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糖酵解EMP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磷酸果糖激酶
果糖果糖-6-磷酸
果糖果糖-1,6-二磷酸
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四)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果糖 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醛缩酶
果糖-1,6果糖-1,6-二磷酸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五)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磷酸
葡萄糖 → 2乳酸 乳酸 2ADP + 2Pi → 2ATP + 2H2O 总能量变化为 ∆G10’=-196.7kJ/mol - ∆G20’= +61.1kJ/mol ∆G0’=∆G10’+ ∆G20’=-135.6kJ/mol -
其中由ATP捕获的能量的比例为 捕获的能量的比例为 其中由 61.1/196.7 ×100% = 31%
丙糖磷酸异构酶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五、酵解第二阶段的反应
磷酸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一)甘油醛-3-磷酸氧化成 甘油醛 磷酸氧化成 二磷酸甘油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脱氢酶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砷酸盐是磷酸的类似物, 砷酸盐是磷酸的类似物,可以代替磷酸结合 到甘油酸的1位 并很快水解, 到甘油酸的 位 , 并很快水解 , 使得不能形成 1,3-二磷酸甘油酸, 不能产生 二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甘油酸 不能产生ATP, 导致解偶联 。 , 导致解偶联。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Glycolysis)
一、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二、糖酵解过程概述 三、糖酵解和酒精发酵的全过程图解 四、糖酵解第一阶段的反应机制 五、糖酵解第二阶段——放能阶段的反应机制 糖酵解第二阶段 放能阶段的反应机制 六、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 七、丙酮酸的去路 八、糖酵解作用的调节 九、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生物化学糖酵解讲义

生物化学糖酵解讲义
EMP.TCA.PPP途径在细胞中的定位
及其生理意义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
糖酵解(EMP)
定位
如何定位一个生化反应?
糖酵解过程中所需的酶类都存在于MIT外的细胞质内,由 此可以确定糖酵解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
糖酵解(EMP)
反应历程
糖酵解始于糖的活化(磷酸化),终于丙酮酸的形成。同时 放能,将糖分子中的部分化学能转变到ATP中。 EMP各步反应的基本轮廓(P109,图4-3)
戊糖磷酸途径(PPP或HMP)


生理意义
1.为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剂。参与脂肪和固醇的生物合成等。 2.为物质合成提供原料。如Ru5P和R5P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E4P和 EMP中的PEP可合成莽草酸,经莽草酸途径可合成芳香族氨基酸,还可 合成与植物生长、抗病性有关的生长素、木质素、绿原酸、咖啡酸等。 同时提高了植物的抗病能力。 3.该途径分子重组阶段形成的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的磷酸酯 及酶类与卡尔文循环的中间产物和酶相同,因而戊糖磷酸途径和光合作 用可以联系起来。
糖酵解(EMP)



(1)葡萄糖的活化与异构化。 (2)己糖裂解为磷酸丙糖。 (3)甘油醛—3—磷酸的脱氢氧化 (4)贮能
糖酵解(EMP)
生理意义: (1)生成少量ATP,同时生成了还原力NADH,NADH可在线 粒体中被氧化生成ATP。 (2)转变为丙酮酸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参与其他代 谢。 (3)生成的丙酮酸可进一步氧化产生Fra bibliotekTP。
戊糖磷酸途径(PPP或HMP)


4. .PPP在许多植物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植物感病、受伤、干旱时,该 途径可占全部呼吸的50%以上。由于该途径和EMP-TCAC途径的酶系统 不同,因此当EMP-TCAC途径受阻时,PPP则可替代正常的有氧呼吸。 在糖的有氧降解中,EMP-TCAC途径与PPP所占的比例,随植物的种类、 器官、年龄和环境而发生变化,这也体现了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5. 根据报道,呼吸途径与植物的器官脱落有密切关系。在器官脱落方面 的研究中,人们早就知道,吲哚乙酸能推迟器官脱落,乙烯则是促脱落 剂。而HMP途径与吲哚乙酸的形成有关,因为它的中间产物可以进一步 转化形成色氨酸,而色氨酸是合成吲哚乙酸的前体。我们可以推论,植 物体中,当HMP途径占优势时,可能会推迟器官的脱落。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2、发酵 (fermentation):厌氧有机体(如酵母)把酵解产 、 :厌氧有机体(如酵母)
生的NADH中的 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乙醛还原形成 中的H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 生的 中的 交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 乙醇。这个过程叫酒精发酵。若将H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 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 乙醇。这个过程叫酒精发酵。若将 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 是乳酸发酵。 是乳酸发酵。
一、酵解与发酵
1、酵解 、酵解(glycolysis) :是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伴随
着生成ATP的过程。 是好氧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分解产 的过程。 是好氧动物、 着生成 的过程 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 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
O2充足 O2不足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 CO2和H2O,NADH进入呼吸链氧化产生 进入呼吸链氧化产生ATP。 , 进入呼吸链氧化产生 。 NADH将丙酮酸还原成乳酸,在胞液中进行。 将丙酮酸还原成乳酸,在胞液中进行。 将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肠粘膜上皮细胞 门静脉
GLUT:葡萄糖转运体 : (glucose transporter)
肝脏
GLUT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
三、糖代谢是指葡萄糖在体内的复杂化学反应
葡萄糖吸收入血后 , 依赖一类葡萄 葡萄糖吸收入血后, 葡萄糖吸收入血后 糖 转 运 体 ( glucose transporter , GLUT)而进入细胞内代谢。 )而进入细胞内代谢。
Glu
ATP ADP
(二)第二阶段——放能阶段 第二阶段 放能阶段
6.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 磷酸甘油醛氧化为 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甘油酸
G-6-P F-6-P

生物化学王镜岩第22章糖酵解作用p

生物化学王镜岩第22章糖酵解作用p







过解
贮 能 阶
阶 段;
5 步
程和 图酒 解精
段;

5 步
酵 的

四、糖酵解第一阶段的反应—准备阶段
己糖激酶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磷酸果糖激酶 醛缩酶 磷酸丙糖异构酶
四、糖酵解第一阶段的反应—准备阶段
(一)葡萄糖的磷酸化(第一个磷酸化)
标准自由能变化:ΔGº´ = -16.7 KJ/mol 胞内条件下:ΔG = -33.9 KJ/mol
➢这两种酶实际上是同一个
磷酸果糖激酶2和果糖二磷酸酶2
单链蛋白,这种蛋白称为双
果糖-6-磷酸
功能酶。当此蛋白被磷酸化
磷酸果糖激酶2
后,果糖二磷酸酶2活性激 果糖二磷酸酶2 P 活,而磷酸果糖激酶2活性
果糖-2,6-二磷酸 激活
受到抑制;脱磷酸后则相反。 ➢ 当葡萄糖缺乏时,血液 中 的 胰 高 血 糖 素 启 动 cAMP
➢定义: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丙酮酸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 过程。P63(掌握) ➢部位:糖酵解途径在胞质溶胶中进行。(掌握) ➢生物学意义: ➢(理解)
➢酵解:肌肉 ➢发酵:酵母菌
二、糖酵解过程概述
酵解过程碳原子变化
由葡萄糖经历丙酮酸最后生成乳酸,称为酵解过程,其碳原 子的变化可作如下概括:
磷酸果糖激酶
果糖-6-磷酸
限速酶
果糖-1,6-二磷酸
(一)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酶
1、磷酸果糖激酶受高浓度ATP的抑制。
(一)磷酸果糖激酶是关键酶
2、柠檬酸抑制磷酸果糖激酶
✓柠檬酸含量高时,意味着有丰富的生物合成前体存在。 ✓柠檬酸通过加强ATP的抑制效应来抑制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从 而使糖酵解过程减慢。

生物化学下-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生物化学下-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Glycolysis)
糖酵解?
Ø 长期不跑步的人,快速跑步之后肌肉感到疼痛, 为什么?
Ø 酒、醋、酱油、酸奶都是如何生产的?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Glycolysis)
一、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Ø 187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 Pasteur)发现葡萄糖在无氧条件 下被酵母菌(微生物)分解生成乙醇的现象。
Ø 血糖主要在神经、激素的调节下维持恒定: 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 升高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Glycolysis)
一、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二、糖酵解过程概述 三、糖酵解和酒精发酵的全过程图解 四、糖酵解第一阶段的反应机制 五、糖酵解第二阶段——放能阶段 六、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 七、丙酮酸的去路 八、糖酵解作用的调节 九、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几丁质代谢酶:
p 几丁质合酶 p 几丁质内切酶 p 几丁质外切酶 p 几丁质去乙酰化酶
糖代谢—— 多糖(Polysaccharide)
多糖—— (4)几丁质 (chitin)
壳聚糖(chitosan):别名: 壳多糖、脱乙酰甲壳素、几丁聚糖等 化学名称:聚葡萄糖胺、β(1→4)-2-氨基-β-D-葡萄糖 是由几丁质脱乙酰基的产物。
肝糖原
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 转化
合成
血糖
转化
肝糖原,肌糖原 其他单糖,糖衍生物
其他单糖
转化
转化
转化
空腹血糖:3.9 ~ 6.2 mmol/L (0.8~1.2 g/L) 8.96 ~ 10.08 mmol/L(1.6 ~ 1.8 g/L)时可由尿排出

糖酵解

糖酵解

丙酮酸激酶
现已得到丙酮酸激酶,分子量是250000,是由66000的亚基 组成的四聚体。丙酮酸激酶是一个别构酶,酵解途径中的重 要调节酶。长链脂肪酸,乙酰COA,ATP和丙氨酸能抑制该 酶活性。1,6—二磷酸果糖活化此酶。
四. 丙酮酸的去路
1.变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在有氧条件下)
O 丙酮酸 辅酶A 丙酮酸脱氢酶系 O CH3C SCoA + CO2 + NADH 乙酰辅酶A
5.磷酸丙糖异构化
此阶段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分解成三碳糖,每 分解一个已糖分子消耗2分子的ATP。
后五步反应为产生产生ATP的贮能阶段,
6.甘油醛氧化;7.底物水平磷酸化
8.变位反应;9.烯醇化
10.再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磷酸三碳糖变成丙酮酸,每分子的三碳糖 产生2分子的ATP。
1. 葡萄糖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
2.已糖激酶的调控
已糖激酶催化酵解的第一步不可逆步骤,它受葡萄糖 6-磷酸的抑制。而当磷酸果糖激酶(PFK)被抑制时, 果糖6-磷酸增加,同时葡萄糖6-磷酸也增加。因此 已糖激酶的抑制又加强了在PFK步骤的抑制作用。从 这里看,似乎已糖激酶应该是主要的控制酶,而不是 PFK。然而,已糖激酶反应的产物葡萄糖6-磷酸也能 进入糖原合成或戊糖磷酸途径。所以PFK催化的反应 才是主要的调控步骤。
1. 糖是有机体重要的能源和碳源。糖分解产生 能量,可以供给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2. 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又可以转变成其他的含碳 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酸、核苷等。 3. 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重要的生物活性物 质.如NAD、FAD、DNA、RNA、ATP等。
4. 糖蛋白、糖脂与细胞的免疫反应,识别作用 有关。
七.糖酵解的生物意义

第22章 糖酵解

第22章 糖酵解

OH C C CH3
丙酮酸
⑨脱水
C C
O ⑩产能 O
O O
HCOH H2C O
HCOH
H O HC P
H2COH OH
2-磷酸甘油酸
P
P
P H 2C O
3-磷酸甘油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H2
磷酸烯醇 式丙酮酸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糖酵解中间产物都是磷酸化合物
意义: (1)带有极性,不易随便出入细胞 (2)被酶识别,与酶结合 (3)传递能量
Pi NADH+H +
NAD +
C O~P CHOH CH2O P
CH2O
P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O
(二)高能磷酸基团的转移
Enzyme is named for the reverse reaction
• 底物磷酸化
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For ATP generation
糖原(淀粉) ①活化 Δ G= -7.5kcal/mol 磷酸化酶 (不可逆) 磷酸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②异构 Δ G= -0.6kcal/mol (可逆) ③二次活化 Δ G= -5.0kcal/mol (不可逆) 1-磷酸葡萄糖
1
④裂解 Δ G= -0.3kcal/mol 磷酸二羟丙酮 (可逆)
(5) 两个磷酸丙糖的互变
4
An aldose 5 6
丙糖磷酸异构酶 8股β折叠链环抱成核心 每条β折叠外围有α螺旋 由无规卷曲相连
该反应平衡点时:
[甘油醛-3-磷酸] K= [磷酸二羟丙酮] 生理状况下: 磷酸甘油醛不断被消耗 磷酸二羟丙酮不断地被异构化 = 4.74x10-2

第22章、糖酵解作用(下册P63).doc

第22章、糖酵解作用(下册P63).doc

第22章、糖酵解作用(下册P63)本章重点:糖酵解是代谢中的重中之重,要求全面掌握,尤其是:1、糖酵解的过程和步骤,2、调节步骤,3、调节酶,4、糖酵解的生物学意义和中心代谢途径,5、糖酵解中的脱氢作用,6、糖酵解途径有氧呼吸和无氧酵解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糖类是细胞中非常重要一类物质,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糖的生物学作用:C1)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动植物躯壳,如纤维素和甲壳素(昆虫和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

C2)能源物质:贮存能源的糖类,如淀粉、糖原和葡萄糖。

C3)转变为其他物质(碳源物质):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昔酸和脂肪酸等提供碳骨架。

C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大多数蛋白质是糖蛋白,如免疫球蛋白、激素、毒素、凝集素、抗原以至酶和结构蛋白。

在糖蛋白中起信息分子作用的为糖链。

如B-型血外端的半乳糖用a-半乳糖昔酶(来自海南产的咖啡豆中)切除掉,则B-抗原活性丧失,呈现0-型血的典型特征。

糖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生命开始,卵细胞受精、细胞凝集、胚胎形成,细胞的运转和粘附。

2.细胞间的相互识别,通讯与相互作用。

3.免疫保护(抗原与抗体),代谢调控(激素与受体),形态发生、发育, 器官的移植。

4.癌症发生与转移,衰老、病变等过程。

糖是生物体内重要信息物质,在细胞识别、信号传递与传导、免疫过程、细胞通讯和代谢调控中都扮演重要作用。

糖生物学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谷。

(二)糖的结构特点:糖的分子结构比蛋白质和核酸复杂。

如葡萄糖有4个不对称碳原子,成环后G又形成a、B两个异头体结构,葡萄糖同分异构体有2、=32个。

结构复杂多样的糖分子成为携带生物信息的极好载体。

多肽与核酸携带信息仅依赖于其组成单体的种类、数量和连接顺序,而糖链携带信息除单体种类、数量和排列外还有分支结构和异头碳构型。

因此糖的聚合体单位重量携带的信息量比蛋白质和核酸大的多。

糖酵解emp途径

糖酵解emp途径

糖酵解EMP途径1. 简介糖酵解EMP(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是生物体中最常见的糖代谢途径之一。

它是一种无氧代谢途径,通过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酸、ATP和NADH来产生能量。

该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包括十个酶的催化反应。

2. 反应步骤第一步:磷酸化在第一步中,葡萄糖(C6H12O6)被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C6H11O9P),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一个ATP分子,并由葡萄糖激酶催化。

第二步:裂解在第二步中,葡萄糖-6-磷酸被裂解成两个三碳分子,即甘油醛-3-磷酸(C3H5O6P)。

这个过程由果糖-1,6-二磷酸激酶催化。

第三步:氧化和裂解在第三步中,甘油醛-3-磷酸被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C3H5O7P)。

同时,NAD+被还原为NADH。

这个过程由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

第四步:转移磷酸基团在第四步中,1,3-二磷酸甘油转移一个磷酸基团到ADP上,生成ATP和3-磷酸甘油(C3H5O6P)。

这个过程由磷酸甘油激酶催化。

第五步:再生在第五步中,通过丙酮磷酸(C3H4O6P)的重排和裂解,生成两个乙醛(CH3CHO)。

同时,还原型辅酶A(CoA)被还原为辅酶A。

这个过程由三碳糖降解途径催化。

第六步:氧化在第六步中,两个乙醛分别被氧化为两个乙酸(CH3COOH),同时产生两个NADH。

这个过程由乙脱氢酶催化。

3. ATP产量通过EMP途径,每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最终产生两个ATP。

这是因为在第四步中,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ADP上生成一个ATP,而在第一步中消耗了一个ATP。

4. 生物学意义糖酵解EMP途径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生物体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

通过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酸,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的ATP分子来供应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

此外,EMP途径也是其他代谢途径的前体。

例如,乙酸可以进一步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更多的能量,并产生更多的ATP。

此外,乙酸还可以用于合成脂肪酸、胆固醇等重要分子。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1.单糖分解代谢最重要的基本途径之一
2.快速提供能量,使机体或组织有效适应缺氧
3.某些特殊组织或细胞的主要获能方式
(如成熟红细胞、皮肤、视网膜)
4.G完全氧化分解成CO2、H2O的必要准备阶段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43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44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45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14
二、酵解的研究历史(P63) 发酵历史悠久,酿酒、工业酒精、面包
研究发酵,19世纪下半叶开始
1854~1864,法国Louis Paster
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酵母菌分解生成乙醇
“活力”、“酵素”
发酵:“不要空气的生命”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15
1897,德汉斯· 巴克纳兄弟(Hans buchner、Edward buchner)
乳酸 糖酵解 乙醛→乙醇 生醇发酵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22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葡萄糖→→→→丙酮酸
两个部分:准备、放能 三个阶段:活化、裂解、放能 10步反应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23
(一)准备
ATP
Mg2+ (1)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
ADP
(2)
磷酸己糖异构酶
* 磷酸果糖激酶-1
(3)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ATP
Mg2+
ADP
24
1、葡萄糖磷酸化(phosphorylation)→6-磷酸葡萄糖(G-6-P) 己糖激酶 葡糖糖激酶 分布广泛,专一性低 仅肝脏,专一性高 关键酶、调节酶,消耗1分子ATP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成的NADH+H+用于还原丙酮酸生成乙醇,称为
乙醇(酒精)发酵。

肌肉等组织或微生物在无氧或暂时缺氧条件
下,酵解中生成的NADH+H+用于把丙酮酸乳
酸,称为乳酸发酵。
• 根据产物不同,分为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等。
乙醇(酒精)发酵 厌氧生物(酵母及其他
微生物)把酵解中生成的NADH+ H+用于还原丙
酸果糖等,说明葡萄糖生成乙醇的过程中经历了磷酸酯阶
段。 4. 1930年, Gustar Embden和Otto Meyerhof等人发现肌
肉中也存在着与酵母发酵十分类似的不需氧的分解葡萄糖
并产生能量的过程,并搞清楚发酵过程的关键中间物 5. 1940年代,糖酵解途径基本已阐明清楚。
糖酵解过程具有普遍性
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醛,进而产生乙醇的过程,
称为乙醇(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 肌肉等组织或微生物在无氧或暂时 缺氧条件下,酵解中生成的NADH+H+用于还原 丙酮酸成乳酸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
• 3.工业上的发酵
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微生物通过自 身新陈代谢活动将不同的物质进行分解和 合成,转化为人们所需的各种代谢产物。
(7)3-磷酸甘油酸磷酸←→ 3-磷酸甘油酸
去磷酸化反应
PGK激酶催化, ADP磷酸化生成ATP,第一次产生 ATP过程共产生2分子ATP 。
O CO~ P Phosphoglyceric kinase CHOH +ADP CH2O P
O
COH CHOH +ATP CH2O P
(8) 3 -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位置移动。
织细胞也可增强糖酵解以获得能量。

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

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发 生分解代谢过程。葡萄糖的分解代谢分两步进 行: (1)糖酵解:葡萄糖 丙酮酸。此反应 过程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又称为无氧分解。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 CO2 + H2O 。 由于此氧化过程是通过柠檬酸等几种三元羧酸 的循环反应来完成的,通常称为三羧酸循环或 柠檬酸循环。由于分子氧是此系列反应的最终 受氢体,所以又称为有氧分解。
2、 把C-1位用14C标记的葡萄糖与能进行糖酵解的无细胞提取 物共同温育,标记物出现在丙酮酸的什么位置? 3、 增加以下各种代谢物的浓度对糖酵解有什么影响?
(a)葡萄糖-6-磷酸 (b) 果糖-1.6-二磷酸 (C) 柠檬酸 (d) 果糖-2.6-二磷酸 4、 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酒精发酵过程中,使用放射性标记的 碳源进行示踪原子实验。 (a)如果葡萄糖的第1个碳用14C标记,那么14C将出现在产物乙 醇的哪个位置上? (b)在起始的葡萄糖分子的哪个位置上标记14C ,才能使乙醇 发酵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都是14C标记的14CO2。
活化阶段是指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 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 FDP)的反应过程。该过程共由三步 化学反应组成。
⑴ 葡萄糖(glucose)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gl ⑵ G-6-P异构为6-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 ⑶ F-6-P再磷酸化为 1,6-双磷酸果糖(fructose-
糖原 a
b
1-磷酸葡萄糖
1
6-磷酸果糖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果糖
丙酮酸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2
磷酸二羟丙酮
3
3-磷酸甘油酸磷酸
3-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途径预习

糖酵解途径预习

预习糖酵解过程(EMP)EMP总反应式:O 1葡萄糖+2Pi+2ADP+2NAD+→ 2丙酮酸+2ATP+2NADH+2H++2H2准备阶段:葡萄糖磷酸化,转化成3-磷酸甘油醛;①葡萄糖磷酸化形成G-6-P·以ATP为磷酰供体,葡萄糖的C-6被磷酸化为G-6-P而激活,受已糖激酶催化,过程不可逆。

②G-6-P异构化为F-6-P·已糖磷酸异构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催化G-6-P变为F-6-P,此反应可逆;已糖磷酸异构酶需Mg2+,特异催化G-6-P与F-6-P。

③F-6-P磷酸化,生成F-1,6-P·过程类似①,由果糖磷酸激酶(PFK-1)进行催化。

④F-1,6-P裂解成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DHAP)·此反应可逆,但是其产物会被后续反应迅速移去,故反应向右进行。

·后续反应只有3-磷酸甘油醛才能作为反应物,磷酸二羟丙酮(DHAP)可以在丙糖磷酸异构酶催化下快速转化成为3-磷酸甘油醛。

偿还阶段:3-磷酸甘油醛氧化变成丙酮酸的过程中有ATP与NADHd 的生成;⑤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此为贮存能量的反应;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可被碘乙酸抑制。

⑥1,3—二磷酸甘油酸转化成3—磷酸甘油酸和ATP·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这是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也是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⑦3—磷酸甘油酸转化成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磷酰基从C3移至C2。

⑧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2—磷酸甘油酸中磷脂键是一个低能键(△G= -17.6Kj /mol)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中的磷酰烯醇键是高能键(△G= -62.1Kj /mol),因此,这一步反应显著提高了磷酰基的转移势能。

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ATP和丙酮酸由丙酮酸激酶催化,这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磷酰基转移给ADP,生成ATP和丙酮酸疑问:步骤③中,为何产物是F-1,6-P,而不是F-2,6-P?最终产物中丙酮酸的去向?底物水平磷酸化:磷酰基团从底物,诸如甘油酸-1,3-二磷酸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22章糖酵解作用PPT课件

22章糖酵解作用PPT课件
1900s, Arthur Harden and William Young (Great Britain)separated the yeast juice into two fractions: one
heat-labile, nondialyzable zymase (enzymes) and the other heat-stable, dialyzable cozymase (metal ions, ATP, ADP,
甘油醛-3-磷酸 后5步,贮能阶段, 三碳糖氧化, 产生2NADH和4ATP
丙酮酸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浆(cytoplasm)中进行,一 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1. 酵解途径详解(10种酶催化10步反应)
⑴ Hexokinase(己糖激酶)
ATP binds to the enzyme as a complex with Mg++. The first priming reaction Traps glucose inside cells Irreversible
葡萄糖磷 酸化生成6-
磷酸葡萄 糖(G-6-P)
6CH2OH
5
H
O
H
4 OH
H
OH
3
2
H
OH
glucose
ATP ADP 6CH2OPO32
5
H
H
OH
H
1
Mg2+
4
OH
OH
OH
3
H
1
OH
2
Hexokinase H
OH
glucose-6-phosphate
Hexokinase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Ⅱ型醛缩酶存在于微生物,相对分子质量只有Ⅰ型 醛缩酶的一半,含有二价金属离子。
果糖-1,6-二磷酸浓度较低时,容易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P73 图22-5
P74 图22-6
P74 图22-7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反应机制
P75 图22-8
P75
P77 图22-9
G-6-P F-1,6-2P
丙酮酸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 径。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增殖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肿瘤 细胞等

糖有氧氧化的准备阶段; 其逆反应为糖异生提供途径。
八、糖酵解作用的调节
(3)
NAD+ CH2 –OH ATP ADP CH2 –OH NAD+ NADH+H+ 甘油激酶 甘油磷酸脱氢酶 3-P-甘油醛 CH –OH CH –OH (glyceraldehyde kinase CH2 –OH CH2 -OPO32-
(甘油)
(3 –P-甘油)
2. 半乳糖(galactose)
丙酮酸激酶为四聚体,反应可以看作2步。
烯醇互变异构体
酮互变异构体
P80
糖酵解总结(10步反应)
1.糖酵解无氧参 ATP ADP 与,乳酸是糖 G 酵解必然产物; 己糖激酶 2.1mol葡萄糖净 ATP ADP 生成2molATP; 1mol糖原净生 F-6-P 磷酸果糖激酶-1 成3molATP; 3.反应全过程中 ADP ATP 有3步不可逆的 PEP 反应。 丙酮酸激酶

P67 图22-1
三 · 糖 酵 解 第 一 阶 段 的 反 应 机 制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 逆,ATP是别构抑制剂, F-2,6-BP 是别构激活剂。两次磷酸化使葡萄 糖转化为反应活性很高的F-1,6-BP, 有利于随后的分解反应。
(四) 果糖-1,6-二磷 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
醛缩酶有多种同工酶, 型醛缩酶存在于高等动植物, 为四聚体,有3种同工酶,A主要 存在于肌肉中,B主要存在于肝 脏,C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3种 同工酶均由4中不同的亚基组成。 型醛缩酶存在于微生物,相 对分子质量只有型醛缩酶的 一半,含有二价金属离子。 23970 = -8.314310lnK K=10-4 FBPDHAP+G3P 1-X X X 若FBP为: 1mol/L 10-4= X2 / (1 X) X=10-2 若FBP为: 10-5mol/L 10-4= X2 / (10-5 X) X=0.92 10-5
六、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
ATP的生成数
七、丙酮酸的去路和NAD+ 的再生
九、其他 六碳糖进 入糖酵解 途径
半乳糖的 代谢途径
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使晶状体半 乳糖增高,引起白内障,严重时引起生长停 滞,智力迟钝,甚至引起肝损伤导致死亡。
反应的乒乓 动力学机制
(六) 琥珀酸脱氢 形成延胡索酸
琥珀酸脱氢酶为αβ二聚体, 活性部位有铁硫串。 琥珀酸脱氢 的抑制剂
(七) 延胡索酸水 合形成L-苹果酸
延胡索酸酶为四聚体, 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机 制。反应的G大约为 0,反应可逆。
(八) L-苹果 酸脱氢形成 草酰乙酸
苹果酸脱氢酶为二聚体,反应 的G大约为0,反应可逆。
5.铁硫蛋白
(三)呼吸链的结构
1.氧化还原电位 2.阻断剂实验 3.亚组分重组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3 - P-甘油酸 2-P-甘油酸:
O
O-
O
O-
C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HC-OH (bisphosphoglycerate CH2OPO32mutase)
(3 - PG)
C HC-OPO32CH2 -OH
(2 - PG)
G’= 4.45 kJ/mol = 1.06 kcal/mol • 变位酶:催化分子内基团移位的酶(磷酸基)。 • 转变过程的中间产物: 2, 3- 二磷酸甘油酸 ( 2, 3-BPG)。变位酶抑制剂
9 2 - P-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O OO OC C-O ~PO32- +H2O CH2
(PEP)
C 烯醇化酶, Mg2+ HC - OPO32- (enolase) CH2 –OH
(2 - PG)
G’= 1.84 kJ/mol = 0.44 kcal/mol • (消除反应)中间产物:负碳离子中间物。 • 烯醇化酶 :需要Mg2+、Mn2+等二价阳离子激活。 氟化物中的F -可与Mg2+、Pi形成络合物并结 合在酶上而产生强烈抑制。
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
O OADP ATP
O
3C4
O2C5=O 1C6H 3
C Mg2+ C-O~PO32丙酮酸激酶 CH2 (pyruvate kinase)
(PEP)
(pyruvate)
G’= - 31.38 kJ/mol = -7.5 kcal/mol
• PEP转移高能磷酸键并合成EMP的第二个ATP。 • 丙酮酸激酶是一个四亚基别构酶,至少有三种同 工酶。是EMP的第三个重要调节部位。 • 糖酵解途径中的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乙醇脱氢酶,Zn2+ (alcohol dehydrogenase)
CH3-CHOH + NAD+
(乙醇,alcohol)
四. 糖酵作用的调节:
EMP的三个调节酶:
1 己糖激酶:G-6-P (-)、 ADP (-) 2 磷酸果糖激酶:限速酶。 高浓度ATP(-)、柠檬酸、脂肪酸加强 (-); AMP、ADP或无机磷消除(+)
(DHAP) (GAP) G’= 7.7kJ/mol =1.83kcal/mol • DHAP与GAP的互变十分迅速,两者浓度常处 于平衡状态。此时,DHAP的浓度需要大大高 于GAP。
6 甘油醛-3-磷酸氧化(脱氢) 1, 3-2P-甘油酸
H
O
NAD+,Pi
NADH+H+ O - O ~ PO32-
第二十二章 糖酵解
• 发酵(fermentation)——葡萄糖转化为乙醇、乙酸 • 糖酵解(glycolysis)——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分解为两 个分子的丙酮酸,并产生ATP的过程。 • 糖酵解(Embden-Meyerhof path,EM途径) (Embden-Meyerhof-Parmas途径,EMP途径)
(1)放能反应(氧化反应)
3-磷酸甘油醛+H20+NAD+
3- 磷酸甘油酸+NADH+H+
△G0’=- 43.8kJ.mol.-1 (2)吸能反应(磷酸化反应) 3- 磷酸甘油酸+H3PO4 1 ,3-二 磷酸甘油酸+H20 △G0’= 50.2kJ.mol.-1
碘乙酸是糖酵解的一种强抑制剂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抑制剂作用机理
(甘油)
(3 –P-甘油)
2. 半乳糖(galactose)
NAD+

G G6P 意义:活化葡萄糖;
磷酸化后葡萄糖无法出细胞, ——是细胞的保糖机制。
+ HN 3
- Lys
-OH C=O
His -
• G0’ = 1.67kJ/mol = 0.4 kcal/mol,反应可逆。 •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绝对底物专一性,立体专一性 • 机理:酸碱催化
可 逆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磷酸果糖异构酶 异构时,开环
2. 乙醇发酵:
(1) 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
COOH C=O CH3
丙酮酸脱羧酶,TPP
为葡萄糖 的C3或C4 CO2 CH3 - CHO
(乙醛,acetaldehyde)
(pyryvate decarboxylas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丙酮酸,pyruvate)
(2) 乙醛氧化NADH生成乙醇:
CH3-CHO + NADH + H+
二 糖酵解途径总结:
1. EMP从葡萄糖到丙酮酸:10步反应。 2. 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在不需氧的条件下 (缺氧或不缺氧),产生ATP的供能方式。 3. 能量代谢总结: 1个葡萄糖经历EMP分解为2个分子的丙酮酸: 产生2个NADH 底物磷酸化: 产生4 ATP 两步磷酸化: 消耗2 ATP 共计: 产生2个ATP + 2个NADH
你所要记忆的是总反应、三步 限速步骤、三种特异性抑制剂、 两步底物磷酸化反应和主要的调 控机制。
你不需要记住任何代谢物的结构式
• 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肝脏中由此酶催化, 是诱导酶。Km高。 • 己糖激酶(hexokinase): 催化G、F磷酸化 需要Mg2+或Mn2+等 Mg2+与ATP形成复合物 催化反应基本不可逆 是别构调节酶、同工酶
• 醛缩酶(aldolase): G0’ = 24kJ/mol = 5.73kcal/mol
A — 肌肉 I型:高等植物、动物。有三种同工酶: B — 肝脏 C—脑 II型:细菌、真菌、藻类。与I型不同:含二价金属离子。
5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
H H O H- 3C-OH 丙糖磷酸异构酶 C 2C=O (triose phosphate HC-OH 1CH OPO 21C6H OPO 2isomerase) 2 3 2 3
胰高血糖素
G过剩,则去磷酸化,协同控制
五 其他己糖进入酵解的途径
1. 果糖(frucose)
ATP • 在肌肉中: 果糖
己糖激酶 ( hexokinase )
ADP 果糖 – 6 -P
• 在肝脏中: 没有己糖激酶。转变过程复杂:
ATP (1) 果糖
ADP
果糖激酶
果糖 – 1 -P
( frucokinase )
三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的去路
1. 丙酮酸生成乳酸:
COOH C=O + NADH +H+ CH3 (丙酮酸)
为葡萄糖 的C3或C4
COOH 乳酸脱氢酶(LDH) HC - OH + NAD + (lactate dehydrogenase) CH3 (乳酸)
无氧条件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ADP+2Pi 2C3H6O3+2ATP+2H2O
砷酸盐与磷酸结构相似 ——替代磷酸形成1-砷酸-3-磷酸甘油酸 水解为3-磷酸甘油酸
无法形成形成高能磷酸键
解偶联剂
这是整个糖酵解途径唯一的一步氧化还原反应 ☻产生1,3-BPG和NADH ☻为巯基酶,使用共价催化,碘代乙酸和有机汞 能够抑制此酶活性。 ☻砷酸在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与无机磷酸极为相 似,因此可以代替无机磷酸参加反应,形成甘 油酸-1-砷酸-3-磷酸,但这样的产物很不稳定, 很快就自发地水解成为甘油酸-3-磷酸并产生热 ,无法进入下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由于 甘油酸-1-砷酸-3-磷酸的自发水解,将导致ATP 合成受阻,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这就是砷酸 有毒性的原因。
C 3-P-甘油醛脱氢酶 HC-OH (glyceraldehyde 3-P dehydrogenase) CH2OPO32(GAP )
C HC-OH CH2OPO32-
(1, 3 - BPG)
G’= 6.27kJ/mol = 1.5kcal/mol • EMP中唯一的一个产生NADH的步骤。 • 砷酸盐(arsenate, AsO43-)做为Pi类似物抑制反应。
意义:使羰基从1位C上转移到2位C上, 1位C上-OH游离 ——为第二次磷酸化打基础
• G0’ = -14.23kJ/mol = - 3.4 kcal/mol,反应不可逆。
• 磷酸果糖激酶:EMP限速酶。 • 磷酸果糖激酶为四聚体别构酶: ATP(-), ADP、AMP、Pi(+) • 有多种同工酶: A:心肌、骨骼,对磷酸肌酸、柠檬酸、Pi的抑制最敏感 B:肝、红细胞,被2, 3 – 2P- 甘油酸(BPG)敏感激活 C:脑,对腺嘌呤核苷酸作用敏感
7 1, 3-2P-甘油酸 3 - P-甘油酸
O O ~PO32- ADP
ATP O
O-
C 磷酸甘油酸激酶 HC-OH (phosphoglycerate CH2OPO32kinase),Mg2(1, 3 - BPG)
C C=O CH2OPO32(3 - PG)
G’= - 18.83 kJ/mol = -4.50 kcal/mol • EMP中的第一个产生ATP的步骤。高度放能 • 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中间产物转化过程中伴 随的ATP合成。
ADP+Pi ATP
吸能过程
3、糖酵解中间产物都是磷酸化合物 意义: (1)带有极性,不易随便出入细胞 (2)被酶识别,与酶结合 (3)传递能量
糖酵解过程
Glucose + 2 ADP + 2Pi + 2NAD+ 2 pyruvate + 2ATP + 2H2O + 2NADH + 2H+
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消耗ATP 2、放能阶段:产生ATP 和NAD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