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

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

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

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

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犯罪心

理绪论。犯罪心理形成论。犯罪心理类型论。犯罪心理治理论。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

社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

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

目的。理论方面的任务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㈡推动临近学科的发展首先,研究犯罪心理学必将推动心理学科的发展。其次,研究犯罪心理学也将推动犯罪学和刑罚学的发展实践方面的任务首先,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

可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的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减少犯

罪,发挥综合治理的最大效应。其次,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可为公安,检查,法院等政法部门的同志提供一些理论知识,以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再次,通过研究犯罪的预测预防和矫治技术,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

共管,加强防范,提个社会的犯罪防范意识,减少和控制犯罪的机遇,以达到维护社会的治安的目的,此外,通过研究犯罪的

教育改造,还可以为劳改部门的同志提供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改造措施,使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罪犯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减少和制止重新犯罪。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㈠客观性原则㈡系统性原则㈢个性观原则二、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调查法个案追踪研究法心理测验法(四) 比较研究法早在春秋

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注重从经济、道德、法律与犯罪的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关于犯罪与人性、环境和教育等问题,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论述是值得今人思索的,这方面观点影响远及世界。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历史我国现代心理学开创于1920年代。犯罪心理学也有一定的传播。先有一批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同时一些

大学也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我国学者出版自己的专著,并在心理学杂志上刊登发表了一些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实验报告或文章。真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此外,从195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对犯罪心理学的

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三、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根据人们的骨骼和面貌等身体特点来评判

一个人的心理是善或恶,是否有犯罪心理。在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人们对犯罪心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犯罪原因的探讨,并且大多是单一因素论。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开始运用科学实证

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1872年发表《犯罪心理学纲要》,据此他被后

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1876年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我见》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他被后人称为是“实证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是古典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菲力于1884年发表的名著《犯罪社会学》

被誉为是刑事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作。193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入了繁荣时期。使犯罪心理学真正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开

始了自己的历史。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2公安与政法院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有高等学校的教材,有些高校还招收了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3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队

伍,建立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专业委员会。4

创办学术期刊——《法制心理研究》以及《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等。5开展了普及工作,使部分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把犯罪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6开展了国际性学术交流。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西方犯罪心理学主要

研究以下问题1犯罪动机2犯罪决策3犯罪预测少年犯罪心理及其预防、矫治仍然是西方犯罪心理学界的热门课题。三犯罪心

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1研究的多样话2研究的实证化3研究的深层次性4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第六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一)犯罪者的需要(二)犯罪动机(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四)犯罪者的

气质特征(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六)犯罪者的性格特征(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

机制。(一)犯罪者的需要1不良需要或不正当需要2不现实需要3合理需要激起犯罪动机的需要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和追求奢侈生活的需要;②性的需要③安全的需要④自我确认的需要⑤自我显示的需要⑥充实

自己的生活的需要⑦征服他人的需要⑧爱的需要⑨报复的需要⑩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二)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指推动或使

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犯罪人之所以犯罪,从其心理方面来看,就是存在着犯罪动机的缘故,是犯罪动机发挥作用的结果,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推动下,犯罪人才确定犯罪目的,选择犯罪方式,做出犯罪决定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因此,犯罪动机

是推动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力,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状态的内部原因。犯罪动机有如下特点:1、

犯罪动机的主观性,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3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4犯罪动机具有低级性;5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犯罪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犯罪动机的形成是: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犯罪动机;内

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否犯罪,智力水平与犯罪

者采取什么手段密切相关。首先,智力低下者容易产生缺乏理智的行为;其次智力障碍者容易出现兴奋而不能控制,容易被人教唆、诱骗和玩弄。第三、智力优秀的人犯罪重思考、有预谋,犯罪容易得逞,犯罪之后常常毁灭罪证,犯罪不容易被发现和

侦破。而且理性色彩较重,往往还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四)犯罪者的气质特征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气质类型与

犯罪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气质可能影响他们选择的犯罪类型、犯罪手段和方式。(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1不良情绪的积累易导致犯罪行为2两种剧烈情绪状态下的犯罪(激情状态下、应激状态下)3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情绪障碍都

能引起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4犯罪者的意志特点:①行为目的选择的反社会性②意志选择缺乏果断性③缺乏自制力(六)犯罪

者的性格特征犯罪行为与不良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不良性格引起的,不良性格仅是造成行为人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下列不良性格特征容易引起行为人的违法犯罪行为:1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都缺乏责任感,

生活态度轻率,没有明确的生活动机,嫉妒心和报复心较强,对社会有种种不满。2任性、卤莽、胆大妄为,无组织纪律性。3

情绪不稳定、喜驽无常、心境变化多端,神经质突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外显;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扭曲、以奇为美,不符合社会规范。4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明显地固执。爱钻牛角尖。此外,自我中心主义、心胸狭隘、敏感

多疑、易受暗示、感情脆弱、攻击性强、对挫折忍受力差等不良性格特征也常常成为犯罪的动因。(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人

们的自我意识障碍也会引发一定的违法犯罪行为。他们对周围缺乏兴趣、没有精神、不负责任。偏重物质享受,他们一方面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另一方面又常常面临着贫困感,这种消费心理的持续发展,就会养成彻底的利己主义,行各种违法犯罪

的心理基础。一、犯罪心理的主观(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内涵: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心理学理论上,故意可从不同角度分为多种类型。最基本的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1.即时故意与预谋故意。即时故意是指行为人先并无犯罪意图和策划,仅因突然出现的意外2确定故

意与不确定故意。(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内涵: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

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

关系1、故意犯罪决意阶段的心理表现,表现(1):犯罪决意一般经历了犯罪意图的萌生,经对有利于犯罪和不利于犯罪的诸

因素,以及犯罪行为将产生的利与弊反复权衡之后而形成的。机会犯罪决意和冲动犯罪决意更系临时和突发生成,决意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较少反复周折或无明显的阶段性界限,但其形成的心理过程同预谋犯罪决意一样,都将大致经理以下三个阶段:

A.犯意的出现

B.动机的选择

C.经验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表现(2)故意犯罪人心理防卫的几种形式A犯罪的合理化B投射C掩饰D转移2、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表现(1)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A犯罪预备的主要内容:准备犯罪工具;学习犯罪技术;收集有关情报;排除实施犯罪障碍;勾结或教唆他人参与犯罪;制度犯罪行动方案。B影响犯罪预备的心理因素:犯罪人为保证

顺利地达到目的而不致暴露,总是在自认为准备充分后才实施犯罪。准备的质量取决于犯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经验以及

其他有关的主客观条件。C促成犯罪预备行为实施的外界因素刺激:被害人突发的行为;与犯罪无关的第三人无意识地为犯罪人提供了犯罪的方便条件;犯罪人急于实施决意中犯罪以达到其他目的;共犯之间彼此互相促进。表现(2)实施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内容:A主要内容:积极侵犯客体,实施犯罪目的;严守防御计划,不留犯罪痕迹;预防意外,随时准备应急;伪装现场,干扰侦查。B心理状态:恐惧;兴奋;欣喜;绝望和愤怒;冷静;C变更原定计划实施犯罪的心理:犯罪人实施犯罪过程中突遇到意外的障碍;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突发新的犯罪动机。表现(3)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A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实质是因某种顾虑被迫放弃;受客观条件的阻碍和限制,犯罪人已经无法顺利实施犯罪。B犯罪人的心理冲突使其主动放弃实施犯罪C放弃犯罪的行为表现:失望;恐怖不安;悔悟;厌倦。3、实施犯罪后的心理表现(1)犯罪未遂时的心理状态:懊恼;悔恨;愤怒;恐惧。(2)犯罪既遂时的心理状态:满足;弛缓;精神紧张、联想混乱;悔悟;犹豫。(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