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女性悲剧根源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浅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浅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浅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摘要】萧红在其作品中,几乎写了女性所经历的一切人生苦难,不论这些女人的身份、遭遇有多么不同,但其悲剧命运都是相同的。

萧红正是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向残忍的、不公平的社会提出了强烈控诉,为广大女性喊出了内心的冤屈与悲愤。

本文将着重分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男权中心社会根源【正文】中国古代在性别伦理上形成的男女相生相依及男尊女卑的观念,究其文化根源,则在于原始农耕经济的宗法血缘的根基。

在以得力的农业劳作作为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自然把农业劳作主体——男人推倒家或家族关系体的重心位置。

尽管在家庭发展史上,确曾有过女性重心时代,但这样的时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而结束,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经济生产权利就是决定一切的权利。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形成男尊女卑的两性伦理。

在强大的夫权阴影的笼罩下,女性的精神触角长期处于萎缩状态。

以婚姻为边界,以家庭为天地,形成了女人被严格限制的空间,与世隔绝久了,被动顺从便成了女人的“天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主体意识也逐渐在沉睡中复苏。

但是,“儒家伦理道德在女性身上体现的二律背反现象也作用于女性自身,使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解放的自觉性方面整体的迟钝于西方女性。

中国女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规定的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身份中,前两种主要处于‘女从’地位,熬到母亲地位时有了翻身得解放的感觉,她们在儿孙辈那里可以找到压抑久矣的精神释放的突破口,所以她们格外看重母亲的地位与权利,尽管这是维护男权社会利益的地位与权利。

中国文学中的恶婆婆形象,从女性深层心理看,就是这种地位与权利扭曲张扬的表现。

”①在封建社会漫长曲折的发展进程中,除了少许几个女性在女性解放道路上作过反思,甚至挣扎,其余多数女性则墨守成规。

“纵观中国女性解放走过的道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突出表现主要发生在‘五四’和新中国成立时期,都是借助于男性领导的政治力量进行的。

中周繁漪的生存之路探析文献综述论文

中周繁漪的生存之路探析文献综述论文

《雷雨》中周繁漪的生存之路探析一.繁漪的生活状态1.压抑沉闷的家庭环境2.繁漪是时代精神的叛逆者二.繁漪在戏剧中的存在状态1.繁漪唯一的希望和出路2.情人背叛,决绝地爆发三.繁漪失败的原因1.社会因素影响2.个人局限性<1>思想意识不成熟,缺乏独立的人格<2>对爱情的追求是自私的,不理智的追求四.悲剧结局及其反抗的社会意义1.悲剧结局2.社会意义五.探讨繁漪其他更好的生存方式1.尽一个母亲的天责,新思想培育周冲2.建立自己的独立意识,不依赖男人3.对周朴园辅助4.处理与周萍之间关系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名作,繁漪是《雷雨》作品中刻画得最形象,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在以往,对繁漪形象的研究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应该将繁漪放在自身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理解,她不过是个受环境压抑的可怜女人,她本该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个花一般的女子。

本文以生存方式的角度来研究,先是从繁漪所处的时代,教育,家庭环境等方面,探讨其生活状态。

再次对繁漪在戏剧中的存在状态以及她为了生存所选择的方式进行阐释,最后在社会和个人的基础上研究繁漪这种方式失败的原因,通过对其方式选择而走向灭亡的反思,寻找使繁漪其他重生的更好的生存之路。

关键词:生活状态;存在状态;生存方式;失败原因;反抗;出路Abstract:Key words:引言:20世纪60年代,是女权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大批资产阶级新女性发出反抗斗争的呐喊。

思想敏锐,先知先觉的新女性代表繁漪,为追求自由解放和独立的人格,在女权运动的影响下,她选择用暴风雨般的斗争来对抗现实,结果以失败告终。

繁漪的命运悲剧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女性,在面对如此强大的男性权威压迫下,选择孤立无援的反抗,必将陷入无路可走的绝望境地。

因此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女性只能依靠自救,才有获得新生的可能。

一.繁漪的生活状态1.压抑沉闷的家庭环境繁漪出身于门第之家,年轻、漂亮、聪明、热情。

五四时期新女性悲剧根源探析

五四时期新女性悲剧根源探析

五四时期新女性悲剧根源探析作者:吴世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摘要: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讲述了五四新女性争取女性解放和婚姻自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爱情悲剧。

两部小说以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分析了造成五四新女性斗争失败的悲剧根源,对当时女性解放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伤逝;五四遗事;新女性;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01一五四时期是国人思想得到启蒙并且觉醒的时期。

中国女性解放意识也借着五四契机在西方“女权主义”的启蒙下开始觉醒,受到风靡一时的“娜拉出走论”的影响,新时期的女性纷纷走出封建家庭,去大胆追求女性解放和婚姻自由。

然而就在“女性解放”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之时,鲁迅先生却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做了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把娜拉出走的终点作为起点,指出娜拉出走后“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命运思考,之后又创作了《伤逝》对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运动进行深刻地反思。

女主人公子君是鲁迅笔下最具女性解放意识,而且又真正付诸行动的新女性,她受到了五四启蒙思想的熏陶,为了追求女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社会的压力,毅然同涓生开始了同居的新生活。

无独有偶,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也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新女性争取爱情自由的故事,女主人公密斯范也是在五四时期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开始追求自由恋爱,经过了长达十一年的奋斗,最后她终于和罗在西子湖畔的小白房子里结婚了。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追求女性解放的人生信条。

但是她所争取的女性解放主要就是对封建婚姻和礼教的反抗,同居之后子君就实现了奋斗目标,从此家庭生活成了她的全部,她开始安心做涓生背后的女人,回归到了传统旧女性的角色之中,最后涓生的一句“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打破了她所有爱情的梦想,最后只得又退回到她的封建旧家庭中去,在别人的冷眼中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摘要】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我们将介绍研究背景和问题意义,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我们将详细分析我国老龄化现状,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介绍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在我们将展望未来,提出建议措施,希望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国、文献综述、研究背景、问题意义、老龄化现状、老龄化原因、政策和措施、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未来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占总人口的18%。

这一比例将继续增加,到2030年预计将升至30%。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养老金需求增加,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多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养老、医疗、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原因、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老龄化现状和影响,才能有效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和政策,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1.2 问题意义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结构问题,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老龄化还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探析——以子君、繁漪、陈白露为例

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探析——以子君、繁漪、陈白露为例

荡中结束生命 。 子君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 题材的 《 伤逝》 中的女主人公 。她 和涓生是 受到 五 四思潮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为争取恋爱 自由,婚姻 自主,他们曾经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
家 庭 的勇敢 叛逆 者 。然 而在现 实生 活 中 ,他们 生活 在那 “ 万难 破坏 的 铁 屋 子 里 ” ,整 个 社 会 的沉 滞 、
落 成泥 呢?
求 自由的精神使然 。然而金钱为上 的封建社会使生 活变得更加黑暗、严酷 , 逐渐丧失 了对生命 和自由
追求 的陈 白露 ,最 终在 黑 暗势 力 的压力 下 和社 会 动
第一 、追求与 制度 的 冲 突。 马克思说 过人 是社 会 的动 物 ,人 的社 会性 决定 了人 的本质 ,决定 了人 的方方 面面 。像曹 鲁笔 下 的三个 知 识女性 均处 在 黑 暗 的封建社会 ,沉 滞 、腐 朽 的制 度残酷 扼杀 她们 的 追 求 。追求 与制度 的尖锐 冲 突酿 成 了她 们 的悲剧 。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 4期 ( 总第 6 期) l
福建 省社会 主义 学 院学 报
J OURN UJAN I T T T OC AL S AL OF F I NS I U E OF S I IM
No 4 2 06 . 0 s ra . e lNo 61 i
有调和的余地。她报复 了所有压迫 自己的恶势力 , 也燃烧 了自己的生命 。 继繁漪之后 ,曹禺又用他天才的艺术笔力刻 画
了五 四 以来第 二代 新 女 性 陈 白露 。陈 白露从 书 香 门第 出身 的小 姐走 上 了社会 是 她 内心 向往 光 明 ,追
命运中,死亡似乎是一条定律。她们 的追求为何花

飞不起来的女人——从萧红小说探究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飞不起来的女人——从萧红小说探究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飞不起来的女人——从萧红小说探究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摘要:萧红小说多写女性之不幸,尤其是女孩儿一旦结婚成为女人,其苦难就变得沉重不可收拾。

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女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家,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甚至没有身为人的权利。

她们生活在充斥着男权意识的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的环境中,异化成维护男权社会秩序的工具,成为自己的敌人。

萧红在历尽坎坷之后,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中不断探索女性悲剧的根源,传达出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期待消解男性权威,实现女性的彻底解放。

关键词:萧红小说女性悲剧女性主义男权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

尽管创作时间不长,从1933年到1942年,她登上文坛到病逝香港前后短短不足十年,但是在这占她整个生命三分之一的十年,她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鲁迅曾评价萧红说:“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有可能取丁玲的位置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与她创作生涯的一帆风顺相比,她的人生道路愈显坎坷。

童年时代未尝父母之爱,少女时期受屈忍辱流浪,即使后来在文坛声明渐显,仍然未能摆脱身为女性的痛苦。

也许正是因为自身的经历,萧红对女性的不幸处境和痛苦遭遇,有着更为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萧红的小说更是从始至终都把目光集中在中国广大农村下层劳苦女性身上,描绘着她们的苦难生活,诉说着她们的挣扎反抗,并一直不懈地探索造成其现状的原因。

在萧红笔下,从在家为女孩,到出嫁为人妇,女人的生存空间逐渐低沉狭小直至难以存活。

在众多飞不起来的女人的形象映照之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可觑一斑。

一、落难天使般的女孩们童年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往往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冰心说:“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1]萧红一生坎坷,童年也称不上温暖幸福,但是也有过短暂的可堪回忆的一段时光。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内外农村妇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文献已经有很多。

文学差异研究呈现出不同层次。

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现状两方面入手。

1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在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对女性发展战略研究的可能性。

近年来,提高妇女在中国的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性别分析: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以下几个领域的发展长期信贷的实际应用:促进农村妇女特殊功能生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繁殖潜力。

据2000年2月《中国人权发展五十年》资料显示,在中国4亿5000万农村劳动力中,3亿2000万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占71%,其中2亿1000万是女性,占65.6%。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重为82.1%,比男子高17.4个百分点。

王洪菊(2010)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妇女是主体。

农村妇女“半边天”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男女务农”现象,大量农村妇女留守农村,承担着留守农民工的重要责任[30]。

卫勇(2012)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和重要的依附群体[31]。

张海燕(2010)[32] 江雪铮(2011)农村妇女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肩负重任。

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33] 。

郑小敏(2006)大批男性劳动力流入乡镇企业,妇女承担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任务。

农业生产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60%。

妇女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妇女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34] 。

高延春(2007)中国妇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5]。

许艳丽(200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和全社会的男女参与,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贡献[36]。

骆宾基笔下的女性悲剧意识研究

骆宾基笔下的女性悲剧意识研究

骆宾基笔下的女性悲剧意识研究骆宾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通过他所创造的众多优秀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变迁。

骆宾基的小说中,女性的形象一直被赋予着极强的悲剧意识,这是他对女性处境的理解和关注,这也反映出了他对社会现实和女性处境的深刻认知。

一、女性悲剧意识的来源骆宾基笔下的女性形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带着一种悲剧色彩,表现出了一种狂热的爱情、不幸的婚姻、无法摆脱的家族压力等多重因素。

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女性的悲剧色彩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骆宾基笔下的女性人物,往往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

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爱情、婚姻、繁衍等多种情感体验,而这些体验往往给她们带来了生命的困惑和压抑,这都成为了女性悲剧情感的来源。

其次,社会背景也是造成骆宾基笔下女性悲剧天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具有极度的单薄性,没有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不仅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还需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歧视。

因此,纵观骆宾基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女性人物常常被社会迫使着在屈辱和困苦之中寻求解脱。

最后,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骆宾基深度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理解人性的多样性,也清楚地意识到不同性别的人对人生的认知会发生根本性的差异。

因此,对于女性的悲剧性而言,骆宾基也不缺乏深刻的认知。

二、女性悲剧意识的走向在骆宾基的小说中,女性最常被刻画成一个悲剧的形象,而探究这种悲剧性的来源并不简单。

在骆宾基的小说中,女性常常常常遭受男性至高无上的统治,甚至在自由和平等这样的基本人权方面受到了剥夺,这之中的一个最大原因便是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限制。

比如说,在《废都》这本小说中,骆宾基所刻画的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便是陶香凝。

她耳聆目染豪门富贵,热情纯洁却惨遭离愁别绪所困扰。

在这本小说中,骆宾基刻画的这位女性形象,感情纠缠,遭遇了诸多生命的苦难。

同时,骆宾基在《故都春夜梦》中,也将女性置于一个极度被从生育需求所迫的境地。

当代乡村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当代乡村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当代乡村女性悲剧命运探析关键词:乡村女性;悲剧;变革;女性意识;解放一、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盲目性1.现代文明对乡村世界冲撞下女性尊严的回归在现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开始向以市场为中心的社会转型,传统价值体系的根基开始动摇,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

随着现代文明对乡村世界的不断冲击,这一群体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诉求、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有意反抗和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变得极其强烈,女性尊严的回归昭示着乡村女性的女性意识觉醒。

英芝是一个极富反抗精神的乡村女性,她不甘于自己的一生像母亲与婆婆那样受制于传统男权,而是渴望凭借个人的努力来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幸福天空。

第一次拿到唱歌所赚的钱时,英芝内心欣喜,充满自豪,自以为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来创建一份美好生活,并以此来改变传统习俗所赋予女性的命运。

后来英芝从恋爱到结婚生子、杀夫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她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头到尾她一直在追问“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不一样”,试图逃离男权的控制,追求男女平等。

2.觉醒下的迷失商品化市场的趋势在改变人们实际的物质存在状况与利益关系的同时,也改变其行为和思维方式。

个人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一种主要的价值评判标准。

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经济时代中开始动摇瓦解,金钱越来越显示其魅力。

英芝在现代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觉醒,却又在金钱所散发的诱人火光的引导下一步步沉沦,乃至迷失自己。

金钱的冲击力激发出英芝内心强烈的赚钱欲望,她开始迷醉于金钱的幻影之中,也渐渐在纸醉金迷中身不由己。

英芝的心中,金钱成为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伦理道德灰飞烟灭,金钱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最终必然要焚毁自己。

英芝第一次偷吃禁果,正是冥冥之中性本能的巨大力量的显现。

面对贵清因喘气而“一鼓一鼓”的胸脯、“又浓又长”的气息,英芝好像浑身热血沸腾似的”,最终把对贵清的反抗变成了迎合。

这次偷欢让英芝感到“有趣”,但她并没有想就此嫁给贵清,因为她和贵清发生关系并不是出自心灵的爱,而是生命的欲望。

毕业论文-重重樊篱中的女性困境—从曾树生形象看《寒夜》悲剧内涵-语言

毕业论文-重重樊篱中的女性困境—从曾树生形象看《寒夜》悲剧内涵-语言

毕业论文-重重樊篱中的女性困境—从曾树生形象看《寒夜》悲剧内涵-语言毕业论文-重重樊篱中的女性困境—从曾树生形象看《寒夜》悲剧内涵 - 语言文学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于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代表其创作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

同时,也是1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

关于《寒夜》的悲剧内涵,前人已从社会、文化、性格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

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悲剧是消耗性结构的悲剧,其悲剧的实质在于家庭结构中善善相加不是善,好好相加不是好,最终导致“好人的悲剧”;有的则认为其悲剧内涵在于人物独立人格的缺失。

本文将这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悲剧作品置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样1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之下加以考察,从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以及女性性意识的萌动等3个层面阐述女主人公曾树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女性生存困境的探讨进1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中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悲剧内涵。

关键词:《寒夜》;女性主体意识;困境;悲剧内涵ABSTRACTCold night was written by Ba Jin ,started in 1944 and published in 1946, represented for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his work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illed with tragedy color. About "Cold night" the tragedy connotation, the predecessor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powerful excav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for example the society, the culture, the disposition and so on..Some researchers think Cold night of the tragedy is the tragedy which consumes sex structure, the substance of its tragedy lies in family structure in kind add mutually isnt kind, add very very and mutually is not good, end cause "the tragedy ofthe good man";Have of think then its tragedy content lies in person independence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personality.This text places this top outstanding tragedy work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to set question so in"female corpus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for an extensive but deep ages under take in to investigate, from the female and economic position of independence, female spirit of independent and the female realize of the move etc. three levels elaborate hostess Mr. once the tree living corpus consciousness an awakening of concrete performance;The study which passes a female to exist a predicament also announces to public person tragedy the source of the destiny further, seeing through a deep tragedy content of work from it.Key words: Cold night;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difficult position; tragedy connotation。

浅析曹禺戏剧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浅析曹禺戏剧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浅析曹禺戏剧中女性悲剧的根源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的列出十大代表作之中,女性角色是相当重要的。

曹禺的女性角色多数是虚弱、脆弱、无助和沉沦的代表。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曹禺个人思想的体现,更是他所处社会时代背景的反映。

本文将探讨曹禺戏剧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悲剧时期。

这个时期要经历两个时期的社会浪潮,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并且还有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这个时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女性地位不断的受到批评和质疑,因此,曹禺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的女性角色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影响。

家庭关系的破裂曹禺的戏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悲剧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家庭关系破裂。

《雷雨》、《原野》、《日出》等作品,都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困境与矛盾。

这些女性角色都深受家庭失去关爱、冷漠无情的影响,无法获得情感的滋润和体贴,最终陷入悲剧的深渊。

这些作品中,女性角色深受无助、孤独等情感的影响,也表现出女性在家庭中的软弱无助和失去自我尊严的形象。

女性地位的低下曹禺所处的历史时期,女性地位由于社会习俗和传统的限制而处于低下的地位。

在曹禺的作品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被弱化到极致,甚至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奴隶。

在《雷雨》中,周婷婷可以说是个标准的“病夫夫人”,她被她的丈夫和婆婆压迫、羞辱、骂咒,她无法得到丈夫的关心和爱护。

在《原野》中,李双双取代了未婚夫的妻子,成为不快乐的家庭生活背后试图寻找心灵支持的人。

她的丈夫是个颓废的文学家,忽略了家庭和妻子的关心。

李双双最终选择了改嫁,来获得自由的身份,但她依然无法逃避苦难的命运。

家庭背景的影响曹禺的作品中,女性角色所处的家庭背景也是导致她们悲剧的根源之一。

在《日出》中,小婶婶是一个贵族女人出身,她没有父母的呵护却有良好的家庭条件,但她的结果依然与其他女性角色一样。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年5 月11 日总目录论文正文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 (5)(一)华丽背后的畸变 (6)(二)红颜薄命百花伤 (7)(三)浮萍般漂泊不定 (8)(四)另类母亲上演的“舐犊情深” (10)(五)完美女人无法逃脱的悲剧 (1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根源 (12)(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影响 (13)1.传统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13)2.“男权至上”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14)(二)女性自身的“自残” (14)1.女性自我意识的浅薄 (14)2.女性“天性使然”的软弱 (15)三、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15)(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 (15)(二)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6)附录1. 开题报告 (20)2. 结题报告 (21)3. 答辩报告 (22)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摘要:张爱玲笔下写的女性是“新女性”笔下的旧女性,她们皆有一个共同的命运特点:她们的人生中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无论是对婚姻的选择和依赖,还是从寻求自我意识上,甚至是在母性上,都把“悲剧”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淋尽致。

女性悲剧的根源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悲剧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诠释。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我们很自然的读到了答案,追寻女性悲剧根源的根本原因是千年来封建社会对女性得桎梏和扼杀,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女性本身的问题:女性自我意识的欠缺和不坚定。

通过对张爱玲笔下的种种女性悲剧的总结与归纳,追寻女性悲剧的源头,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女性意识;自省意识Zhang ailing is analysed female tragedy typeand source of the novelAbstract:the women of zhang ailing's writing is the \"new female\" of the author's old women, they all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the fate of their life is full of tragedy. Not to the marriage choice and dependence, or from seeking self-awareness, even on the maternal, all the \"tragedy\" the characteristic streaming play much as. Female tragedy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actually a nagging question of women in zhang ailing's novel tragedy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we naturally read the answer, for women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roots in one thousand to the feudal society of women have shackles and strangled,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can't ignore the women's own problem: the lack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nd not firm. Based on zhang ai-ling's various female tragedy of summary and induction, pursue the source of female tragedy and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female tragedy.Key words:zhang ailing; Women; Feudal society; Female consciousness; Introspection consciousness目录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 (5)(一)华丽背后的畸变 (6)(二)红颜薄命百花伤 (7)(三)浮萍般漂泊不定 (8)(四)另类母亲上演的“舐犊情深” (10)(五)完美女人无法逃脱的悲剧 (1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根源 (12)(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影响 (13)1.传统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13)2.“男权至上”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14)(二)女性自身的“自残” (14)1.女性自我意识的浅薄 (14)2.女性“天性使然”的软弱 (15)三、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15)(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 (15)(二)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6)参考文献 (17)谢辞 (18)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红极一时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都说文如其人,张爱玲亦如此,她的小说华丽、神秘,笔触细腻,多是以女性为视角,凸显女性悲剧,以此来表达张爱玲对女性悲剧遭遇的同情、惋惜,甚至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并以此反映处于现代环境下固存下来的中国式封建文化灵魂的错位。

试析新时期女性文学悲剧色彩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试析新时期女性文学悲剧色彩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试析新时期女性文学悲剧色彩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分享到:更新日期:2012-05-07 | 点击:3次 | 一键收藏本论文摘要:诸多名家在分析新时期女性文学时都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新时期女性文学总是透着或多或少的悲剧色彩。

其悲剧色彩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的男权文化和女性自身特质的劣势。

关键词:新时期女性文学悲剧色彩社会和历史根源新时期女性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坛上不可不提的一笔。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端,她一路磕磕碰碰地走来,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女性文学中反映出来的女性所遭遇的各种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女性终于羞答答地揭开了自己的面纱,第一次勇敢地站在世人面前诉说自己的要求和欲望,这是女性的一大进步,也是社会和文学的一大进步。

然而,越是关注女性文学,我们就越能发现,女性文学全身上下都不由自主地散发出一种悲剧意味,浑身都闪烁着悲剧的色彩。

“强调女性文学本身是不幸的”。

[1]目前,有很多研究者都已经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悲剧色彩进行过关注和研究,比如赵树勤在《找寻夏娃》[2]中提到了女性生育的痛苦,林丹娅在《当代女性文学史论》[3]中也提及了当代女性文学的悲剧色彩。

还有王家伦的《“几乎无事的悲剧”——铁凝小说的女性悲剧》,[4]雷鸣的《悲悯与救赎:女性性别自我指认的呐喊——王安忆、铁凝性爱小说合论》,[5]西慧玲《女性悲剧的解锁者——徐小斌系列女性小说探析》,[6]等等,都针对具体某作家的作品系列或分析作品中的某一方面的悲剧色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还有的文章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色彩的存在,但提到了与悲剧色彩相关的词汇,比如魏兰《为女性的隐痛而创作——铁凝小说创作的另一种解读》,[7]杜芳《走出自我心灵的牢笼——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中女性形象的解读》,[8]等等。

为什么新时期女性文学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这些悲剧色彩呢?一、中国自古以来尊崇的男权文化使女性文学不得不蒙上一层悲剧色彩。

骆宾基笔下的女性悲剧意识研究

骆宾基笔下的女性悲剧意识研究

骆宾基笔下的女性悲剧意识研究骆宾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经常涉及女性悲剧意识。

很多人认为骆宾基作品中女性的性格特点都很类似,总是存活在痛苦与折磨中。

然而,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塑造了骆宾基文学中的独特视角,为他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骆宾基笔下女性悲剧意识的内在本质,以及这种意识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

一、骆宾基笔下的女性悲剧意识骆宾基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非常丰满,她们一般都是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矛盾,因此有强烈的悲剧感。

例如,他的小说《朝花夕拾》中的罗杰花,是一个深受恶劣社会环境影响的女孩。

她在生活中被逼得无路可走,即便是做出最绝望的抉择,也只是为了生存和尊严,而不是真的享受幸福。

因此,罗杰花的形象充满了悲观和绝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在此后的创作中,骆宾基的女性形象多半是受到阶级压迫和家族束缚的弱者。

这些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常常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她们的性格特点也多半是自卑、顺从、屈服、无可奈何等等,在情感层面上,她们也活在一片阴郁的困惑中。

在小说《家》中,骆宾基的女性形象最为典型。

母亲和姐姐都呈现出了很强的悲剧意识。

母亲从一开始就置身于无望的境地中,没有勇气为自己和家庭争取任何东西。

嘉莉则更为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命运的无能为力感。

当她最终明白自己的处境是无法改变时,也就走上了母亲坟前,终于得到了她所期望的一份轻松和自由。

在骆宾基笔下的女性形象中,女性常常需要以一种委曲求全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短暂的幸福。

而这种幸福也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当窘境来临时,女性只有被动地接受牺牲。

二、女性悲剧意识与社会背景骆宾基的女性形象就是他希望留给读者的印象,她们的悲剧意识主要来自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混乱、政局不稳,农民起义、资本主义接管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带来的代价是,广大群众开始失去安全感。

而女性在这一时期是最容易被剥削和压迫的一个群体。

试析新时期女性文学悲剧色彩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试析新时期女性文学悲剧色彩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来 的 女 性 所 遭 遇 的 各 种 问 题 也 引 起 了社 会 各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 性 终 于 羞 答答 地 揭 开 了 自己 的面 纱 , 一 次 勇 敢 地 女 第 站 在 世 人 面前 诉 说 自己 的要 求 和欲 望 ,这 是女 性 的一 大
进 步 , 是 社 会 和 文学 的一 大 进步 。然 而 , 是 关 注 女 性 也 越
使 女 性 作家 书 写 的女 性 生活 和 命 运 带有 某 种悲 剧 色 彩 。
正如 诗 经 《 风 ・ 》 说 :士 之 耽 兮 , 可 说 也 ; 卫 氓 所 “ 尤 女 之 耽 兮 , 可 说 也 。 [] 性 通 常 都 比 较 感 性 , 往 一 旦 陷 不 ”0 1女 往 入 某 段 感 情 便 无 法 自拔 ,而 男 性 则 更 容 易 通 过 其 他 事 情 来 忘 记 。 大 部 分男 性 来 说 , 情仅 仅 是 他们 生 活 的一 小 对 爱
■匪
堡 塑
刘 婕
( 南 商 务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湖 400 ) 1 2 5
试 析 新 时 期 女 性 文 学 悲 剧 色 彩 的社 会 和 历 史 根 源

要 : 诸 多 名 家在 分 析 新 时 期 女 性 文 学 时 都 透 露
品 。在 世 俗 的 眼 光 中 , 个 女 人 幸 福 的 标 准 被 两 个 方 面 一
出这 样 的 信 息 :新 时 期 女 性 文 学 总 是 透 着 或 多 或 少 的 悲
剧 色 彩 其 悲 剧 色 彩 的 主 要 原 因在 于 中 国 自古 以 来 的 男 权 文化 和 女 性 自身特 质 的 劣 势 。 关 键 词 : 时 期 女 性 文 学 悲 剧 色 彩 社 会 和 历 史 新

鲁迅笔下的妇女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鲁迅笔下的妇女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鲁迅笔下的妇女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鲁迅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二、鲁迅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分析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

《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是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

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惟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

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

社会的冷漠使她连小宝的性命也没有保住。

小宝死后,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在她面前,那无尽无休的明天将意味着什么呢?在她周围除了想趁机揩油的人以外,她得不到一点同情,那人情的淡薄,真令人不寒而栗。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

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

《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

本文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地卖给山坳中的贺老六。

【开题报告】从《伤逝》到《上海宝贝》——中国女性悲剧命运探讨

【开题报告】从《伤逝》到《上海宝贝》——中国女性悲剧命运探讨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从《伤逝》到《上海宝贝》——中国女性悲剧命运探讨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自“五四”以来,关于“女性悲剧命运”的作品不可胜数,在无数作品中也展现出不少“悲剧女性”的典型代表。

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曹禺《雷雨》中“繁漪”与《日出》中“陈白露”,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铁凝《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代表的是新时期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探讨。

从“五四”到九十年代初,一系列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品体现的是一条百年来中国女性的抗争之路,觉醒之路。

近十年来以上面几部作品为例研究女性悲剧根源的文章数不胜数,归结起来可分以下四种。

1、经济决定论不少文章认为女性的悲剧在于她们在经济上无法独立,不得不依附男性,这是悲剧的根源。

史琼在《两个叛逆女性的爱情命运——比较安娜与子君》,杨军在《从反抗绝望到精神救赎——曹禺戏剧中女性悲剧命运新探》,任茹文在《创作者生命力的三个镜像——从一个方面论曹禺剧中三个女性形象》,白晓华在《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都以经济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与探索。

2、爱情缺乏附丽论支持这一论断的也不在少数,不少文章指出子君、王琦瑶甚至包括前期的司猗纹都曾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而不顾世俗的眼光。

同样的,正是因为对爱情的向往与对爱情的孤注一掷,把她们引向不幸的深渊。

刘丽华在《追求与幻灭——试析子君与安娜的共同命运》,蒋凤清在《人格与爱情:子君与安娜的爱情悲剧思考》,刘微的《“性反抗”与文化悲剧——司猗纹、水秀、田小鹅悲剧命运的透视》,黄轶《一株妩媚而狰狞的罂粟花——谈<玫瑰门>中的司猗纹》等文章都从以爱情为切入点,分析主人公在爱情中的状态与对待爱情的态度来阐释其悲剧产生的根源。

3、女性意识觉醒论梁云《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从子君、陈白露现象看女性解放价值观》认为陈白露“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去过丧失女性人格的人身依附生活”,李志艳《盛开的罂粟花——<玫瑰门>的女性主义解读》认为“司猗纹”的一生都在与权力、环境作斗争,她的变态、扭曲是斗争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关于中国现代女性悲剧根源研究
自“五四”以来,关于描绘“女性悲剧命运”的作品不可胜数,在无数作品中也展现出不少“悲剧女性”的典型代表。

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曹禺《雷雨》中“繁漪”与《日出》中“陈白露”等,是从男性作者的角度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趁着文坛大刮“对人性探索”之风,王安忆、铁凝两位女作家率先把目光转向对女性的探索。

以《长恨歌》与《玫瑰门》为代表,她们尝试着从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出发,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解读“王琦瑶”与“司猗纹”可悲可叹的命运流转,揭示女性悲剧的根源。

从“五四”到九十年代初,一系列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品体现的是一条百年来中国女性的抗争之路,觉醒之路。

近十年来有关造成中国现代女性悲剧根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关的文章大量涌现。

本文仅就论文研究情况作概述,以期对中国女性意识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一、经济决定论
不少研究认为无论是被婚姻束缚或是被爱情牵绊的女子,她们的悲剧命运归结起来说是因为经济上无法独立。

从经济层面来解读女性悲剧的人生,指出子君、王琦瑶等一系列中国女性的悲剧是因为经济上缺乏主体性,女性无奈,面对生活不得不依靠男性。

如史琼在《两个叛逆女性的爱情命运——比较安娜与子君》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与“安娜”的对比,把“子君”的悲剧定位于“由于经济拮据”涓生收钱屈膝投降,一张“毋庸到局办事”的油纸条便动摇了他的心。

[1]这篇文章是典型的“经济决定论”,对子君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分析太过主观,过分看重大环境,尤其片面性。

杨军在《从反抗绝望到精神救赎——曹禺戏剧中女性悲剧命运新探》中也同样说到繁漪的悲剧源自于“生活与生命方面的压抑”,[2]文章指出在周家这“一口残酷的井”中,繁漪的性格受到极端压抑,濒临窒息,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却无法逃离,认为这才是造成繁漪最终变态地把生存的欲望和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周萍身上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导火索。

该文从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上做分析,既结合环境因素,又结合主人公自身因素,这样的分析还是比较恰当的。

任茹文认为陈白露的悲剧亦是如此,在《创作者生命力的三个镜像——从一个方面论曹禺剧中三个女性形象》中同样用比较分析的办法,指出露“既爱生活又厌恶生活”,她与诗
人的悲剧在于她习惯城市的喧嚣,当爱情遭遇现实困境,她“没有决心像诗人那样有绝对的力量为理想而斗争”。

[3]
而对“王琦瑶”的研究,经济决定论似乎是主流,占据主导的位置,有不少研究都是支持这一观点的。

如白晓华在《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中,将王琦瑶的悲剧原因之一归结为“生存选择的悲剧” ,[4]王琦瑶的不幸始于她对自身价值的凸显和未来生存问题的处心积虑考虑后自愿自觉的选择。

“对自我认定中,一半是对权势的服从,另一半流露的是对世俗化生活的向往”。

以上文献对于人物悲剧形成原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把缺乏经济独立当作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最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这样的研究难免有失偏颇。

二、爱情缺乏附丽论
的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不少学者认定子君、王琦瑶甚至包括前期的司猗纹都曾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而不顾世俗的眼光。

同样的,正是因为对爱情的向往与对爱情的孤注一掷,把她们引向不幸的深渊。

尽管评论家们都纷纷采用各种理论,但实际上都是从爱情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的新一轮深入挖掘,以下评论是建立在“爱情缺乏附丽”这一基础上的批评研究,其中也不乏精辟之作。

如刘丽华在《追求与幻灭——试析子君与安娜的共同命运》中通过对子君“私奔”前后行为差异的深入分析,并横向与“安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子君的悲剧在于“放心地享受着凝固的幸福与安宁”,“以琐碎的辛劳表达对涓生的爱意”。

[5]而蒋凤清在《人格与爱情:子君与安娜的爱情悲剧思考》中也提到,子君的爱,孤注一掷,“失却了自我”,[6]更多地表现出被动与不知所措。

文章指出子君的身上“带有中国女性的历史烙印”,对爱情有过多的依附心理。

王琦瑶的悲剧又存在对爱情的过分依附因素。

白晓华《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同样提到,“在世界上,最具悲剧性格的是爱”,[4]爱把王琦瑶推向不幸的深渊,她认为王琦瑶对爱情的盲目甚至隐忍到了为康明逊做什么都肯”的地步。

而司猗纹虽然不同于子君等女性死于爱情,但不少研究者认为,她的悲剧同样是源于爱情,源于她与华致远的露水情缘。

刘微的《“性反抗”与文化悲剧——司猗纹、水秀、田小鹅悲剧命运的透视》中写到,司猗纹的悲剧命运始于庄绍俭的不忠,而庄绍俭的不忠是因为其“深受顽强的残存的封建思想的影响”,[7]无法接受妻子婚前与别的男子有过情缘这一事实。

同样黄轶《一株妩媚而狰狞的罂粟花——谈<玫瑰门>中的司猗纹》[8]中也谈到司猗纹的
悲剧根源在于她对华致远的爱恋。

这种说法自然有一定道理,但认为这是主要原因或是根本原因来分析司猗纹的悲剧,这未免有失偏颇
三、女性意识觉醒
梁云《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从子君、陈白露现象看女性解放价值观》一文提到子君与陈白露,两个女性解放失败的典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女性生存情结问题——一直被某种道德观念若隐若现的束缚中”。

该文章从女性价值观念切入分析女性解放论,文章用大篇幅从女性生存情结入手为陈白露正名。

文章指出陈白露拒绝从良,“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去过丧失女性人格的人身依附生活”,[9]文章跳出女性传统的贞节价值观,对陈白露选择自杀的行为大做解释,未免有大家赞赏之意,也有为陈白露的堕落推卸自身责任之意,虽然观点新颖,但缺乏全面的考虑。

李志艳的《盛开的罂粟花——<玫瑰门>的女性主义解读》,采用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主角的反抗。

文章肯定了司猗纹的反抗精神,“她以积极的向男权传统靠拢的方式保护着自己,既与封建家长进行着抗争,又与外面的政治运动进行着抗争”,[10]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司猗纹”性格及悲剧根源的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四、其他角度
除以上角度之外,还有许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对中国现代女性悲剧命运进行了解剖。

个人欲望说的:白晓华《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将王琦瑶的悲剧归结为“需求与欲望的不和谐”,[4]认为王琦瑶“选择做李主任情妇那一刻起,中国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对他的束缚就不复存在了。

”金燕玉在《20世纪90年代华文女作家的写作姿态》从作者的写作姿态与写作意图入手,认为王安忆在塑造王琦瑶的悲剧时,着重在“女性欲望与城市欲望的纠缠交织”。

[11]
精神分析说:杜霞的《从娜拉到子君:精神分析视野中的女性命运》力图突破前人的说法,大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子君悲剧产生的原因。

该文章从子君的身世说起,认为子君人格上属于卑谦顺从型,“对于情感和认同有着强烈的需求与期待,渴望在爱和归属中获得自身的完满,借助更强大的外力来谋求支撑并解除焦虑”。

[12]性格决定悲剧命运,该文章对子君与涓生同居后反差巨大的行为有一定的说服力,却与子君大胆地“私奔”行为自相矛盾。

又如陈谦红在《佛洛伊德理论在<玫瑰门>中的体现——司猗纹性心理的探讨》一文,将司猗纹“对掏耳朵的渴求,支配欲,窥视欲,离奇瘫痪”都归结为性压抑的另类释放。

文章认为一系列行为都是“性的满足的替代物”,[13]文章切入点新颖,却有生搬硬套之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分析大致为:经济决定论;爱情缺乏附丽论,女性意识觉醒论,个人欲望论,精神分析论等,当然还有一些新的声音,此处不再例举。

分析女性的悲剧命运,仅仅从单一方面入手会显得过分苍白,只有将大的宏观环境与人物自身性格结合,从人物自身的纵向比较入手,才能真正把原因归结全面、细致。

注释:
[1]史琼.《两个叛逆女性的爱情命运——比较安娜与子君》春之卷 2001.(4)
[2]杨军.《从反抗绝望到精神救赎——曹禺戏剧中女性悲剧命运新探》.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2004.(10)
[3]任茹文.《创作者生命力的三个镜像——从一个方面论曹禺剧中三个女性形象》.文
艺争鸣.史论.2008(3)
[4]白晓华.《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小说评论.2010(5)
[5]刘丽华.《追求与幻灭——试析子君与安娜的共同命运》.中国知
网.
[6]蒋凤清.《人格与爱情:子君与安娜的爱情悲剧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7]刘微.《“性反抗”与文化悲剧——司猗纹、水秀、田小鹅悲剧命运的透视》.郑州
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黄轶.《一株妩媚而狰狞的罂粟花——谈<玫瑰门>中的司猗纹》.郑州大学学
报.Vol.31 No.2
[9]梁云.《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从子君、陈白露现象看女性解放价值观》.
社会科学辑刊.1999(03)
[10]李志艳.《盛开的罂粟花——<玫瑰门>的女性主义解读》.作家杂志.2009(1)
[11]金燕玉.《20世纪90年代华文女作家的写作姿态》.江海学刊.南京.2002(3)
[12]杜霞.《从娜拉到子君:精神分析视野中的女性命运》.鲁迅研究月刊.2009(5)
[13]陈谦红.《佛洛伊德理论在<玫瑰门>中的体现——司猗纹性心理的探讨》.思想战
线.人文科学专辑.2008(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