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 本质不符的假象
▪ 二、阴阳失调 ▪ 阳偏胜:即阳胜,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 ▪ 阴偏胜:即阴胜,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 ▪ 阳偏衰:即阳虚,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 阴偏衰:即阴虚,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 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
▪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怒伤肝;喜、惊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各脏应之)
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一)直接伤及内脏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致病特点
(二)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喜则气缓:暴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 恐则气下:过恐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心气涣散,神无所归。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脾气郁结。
五行学说
▪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木曰曲直、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 五行相生、相克 ▪ 五行制化、胜复 ▪ 五行相乘、相侮 ▪ 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 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2.致病特点:
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 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 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 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藏精: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 微等)。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肾所藏之精
先天之精
活力资助 不断培育充养
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降浊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 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 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 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 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 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 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 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 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 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 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 交百会。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有异于腑,而又有类似脏
藏精气的功能。——脑、髓、骨、脉、胆、女 子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分。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有1、2、3、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 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 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 胃,再上穿过膈,沿食 道两旁上行,挟咽,连 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过膈,注入心中,交少 阴心经。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 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 府)。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ppt课件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
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等四部分。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精选编辑ppt
33
中医基础理论属中医学的专业 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学习本课 程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全貌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今后学习 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中医临床各科及中医经典著作奠 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 中国医药学已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它将和现 代医学一起,为人类作出贡献。
精选编辑ppt
3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 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 法的学科,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 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精选编辑ppt
32
(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在外国人眼里也多是与京剧一样 的传统文化,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 医学,也多是将其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 文化来看待,并非将其作为一门医学科 学来学习。这也许反映了中医学目前的 窘境。
精选编辑ppt
39
我们国家是将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 来开设的,中医院校的大学生们是学 习“医学”以做医生而非为学习传统 文化的。
精选编辑ppt
6
六 性质 淫

病机及 临床表现 治病特 点

精选编辑ppt
7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学是植 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数千 年的学术渊源,以其博大精深的医 学内容,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丰富的哲学内涵,显著的临床疗效, 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的魅力,为中 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突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如:色泽鲜明—阳,色泽晦暗—阴 语声洪亮—阳,语声低微—阴 脉浮数—阳,脉沉迟—阴
指导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性—寒盛
阴盛——用热性方药治疗 (实寒证) (寒者热之)
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区别

西

区 别
两 大 医



阴阳学说—概念
•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 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最初的含义,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说文解字》:“阳,高明也。阴,水之南,山之北也。” 引申扩大,光明、温暖者为阳,黑暗、寒冷者为阴。
自国家倡导西学中以来, 涌现出了很大一批来自西
1
医的中医专家,为祖国医 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
中医理论可以给西医治疗
提供新的思路,为解决临
床难题提供不一样的方法。
引言
西学 中在 当代 “大 有可 为”
中医基础理论特点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 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 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 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 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 自然界:阳
日 天 昼 火 热 温 夏 春 干 气 清……


月 地 夜 水 寒 凉 冬 秋 湿 味 浊……
• 机体: 阳
男 外 表 背 上 气 腑 实……


女 内 里 腹 下 血 脏 虚…
• 3、阴阳的可分性
• 昼为阳 上午
阳中之阳
下午
阳中之阴
• 夜为阴 前半夜 阴中之阴
后半夜 阴中之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应用意 义
用的关系

病理上
机体内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就

会产生“阴阳互损”,“阴阳离 决”,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相互消长 的运动变化形式及其相对平衡状态

长 平
应用意 义
生理上
机体中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 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消长,是维持着 相对平衡状态的消长
中医基础理论特点
1 整体观念为主导 3 脏腑经络及精气
思想
血津液为生理病
理学基础
2 精气、阴阳、五 4 辨证论治为诊治
行学说为哲学基
特点的独特的医
础和思维方法
学理论体系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 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 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病理上
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受到破坏,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即出现“阴
阳失调”的病变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各以对方
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另一方面

单独存在的互根关系,以及阴阳双方不断地资

生,促进,助长对方的互用关系

生理上
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 物质与功能之间存在着阴阳互根互
虚减向有向 《
弱退内形下 背
的的的的的 日
、、、、 抑晦寒静

制暗凉止 阴
的的的的 》
、、、、
阴阳学说—基本特征
强亢向无向 《
壮进外形上 向
的的的的的 日
、、、、 兴明温运

奋亮热动 阳
的的的的 》
、、、、
阴阳学说—属性特点
• 1、阴阳的普遍性
•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 2、阴阳的相关性和相对性

病理上
机体中的阴阳消长,不能维持相对
平衡的消长,即出现阴阳的偏盛偏
衰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互 转
应用 意义
生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 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 转化关系
引言
杨跃进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 • 受中医络病理论的启发,自2005年开始
“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 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的课题研究,经过长 期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完成。 • 12月10日,由心血管病专家杨跃进教授主 持的国家973项目子课题“通络药物防治急 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 制”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 奖。

病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疾病证候的转化关系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分阴阳,表里,上下,经脉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降、入(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讲
引言 特点 阴阳学说 总结
目录
引言
1
2
引言
陈可冀院士
• 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 • 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 •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证效动力学研究”荣获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培养博士、博士后和 学术继承人70余名。曾多次到欧美、日本、 东南亚及东北亚各国讲学和访问,促进了国 内外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和持续发展,扶植 和造就了一大批新生力量。
同时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 的思想 称之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又注重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 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是中医认 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实证) 祛邪

伤阳——酌加温阳药 (兼阳虚) 阳盛——用寒性方药治疗 (实热证) (热者寒之)

伤阴——酌加养阴药

(兼阴虚)
阳 阴阳偏衰 (虚证)
扶正
阴虚——用补阴方药治疗 (虚热证) (阳病治阴,壮水之
主以制阳光)
阳虚——用补阳方药治疗 (虚寒证) (阴病治阳,益火之
源以消阴翳)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关系

理解
有对立就有斗争,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相互制约防止对方过于亢盛,才能保持事

物的相对稳定性。阴阳双方在对立斗争之
立 制
应用 意义
中相互制约,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 生理上 阴阳的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
及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平 阳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