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颜色词“绿”和“xanh”的象征功能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越颜色词“绿”和“xanh”的象征功能对比研究
颜色词在每种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颜色词的不同象征意义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的原因,汉越文化一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试图从汉语颜色词“绿”和越南语对等词“xanh”所表达的象征功能展开对比研究,分析其象征功能差异背后不同的民族心理特性,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
标签:汉语越南语颜色词绿xanh 象征功能
越南语在语言谱系分类中,系属未定,但一般认为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在语言类型上,越南语和汉语同属孤立语。在语序结构类型上,越南语采用SVO-NA模式,不同于汉语的SVO-AN模式。由于历史上(主要在公元10世纪以前的“北属时期”)受到汉语汉字的巨大影响,与韩语(朝鲜语)和日语类似,越南语中包含大量的“汉越词”,即派生自古汉语的汉字词,约占整个越南语词汇的70%以上,其读音称为“汉越音”,接近于中古汉语语音。在文化方面,由于越南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汉越两种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性。但比较而言,它们之间较大的差异才是我们探究的重中之重。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面也最广。而词语象征功能的差异,也反映着文化的差别。
颜色词是反映自然界不同颜色的语言符号。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别,不少颜色词在每种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象征功能。颜色词的不同象征功能也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本文试将汉语颜色词“绿”和越南语对等词“xanh”所体现的象征功能展开对比研究,分析这一组对等词背后的两种文化的特性,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使用的越南语语料主要来源于阮如意主编的《越南语大词典》和玉泰、国庆编写的《学生汉越词词典》。
一、古汉语中的绿色词
古汉语中表示绿色的词,主要有“绿”“碧”和“青”等,而且这些词同时可兼表色谱相近的蓝色、黑色等,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局面。“绿”除了表示绿色,如“红男绿女”“绿衣郎”等,还可表示黑色,形容乌黑润泽的毛发,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鬓也”中,“绿云”即“乌云”,指宫女们黑润而稠密的头发。“碧”则除了表示绿色,如“碧波万顷”“碧峰”等,还可以表示蓝色,如“碧海蓝天”“碧落黄泉”等。“青”的表义范围最宽泛,兼跨“绿”和“碧”的义项,既可以表示绿色,如“青山绿水”“青黄不接”等,也可以表示黑色,如“青睐”“青丝”等,还可以表示蓝色,如“青天”“青筋”等。
发展到现代汉语,一般只由颜色词“绿”表示绿色,“绿”也不再表示黑色义。而“青”和“碧”虽然仍保留绿色义,但一般已不能单用,仅限于一些合成词和固定
词组中。
本文的对比分析基于现代汉语和现代越南语这两种语言的共时平面,并兼顾历史流变,着重于“绿”和“xanh”的常用义项,即“绿色”义。
二、“绿”在现代汉语中的象征功能
颜色词“绿”的象征义来自绿色。在中国古代,不同颜色的服装可以象征人们的社会地位。由于绿色在色谱中属于“间色”,不是“正色”,因此被看作“贱色”,象征“卑贱”“不正统”。
汉代以后,绿衣一般是宫女、婢妾、侍童等穿的。隋唐时期官分九品,在官服的颜色所象征的等级中,规定品位较低者(八品、九品)服绿色。因此,“绿衣郎”一词就指地位卑微的小官。
同样,绿色的头巾也可以象征低贱。例如,《汉书·东方朔传》:“董君绿帻傅韝,随主前,伏殿下。”颜师古注:“绿帻,贱人之服也。”绿头巾在唐代也叫“碧头巾”,用来羞辱人。例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奇政》载:“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中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皆相劝励,无敢僭违。”这就是说,“吏人”本来是不裹绿头巾的,但犯了错误以后,李封“不加杖罚”,只是勒令他们每天裹着绿头巾上班,这样的羞辱,比“杖罚”还有效。
自元代开始,法律规定娱乐行业中的男性从业人员必须裹绿头巾,称为“青头巾”。例如,据《元典章》记载:“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明代因循旧制,称为“绿色巾”。例如,据《明史·舆服志》载:“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又可简称“绿巾”。例如,明·刘辰《国初事迹》提到明初朱元璋对南京娼妓所作的种种规定,其中指令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于是,“绿头巾”可以象征娼妓家的男子。
(一)“绿”象征在婚姻关系中遭到背叛
由于“绿头巾”含有自己的妻女供人淫乐的意义,所以“绿头巾”一词就产生了男子家中发生“红杏出墙”事件的象征义。清代以来,男子的头饰改头巾为帽子,所以“绿头巾”演变为“绿帽子”。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语素“绿”与绿色已完全脱离了关系,仅存其象征义。
现代汉语仍常用“绿帽子”一词,而且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近年来戴“绿帽子”的对象不仅指男性,而且有了指女性的趋势。例如,2009年在全国部分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潜伏》中,痴心追求中共地下工作者余则成的少妇穆晚秋,因见丈夫谢若林带“野女人”回家,就与丈夫争吵,遭到殴打后,绝望自杀,被余则成夫妇及时救到医院,然后安排送到解放区去。晚秋失踪后,谢若林在试探余则成是否知道晚秋行踪时说:“爱去哪儿去哪儿!反正我这绿帽子,早就已经让人戴上了!”而余则成则模仿谢的语气说:“我说你们俩谁给谁戴绿帽子啊!”这
句话暗示了:不仅女方可能给男方“戴绿帽子”,男方也可能给女方“戴绿帽子”。这就是说,男方在外面拥有“第三者”或者寻花问柳的行为,也可以称为给女方“戴绿帽子”。
(二)“绿”象征安全、便利
因世界各国交通信号中普遍采用绿色代表“允许通行”,一般通道、安全出口、安全指示牌等也往往采用绿色来标示。因此,“绿”也有了“安全”“便利”“不受阻碍”等象征义。例如,“开绿灯”一语指准许通行、提供便利。“绿化”也可以指使某些设施或手续变得更便利。
“绿”的名词形式是“绿色”,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绿色××”的词语,表示安全或便利的事物。例如,“绿色软件”(Green Software),是指一种不需要写入注册表信息,不会对计算机运行加载负担,可以直接删除的软件。又如,“绿色通道”,在海关,可以指“无申报”通道或“免验”通道;在火车或汽车客运站的候车检票大厅,可以指应急购票、迅速检票、顺利进站上车的通道;在小学生教育方面,可以指为孩子提供互联网导航,让孩子在家能够安全地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娱乐等活动;在医院的急诊室,可以指对急救病人无条件实施抢救;在一些健康管理中心,可以指为客户提供专家门诊、优先安排住院等就医方面的种种便利条件等等。
(三)“绿”象征环保、无污染
因受英语“green”一词象征义的影响,汉语的“绿色”也有了环保、无污染的象征义。例如,“绿色蔬菜”“绿色食品”等,指天然的或无污染的食品。又如,“绿色计划”“绿色投资”,指用于防治环境污染与治理被污染环境的投资;“绿色产业”指生产环保设备的有关产业,它们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绿色贸易”是指与环保有关的服务、技术与设备的进出口贸易;“绿色企业”指以制造与销售“无害环境”产品为前程,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推出“三废”较少的产品的企业;“绿色消费”指引导消费者如何判断商品是否重视或符合环保标准;“绿色文学”则是以自然界的动物与植物为题材,大力灌注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等等。此外,“染绿”指提高环保的程度或比重,“涉绿”指涉及绿色环保。例如,新闻标题“欧盟‘涉绿’两指令冲击我市光电产品出口”[1]。又如,“演艺娱乐界的大腕明星更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他们在“涉绿”中稍有一些惹人注意的动作,就会立马被公众盯上并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淋漓尽致地予以谴责。”[2]
(四)“绿”象征“台独”
近十多年来,民进党登上台湾的政治舞台,成为主张“台独”的主要政治力量。由于民进党的党旗为绿色,所以“绿”也可以象征民进党的政治理念,特指其“台独”理念。例如,主张“台独”的党团可统称为“泛绿”党团或“绿营”,与主张两岸统一的国民党、亲民党等“泛蓝”党团相对。如有艺人或企业家与民进党有染,则称为“染绿”或“涉绿”。例如,“原‘绿营金主’许文龙、张荣发等人先后倒戈,多名涉绿商界领袖到北京参加两岸经贸论坛,令‘泛绿’经济基础不再牢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