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策略运用指导
启发式教学策略运用指导启发式教学策略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现和探究知识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向您介绍几种常用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并提供运用指导,以助您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索法探索法是一种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发现知识的策略。
运用探索法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个有争议性、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资源和指导。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逐渐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相关知识。
在运用探索法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2. 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指导:学生需要一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但不能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3. 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归纳,提炼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相关知识。
二、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一种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习的策略。
在问题解决法中,教师需要提出一个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已有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问题解决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出具体的问题:问题应该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学生能够从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
2.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需要在已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鼓励学生讨论和合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互相交流和借鉴,共同解决问题。
三、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在情境模拟法中,教师需要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角色和任务。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真实情境的模拟,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应用情境模拟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建立真实的情境:情境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相关,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和兴趣。
如何运用启发式-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如何运用启发式,上好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上怎样运用启发式呢一.讲究语言艺术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
要“动之以情”,教师就是靠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晓之以理”,教师就用语言阐明哪些道德观念,把道理讲得明白易晓。
要“导之以行”,教师还是靠语言的点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行为,并与自己不良行为作斗争。
为发挥语言的力量,增强教育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好语言。
有的教材语言不适合教学的需要,就得把材料修改一番,不仅使它口语化、儿童化,而且力求生动具体。
有了好的教材,还要备讲,讲究表达的艺术。
重要的地方,语调、情感都要设计好。
当然,教师要把理解教材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放在首位。
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一课,我在备课时,深深地被张海迪与病魔斗争,为社会尽责所感动。
在课堂上,我怀着对张海迪无比崇敬的心情,用热忱而激动的语调讲述张海迪的事迹。
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励着孩子们,他们对张海迪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
这时,学生眼前,好像出现了张海迪艰难地手摇轮椅,走街串巷寻找工作的形象;耳边仿佛响起张海迪乞求的声音:“给我一个工作吧!我要的不是工资,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学生听着听着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教师的语言决定着课堂上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更是这样,因为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要使学生有所感。
二.创设情景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
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理解起来更加困难。
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进行启发。
例如,教材要求对三年级学生进行“爱英雄、学英雄”的教育,这是一堂激发情感的课,让八、九岁的孩子理解安全的重要性,是很困难的。
我在备这一课时,决定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激发感情。
为了突出安全重要性的内容,把几个重要的安全事故场面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把描写事故发生的语言,表情朗诵,制成录音,再配上事故发生的现实场景。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引言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分享一些实践经验和案例。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情境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自主探究问题。
3. 注重学生的发现和总结。
启发式教学法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规律和本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总结能力。
1. 提出挑战性问题2. 进行情境设置情境设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放视频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语言的美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规律来学习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探究性课题、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科学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现象,探究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4. 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实践手段之一。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实践等方式,促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四个步骤
启发式教学的四个步骤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四个步骤包括引入问题、提供信息、激发思考和总结归纳。
1. 引入问题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入一个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关几何形状的问题,如“如何在给定的边长条件下构造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思考和探索。
2. 提供信息在引入问题后,教师需要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或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些信息可以是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信息提供给学生。
例如,在上述的几何问题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示意图和相关的几何定理,帮助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的特性和构造方法。
3. 激发思考在提供了相关信息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启发他们的想法。
例如,在几何问题中,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利用所给的边长条件构造一个等边三角形?”或者“是否可以利用几何定理来证明所构造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并解决问题。
4. 总结归纳在学生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解决过程进行整理和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出一些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例如,在几何问题中,学生可以总结构造等边三角形的方法和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几何定理。
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师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是为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角色。
而在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往往是以一种单向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向学生灌输信息。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缺失。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启发式教学成为了一种受关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和解释。
一、创设情境在启发式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与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将学习问题置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背景之中。
例如,教师可以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或故事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二、提问和引导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和引导是教师的重要工作。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理。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探究学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或调查,以便他们能够亲身实践和体验所学内容。
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激发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启发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考。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多元表达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图表呈现等。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及时反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评价或者个别指导来给予学生反馈,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和提高。
七、促进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来学习的教学方式。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因为它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优点和挑战。
一、启发式教学的运用1. 提出问题在启发式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在课堂上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这些问题可以是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是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激发对知识的求知欲,学会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 提供资源在提出问题之后,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些资源可以是书籍、网络、实验室等,通过获取和筛选信息,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会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
3. 引导讨论在学生获取了必要的信息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听取他人的观点,并且从中获得新的思维碰撞和启发。
4. 指导总结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引导,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新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
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都非常重要。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需要进行讨论和合作,这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发挥个人和团队的潜力。
1. 需要老师有更高的素养启发式教学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善于提问、引导讨论、总结归纳,这需要老师有更高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教案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探讨教学教案中常见的三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问题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数学规律。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二、案例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案例或者虚拟情景,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授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培养其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
案例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通过案例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发现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提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和探索真理。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例如,在教授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装置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自主发现科学原理。
发现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验精神。
通过自主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教学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拓宽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设置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或找零。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 引导发现规律,培养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
例如,在教授“乘法口诀”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总结出乘法的规律。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2的乘法有什么规律?”“为什么3×4等于4×3?”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逐步发现和掌握数学规律,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探讨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分享各自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增强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或实践活动,如“设计一个自己的房间平面图,并计算各个房间的面积”。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注重反馈评价,激发自主学习在启发式教学法中,反馈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教案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案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教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学理念的更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授学生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股潮流。
那么,在教案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一、了解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引导学生探究和自我发现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它旨在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催化剂的角色,并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和认知框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掘问题的本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自我探究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则起导航和指引作用,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知识。
2.注重多元发展,尊重学生差异。
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解决问题、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通过个性化指导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环境。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启发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和技能,探索知识和技能背后的深层次内涵,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1. 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地制定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通过研究问题来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
2. 创造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环境。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可编辑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可编辑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框架内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
下面将介绍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一、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此,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具有情景感的学习环境。
通过引入问题、案例、图片、视频等多种情境素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或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启发性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提供启发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猜想和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知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提供启发性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但应尽量避免给出直接答案。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应该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和发现知识。
四、促进同伴合作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五、指导和反馈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反馈。
教师应在探索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和知识背景。
同时,在学生完成探索任务之后,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改正错误。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六、整理和拓展在学生完成一次探索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总结笔记、制作展板、设计实验等方式,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
教师可以提供拓展资料和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指的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其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带有趣的教学内容、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多彩的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背景等元素,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设置创造性的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中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三角函数的推导,引导学生通过角度变化、函数变化来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学生互助等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使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得到帮助、启发和提升。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口语练习和互动,让学生在互助和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实际应用能力,例如针对某些实际案例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启发式教学如何正确运用
启发式教学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从事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操作。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水平。
启发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对于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别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基于这些信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和提供支持,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
其次,教师应该设计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启发式学习任务。
启发式学习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困惑和好奇心,又能够让学生在适当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复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一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教师应该创造开放和合作的学习环境。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合作,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通过深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启发式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但也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水平,设计适合学生的启发式学习任务,创造开放和合作的学习环境,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启发式教学如何正确运用
启发式教学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探索和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将从设计问题、引导讨论和提供支持等方面探讨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首先,正确的设计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同时又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相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程度。
此外,问题的设计还应该具有多样性,既可以是开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应用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其次,引导讨论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如提问、引导、点拨等,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倾听学生的观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提供支持是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并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和探索。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互相协助和学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和互动。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能力,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改正,不要过度指导和干预。
最后,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不要过多干预和限制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总之,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案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案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案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探讨其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授数学运算规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小明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计算了一个算式,结果出乎意料地简化了,你能从中找出规律吗?”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实施问题导入法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具等辅助工具,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真实生活或学科相关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案例的引入,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例如,在教授化学中的反应原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实际的化学反应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分析反应过程,从而理解反应原理。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或学生展示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
三、探究式实验法探究式实验法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从而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
例如,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在进行探究式实验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实验指导和安全提示,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探究。
如何运用教学方法
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
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并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1. 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3.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形成知识框架;4.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
二、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问题、交流观点,并从他人的经验和见解中获得启发。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讨论的结果,形成共识;4. 提供反馈和点评,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三、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学生可以从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2. 将案例分析分配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4. 引导学生总结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支持和借鉴,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运用合作学习法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将学生分成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2. 设计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角色分工,提供合作学习的框架;3. 监督和引导学生的合作过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4.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思合作的过程和结果。
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
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Inquiry-Based Learning,IBL)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并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1. 引发问题: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自主探究:学生应通过自主思考、实验、观察和研究等方式,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学生应组建小组,共同探索问题,通过合作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多元思维的碰撞。
4. 反思总结:学生应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的步骤1. 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 探究研究:学生根据问题开始自主探究和研究,可以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
3. 总结分享: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共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形成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4. 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探究的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实践和验证。
5. 反思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对知识和能力的认知。
四、启发式教学的应用1. 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2. 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中可以提出文学作品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性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数学教育:数学教育中可以提出实际问题或数学难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中可以提出社会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背后原因和解决方案。
简述如何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简述如何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简述如何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实例或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谜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授历史时,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授科学时,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授文学时,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文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反思,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反思,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语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写作,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写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授体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反思,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四个步骤
启发式教学的四个步骤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解决方案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启发式教学的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启发式教学中,首先需要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展示一个引人注目的实例或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二步:自主探究和发现在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工具,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疑惑,进行实验、调查和讨论,从而深入理解问题,并逐渐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第三步:合作交流和分享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分享。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合作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从彼此的经验和观点中获得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归纳总结和评价反思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分享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反思。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有条理的知识框架。
同时,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可以培养出很多有用的能力,如观察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同时,启发式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启发式教学的四个步骤分别是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自主探究和发现、合作交流和分享、归纳总结和评价反思。
这四个步骤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思维能力等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学原理的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现能力。
一、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探索知识领域,激发其思维。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任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
在任务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舒适的孕期情境、教学游戏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体验、发现和探索知识。
同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任务,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启发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课堂上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包括PPT、实验、游戏、案例、互动演示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展示和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知识与现实结合,即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积极、公正、安全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技能;其次,教师要积极向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
”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我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引导好学生怎样学好数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
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
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
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
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
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
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
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
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
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
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
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
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
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
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
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
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
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
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
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
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
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