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陶渊明被誉为“隐逸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入手,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意蕴。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他对世俗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在他的诗中,对官场权谋、人情冷暖的揭露与批判随处可见,如《归园田居》中有“灵泉寺,僧舍幽,草鸟争鸣春色浮”之句,可见他对尘世的烦忧之情。
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通过对官场腐败、人情沧桑的描绘,表现出他对世俗深处的不满和厌倦。
这种失望和不满推动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他诗作中隐逸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田园风光,赞美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安逸。
在《饮酒》中有“田家少闲月,日暖厝蚁眠燕,时有落花至,迥如卷帘人”之句,表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倾慕。
他认为在自然之中,可以远离世俗之扰,享受心灵的宁静。
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也成就了他诗作中强烈的隐逸主题。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包含了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和思考。
在《饮酒》中,有“人生寄一世,且得一心期,所以无故物,此外复何事”之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在孤独的隐居生活中,他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追求精神世界的寄托。
在他的诗作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境界的探寻贯穿始终,这也是他隐逸思想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
在他的诗中,朋友和门下弟子常常是他的知己和精神寄托。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皆已极,陶然亦无多”。
可见,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交心知己的赞美。
在他的隐逸生活中,朋友和门下弟子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坚持隐逸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他对世俗的不满和厌倦,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的向往,对人生境界和真理的探索,以及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构成了他诗作中丰富多彩的隐逸意蕴。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文学家,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追求自然、回归真实生活的一种思想倾向,反对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物质追求的抛弃和自然生活的追求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己过上了简朴的隐居生活,远离了纷繁的世俗和权力斗争。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都是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然、远离功利世界的意愿。
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清廉官员的崇敬上。
他对于官场生活和权谋之道深感厌倦和绝望。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深坐念陋巷,独往思童子。
取乐逐幽昧,何人不倦轻舞蹈?”这里的“深坐念陋巷”和“独往思童子”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清廉官员的向往。
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让人迷失了初心,使得真实的自我丧失,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远离了这个纷扰的社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上。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界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细腻,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他用各种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关注和热爱。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抛弃了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他厌弃了官场生活,对清廉官员充满了崇敬。
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这些都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他诗作中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陶渊明,这个名字可不陌生吧。
要说起他,大家脑袋里肯定会闪现出那个戴着草帽,悠哉悠哉在田间地头走的形象。
陶渊明是那个远离了官场、告别了尘嚣,选择过上隐居生活的古代文人。
他的诗歌里,总是充满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气息,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感觉。
但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并不是完全的逃避。
相反,他的隐逸生活,背后其实藏着他的一份济世情怀,那是一种对社会、对人民、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你看他那些诗,读起来虽然轻松,但每一句都像是在诉说着某种深沉的情感。
每一首诗,仿佛都在说:我选择远离喧嚣,但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逃避,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方式。
咱们先从《归园田居》这首诗说起。
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他在诗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句话简单明了,说的是他从小就不喜欢那些市侩的东西,喜欢的是自然、山水、田园。
他的内心,早就与世俗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这不,辞官归隐,简直是“知行合一”嘛,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做的一模一样。
可你仔细想想,这种归隐的生活看似孤独,可陶渊明并不是没有情怀。
他的隐逸,不是脱离社会,不是冷漠世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你看他在《饮酒》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他选择住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他跟外界没有联系。
相反,他更清楚这个世界的纷扰,他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纯净。
隐居,既是为了更好地自处,也是为了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咱们不能忽视他对农田的热爱。
他不仅仅是在田园中寻找安宁,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你瞧,《归园田居》里他写道:“有菜根,一亩田。
”这可不止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一种责任感。
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耕耘大地,播种希望。
这种看似简单的农耕生活,其实蕴含着对社会深深的关怀。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没选择和世界对抗,他选择在平凡的田园中守护一份纯净。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答: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是让现代人对隐逸思想充满向往。
陶渊明隐居的脱世经历加上其出尘的作品风格,引发中国几千年来的每代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憧憬。
陶渊明让现代人对名利重新审视,从而获得淡泊的快乐。
但是不作为,势必干扰社会发展。
我们要学他的淡泊,也要学他“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陶渊明的诗 名词解释
陶渊明的诗名词解释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作以自然山水、田园景色为主题,以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哲理渗透其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陶渊明的诗进行一些名词解释,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一、田园诗陶渊明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田园诗,这些诗作以描绘农村田园生活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淳朴生活的向往。
田园诗不仅反映了陶渊明作为一个文化名流对贵族政治生活的失望,更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持续影响了后世。
二、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以描述一个偶然发现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桃花源记》以其乐观向上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成为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写照。
三、六义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六义。
六义指的是田园生活中的六个理想,包括宜静、宜净、宜安、宜敬、宜乐和宜雅。
陶渊明通过描绘这些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向往,并反思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四、山水田园图陶渊明的诗作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山水田园图。
这些图画描绘了自然山水和农村田园的美景,与陶渊明的诗作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以诗画相互呼应的文化现象。
山水田园图让读者更好地享受和理解陶渊明诗作中的自然意境和生活情趣。
五、豪放派陶渊明诗作中又有一部分属于豪放派的风格。
这些诗作放弃了传统的约束,以豪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豪情和奔放。
这种豪放派的风格使陶渊明的诗作更富有热情和力量,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隐逸主义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一种隐逸主义的思想。
他倾向于远离尘嚣,过上隐居的生活,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这种隐逸主义的思想反映了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厌倦和对内心清净的追求。
七、哲思陶渊明的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隐士,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逃避世俗纷扰,过一种清净自在的生活,追求灵魂的自由和纯粹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作中,下面将从诗歌主题、意象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来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主题多涉及田园生活和隐居自然。
他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自然景观与隐逸心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他写道:“桃李花开豆蔻菊,花菊寒风杨柳烟。
我有宠辱皆忘机,使佳人独眠。
”诗中通过描绘花开、风吹和烟雾弥漫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于官场名利的无所求,只想静心隐逸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大自然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隐逸情怀。
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大自然的景象和人文情感相融合,抒发自己超越尘世的愿望。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白露未晞梅花发,黄花尽瘦菊花开”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笔触细腻地描绘了春天景色,传递出了对淳朴自然生活向往的情感:“春水满园闹,少有人家住”。
这些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远离世俗喧嚣、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表达他内心的隐逸情怀。
他善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把深邃的思考融入到诗歌的构思中。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春晓多丽景,夏朝亦艳阳。
秋时瘦菊花,冬日枯槁黄”表达了世事皆有美丽和凋零两个方面,暗示了自己对名利进退之间的深思熟虑。
在《五柳先生传》中,他通过写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追求纯净精神的思想:“想当我鲁连季子时,也曾玩家骑童墨池。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将高尚的品质与自然的清静相结合,体现出了隐逸思想的价值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的色彩。
他通过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纯净、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展示了他深沉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河南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人,晋朝末年、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清静、隐逸、田园为主题的作品,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他诗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对世事的关注和对官场生涯的失望,使他渴望逃离喧嚣,追求宁静和自由。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去年花里逢君辈,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诗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以及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田园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在《读山海经》中,他写到:“任他明月下西楼,长是青山不老头。
”这里的“明月”可能是指明朝的官员,而“西楼”代表朝廷,陶渊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政治的无动于衷,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上。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归去来辞晚,白发登山那。
”他把归去和来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于名利的放弃和对清远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不愿再卷入纷繁的世事,选择了自己的归居。
他把白发登山与归去来辞交叉着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赞美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采文采柑,行当行雁。
”他多次描写了自然界的景物,用田园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
他常常以自然的场景和比喻,来表达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他对自然界中的凡物的观察和描绘,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的深切热爱。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追求宁静和自由的渴望。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和对自然的赞美,更凸显了他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在其作品中,陶渊明展现了一种对于俗世生活的深刻批判,同时表现出孤独与超脱的情怀。
他通过描绘山水意境,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的隐逸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隐逸理想却常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发生冲突。
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的隐逸思想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世俗生活的抗衡与超越的态度。
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是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超脱的表达,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内心自由与平静追求的信念。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思想,诗作,山水意境,孤独与超脱,俗世生活,批判,理想与现实生活,颓废主义1. 引言1.1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超脱。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山水之间的幽静景致,表达了他对清静、自由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作中也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深刻批判,揭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种探讨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刻。
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探寻其中的深层含义与意义。
2. 正文2.1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是一种精神的寻求,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陶渊明借助自然山水的清幽景致表达了对俗世烦扰的回避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将隐逸生活视为一种境界上的追求,通过超然脱俗的态度去抵制社会的纷扰和世俗的诱惑。
陶渊明认为,世俗的功名利禄与人的内在精神境界并无直接关系,而追求名利只会导致内心的烦躁和矛盾。
他选择了隐逸生活,将自己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与自然为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隐逸派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体现了他深深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尽管他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但他内心深处却追求着隐逸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反感和对隐逸境界的向往。
本文将从他的诗作中选取一些具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浅谈。
陶渊明诗作中表现出对世俗纷扰的冷漠。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对官场的嘲讽和批评,比如《归园田居》中的“野田黄芦浅碧色,宽阔冥冥难与期。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以世俗的城市为反面,渴望远离官场的纷扰,回归田园的安静和宽广。
他把官场视为喧闹、狭隘的地方,而将田园视为宁静、自由的天地。
他追求隐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满于尘世之苦,渴望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环境的向往。
他的诗作常常描绘了自然的风景和动物,比如《饮酒》中的“尝胆丹青远凋零,琴心剑血渐冥瞑。
怡浑彤管幽岑岭,忘机嘤云乐共同。
寒涧皎月中新见,秋瘴焦林上再勇。
”陶渊明通过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纯粹,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弃。
他相信自然是真实的,而尘世则充满了虚伪和欺骗。
通过与自然的亲近,他追求着一种真实、简朴和纯粹的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比如《归园田居》中的“庐房仰蔽屹青峰,屋翳深与栖鸟同。
谙熟悉数南云飞,应下旅程当断蓬。
”陶渊明通过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想要实现内心的净化与升华。
他并不是要与人生脱离联系,而是要在隐逸中对生命进行深入地反思,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深深的隐逸思想,他对世俗的冷漠和对隐逸境界的向往,赞美自然和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自由、真实和简单生活的追求。
他试图通过隐逸的方式寻找生命的真谛,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升华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其独特的隐逸思想和清新的诗风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中体现了隐逸思想,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方面进行论述。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政治流离和残酷战乱为背景,写出了许多感慨世事的诗篇。
例如《桃花源记》中写道:“至今事重悲咨嗟,管仲居然流汉家。
”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安乐境地,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渴望远离尘世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以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与抒发。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对大自然美景的直接描摹,展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之情,希望在恬静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充满了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他反对官僚主义和权贵阶级的压迫,嘲讽附庸风雅的文人,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追求。
例如《归去来兮辞》写道:“归去来兮汉无事,挥手自兹去。
”这是陶渊明表达对尘世繁杂的厌恶和对自由隐逸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枷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深入反思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批判功利主义和权力欲的追求。
例如《读山海经》中写道:“阅之沉潜,错时终天。
”这是陶渊明对人生追寻的深思,他认为人生应该以追寻真理、探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为重,而不是追逐权力和名利。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出发点,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呼唤人们远离尘嚣,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提倡隐逸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世诗人和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化符号。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中国古代文学名家中,有一位以隐逸思想闻名于世的文学大师,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大文豪,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出发,探讨他的诗歌如何展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少年时因家族世仇被流放至远方,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深受世俗之苦,因此他对隐逸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和向往。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思想贯穿始终,表现出他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对俗世烦恼的厌弃。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了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比如《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表现出了他对安静清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归园田居》中,他更是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绘了田园生活中的悠闲自在与山水之间的和谐,表达了对隐逸的向往之情。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俗世烦恼的厌弃。
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了对世俗之苦的抱怨和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比如《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现了他对于世俗烦恼的不满和对自然隐逸的向往。
在他的《醉翁亭记》中也写到:“形势境遇之谓耳,不能求全责当。
”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既有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又有对俗世烦恼的厌弃。
他通过诗作中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世俗之苦的解叹,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隐逸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不满,更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内心灵魂的慰藉。
陶渊明诗作中的隐逸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被尊为“田园诗的宗师”,他的诗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他的影响下,唐代以后的文人墨客们都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田园诗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
更重要的是,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隐逸林泉,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隐逸林泉,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理想。
历经世事沉浮之后,莫不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赏奇山异水,处江湖之远就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生命得到超脱,灵魂获得安慰与升华。
隐逸诗文则以寄情山水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抒发隐逸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隐而吟咏,留下了众多后人叹为观止的隐逸诗文!对于隐逸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早已有了,如隐逸的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辞》:《楚辞》中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开创了源流,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其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则是东晋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元亮,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由于陶渊明出身于封建文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正如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他把出仕看作弘扬“道”的一种途径,目的在于辅佐君王以教化百姓。
而当有志于“道”的君子面临现实的“无道”无能为力之时,则应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隐居以求其志”。
所以在其22岁时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开始出仕。
对理想的执着与黯淡的现实往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追求、失落与痛苦都在歧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以后,他出仕为官,失意而归隐,在不断出仕和归隐中,他认识到了当时乱世,知道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并且感到质性自然,于是他采取了同统治者不同流合污和洁身远祸的态度。
另外影响陶渊明的是老庄思想,他的核心是“自然”,它强调尊重万物各自的自由。
陶渊明将老庄的“自然思想” 践行为具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追求。
他为了保持个体生命的自然本真,他用率真坦白的态度处世,用自己的生活和诗歌诠释着崇尚自然的理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种崇尚自然的理念使得陶渊明原本就喜爱自然的秉性更加勃起,于是当他毅然的选择了隐逸,从此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影响他的老庄认为道生万物,而万物之中,唯有自然,最能体现道的本质与真美。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隐逸,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者的典型”,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厚的隐逸思想,这种思想不仅贯穿于他的生活方式,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不难发现他对隐逸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对自然、自由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下面就让我们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入手,深入探讨这位文学大师的隐逸情怀。
陶渊明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在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对山水的描绘和对花草树木的赞美,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白帝城前一片水,山峡中间数峰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等。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更表达了他对自然清幽、远离尘嚣的向往。
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只有与自然相处,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他常常在自然中寻找隐逸的乐土,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真正的自由,并非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心灵得到的解放。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的不满,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且乐生前欢,一死了之”,“丈夫何为者,日取一顷饥怡然”。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是陶渊明对物欲的淡泊和对金钱的不屑,他主张“乐天知命,尚自然,心怀天地” ,认为金钱地位不过是虚名,只有摒弃物欲,返璞归真,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他寻求隐逸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他并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隐逸,更是在追求内心世界的安宁和宁静。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如“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幼”、“纵我不死,终归一尘土”等等。
这些诗句表现出陶渊明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悟,他在对自然、对自由的追求中,更多地是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出口,一种超脱的精神乐园。
陶渊明隐逸思想
陶渊明隐逸思想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隐逸诗是依据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而界定的,其中必然具备某些独特性。
陶渊明之前,在《诗经》的国风及雅、颂中就有一部分以劳动生活、农业生产过程及丰收、飨神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农事诗”。
陶渊明的隐逸诗中也包含着这样一部分以农村生活为审美对象的农事诗,或记叙亲自参加劳动的隐逸诗的范畴。
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等人创作过许多描写自然山水,表现田园生活的诗歌,所以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
而这些题材的作品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也能找到,甚至更丰富而平常,有勾画田园风光的,有表现饮酒、赋诗、弹琴、出游的乡居生活的,这些当然也应该归入陶渊明隐逸诗的范畴。
在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盛行,隐逸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够避害全身的隐逸生活亦为人们所向往,于是在诗歌创作中出现了许多抒发企羡隐逸,表达出与处的矛盾情感的作品。
比如嵇康的咏怀诗,左思、陆机的招隐与反招隐之作。
陶渊明在前代文人的隐逸思想的基础上,在个人的曲折经历的激发下,也创作了大量反映其出与处的思想斗争的作品,对隐逸生活不乏哲学的审视。
这些作品不只作于隐居田园之后,就是在几次出仕期间,他也总是念念不忘园林的好处,抛弃不掉归田隐居的意向。
总的说来,从作品的内容这一界面上看,凡是牵涉到田园生活、隐逸思想的作品,不只是单独成篇的,哪怕是诗中的个别语句落到了心念田园渴望归隐的这一主题上来,都将被纳入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按这一标准来统计,逯钦立先生审定的《陶渊明集》所收的诗共122首,属于隐逸诗范畴的有71首,其比例竟接近陶渊明全部诗作的60%。
可以说,隐逸成了陶渊明最突出的创作主题,也是他的生命主题,这是在他之前的诗人们未能达到的,他确实不愧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隐逸诗歌就其所表达的内容来看是极为广博繁富的。
我们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来考查。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试析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东晋诗人陶渊明素有隐逸诗人之誉,他的好友生前颜延之称他为“南岳之幽居者”,沈约将他列入《宋书•隐逸传》,钟嵘又誉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文人墨客大都将陶渊明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隐者”,即单纯意义上的隐士,然而结合陶渊明本人的身世经历及其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却不难看出陶渊明隐逸背后的许多真实的思想;人的思想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指挥人的行动,要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必须深刻把握他的身世经历及思想历程。
陶渊明一生五十多载,有着四次出仕的经历。
纵观他的一生,虽无仕途上的大起大落,大痛大悲,却有着心路上的大苦大哀,大彻大悟;隐逸是他伟大生命乐章中一段哀怨缠绵的音符。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隐士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引起的;随着对立阶级之间或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必然要从统治集团内部游离分化出一批持不同意见的代表人物,于是散落江湖,山林,闲云野鹤,云游四海般的生活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归宿;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摆在所有知识分子面前的,无非两条路――出仕和归隐,即所谓出世与入世的矛盾;“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可卷而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指的是这两种前途;历代的都有学而仕的文人,也都有解职归田的隐者;再加之乱世之秋动乱的魏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魏晋玄学家超然物外思想的宣传作用,更在客观上助长了社会上的隐逸之风。
历代隐者大都是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中败迹下来,不得以而为之的,他们心知事情早已无可挽回,便也纵情山水,所以自宽自慰。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有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陶渊明自幼便生活在一浔阳柴桑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这是他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乡土的故园。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陶渊明虽自幼家境不佳,但学习上却从来不曾放松;“少学琴术,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肿,北窝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正是在这样的环镜中,陶渊明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更多的是一个胸怀大志,有“兼济天下”抱负的青年。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隐士,他的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陶潜在他的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陶潜隐逸思想的代表。
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强调个人精神和心灵上的独立和自主。
陶潜一生都是一个隐士,他对隐逸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也深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陶潜的隐逸思想是自然的。
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
他用他的笔来描述自然,用他的眼睛来感受和欣赏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性的体验来强调自然的独立和完整性。
其次,陶潜的隐逸思想是反传统的。
他反对封建传统和社会风俗,主张个人自由和表达。
他认为,传统社会的束缚和禁锢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他主张自由思考和尝试,以开发个人的潜力,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充实。
第三,陶潜的隐逸思想是主张人文的。
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的关怀和关注。
他用他的笔来描绘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类的内心情感和梦想。
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强调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倡导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最后,陶潜的隐逸思想是表达精神自由的。
他认为精神自由是隐士思想的核心,他倡导人们在个人信仰和精神的自由中寻找幸福和意义。
他鼓励人们去追求那些自由和富有灵性价值的东西,而不是被传统和价值观所约束和盘扣。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自然、反传统、人文和表达精神自由的。
他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化中隐士思想的代表。
陶潜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有许多共通之处,我们应该从他的思想中学习到对人类和自然的关怀,以及个人精神独立和自主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隐居山林,远离当时的官场,表现出隐逸的坚定主观意志,同时,也体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陶渊明思想隐逸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
在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里,隐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隐逸思想也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下面就笔者所知的方面,对其进行浅薄的阐述。
1 官场的黑暗(客观条件)
东晋政权是衰败腐朽的政权。
陶渊明有诗为证:
①“蔼蔼停云,蒙蒙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依阻。
”《停云》。
②“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庚子岁五月中从读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其①中以“停云”“雨”作为象征来暗示当时政治气候恶劣,时运混浊。
其②中初看似为船停江畔目睹狂风恶浪的骇人景象,细味实则是当时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真实写照。
从上可知,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政局极为混乱,导致官场的险风恶浪,真是“八表同昏,平路依阻”。
一般文人想入仕途的圈子,谈何容易,这使陶渊明对出仕的兴趣越来越淡。
况且当时上层集团互相火并,几次废立皇帝,每一变革都是一场大清洗和大屠杀。
这样的现实,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陶渊明对此也不无恐惧之感。
少年时“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化为泡影,“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的欢乐、希望付之东流。
为了躲避伸向他的恶运,他不得不退出仕途,用自己的话说:
“性刚才拙,与物多杵。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与子俨等疏》
“俗患“二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是政治迫害,诛杀不赦的代名词。
诗人开始产生一种厌恶官场的生活,恐怖黑暗官场的胆怯心理。
在精神上造成了一种威胁。
即使他归田多年后,回首往事,仍不免心有余悸: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他深为自己未待“高鸟尽,良弓藏”之时,就先行退出官场而万分庆幸。
最终离开现实政治斗争,“聊为陇亩田”。
2 坚定的主观退隐意志(主观条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陶渊明面对无奈的现实,他最终还是过上自己朝思梦想的田园生活。
在穷乡僻壤、饱经辛勤劳动和饥寒困顿的磨练中,他并没有为自己隐居山林而后悔:“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居》
相反的是他抵制上层统治集团的意志更加坚强,即使他的生活陷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地步,他也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隐居其间,他爱的只是一个和平宁静的田园世界:
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殃。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归园田居》。
③④句中,诗人对现有的田园生活,表现出无比的欢欣,他满怀激情的歌唱出田园生活的美好,对尘世官场的厌恶。
尽管有达官贵人慕名而来,但是东晋士族门阀是“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制度,这些实则是政治家利用的工具。
在诗人眼里,醒,实则愚不可言;醉非真醉,实则聪明无比。
当然诗人的心灵上也曾犹豫过: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拟古》
⑤“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饮酒》。
从诗中看出诗人准备出门,但又欲行复止,惟恐在险恶的官场上翻船,诗里生动再现了他苦闷的心情和徘徊动摇的行为;从⑤诗中看出他认为险恶的官场,人心狡诈,互相欺骗。
不如弃官归隐,才能不使自己遭受厄运。
其隐逸之志更坚,对仕途失去信心,坚定自我所走之道是正确的。
他曾在《扇上画赞》里,一口气赞美了八九个古代逃世绝俗的高人,表现了对隐士的浓厚兴趣。
即使朝廷请他做官,他也拒而不就,表现出一个决意仕途,终老田园,逃世绝俗的高士。
3 正确的评价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对于陶渊明的隐逸,我们不能像他本人对待隐逸的态度那样,毫无保留的加以赞赏,或者评价过高。
我们主要看他不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同时体现出一个文人的高尚情操:
从彭泽归来,平淡的田园生活并没有让他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相反的表现出与官场决不同流合污的决心,把归隐作为一个不肯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自觉与腐朽堕落、不可救药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彻底决裂: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戍岁九月中于西
田获早稻》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所眷恋的只是“长沮、桀溺耦而耕”的田园生活,他并不想与尘世有所期望,只希望自己能够摆脱黑暗的官场,远离那些所谓的“正直文人”而长期的在田园“躬耕”一生。
即使有人劝他与世沉浮,他也不为所动:
“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饮酒》其九
这是田父劝其与世逐波,攀结高贵,去追逐富贵,但是他的回答是: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其九
诗人鲜明的表现出对世俗的鄙夷不屑,反映出诗人坚持理想,毫不动摇,坚决与官场不同流合污的决心,表现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反抗现实者。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有着高尚的人格:
⑥“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⑦“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簿》。
从⑥⑦诗中,诗人以“霜柏”“芳菊”“青松”自喻。
岁寒然后知松柏的本色,时势险恶,方露英雄本色。
正如“芳菊”“青松”一样清高贞洁,才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虽然贫穷至极,他仍然勉励自己,守节到底,“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乐于固守贫穷,也不愿出仕求援,他的高尚人格跃然眼前。
4 结语
陶渊明政治理想的幻灭,对上层当权者的深刻失望,是他隐逸思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对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理解。
与其相反,他的创作生活,反映出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执着。
我们应该看到是一个,既与上层社会对立,又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的伟大诗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