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十年探索时期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十年探索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8年之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由此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秋——中共八大召开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59年夏——庐山会议引发“反右倾运动”,彭德怀等人遭到错误批判
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
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
十年探索重大项目:二钢三油(武钢、包钢、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
原子弹、结晶牛胰岛素,兰新、包兰、成昆铁路(1958~1970)
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刘德军、孔祥荣:《中共八大研究综述》,《山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5期。 张神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八大研究评述》,《中共党 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牛玉峰、黄立丰:《近三十年来中共八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 双百方针 (5) 加强党的建设
王香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八大路线研究评述》
(《党的文献》2009年第9期)
思考:
中共八大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 理论有什么样的关系?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中共 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续), 《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博文:《试论党的“八大”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 功绩》,《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1期。 李春林:《中共“八大”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世 纪桥》1996年第4期。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 主要任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明确了工作重点转移: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既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经济建设方针。 ‚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 和轻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等等。 ‚稳步前进‛,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 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 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社会主
最新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三、十年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失误
(一)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内容、评价(积、局)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特点?危害?
3.反右倾斗争
(二)三年经济困难(时间、原因?调整?)
(三)教训—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的发展: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经过几个月的盲目蛮干, 加上相当程度的虚报浮夸, 到年底,宣布钢产量到达 110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 1369万吨。北戴河会议确定 的钢产量翻番的指标从数量 上说算是完成了,但给国民 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却是 相当严重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 党历史》第二卷
1956年到1966年十年 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年探索背景 国际: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一定程度上脱离苏联模
式的束缚; 国内: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一五”计划成就巨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党中央急于求成; 3.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问题思考]
1.十年探索中有哪些正确的探索?为何是正确的?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 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 理的农村社会组织。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 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 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所谓“大”,就是 规模大。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 度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 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根据材料,推断接下来新中国的主要工作将是什么?
开展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
一、1949—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二)1953--1956
1、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 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内容:主要矛盾变化
主要任务变化
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 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力。
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发展方针。
2、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 “大跃进”(中心: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面红旗
【概念辨析】“大跃进”
高指标 瞎指挥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片面要
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后
面临的困境
经济上,国 民经济全面
崩溃
军事上,国 民党还有上 百万军队在 负隅顽抗
国际上,美苏 冷战对峙,帝 国主义国家对 新中国孤立、
封锁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 经验教训
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07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 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 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 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 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 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 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 么?(4分 )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 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 之间的关系。(2分 )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 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 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取得成就 F g h 乌鲁木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 设成就
大庆油田
14
兰新铁路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大港油田
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26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年代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 是什么?
27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 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
陈晓卿《百年中国》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17
大
一
革
小
命
步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8
1966---------1971------1975-------1976
周恩
邓小
爆
来进
平全
结束
发
行调
面整
整
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9
小数据: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主要体现在政治 和经济两个方面,而且相互交织:
政治 领域: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 斗争问题上 ,出现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 大化的错误。
经济领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 速度上,出现了盲目求快的“左”倾冒 进错误,突出表现就是“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三年经济困难及其原因
*时间:1959——1961年 *原因:
(1)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最重要) (2)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毁约
(3)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四、七千人大会
*时间:1962年初
*目的: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战胜困难
*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中央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 为“反右倾”受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影响:1962年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时间: 1958年 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 *实施中的核心:速度是灵魂 (强调“多” 和“快”) ——违背了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状况的美好愿望, 但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
*时间: 1958年 *特点: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不断提高计 划指标
*突出表现:工业——大炼钢铁运动
农业——追求粮食高产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财富和人 力的巨大浪费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 *特点: 一大(规模)二公(公有化程度) *结果: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严重 下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 *问题实质:片面强调公有化水平,脱离中国 农村的实际生产力水平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年到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
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 义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 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的缺点是过 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 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会后,《人民日报》 在公布总路线时所发社论就宣称:“速度是总路线 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代 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 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联 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影 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赶 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年经济困难局面为何出现?如何改变的?
“大跃进”运动的最 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 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两者共同的教训,归根 到底,是限于当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 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 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十年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一)1956年-1966年历史阶段中的几个问题1、阶段特征: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有正确的决策,也出现了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虽尚未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但却为文革十年的严重错误埋下了伏笔。
2、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4)中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3、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二)1956-1966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中共八大召开的理论基础。
它是中共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注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方法途径: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不仅在十年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大港油田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十年建设时期的 主要建设成就
黔桂铁路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
阅读教材P52~P53第三目内容及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 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材料二
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 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粮食单位 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
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
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 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合作学习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 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成就是什么? 3、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4、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4、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阅读教材P50~P51第1~5自然段、四幅历史图片及下列材料。
所回升。 原因: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973年) 周 恩 来 恢 复 调 整 国 民 经 济 (1975年) 邓 小 平 全 面 整 顿
(2)如何评价总路线的影响? 提示:积极: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 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消极: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A、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D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0
省 者 它 际件挥是,自的快材试限就己多的和好料制是,,片加可利评省(要 强 是一多多因不面能 用论以的2、办为切根 调 “1)强性 ,:9方评快事有实据 多 八57调。 人中材的,好际针年论我 、 大人国的。快省的1路料国快”。0好者,快的丰主月线二的与正者,既,毛主富观。实好确强就也要就泽观的能是是质不际、路东调能人动质多量可情省线在什动力性量办好能一况之方作么资在好事,了次,间针;。又。用源社谈?实的的省这要我话,应会忽事制继者个少们中忽该主视求约续,口用讲说视得义就 号 钱的是 。关:了了到建是本,是“地系什现充设少身那实多理么用就个事实分事、解钱限不求快问条发业多;制切是、题多了实的好?、
十年建 设成就
大跃进
国民经 济调整
人民公社 化运动
反右派斗争扩大
出现 “左”倾错误。给国民经
化造成严重后果。 济造成严重 的破坏和混乱。
7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我国经济建设总的
评价应该是
A.成就是主流,问题与失误不很严重
C
B.与出现的曲折、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影响相比,
几乎无成功可言
C.以曲折失误为代价取得了重大成就
3、关于党的两次整风运动。 4、党的土地政策。 5、区分反右派和反右倾。
5
课后小节
一、十年探索中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
1、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政治路线)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经济路线)问题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延伸: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2012·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
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革”十年时
十年时期
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3 1954 1956 1958 1961 1966
“
新 中 国 成 立
一 五 ” 计
宪 法 颁 布
划
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开
三 社大 恢 大 会跃 复 改 主进 国 造 义、 民 完 建人 经 成 设民 济 , 总公 八 进 路社 字 入 线化 方 初 运针 级动 阶和 段
B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建立:通 的过 社“ 会一 主五义”计计划划经和济三体大制改。造,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
(3)积极作用:对超集额中 完人成力,、保物证力市、场财稳力定进和行 人国民家的重基点本建需设求,,发促挥进过“重一要五作”用计。划
◆知识延伸: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 导核心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由定期选举产生 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经济上: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读本P64)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特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创举、意义) 外交上: (读本P63-64) 国际背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个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内容意义) 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万隆会议1955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以后)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阶段特征】 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1978年 徘徊时期
1978年——至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总论】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分为三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人民民主
民主集中制 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
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 议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人民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资产阶级专政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 资产阶级 采取两党或多党 轮流执政制度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06.12
LYM
9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 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 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 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2006.12
LYM
19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 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 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 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怎么办?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2006.12
LYM
20
2、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1)改造前:
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
的 建
时间:1953—1956年底
立
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三 内容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大 改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造 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006.12
②改造后期,存在L过Y 急M 、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 27
2006.12
LYM
6
2006.12
LYM
7
(3)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夏)
• 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 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 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 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10月,中 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 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 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以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程:
- 建国初期(1949年-1952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等措施,迅速恢复了经济。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年-1956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一化三改”,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召开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面探索。
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至今):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初步探索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初步探索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外开放。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四大时期-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严重的践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4.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冬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其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共同作用”,结合课本所学,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立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了人民政权。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A.开国大典的意义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可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共产党为主体,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反映出新中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开国大典前召开,排除A;1954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年经济困难局面为何出现?如何改变的?
• “大跃进”运动的最 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 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两者共同的教训,归根 到底,是限于当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年到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 义建设
•一、十年探索背景 • 国际: •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一定程度上脱离苏联 模式的束缚;
• 国内: •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2.“一五”计划成就巨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党中央急于求成;
• 3.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问题思考]
•1.十年探索中有哪些正确的探索?为何是正确的 ?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
•三、十年探索中的失误
•(一)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
内容、评价(积、局)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 原因?特点?危害?
•3.反右倾斗争
•(二)三年经济困难(时间、原因?调整?) ••(三)教训—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的发展: •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 必须适合生产力水平 ;
)
•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团结—批评—团结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60):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 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 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 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 合理的农村社会组织。
• •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 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 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所谓“大”,就 是规模大。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 程度高。
• 2)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 • 3)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 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 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苏联领导人赫鲁晓 夫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 联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 影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 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经过几个月的盲目蛮 干,加上相当程度的虚报浮 夸,到年底,宣布钢产量到 达110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 1369万吨。北戴河会议确定 的钢产量翻番的指标从数量 上说算是完成了,但给国民 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却是 相当严重的。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 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
• 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我国社会 主义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 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的缺点是 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 律,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 经济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会后,《人民日 报》在公布总路线时所发社论就宣称:“速度是总 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 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 。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八大的路线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 中心工作,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强大国家的路线。这一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 基本结束的国情和民意,又富有创造精神。 它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 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无疑是正确 的。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 党历史》第二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首先是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1吨 生铁的成本费,大高炉100元左右,用小高炉和土 高炉则高达300元左右。1958年仅炼铁补贴一项, 国家财政的支出就高达40亿元,超过当年财政总收 入的1/10。其次是使基本建设规模和职工队伍急剧 膨胀。再次是严重冲击和挤占了农业、轻工业生产 。丰产的秋季作物因无人收获而大量烂在地里。北 京王麻子刀剪厂有300多名职工被调去炼铁,只留 下下20多人生产刀剪,刀剪产量从每月3.5万把锐 减到3000把。
•2.十年探索中又有哪些重大失误?理由说明。为 何有失误? •给予你怎样的现实思考和启示?
•二、十年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发表(1956,选修4P102):
•
经济建设、政治生活—形成 社建 初步系统的思路
•2.中共“八大”(1956) :
• 背景、 内容3、意义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1957,选修4
•——中共中央பைடு நூலகம்史研究室《中 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四、十年探索的成就
•1.石油工业的发展(油田、石油自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