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介入并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心介入并发症

先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及防治

死亡

心包填塞

封堵器脱落

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瓣膜损伤(A V,MV,TV)

主动脉-心房瘘

溶血

股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

股动脉栓塞

传导阻滞伴左室增大

肺动脉夹层

封堵器移位

球囊破裂

导管打折/断裂

头痛

镍钛合金过敏

主动脉/肺动脉狭窄

其他心律失常(房颤、逸博心律等)

死亡

发生率:

各种技术均小于0.5%;

发生原因:

心包填塞抢救无效、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冠状动脉栓塞或夹层、右室

流出道痉挛等;

预防措施:

准备充分、规范操作、及时处理;

个人经验:500余例

PBPV:死亡1例

PDA: 死亡1例

房缺:死亡1例

心包填塞

发生率:

小于1%;

可见于各种介入治疗;

以ASD封堵术多见;

发生原因:

导管、导丝或器械操作造成心房、心室壁穿孔;

防治措施:

熟悉X线解剖、操作轻柔规范、一旦发现及时心包穿刺引流,必要时外科

心包切开修补。

封堵器脱落

发生率:

1-2%,可见于ASD、VSD、PDA封堵术及其他畸形封堵术;以ASD封堵

术多见。

发生原因:

封堵器选择过小、边缘组织菲薄短小、器械故障、封堵术后心脏遭受外力作

用。

预防措施:

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封堵器大小、封堵后牵拉试验、器械装载体外测

试;

心电监测、床旁超声、透视及时发现。

处理:

避免造成流入/出道梗阻、及时介入取出或外科手术。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

总发生率小于1%,VSD封堵术中小于5%,多见于VSD封堵术,少见于

ASD封堵术;

发生原因:

传导束损伤、周围组织水肿、机械压迫等。

预防措施:

严格把握适应证、低龄儿童应谨慎、封堵器选择不应太大、慎用偏心伞,心

电监测、激素。

处理:

激素、临时起搏器、及时外科干预、永久起搏器

主动脉瓣损伤

发生率:

小于2%,以VSD封堵术多见。

发生原因:

操作中导丝、导管损伤、瓣上释放封堵器损伤、释放后封堵器边缘移位造成

AI(释放前造影无AI)

预防措施:

严格把握适应证(A-V≥2mm)、操作轻柔、轨道钢丝过瓣口需导管保护、

超声监测能及时发现。

处理:

轻度AI-随访观察;中重度AI-外科修补或换瓣。

二尖瓣损伤

发生率:

小于0.5%,可见于ASD封堵术、VSD封堵术中;

发生原因:

封堵器的边缘影响二尖瓣的关闭或机械性磨擦造成二尖瓣穿孔;VSD封堵

术发生MI主要是由于释放左室盘后二尖瓣腱索与推送杆缠绕损伤所致;

预防措施:

释放前超声仔细核查、VSD输送鞘不要送入左室太深,术中及时超声监测;

处理:

轻度MI-随访观察;中重度MI-外科修补或换瓣。

三尖瓣损伤

发生率:

约1%,可见于PBPV术(单球囊法)、VSD封堵术、PDA封堵术中;

发生原因:

输送鞘或球囊导管从三尖瓣腱索下通过造成腱索断裂,瓣叶腱索与推送杆缠

绕导致损伤;

预防措施:

导管上肺动脉要自然、顺畅;推送杆尽量减少露在输送鞘管外;术中及时超

声监测;

处理:

轻度TI-随访观察;中重度TI-外科修补或换瓣。

主动脉-心房瘘

发生率:

0.06%~0.12%,仅见于ASD封堵术,可瘘入左房或右房;

发生原因:

封堵器边缘机械性摩擦主动脉根部所致;

预防措施:

主动脉侧秃的病例,大动脉短轴两伞片的形态尽量“抱住”而不是边缘“抵”

住主动脉根部;定期超声随访;

处理:

外科修补。

溶血

发生率:

约2~3%,可见于PDA封堵术、VSD封堵术,少见于ASD封堵术后发生

AO-LA瘘;

发生原因:

残余分流导致高速血流撞击封堵器的金属网眼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的破坏;

预防措施:

减少残余分流的发生;

处理:

激素、碱化尿液、输血;如无好转及时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

发生率:

1%~2%,多见于ASD封堵术中;

发生原因:

导管、输送鞘管及封堵器内排气不净或输送封堵器时带入气体入体循环所

致;

预防措施:

充分排气,减少左房内导管操作;

处理:

吸氧,酌情使用阿托品及血管扩张药;

股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

发生率:

2~3%,可见于各种先心病介入治疗,以ASD封堵术多见;

发生原因:

股动静脉瘘主要与穿刺点不当、局部血管走行异常有关;假性动脉瘤则与术

后动脉穿刺点按压部位不当或压迫力量不够造成动脉血外渗入血管周围有

关。

预防措施: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压迫方法;

处理:

持续加压压迫、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外科手术;

下肢动脉血栓

发生率:

3~5%,见于各种采用股动脉途径的先心病介入治疗,小儿多见;

发生原因:

小儿血管细、局部穿刺点血管损伤、压迫不当、抗凝不充分。

预防措施:

注意穿刺方法、压迫方法、术中酌情给予肝素;

处理:

静脉或导管溶栓、必要时手术取栓

小结

介入治疗过程出现并发症是客观存在的;

绝大多数并发症经过科学及时处理,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或患者永久性损伤;

对后期的并发症应引起介入医师的高度重视;

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操作者的经验有相关关系;

介入医师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严谨科学方法治疗每一位患者,同时要提高自己专业

水平,积累经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