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意见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意见一、问题背景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媒体行业扮演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角色。
然而,与其重要性相伴随的是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这严重损害了传媒行业的公信力,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和意见,以解决媒体行业中新闻失实问题,恢复社会对媒体的信任。
二、整改措施1. 强化新闻编辑和审核制度重视编辑人员和审核人员的培训与选拔工作,加强他们对新闻事实核实的能力培养。
建立起科学、高效、严格的新闻编辑和审核制度,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数据库,为编辑和审核人员提供便捷的参考和查询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核实新闻事实,尽可能避免失实信息的出现。
2. 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自律机构,由相关的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体形式。
该机构负责制定行业准则和规范,严格约束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
同时,相关行政部门也应增加对媒体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新闻信息的监测和评估,依法惩处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遏制新闻失实问题的发生。
3. 加强对新闻来源的审查和筛选媒体应切实加强对新闻来源的审查和筛选工作,确保来源可靠、信息真实可信。
建立起包括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兴媒体的整合审查机制,及时辨识和纠正来源不明、失实的新闻信息。
同时,积极引导公众提供可靠的新闻线索,开设举报渠道,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类新闻失实问题。
4. 建立信息追踪和监测机制整合各类技术手段,建立起全面、多维度的信息追踪和监测机制。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新闻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定位失实信息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的处理和处置依据。
此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起独立的信息监测与评估平台,为媒体行业提供更加客观、权威的信息反馈和评估结果。
三、意见和建议1. 加强媒体道德建设媒体从业人员应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秉持公正、真实的原则开展工作。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虽然给人们的信息获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变得更加容易出现,而且由于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于社会公众舆论的影响也更为严重。
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新闻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这就意味着,即使是一条失实的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关注和认同。
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对这种传播速度的滥用,他们可以散布一些虚假信息,来获取不法利益或者满足自己的恶意目的。
社交媒体的崛起也为新闻失实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
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消息,而且对这些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没有明确的监管机制。
再加上一些用户对于信息的不加思考,盲目地相信一些没有来源的信息,这也为新闻失实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温床。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很多新兴媒体和自媒体也投身而这些媒体的新闻素质和职业道德并没有得到足够程度的保障,他们往往为了吸引点击和流量而散布一些失实的新闻,导致了新闻失实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针对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现象,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对策。
加强对互联网新闻的监管力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对于发布者和传播者对新闻失实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和制裁。
也应该加大对互联网新闻的抽样检测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错误和失实的新闻报道。
加强对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管理。
因为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难度会相对更大,所以也需要加大对这些媒体的监管力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明确规定发布者和传播者在信息发布和传播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不要盲目相信一些没有来源的信息。
浅谈新闻失实及其防范对策
浅谈新闻失实及其防范对策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学赖以生存的基础。
本文在对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的归纳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探寻出防止新闻失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失实成因防范对策一、新闻失实的表现1、追求轰动,登“假”上报。
受市场利益驱使,把明知是假的,但却能吸引读者的“新闻”登上报纸。
例如2002年1月,某刊物刊载了一篇名为《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的新闻,报道的是山西某地的一名记者因为写批评报道而遭报复,被人贩子拐卖到一个山沟里呆了61天,最后获救的离奇经历。
全国数十家媒体都转载了这条新闻,该新闻后来证明是条假新闻,这件事对媒体的信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缺乏鉴别,以点带面。
目前记者大多较年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但却缺乏对新闻事件、信息的敏感和鉴别的经验,他们往往爱当仲裁者、执法者、某一方面的代言人,但由于知识面、社会历练等因素,不能把报道客体置于全局考虑,看问题失之辩证,失之全面。
3、知识欠缺,不懂装懂。
由于记者对所报道的东西了解甚少,不懂相关知识,使新闻报道中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如上海某报曾刊登过一篇通讯员采写的赞扬武警部队训犬员事迹的通讯。
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时值盛夏,上海的气温连续高达35度以上,但每天训犬结束后,他总顾不上自己,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给警犬冲刷身上的汗水”。
可狗是不出汗的,也就没有冲刷汗水之说。
4、凭空捏造,谋取私利。
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宣传任务,任意虚构情节,添枝加叶,夸大细节,添油加醋。
尤其为了塑造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强调“宣传点”,可以把典型没有说的话硬塞进典型的嘴里,把别人做的事移植到典型身上,记者的笔成了医生的手术刀和雕塑家的雕刻刀。
有时由于地方利益的驱使或为了报答某人的恩惠,记者和新闻单位把明知是假的新闻也登到报纸上去。
5、假象当前,无力看穿。
假如记者认识能力低,不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就会上当。
如某市原市委书记,上任后以索贿、受贿甚至行骗等手段敛取了一千多万元。
浅析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_广播电视新闻学
浅析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_广播电视新闻学
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新闻媒体的追求商业利益导致新闻的夸大和误导性报道。
2. 科学新闻的翻译误差和转述失当导致科学信息失真。
3. 科学新闻的不准确和不完整的来源消息,以及对科学信息的过度解读,导致信息失实。
针对这些成因,应采取以下对策:
1. 新闻媒体应该落实科学报道的道德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靠。
2. 新闻机构应该加强对编写新闻的人员的科学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理解和传递科学信息的能力。
3. 科学研究者和新闻作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确保科学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4. 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科学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检查和核实,避免误导性报道。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新闻失实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者/编辑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人主观意见和态度的影响,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 时间和经验的压力:在新闻业界,时间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如果记者/编辑缺乏时间或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处理、分析和撰写新闻时犯错误。
3. 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接受来自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的消息,这些源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其自己的目的。
新闻失实的危害也是显然的。
首先,失实的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其次,失实的新闻会伤害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最后,新闻失实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损害媒体的品牌价值。
对策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新闻失实:
1. 准确核实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资料和来源,并对新闻事实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报道中存在偏见和主观性。
2. 发现并纠正新闻失实:一旦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应该立即纠正新闻,公开道歉并修正新闻内容。
3. 加强内部规范和行业自律:媒体应该采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内部规范和管理,规范记者和编辑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
确和可信度。
浅析娱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措施[修改版]
第一篇:浅析娱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措施浅析娱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措施目前,娱乐新闻在逐渐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似乎完全忘却了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条件。
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不真实的娱乐新闻。
本文仅就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失真原因和整顿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1、隐私绯闻型所谓隐私,就是把明星的个人非常隐秘的事情报道出来。
绯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
目前,隐私和绯闻很流行,许多报纸的娱乐版正渐渐成为隐私绯闻世界。
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而流行的职业词汇。
绯闻也就在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凡是与明星的爱情有关的事莫不倾其篇幅,大肆渲染,称赞乐道之意溢于言表。
目前,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2、琐屑无聊型所谓琐屑无聊型,就是把明星的生活起居、小事小情、小事小非,莫不描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地报道出来。
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
它的功能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外别无内涵,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3、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所谓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就是对于道听途说娱乐圈的一点什么事情立马“敏感”,不加核实,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跟风炒作。
比起以上两种类型的娱乐新闻。
这种新闻更是把娱乐新闻失实的现象推向了顶峰。
二、娱乐新闻失真的原因分析1、主观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
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是娱乐新闻产生的前提。
二是部分影视制作公司和自由撰稿人是制造庸俗化娱乐新闻的罪魁祸首。
三是媒体的兴风作浪是娱乐新闻产生虚假倾向的根本原因。
四是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雷同、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和影视剧的协作,对娱乐新闻的庸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是一小部分编辑记者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假新闻的促销员,使报纸的“娱乐新闻”成了假新闻的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2、客观原因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对策
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对策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
问题就在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极不严肃,或随意杜撰,或道听途说。
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既不可为了某种目的任意颠倒事实,也不能道听途说,不加调查研究,随声附和。
一、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及成因1.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一是夸大成绩、任意拔高。
一些通讯员为了使自己的稿子能够引起编辑的重视,总是想方设法把成绩说的突出一点。
于是就不从实际出发,把成绩夸大到不真实的程度。
有些通讯员认为,在典型报道中,没有高尚的、闪光的、尖端的思想境界,人物就树立不起来。
于是动脑筋想花样,把一般的事实写与众不同,超人一等。
但是这种人为拔高的作法,常常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有一则报道说:“某独生子每天上幼儿园都大哭大闹,学了某先进人物后, 不等父母送,自己就跑到幼儿园。
”如此立竿见影,只会使人啼笑皆非。
人物的思想境界是要通过事实反映出来的,但必须实事求是,用词要准确、适当,如果读者看到你写的事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是真的呢?二是谎报数字、夸大事实。
为了使稿件生动,往往借助于数字,但有些数字经不起推敲。
有一篇报道节油的稿子,说某司机一年节油超百吨,实际上一台车全年耗油才几吨、十几吨, 岂不怪事,令人莫名其妙。
数字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离不开数字。
在运用数字时,注意准确性,要注意数字产生的条件及前后的逻辑性。
比较数字,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可比性。
巧妙地、真实地运用数字会使报道增强说服力的,但有意夸大数字,不仅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而且有损党报的形象,进而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是情节离奇、弄虚作假。
写通讯、小故事,是需要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
但不能违背真实去追求生动,而违背人之常情。
如一篇反映劳模的报道,说某劳模和妻子结婚数年没要孩子。
当采访到他妻子时,妻子却说怕影响她的工作,难道有了孩子就能影响她的工作,想干好工作的人都不能要孩子?类似的文章太不近人情了。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1. 引言1.1 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会误导公众的认识,使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新闻失实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新闻失实还可能对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声誉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冲突。
新闻失实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破坏传媒的公信力,也会削弱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闻失实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解决这一严重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1.2 新闻失实的常见形式1. 缺乏事实依据:一些新闻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却以虚假信息来编造报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失真。
2. 夸大事实: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事实,夸大事件的影响和重要性,甚至夸大某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导致事实被歪曲。
3. 制造假新闻:有些不法分子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假新闻,编造虚假事件,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散,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
4. 转载抄袭:一些媒体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会直接转载他人的新闻稿件,甚至抄袭其他媒体的报道,导致新闻内容的重复和失实。
5. 编造谣言:有些恶意的人或组织会故意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大肆传播,误导公众,损害他人的声誉和利益。
这些常见形式的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2. 正文2.1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造成新闻失实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闻失实影响范围扩大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使得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网站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传播途径中,社交媒体尤为重要。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意见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意见一、引言媒体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新闻失实问题成为了媒体行业亟需解决的严重难题。
虚假报道、夸大事实、带有明显立场倾向性的报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和可信度,甚至对社会稳定与凝聚力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新闻真实性和有效遏制新闻失实问题,我们急需在媒体行业中采取一系列合理而有效的整改措施。
二、加强新闻自律机制建设1. 建立独立监管机构:媒体行业需要建立一个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来监督和管理各类媒体机构。
该机构应具备维护舆论环境公正、确保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权力,并能对违规行为进行有效处罚。
2. 完善内部编辑流程:各家媒体机构应建立严格完善的内部审核流程。
除新闻编辑必修相关基本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大对编辑团队的职业道德、新闻伦理等方面的培训力度。
同时,在发布之前,确保新闻内容经过合规审核,并由多个独立编辑进行核实和审查,以减少偏颇、夸大和失实报道的可能性。
3. 鼓励内部监督与举报机制:鼓励媒体机构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与举报机制。
员工可以匿名举报或提出对新闻失实问题的反馈意见,而机构也要对这些问题及时响应并进行调查处理。
三、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1.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媒体行业协会应增强自身权威和公信力,加强对会员单位的管理和监督。
协会可通过发布标准、纠正错误报道等方式推动行业整改。
同时,协会还需建立起跟踪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新闻失实问题。
2. 建立行业自律公约:所有媒体机构应积极加入行业自律组织,并遵守由该组织制定的《行业自律公约》。
公约应明确规范了各类媒体机构在新闻采编和报道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违反公约的行为进行相应惩罚。
3. 加强行业经验分享与交流:定期举办行业经验分享与交流会议,鼓励各家媒体机构参与其中。
借鉴其他地区、国家和类型的媒体机构成功的整改经验,有效提升媒体整改效果。
失实新闻说说
失实新闻说说(1)新闻失实的表现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当前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每年各类媒体发布的“年度假新闻榜单”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
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作者以为“油多不坏菜,好话说多人不怪”,说了许多过头的好话。
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
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
⑤因果不符。
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而互联网生态下新闻失实的突出表现是煽情八卦、捕风捉影。
新闻煽情和八卦是指在报道中提供带有娱乐性质的事实信息,只注重选择那些离奇的、情绪化的、给受众带来感官刺激的内容。
具有这类倾向的失实新闻主要有两类:“悬疑新闻”和“标题党”。
(2)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①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党风严重不正,个别领导人想利用新闻来自我吹嘘,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欺上瞒下。
他们或者亲自出面向新闻记者提供假情况,或指使、暗示、强迫本单位的通讯员搞假报道,或采用组织手段,精心布置一些座谈会,提供假情况。
②记者、编辑队伍中的作风问题是造成新闻失实的重要原因。
有些记者心浮气躁,急于成名,不惜弄虚作假博取知名度;有些记者怕苦怕累,不深入实际,靠电话、道听途说、想象编造故事。
③近年来专业媒体记者恶意造假的新闻相当罕见,更多是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产生的失误,其中对新闻信息的核实不足尤为突出。
此外,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是网络谣言。
其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政治、商业、技术力量的博弈,是世界范围内的信任缺失与组织化操纵。
(3)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①从思想上看,要深刻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全面形成治理虚假新闻的舆论压力。
十大新闻失实情况报告
十大新闻失实情况报告1. 政治人物涉嫌贪污丑闻被揭露:最近,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人物陷入贪污丑闻的争议中。
据报道,他被指控在担任公职期间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尽管他一直声称自己清廉正直,但大量证据表明其行为失实。
2. 学术界发现虚假研究问题:近年来,学术界频繁爆出虚假研究的问题。
有多起案例揭示了研究人员在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
这些失实的研究对科学界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人们质疑一些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3. 大型公司隐瞒产品安全隐患:一些知名大型公司被曝隐瞒其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些安全隐患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报道指出,这些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和利润,故意隐瞒这些问题,对消费者隐瞒真相。
4. 媒体对事件的不实报道被揭露:近期有多起媒体对事件的不实报道被揭露。
这些报道可能是由于不负责任的新闻编辑、记者或者政治倾向导致的。
这种失实报道可能会误导公众,对事实真相产生不良影响。
5. 社交媒体传播虚假信息引发关注:社交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但近年来传播虚假信息的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的新闻、照片和视频,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动荡。
6. 疫苗失实报道引发公共卫生危机:在某些国家,有媒体和互联网上传播有关疫苗的失实报道,声称疫苗有害或者无效。
这种虚假信息可能导致人们拒绝接种疫苗,从而引发公共卫生的危机,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7. 网络诈骗事件频发: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诈骗事件也日益猖獗。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诱导性广告和欺骗手段骗取公众的财产。
这些网络诈骗事件给受害者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对公众的信任产生了负面影响。
8. 运动健身领域出现虚假营销:许多运动健身产品和服务在市场推广时采取了虚假宣传的手段。
例如,一些产品声称可以快速减肥或增强体能,但事实上效果并不如所声称。
这种虚假营销对消费者的健康和财产造成了损害。
9.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少食品企业被曝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现状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问题愈发凸显。
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广泛,造假新闻、谣言以及不实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给公众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困扰。
新闻失实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公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
在互联网上,谣言、假新闻往往以“爆料”、“独家”等形式迅速蔓延,造成舆论的混乱和误导,让人们难以分辨真假,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误导和欺骗。
新闻失实也给网络社会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和无序竞争的压力,使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辨别真相,增加了舆论监督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
1.2 新闻失实对社会的影响新闻失实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新闻失实带来的信息混乱会导致公众对事实真相产生怀疑,从而降低了公众的信任度和对新闻媒体的认可度。
这种失信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新闻失实还会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和不良影响,使得公众对重要事件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可能对社会产生误导性的影响。
新闻失实还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误导性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影响其市场形象和经营发展;对于政府来说,不实的报道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导致政治动荡。
新闻失实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2. 正文2.1 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以获得更多广告收入,会夸大事实、断章取义或者捏造事实。
2. 缺乏职业操守:部分新闻机构和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和操守,为了追求独家新闻或者引起轰动效应,不顾事实真相发布失实信息。
3. 信息源不可靠:一些新闻来源并不可靠,可能是假新闻网站、自媒体或者水军发布的虚假信息,而部分记者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将其转发。
4. 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开来,造成更大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快速、便捷、全球化的特点使得新闻的失实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新闻、谣言、不实报道等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和公众的认知带来了混乱和困惑。
本文将针对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现状1.信息爆炸导致虚假新闻泛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非常迅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这加剧了虚假新闻的泛滥。
有些人出于不良动机散布虚假信息,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一些不实报道可能导致公众的恐慌情绪,影响社会的稳定。
2.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也成为了谣言的传播温床。
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不经核实的信息,或者转发一些虚假新闻,导致谣言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影响了公众的认知。
3.盲目追求流量和点击率带来不实报道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会出现不负责任的报道行为,故意夸大事实或者捏造事实,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1.加强新闻报道的核实机制针对新闻报道中的虚假信息,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核实机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需要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加强新闻编辑和审核环节,杜绝虚假信息的出现。
2.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法律法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发布的监管,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法律法规,加大对散布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处罚力度。
通过法律手段来打击虚假新闻,净化网络传播环境,提高社会舆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
3.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识能力对于公众来说,提高信息素养和辨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需要学会谨慎对待新闻信息,主动获取多方面的信息,不轻易相信和传播不经核实的信息,这需要提高大众的媒体素养和辨识能力。
4.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自律和监管对于社交媒体平台来说,应加强自身的自律和监管机制,严格审核发布的信息,及时屏蔽虚假信息和谣言。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让新闻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但也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失实的问题。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利益驱动、社会舆论的引导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从源头上减少新闻失实的发生,以保障公众获取真实可信的信息。
1. 信息传播的无序性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导致信息的源头变得不够透明,信息真伪难以辨别。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这就使得一些不实的信息很容易传播开来。
而且,很多时候,信息发布者不需负责任,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导致了新闻失实。
2. 利益驱动在网络时代,一些媒体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或者谋取经济利益,常常故意发布失实信息。
在新闻行业中,有些媒体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夸大事实或者制造新闻,这样的行为造成了新闻失实的情况。
3. 社会舆论的引导在网络时代,舆论的力量日益强大,一些社会事件和新闻被放大、曲解,甚至被制造。
这种情况下,部分人会利用舆论的力量来传播失实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对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对策1. 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应该强调信息源头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信息发布的认证机制,对信息发布者进行认证和监管,对不实信息进行处罚。
网络媒体也需要加强自律,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失实行为进行惩罚和打击。
加大对网络谣言、不实信息的查处力度,对于发布失实信息的主体,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监管部门也需要强化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实信息。
3. 提升公民的媒体素养公民的媒体素养是减少新闻失实的关键。
培养公民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对失实信息的警惕性。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媒体素养的教育,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时代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纸媒时代已经逐渐被数字化的新闻媒体所取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和广播。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新闻失实。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虚假信息和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远超过了真实的信息,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1. 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泛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自媒体创作和发布,导致信息源的泛滥。
网络传播迅速,虚假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造成严重后果。
2. 商业利益驱动一些新闻媒体或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广告收入,会故意夸大事实或者编造虚假信息,以获取点击量和关注度。
3. 缺乏监管和自律相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发布更为便捷快速,监管和自律也相对薄弱。
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和小编有机可乘,制造并散布假新闻。
二、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对社会的影响1. 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新闻作为公共资讯的主要来源,一旦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容易误导公众,导致错误决策,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2. 破坏社会和谐假新闻的传播会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
一些恶意编造的谣言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和谐。
3. 影响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大量的虚假信息传播会对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给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三、应对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对策研究1. 完善监管法规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规范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发布行为,对发布虚假信息的主体进行惩处。
2. 强化自媒体和新闻媒体的自律自媒体和新闻媒体应当自觉提高媒体职业操守,加强自律和管理,规范新闻发布行为。
3.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需要对信息进行理性分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辨别真伪信息,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4. 打击虚假信息建立健全的虚假信息检测和处置机制,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以保护公众和社会的利益。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新闻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它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功能。
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新闻失实的现象也愈发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公众对事实的认知,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舆论偏激。
探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规避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新闻失实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由于新闻从业者的主观偏见。
在新闻报道中,一些记者或编辑可能出于个人立场或利益考虑,故意夸大、歪曲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新闻失实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不负责任的用户可能会发布不经证实的消息,导致谣言蔓延。
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吸引眼球或追求新闻热点,可能忽视了事实核查的环节,造成失实报道的情况。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规避对策来减少新闻失实的发生。
新闻从业者应该强化职业操守,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报道,避免主观偏见的介入。
加强事实核查的环节,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信息审核,限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对发布不实消息的用户进行严厉的惩处。
公众也应该提高媒体素养,对新闻消息进行深入思考和甄别,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对新闻失实的规避不仅仅是新闻从业者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公众的参与也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媒体素养的宣传教育,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信息认知和辨别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新闻失实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建立科学准确的信息采集和编辑流程也是规避新闻失实的重要途径。
应该加强对新闻编辑人员的道德规范和专业伦理的培训,对发布不实消息的从业者进行严厉的惩处。
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确保新闻质量的提升,是规避新闻失实的关键。
在社交媒体平台方面,加强信息的审核和管理至关重要。
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不实消息的用户进行严格的处理,包括禁言、封号等措施。
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对涉及重大事件的信息进行紧急处理,遏制谣言的传播,是减少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媒体行业中的新闻不实报道问题及整改策略
媒体行业中的新闻不实报道问题及整改策略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传递新闻事实的平台,也是塑造舆论和影响公众观点的力量。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不实报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媒体行业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整改策略。
二、新闻不实报道问题及表现形式1. 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在追求点击率和流量的压力下,有些媒体倾向于发布未经证实或缺乏真实性的消息。
他们依赖匿名消息来源或未经验证的社交媒体帖子,并没有进行充分调查核实。
2. 利益驱动导致失真报道有些媒体受广告商或利益集团控制和操纵,导致报道内容偏向某种立场或利益。
这样一来,新闻不可避免地会被过滤和编辑以符合特定目标和主张。
3. 点击猎奇心态引发虚假报道许多媒体会故意选择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题材来吸引读者。
他们以娱乐化的角度对待新闻,导致信息被夸大或曲解,继而误导公众。
三、新闻不实报道带来的影响1. 公众信息迷茫当重要新闻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时,公众将面临信息迷茫的局面。
他们无法准确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从而缺乏决策参考和正确判断能力。
2. 社会信任危机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代表,在提供真实、客观信息方面具有责任和使命感。
然而,当新闻不实报道成为常态时,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受到严重冲击。
这会进一步削弱社会中对于新闻相关机构及其所发布内容的信心。
四、整改策略:建立严格规范与加强监管1. 加强内部纪律和职业道德媒体组织应通过制定行业准则、促进行业自律,并建立合理奖惩机制来约束记者和编辑行为。
同时,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操守和职业素养。
2. 强化事实核查和信息来源审查媒体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源来核实事实,并对消息来源进行深入审查。
这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事实核查部门或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实现,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3. 加大投诉处理和问责力度建立健全的错误纠正与消解机制,公众可以通过举报渠道对不实报道进行投诉。
网络新闻报道的失实问题如何应对
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为解决网络新闻失实问题提供帮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新闻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虚假和失实内容。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来源进行追溯和验证,提高新闻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
网络新闻报道失实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从个人层面看,失实的新闻可能导致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比如,虚假的医疗健实新闻的传播会破坏社会的信任体系,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此外,失实的新闻还可能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使公众对新闻媒体失去信任,不利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应对网络新闻报道的失实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新闻从业者应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要牢记新闻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要深入调查,多方核实信息来源,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靠。同时,新闻从业者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掌握科学的采访和写作方法,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网络媒体应加强自律和管理。要建立健全内部的审核机制,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杜绝虚假和失实新闻的发布。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而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新闻传播的规范和责任,加大对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处罚力度。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和背后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新闻素养和建立事实核查机制。
强调加强法律监管的必要性,推动媒体加强自律,呼吁社会共同参与新闻失实的防范与治理。
通过该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对新闻失实问题的关注,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新闻意识和辨别能力。
最终实现新闻环境的清朗和谐,确保公众获取准确、客观的信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新闻失实,互联网时代,分析,对策,新闻素养,事实核查,法律监管,自律,社会参与,防范,治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媒体、社交网络、个人自媒体等各种渠道涌现出大量新闻信息。
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失实问题的凸显。
新闻失实不仅影响着公众的信息获取与判断,还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现象在网络上蔓延迅速,因其新闻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的特点而引发广泛关注。
新闻失实包括虚假新闻、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等形式,使得公众很难分辨真假新闻,甚至误导公众的判断和行为。
面对新闻失实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面临着挑战,如何有效识别和纠正新闻失实,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众对于新闻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需要加强自身对新闻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
针对这一背景,本文将对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究新闻失实背后的原因,提出应对新闻失实的对策建议,探讨加强新闻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等问题,旨在促进新闻传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新闻失实背后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提高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辨识能力。
通过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新闻失实问题的重视,促使媒体加强自律,加强法律监管力度,推动建立健全的新闻事实核查机制,最终实现新闻失实的防范与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荆明明1谭园园2(1.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038;2.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网管中心陕西西安 710025)【摘要】本文从新闻真实性的概念及其三种状态出发,分析了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对防止新闻失实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
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失实报道;对策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共同要求。
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
一、新闻真实性的概念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即5W)都经得起核对。
具体地讲,新闻真实是对事实存在的确认,给人们揭示的是事物的存在性。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它和新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
它是看不到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识别它在新闻中的隐微。
在客观体相互作用下,新闻真实被第三者体会到一般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新闻对所报道的事件、人物、数字、思想观念等都必须准确可靠;引文、史料及背景材料准确有据。
第二重含义是指准确地报道全面事实。
由此,我们把新闻真实的定义概括为: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
二、新闻真实性的三种状态1、真实地概括事况记者的概述与事件的概述一致,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反映,叫做新闻的事况真实。
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记者可能做到无限近似于对象的轮廓,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概貌,达到主观符合客观事概的情境。
这是再现新闻真实状态常见的手段。
任何一件新闻如果不反映现实生活的事体,缺少事概的真实,就不能指引受众正确地认识生活概况。
2、真实地陈述情节探讨新闻的真实性,应注意事实细节的状态,反映事实演变的详情,准确地再现新闻情节。
记者借助具体的生动描述,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及细节,属于新闻的情节真实,又称新闻的情境真实。
记者没有专业知识和采访的熟练技能,很难找到恰当的语义真实地反映细节事实的状态。
比如某记者采访坠机事件,大雾弥漫且距离太远,观察困难,便出现“误观察”;如果该记者没有足够的航空知识,难以表现调查与救助现场,陈述起来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这样,新闻再现细节真实可能落空。
因此新闻运用形象性的语义,反映真实的进程及细节,使反映能力及反映方式达到事实细节确切而生动的情境,新闻才可能具备情节真实。
3、真实地阐释事实在新闻中,记者对事实趋向的说明符合实际,称作阐释性真实。
事实的趋向是指事实内在的演变归宿,从外观上,人们不能发现事实的趋势,但它的发展结果证实事实具有这种真实状态。
现实生活有自身的逻辑,记者能否正确认识它、阐释它,也和主观认识动机有关。
具有不同立场的记者可能有截然相反的真实观,只有进步的价值才能对生活有正确的判断,真实地再现新闻的本源的趋向。
如果可能和必要的话,新闻再现本源达到记者的立场和事实真相的统一,并明确地说出真相,表现为新闻的趋向真实。
从记者这个认识主体考察,新闻报道最可恶的敌人,莫过于主观认识事实真相方面与客观发生分离。
三、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的新闻工作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作指导,有党和人民的全力支持,又有坚持新闻真实的良好传统,我国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理应做到准确可靠。
但实际情况表明,新闻失实的情况是存在的。
从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当前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
人民网评出的《2005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
如《苏州广播电视报》2005年12月9日报道:记者从央视内部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以往对外宣称自己感情生活空白的央视“名嘴”王小丫终于在临近不惑之年之际将自己悄悄嫁掉了!夫君就是国内青年才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
而事实真相是:报道中的当事人王小丫表示,这完全是条假新闻,她与作者并不相识,作者也未采访过她。
后来不久,12月21日,苏州广播电视报在网站刊登启事:“本报今年第49期(12月9日出版)‘娱乐追踪’版上刊登的《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一文所披露的内容,因采访、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造成文中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对文中涉及两位当事人造成影响表示深切不安,为此特向两位当事人和本报读者致歉。
”所以,像这类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作为新闻报道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对当事人名誉的侵害,也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2004年3月10日有多家媒体报道:“有消息称皈依佛门已经6年的李连杰准备在下月26日他41岁生日当天淡出电影圈,潜心修行佛法。
”其实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李连杰只是有时间即去青海等地修行,并非真正遁入空门。
另外,这类失实,大量还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报道里,其实,言过其实,好话说多了反而招致大家不满。
1999年3月12日,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公司的一个郑重声明:市场上正销售《制造100个百万富翁——北大方正启示录》一书的任何言论,“不代表北大方正的观点”。
这本书以及摘引这本书的许多新闻都是为北大方正唱赞歌,但歌颂得太不真实,而且不惜贬低其他企业来抬高北大方正。
这样的赞歌到头来可能使北大方正四面楚歌。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上述两种失实,作者是采用平空添加的办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与此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时间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
曾经有一篇新闻的题目叫《一锤子砸毁一百万》,报道的是某机电商场在3月15日之前,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将价值百万的机电产品砸毁,原因是机电产品过时、损耗大、效率低。
这篇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对该商店刮目相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当然这间商店的营业额也随之增加。
但后来据知情人说,商家砸毁的产品中有些是收购来的废旧产品,但是作者通过这样巧妙地“取”“舍”之后,隐瞒了事实真相,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了事物的面貌,做了自我宣传,扩大影响,做免费广告。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情说成是这个人做的,张冠李戴。
很多稿件介绍一个历史事件,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同是一篇稿,对主人公的身世,作者前后不能自圆其说;尤其是军民关系、战士外出做好事、探家见义勇为等,这类稿件有些作者更是大胆“发挥”,百般夸大。
5、因果不符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三、杜绝新闻失实的主要对策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新闻报道失实,危害之大,影响之坏,这是我们的共识。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度,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绝不允许没有事实依据的假报道、失实的报道畅通无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客观性、阶级性和党性原则是一致的,必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刻认识,高度重视。
2、加强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业余通讯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党和人民合格的新闻代言人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业余通讯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认真学习无产阶级新闻学。
在当前特别要学习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吃透中央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认真总结和反思新闻失实的沉痛教训,深入批判和清算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要努力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写作水平,通晓业务,掌握技能,做一名党和人民的忠实的代言人。
3、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通过大力开展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所有选择报道的新闻五个W都能交待清楚,做到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凡有连续性的事件,都能报道全过程,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得与失、喜与忧;重要的事实,凡是有需要与可能的,都能作深度报道,力求反映事物的本质。
4、积极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积极鼓励编采人员发扬泥腿子精神,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生产和科研的实践中去,耳闻目睹,口问手记,调查研究,写视觉新闻,写实录性报道,实实在在地反映时代变革和英雄模范的崭新精神风貌。
记者若是具备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新闻报道一般是不会失实的。
新闻报道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时间、数字等等,在采访中稍有疏忽就会失实。
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树立认真调查研究的作风,在每篇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上不出漏洞,以防止失实现象的发生。
新闻工作者具备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朴素扎实的工作作风,写出的稿子才能生动贴切真实感人。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已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出版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严格的新闻从业人员采编制度和审读制度,把好采编关,奖真罚假。
另外,还可以用法律手段来消除新闻失实现象。
如:2001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3号发布《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有关出版单位更正或者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要从各个环节来杜绝新闻失实事件的发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一篇新闻报道的要义,都集中在“真实”两个字上。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没在事实就没有新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所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传播客观事实的信息,人们正是从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中,了解客观世界,坚持准确真实的新闻报道,必将得到受众的信任、支持乃至爱护,真实性是取信于民众的力量所在。
【作者简介】荆明明(1982-),男,陕西商洛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现为西安思源学院教务长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新闻传媒教学、高校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