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史观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 (1840— 1919年)
1.1898戊戌变法走 君主立宪道路 2.1906“预备立宪” 3.1912辛亥革命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结果:戊戌变法 遭封建顽固派镇 压;“预备立宪 ”假立宪真专制 ;辛亥革命推翻 了君主专制统治 ,但是袁世凯窃 取革命成果真正 的民主政治并没 有建立起来
联系点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化 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这一阶段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社会生活 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前)
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蒋介石独裁统治、日本侵华


1905中国同盟会、1911武昌 起义、1912中华民国、清帝 退位、1912《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 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 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 五四运动 1921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诞生 国民革命 1927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建立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1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4红军长征、 1935遵义会议、 1937全民族抗战 1945中共 “七大” 1946全面内战爆发、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49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意义。 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 确 立多党合作、协商制度、人民民主专 政
1949)
新民主主义经 济(1927--1956 )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光荣革命”
克伦威尔 独裁时期
查理二世 复辟
詹姆士二世 继位
威廉和玛丽 承袭王位
《权利法案》 颁布
1653-1659 1660-1685 1685-1688
1688
1689
思考2:根据图示,英国资产斯阶图级亚革特命王的朝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根源是什么君?主确立立宪制
特点:长期性、曲折性、渐进式、妥协性。根源: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印花税法》
自由女神像:手捧《独立 宣言》,高举自由的火炬。
2、过程: 思考:《独立宣言》主要宣扬什么精神?这一精神来源于 哪一运动?
莱克星顿枪声,
1775年 独立战争爆发
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等,同时 宣告北美的独立;来源于启蒙运动。
1776年 发表《独立宣言》
宣告美国的独立
1783年 英国承认北美独立
后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美、 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 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改革或战争统 一),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资本主义呈现世界规模,到19世纪六七 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了。
一.争取民主之路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背景 思考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方近代化(又名现代化)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 转变,或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大生产转变而引起的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等一系列变化,经济、政治近代化是核心。
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 政治上:民主化、法治化 思想上:自由、理性和科学化
西方近代史的知识体系:
政治上: 民主化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 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近代化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

近代化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

近(现)代化史观与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一、“近代化史观”概述“近代化史观”认为,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德国例外)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用近(现)代化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

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政治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同时也开启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大门;经济上,民族工业在欧风美雨中成长,同时也启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西学东渐,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过程与成果。

而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近代化过程中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在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当代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在经济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浅析高考历史中的“近代化史观”

浅析高考历史中的“近代化史观”

◦政史地教学与研究浅析高考历史中的“近代化史观”苏正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南涧一中云南大理671000)摘要:随着21世纪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中的考点内容和考试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地区的考生一时还没有办法适应,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影响。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史学观念的试题。

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历史学科必须构建文明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系。

强化“近代化史观”的考查,将是今后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

关键词:近代化;民主化;工业化;高考一、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的因素(一)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是新课程标准决定的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高中历史教学如果缺乏“近(现)代化史观”,就谈不上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更谈不上历史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

就课程目标而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大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而在“基本脉络”中近代化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可以从课本内容中得以体现.(二)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是教材内容的重要体现从课程内容看“近代化史”占有大量知识点,历史(I )着 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 专题。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及抗日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体现中国近代化首先要争取民族独立。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反映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结束国民党专制独裁,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都贯穿了大量近代化史的重要内容。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专题复习伴随着21 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地区的高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新的史学观念试题的出现。

根据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向,历史学科必须构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系。

下面就如何运用“近代化史观”进行高考备考专题复习做简要说明。

一、“近代化史观”的含义及其内容近代化史观认为,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

它将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近代化史观”下的专题复习(一)世界近代化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世界的近代化,结合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复习中,注意纵向把握世界近代化的四个阶段。

1.现代化的准备和启动①时间:16 世纪~19 世纪初。

②进程: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启蒙思想传播;资本主义在英、法、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

2.现代化的迅速发展①时间:19 世纪中期~20 世纪初。

②进程:两次工业革命(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时代);三大潮流兴起、发展;欧美、日本实现现代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3.现代化的转型时期①时间:20 世纪初~1945 年二战结束。

②进程: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化模式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世界民主化进程受到挑战;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当前存在的主要史观(范式)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世界近代 史的一个重要 内容就是世界的近代化 , 结合史
学界 的相关研 究成果 , 在复习 中, 注意纵 向把握世 界近代化
的 四个 阶 段 。
1 . 现代化 的准备和启动
① 时 间 :6 纪 ~l 纪 初 。 1世 9世
阶级革命派发动 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 , 建
在 阶级 斗 争 和 民族 斗 争 极 为 尖 锐 复 杂 的历 史 环 境 下 , 中
3现代化 的转型时期 . ①时间 :O世纪初 ~14 2 9 5年二战结束 。
②进程 : 两种不 同性质 的现代化模式并存 ; 资本 主义生
国近代化 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 中国无产阶级 开始担负起 但
近代 化( 现代化 ) 以从农 业文明到工业文 明的演进为纵 向发展主线 , 包括政治上 的法制化 、 民主化进程 , 即从人治到
法制化 、 从专制 政治到 民主政治等 内容 ; 经济上的工业化进 程, 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 、 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 思想
文化上的科学化 、 大众化进程。
④ 思想文化上 , 地主阶级 改革派林则徐 、 源“ 魏 师夷长技
以制夷 ”主 张向西方学习 ; ,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 堂 , 培养科 技
人 才 , 人 出 国 留学 。 派
现代化 的基本进程 : 现代化主要有 两种途径 : 一种是原
发型 , 的是西欧和北美( 国例外 )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 , 指 德 ,
文明史观 、 现代 化史 观、 全球 史观 、 社会史观等体系。下面就
中国的近代化从 1 9世纪 6 0年代开始启动 , 一直贯穿着
两大 主题 : 一是争 取国家独立和 民族解放 , 二是 争取 繁荣富 强和持续发展。 1 步阶段 (8 0年 1 9 . 起 14 8 5年 )

中国近代史通史整理

中国近代史通史整理

考点
考点4:新三民主义(必修一6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内容: 意义: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第一阶段: 1919年~1927年
考点
考点5:北伐战争(必修一55、5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过程: 结果: 失败原因:
考点6: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3页①——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的探索,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日本的全面侵略和罪行 3.三个阶段、两个战场、两条路线的抗战
经济:
1.民族工业遭受空前的打击和内迁 2.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3.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兴起: 内容: 评价:
考点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三57—59页)
① 条件: ② 过程: ③ 影响: 考点5: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2页①——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
总特征:
政治: 1.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马克思主义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②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①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实现。 ③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经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美国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思想: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近代化史观

近代化史观
近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 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 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 革。 其核心是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史观:含义及其内容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 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 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 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 新型现代化。
一、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 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 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 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 容; 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 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 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 进,即城市化。
近代化史观:含义及其内容
二、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 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 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 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三、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 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 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 国情决定。
正确认识现代化史观
(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 (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 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 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 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 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 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 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 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高 考 史 观 题

高 考 史 观 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三历史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教案

高三历史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教案

2010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多元化史观

多元化史观

多元化史观(一)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二)现代化(近代化)史观:1.含义: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知识要点:(1)xx近现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一五计划、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思想上近代化方案:农民阶级《资政新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近代化的努力: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世界近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

政治民主化进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即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三)全球史观。

关注人类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1.含义: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2.知识要点:(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最近十年来,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等比较流行。

历史教材编写者也好,考试命题者也好,逐渐的用多种史观来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也用这些多元史观引领高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下考试当中对近代化史观是如何考的吧。

先举个例子,看这个考试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权利法案》制定的意义在于( )A.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政体C.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这个题难度不是很大,只要你理解了题干中的提示语“从社会转型的角度”,那么这个题就变得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了。

这个题既涉及文明的转型,也涉及近代化的问题。

历史由古代文明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转变的标志有三个方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经济的商品化、工业化)、法治取代人治(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公民取代臣民(思想的理想化、人的平等化)。

《权利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用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改变了过去王权就是法律的传统。

《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使英国开始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法治社会,政治走向民主化。

故A正确。

1689年《权利法案》文本在刚刚兴起用多种史观来进行高考命题的2008年,就有过类似的高考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后来的高考题越考越灵活,不会是这么直白的题了。

比如2011年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浅谈近代化史观与中国的近代化

浅谈近代化史观与中国的近代化

浅谈近代化史观与中国的近代化作者:唐昌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第29期近年来,以新的史学研究范式作为问题呈现的视角,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成为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历史命题的一大特色,为了提高备考效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笔者就近代化史观与中国的近代化谈一下浅薄的认识,希望能够对备考中的师生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近代化史观范式的认识1.概念内涵分析:近代化也称现代化它是指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变迁的过程(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即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2.近代化模式的类型:近代化模式是指各国近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从近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近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近代化。

外源型近代化模式,即指近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近代化。

二是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近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近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近代化。

三是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近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近代化模式二、近代化史观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整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未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

④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 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 治维为榜样,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
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
⑤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0世纪初,清 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 的趋势。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主要观点: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
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即从落后迷信到科学理性。
③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两次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太平天 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 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排斥和打击。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
差别而已。
2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的
内容后,对“近代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们从网上搜集到的对
“近代化”这一概念的解释: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
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

2021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3近代化史观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3近代化史观含解析

近代化史观【概念内涵】近代化也称现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某某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某某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某某化。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某某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某某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关键词】近代化、现代化、工业化、某某化、法制化、商品化、科学化、理性化、城市化【真题回顾】1.(2020全国Ⅰ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某某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 22.8% 17.5% 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sg

sg

(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1)近代化史观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含义及其内容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正确认识近代化史观
(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