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血症: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严重的。一般来说导尿管或
者是体表的手术造口容易导致发生菌血症。出现菌血症的患者往往发生
急性的多个器官的转移性感染,并出现各种急性感染症状一旦怀疑,应
立即采血检验,一旦确诊应立即针对感染菌治疗争分夺秒。菌血症多是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主要发
生在炎症的早期阶段,肝脾和骨髓的巨噬细胞可组成防线,以清除细菌。
病因: 感染的口腔组织的外科手术或常规的牙科操作,感染的下尿路插管,脓肿切开和引流和内置器的细菌生长,特别是静脉注射和心内导管,导尿
管和造口术内置器及导管均可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
血症是间歇性和机会性的,虽然这种菌血症可能不影响健康人,但对免
疫受损并伴有重病的患者,化疗后的病人以及严重营养不良者,则可产
生严重后果。感染的初发部位通常在肺部,泌尿生殖道,胃肠道或软组
织,包括患有褥疮溃疡的皮肤,也可发生于危险人群,特别是有心脏瓣
膜病,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血管内假体病人的牙科手术后。
慢性病和免疫受损病人发生革兰氏阴性菌血症较常见,但这些病人的血流也被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感染。拟杆菌可并发腹部和盆腔感染,特别是当女性生殖道被感染时更易发生这种并发症。
脑膜或心包或大关节等浆膜腔的转移性感染可由短暂的或持续存在的菌血症所致,特别是当致病菌为肠球菌,葡萄球菌或真菌时,还可发生心内膜炎。但革兰氏阴性菌血症很少发生心内膜炎。静脉吸毒者,葡萄球菌性菌血症常见,葡萄球菌也是可累及三尖瓣的革兰氏阳性菌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
症状:
①骤起高热,可到40-41度,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
③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④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
除非病人处于患有持续性或高水平菌血症的危险性,典型的短暂而低水平的菌血症是无症状的。典型的表现为全身性感染的体征,包括呼吸急促,寒战,体温上升和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在疾病初期,病人的皮肤往往温暖而警觉性减退。若不测量血压则往往不会发现低血压。有的病人低血压出现较晚。
有些特征有助于鉴别病因和致病的细菌。横膈以上的感染多数由革兰氏阳性菌所致,而腹部感染包括胆道和尿路感染多数由革兰氏阴性菌所致。但除实验诊断可鉴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菌血症和脓毒性休克外,还没有其他可靠的鉴别方法。
几乎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转移性脓肿,并且在广泛时还可产生受累脏器感染的特征性症状和体征。葡萄球菌菌血症时,多发性脓肿形成常见。有25%~40%的持续性菌血症患者可发生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而出现脓毒性休克。
分类:菌血症可分为三大类:
①革兰染色阳性细菌脓毒症;
②革兰染色阴性细菌脓毒症;
③真菌脓毒症。[2]
诊断:应从所有感染部位,包括感染的体腔,关节间隙,软组织和病损的皮肤获取脓液或体液作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血液培养应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间隔1小时作2次血培养,每次应从不同部位静脉切开取血。2次血培养用于菌血症的初期诊断已足够,但阴性的染色或培养结果不能排除菌血症,特别是以前已接受过抗生素的病人,更不能排除菌血症。这种最起码2次血培养的标本应取自经过适当准备的静脉切开部位。此外,还可对痰液,导管插入部位和伤口的标本进行培养。
符合下列客观指标中的2项或2项以上者可认为是以前称谓的败血性综合征即现在的系统性炎症应答综合征:体温>38℃或<36℃;心率>90次/min;呼吸率>20次/min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32mmHg;血白细胞计数>12000/μl 或<4000/μl,或未成熟白细胞>10%,典型的白细胞计数是起初降至<4000/μl,然后在2~6小时升至>15000/μl,并且未成熟型明显增加。
治疗:外科手术或内置性静脉插管或导尿管相关性短暂的菌血症常不易测知,一般不必治疗。但若病人有瓣膜性心脏病,血管内假体或接受免疫抑制剂,则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预防发生心内膜炎。
较为严重的菌血症的预后取决于两个决定因素:首先取决于迅速而彻底的查明感染源;第二是取决于原有的疾病及其伴随的功能障碍等情况。创伤性内置物,特别是静脉内和尿路内插管应迅速清除。在获取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培养等化验标本后,应立即按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某些病例(如内脏破裂,子宫肌层炎伴脓肿,肠或胆囊坏疽)必须手术治疗,大的脓肿必须切开引流,坏死组织应清除。因肺,胆道或尿路感染而使菌血症持续不退者,若无梗阻及脓肿形成,一般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可获成功。若为多器官衰竭,常发现有多种细菌(多菌种性菌血症)则预后不佳。延误抗生素治疗或外科治疗者,死亡率明显增加。[1]
并发症: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性咽峡炎、白血病、出血性疾病、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地中海贫血、低血
糖症、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代谢性碱中毒、
多发性骨髓瘤、大肠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
组织淋巴瘤、复合型酸碱失衡、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骨髓痨性
贫血、骨髓纤维化、感染性休克、高钾血症、高渗性脱水、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过敏性紫癜。
预防: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菌血症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发生菌血症。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菌血症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