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案例分析中德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合集下载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是两个国家的餐桌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和共同点。

本文将
从用餐习惯、餐桌礼仪以及食物文化等几个方面对中德餐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是用餐习惯方面。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筷子吃饭,而在德国人们则习惯用刀叉来
进餐。

这是中德餐桌文化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中国人用筷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是一个
农耕文化国家,筷子对于吃米饭和小菜非常方便。

而德国则是一个肉食为主的国家,所以
使用刀叉更加方便。

在中国人用餐时通常是大家围着一个餐桌,共同分享,而在德国,人
们更倾向于各自独立用餐。

其次是餐桌礼仪方面。

在中国,人们注重餐桌礼仪,在用筷子夹菜时要注意不要插到
碗里的底部,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等等。

而在德国,人们注重刀叉的使用姿势,例如刀叉
交叉放在盘子上表示用餐暂停,刀叉平行放在盘子上表示用餐结束等。

在德国用餐时,人
们通常将手放在桌子上,而在中国人们则通常将双手放在大腿上。

最后是食物文化方面。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拥有着各种各样的菜肴,例如糖醋排骨、宫保鸡丁等。

中国人认为吃饭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享受和交际的方式。

而德国则以面包和肉类为主要食物,例如德国香肠等。

德国人注重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他们通常会选择新鲜和有机的食物。

中德餐桌文化在用餐习惯、餐桌礼仪以及食物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
异反映了两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中德餐桌文化中也
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例如都注重用餐的仪式感和社交性。

中德文化与生活习惯差异

中德文化与生活习惯差异
中德两国在艺术领域有着丰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展示两国节日文化的魅力。
互相了解
中德两国人民可以通过互相了解对方的节日习俗,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德节日文化交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口味偏清淡
德国菜口味偏清淡,调味品使用较少,强调食物本身的口感和味道。
德国饮食习惯
德国啤酒在中国流行
德国啤酒在中国逐渐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品尝和喜欢德国啤酒。
中德互相借鉴烹饪技巧
中德两国在烹饪技巧方面也有互相借鉴的情况,例如德国的烤肉技巧对中国烧烤文化有一定影响。
中式餐厅在德国受欢迎
随着中餐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式餐厅在德国开设,提供各种中国菜肴。
亲子关系
德国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空间,而中国人可能更加开放和直接。
隐私观念
01
03
02
04
中德家庭观念比较
05
CHAPTER
中德教育观念差异
重视知识传授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强调记忆和应试能力。
集体主义导向
中国教育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注重团队合作和纪律。
家庭期望
中国家庭普遍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较为普遍。
重视效率
德国社交习惯注重效率和实用性,在商务场合中尤其明显。
德国社交习惯
中德社交礼仪异同
称呼礼仪
在中国,人们通常根据辈分和年龄来互相称呼,而在德国则更注重对方的职位和身份。
送礼礼仪
在中国,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而在德国则相对较少见。
餐桌礼仪
中德两国在餐桌礼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中国,让客人多吃菜是礼貌的表现,而在德国则更注重个人需求和喜好。

中德谈判文化的差异

中德谈判文化的差异

4.体现在协议形式上,存在使谈判破裂的危险 中国商人比较注重人情,有时会通融变更合同条款。在情 与法之间中国人常常不会选择冰冷的法,因为他们认为古 板的法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对于德国人,情与法的选择,刚好与中国人相反,他们觉 得规则及法律才是解决事情的依据,他们常常会把一些细 节问题也写入到合同。所以一旦违约必需严格按照合同规 定进行赔偿或退货等。
2.正确处理谈判过程文化差异
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所持的谈判预期不尽相同,这会引起 各谈判者在各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跟精力不同。如果中国人 在谈判前进入主题的“预热”时间比德国要长,而德国人喜 欢单枪直入,闲谈一般会被认为是啰嗦,有意不愿谈正题。
不同的文化的谈判者还呈现风格的差异:谈判风格是谈判者 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 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 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 化烙印。
2.思维方式 德国人思维的系统性、条理性强,谈判目标明确,。德国 人的刻板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刻板地恪守法律和秩序。 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大都会自觉遵守; 凡是明确禁止的,大概没人会去碰它。
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 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 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
中德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体现在沟通过程,容易使双方产生误解 在语言沟通中,由于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在表述上 显得很委婉,而德国人开门见山。然而在德国人看来委婉 并不等于真诚。 有时谈判双方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却又很大差异,比如 说: “金龙”被用作产品的商标就被译“Golden Dragon”, 在德国dragon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物,而表示邪恶的怪 物。 在非语言沟通中,文化差异还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谈判 者在表达过程中运用肢体语言时 有着巨大的差异, 甚至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 然相反的信息。

跨文化交际—中德差异课件

跨文化交际—中德差异课件
工作节奏
德国文化中工作节奏较快,强调高效率和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在 中国文化中,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更注重稳定和持久的工作关系。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德国文化中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鼓励员工追求个人生活和 兴趣爱好。在中国文化中,工作通常更为重要,个人生活常常需
要为工作让步。
05
CATALOGUE
跨文化冲突与解决
03
语言障碍与误解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和误解。
为了减少误解和冲突,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并尊重彼此的文
化差异。
03
CATALOGUE
社交习惯
社交场合
家庭聚会
在中国,家庭聚会通常由长辈主持,晚辈尊重长辈,积极 参与家务活动。在德国,家庭聚会更注重个人空间的独立, 晚辈可能不会参与家务活动。
间和独立性。
04
CATALOGUE
价值观差异
个人与集体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德国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 义更为重要,个人的利益通常要服从于集体或组织的利益。
独立思考与权威服从
德国文化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权威的观点。而在中国文化中,尊重权 威和传统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直接与含蓄
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比较含蓄, 表达方式较为间接,而德国人则
更加直接和坦率。
情感表达
中国人在交往中比较注重情感控制, 不太轻易表露个人情感,而德国人 则更加开放和直率地表达情感。
决策方式
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采用集体决策 方式,强调协商和共识,而德国人 则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决策。
礼节与礼貌
02
CATALOGUE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餐桌文化是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不同国家的餐桌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习俗,反映了该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德两国都有着一定的规定和习惯。

在中国,餐桌上普遍采用圆桌,以便于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

餐桌上通常会摆放有各种菜肴和饮料,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

在用餐期间,中国人注重餐具的使用礼仪,如使用筷子吃饭、倒茶和夹菜等。

中国人还有许多特殊的习俗,如宴请客人时一般准备丰富的酒席,主人会亲自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需敬酒表示感谢。

与中国不同,德国的餐桌上通常采用方桌,人们坐在桌子的一端,以便于进行谈话。

这反映了德国人重视尊重个人空间和私人生活的价值观。

在德国,各种餐具摆放在桌子上是被视为不必要的,德国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用餐方式。

在用餐期间,德国人注重餐具使用的规矩和礼貌,如使用刀和叉吃饭、坐在餐桌前不要吃零食等。

德国人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举行午餐或晚餐时,通常会口头邀请客人,并会在餐桌上为客人预备好床铺。

在食物选择方面,中德两国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菜系。

中餐以米饭和面食为主粮,配搭各种蔬菜、肉类和海鲜制成的菜肴。

中国人尤其重视饮食的平衡和营养。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吃饭时应尽量选择各种食物,以满足身体各种营养的需求。

中国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和饮食习俗,如端午节时吃粽子、春节时吃饺子等。

相比之下,德国的饮食习惯相对简单和朴素。

德国的传统菜肴以肉类、土豆和面食为主,如著名的德国香肠、猪脚和炖菜等。

德国人在饮食方面注重实用和健康,他们倾向于选择新鲜的原材料,制作简单、营养的菜肴。

德国的主食是面包,人们通常会在早餐或午餐时吃面包和奶酪,而晚餐则相对简单,以大盘子和开胃菜为主。

在就餐时间和氛围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有两个主要的就餐时间,即午餐和晚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中德两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餐桌文化也是各具特色的。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对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国在用餐方式、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用餐方式中式餐桌文化注重家庭团聚,通常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用餐。

在家庭聚餐时,菜品通常是放在桌子中间的大盘子或者碟子上,大家一起共享。

而在正式的宴会或者商务餐厅用餐时,人们通常会坐在圆桌或者方桌周围,每个人有自己的座位,菜品由主人或者服务员端上来,大家用餐时不会在意对方的菜盘。

二、饮食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吃米饭和面食,午餐和晚餐通常会配有米饭或者面条。

而在早餐方面,中国人通常会吃包子、面条、豆浆等食物。

在肉类方面,中国人喜欢猪肉、鸡肉、牛肉等,而海鲜也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德国人的饮食习惯则更注重面包和土豆。

德国是面包之国,有各种各样的面包种类,人们早餐通常会吃面包搭配黄油和果酱。

土豆也是德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人们喜欢将土豆煮熟、烤熟或者制成土豆泥。

在肉类方面,德国人喜欢吃猪肉和牛肉,鱼肉也是常见的食材之一。

三、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式餐桌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客人,通常是长辈先开饭,客人先吃。

在宴会或者商务餐桌上,主人通常会为客人夹菜、倒酒,以示尊重。

中国人在用餐时会尽量不出声音,尤其是在吃面条或者汤类食物时,以避免嘈杂。

德国人在餐桌上也有着严格的礼仪。

在家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等到所有人都就坐好了才开始用餐,不会吃得很快或者很慢。

在正式宴会或者商务餐桌上,德国人通常会等到主人开始吃饭之后才开始用餐,餐桌上的交谈通常也是比较正式的。

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在用餐方式、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方面各具特色。

通过对中德餐桌文化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能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希望中德两国在不断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彼此餐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受到各自国家的文化、宗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餐桌文化。

本文将从餐桌礼仪、餐饮习惯、食材选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

一、餐桌礼仪在中华文化中,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在进餐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长辈先坐、年幼者后坐;用餐时要避免打嗝、嘴里含食物说话;用餐时不可用筷子戳食物等等。

而在德国,用餐时注重的是尊重他人的用餐习惯和享受美食的过程。

人们用餐时不会刻意遵循类似于中国的礼仪规范,更多的是注重与他人一起分享美食的愉悦。

二、餐饮习惯中餐以米饭、面食为主食,经常搭配肉类、蔬菜、豆制品等配菜,用餐时人们多以筷子进餐。

而西餐则以面包、马铃薯等作为主食,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要配料,用餐时则以刀叉为主。

中餐讲究荤素搭配,偏重于鲜、嫩、香、脆等口感,而西餐则更加注重肉类的烹饪工艺和口味的调和。

三、食材选择在食材选择方面,中餐偏好以鲜活、新鲜的食材为主,强调食材的颜色、形状、味道都要搭配得当。

而德国人则更注重杂粮、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材的搭配和烹饪。

在肉类方面,中国菜肴中以猪肉、牛肉为主,而德国则以猪肉为主要的肉类食材。

四、餐桌交流在用餐交流方面,中餐注重家庭聚餐和团圆,人们在用餐时会聊天、交流感情。

而在德国,用餐时注重的是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美食的乐趣。

用餐时的聊天内容更加广泛,可以涉及政治、文化、体育等领域。

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礼仪规范、餐饮习惯偏向荤素搭配,食材偏向新鲜、口感重视,注重家庭团聚等方面。

而德国餐桌文化更加注重的是尊重他人的用餐习惯、口感和菜品搭配,用餐时更注重与他人分享美食的过程和交流。

这种差异既体现了中德两国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也反映了两国人民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这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餐桌文化,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

最新 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精品

最新 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精品

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与德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两个大国,通讯技术与交通技术的进步,为两国的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在中国人看来,论及中国的饮食文化,它差不多和中医、武术一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独步天下的一种文化。

而德国人的饮食方式,差不多是另一种极端。

如笔者曾遇到这样的现象,几位德国外宾来我国访问期间,企业领导非常重视,在酒店订了酒席,但是在酒席上出现了多种以猪肉为原料的菜系,在中国利用猪肉或者猪身上可食的每一部分都会在各地搞出具有不同花样的菜系,而在德国,德国人使用猪肉来制作香肠,在香肠上搞出了大约三千个品种,但除了香肠,最流行的差不多只剩下肘子一种吃法。

针对以上不同的饮食现象,通过加强对于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性的研究工作,以此来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在于德国人民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性的表现:1.饮食习惯的不同德国主要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较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要优越一些。

其北部平原地区与中国江南一样适宜耕作,但工业革命前,人口密度远远低于中国。

在黑死病爆发前的十四世纪初,德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只及南宋时期南方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三分之一。

德国的人口密度大幅增加,是工业革命后的事。

目前德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4人,与中国东南沿海人口密度相当。

人口密度的区别,这为两国人民选择食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这对于两国人民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在饮食习惯上,德国人采用分餐制,中国人则喜欢聚餐。

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中蕴藏着一种极大的饮食情趣,吃饭一方面是为了补充机体消耗的热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

十几位家人,围着同一个圆桌,吃得其乐融融,共叙家常的场景,就是中国人对于吃饭的传统印象。

德国实行分餐制,而且习惯喝啤酒,一人一个杯子,自斟自饮,自喝自取,而中国人在敬酒的时候,习惯敬酒与祝酒,客人喝的酒越多,表示客人越开心。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餐桌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反映着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中德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其餐桌文化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餐桌礼仪、餐饮习惯、餐桌作用等方面,对中德餐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中德的餐桌礼仪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餐桌礼仪十分重要,注重尊重和谦卑。

在宴会上,主客分明,主人会让座和服务客人,客人也会遵守一些规则,比如不提前开始用餐,等待主人开口。

餐桌上也有一些仪式,比如敬酒、碰杯等,以示敬意。

而在德国,餐桌礼仪相对简单,重点是文明、友好和自由。

虽然也有一些礼节,比如不在吃饭的时候使用手机,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但整体比中国更为随意和自由。

中德的餐饮习惯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注重均衡营养和色香味俱佳。

中国人喜欢多样化的菜品,通常一餐中有几个菜,包括荤素搭配,清蒸、炒炸、煎炖等多种烹饪方式。

而在德国,饮食以主食为主,例如土豆和面包,通常一餐只有一个主菜,配以蔬菜和酱料。

德国人崇尚简单和实用,注重健康和速度,他们通常会选择吃得比较快。

中德餐桌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餐桌被视为家族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吃饭的时候,人们可以交流、沟通和增进感情,餐桌上也是重要的商务场所。

而在德国,餐桌更多地被视为个人的私人空间。

德国人更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他们习惯独自进餐,不太习惯在餐桌上过多地交流和谈笑。

中德的餐桌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餐桌文化注重礼仪、多样化的菜肴和家庭与社交的交流,而德国的餐桌文化注重自由、简单的饮食习惯和个人空间的尊重。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餐桌文化,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浅谈中德企业文化差异

浅谈中德企业文化差异

浅谈中德企业文化差异引言中德是两个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国家,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德企业在合作中常常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德企业文化的差异,并探讨如何在合作中加强沟通与理解。

1. 概述1.1 中德企业文化的背景中国企业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家族式管理、忠诚度和尊重传统。

德国企业文化则受到北欧文化和浪漫主义的影响,注重自由、平等和民主。

1.2 中德企业文化的差异中德企业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组织结构与权力分配在中国企业中,权力通常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决策普遍由高层管理者做出。

而在德国企业中,决策过程通常更为民主,员工可以参与决策。

1.2.2 沟通方式与风格中国企业中常常存在着一种高度等级化的沟通方式,下级员工需要尊敬上级,并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德国企业中的沟通更为平等,鼓励员工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1.2.3 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中国企业通常倾向于加班文化,员工在工作时间外还要应付许多加班工作。

而德国企业则注重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有很好的休假制度和工作时间控制。

1.2.4 面对问题与冲突的处理方式中国企业中,员工通常会避免直接与同事或上级发生冲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德国企业中,员工更习惯于直接面对问题,并通过开放的讨论解决冲突。

2. 中德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中德企业文化差异给企业合作带来了一些挑战:2.1 沟通障碍由于中德企业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双方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或产生误解。

2.2 决策冲突中德企业在决策方式上的差异也容易引发冲突。

中国企业中,决策通常由高层管理者做出,而德国企业注重员工参与决策,这可能导致决策过程上的矛盾。

2.3 工作效率差异中国企业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加班文化,而德国企业则更注重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

双方在工作效率上的不同可能影响到合作的进度与质量。

3. 加强中德企业合作的建议为了克服中德企业的文化差异,加强合作,以下是一些建议:3.1 提高文化意识中德企业在合作前应加强互学互鉴,提高对对方企业文化的认知,尊重对方的差异,以促进更好的沟通与合作。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中德餐桌文化是中德两国在饮食习惯、餐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体现。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中德餐桌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德两国在饮食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餐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通过炒、蒸、煮等烹饪方式制作出各种美味的菜肴;德国人则主要以面包、土豆和肉类为主食,尤其是猪肉。

相比之下,中餐更注重食物的口感和火候,偏重于炒菜和烩菜,而德餐更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健康。

中餐有吃饭的顺序,先吃主食后吃菜,而德餐则没有严格的顺序要求。

中德两国在餐具使用上也有差异。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碗、筷子、勺子等,因为吃饭时需要将饭和菜混合在一起;德餐主要使用刀、叉和勺子,因为他们把米饭和菜分开来吃。

中餐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餐具,如瓷勺、酒杯等,在特定场合和特定菜肴中使用。

而在德餐中,餐具的使用方式更加简单,只有少量的类型,不是很注重餐具的装饰和使用方式。

中德两国在就餐礼仪上也有明显区别。

在中餐中,长辈和客人都有着较高的地位,主人通常会主动为他们夹菜、倒酒等,体现出对长辈和客人的尊重和照顾。

而在德餐中,就餐礼仪相对简单,主要是使用刀、叉和勺子正确地吃饭,不会有太多的照顾和表达尊重的动作。

中德两国在餐桌交流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餐中,人们通常会坐在一起,通过对话和相互夹菜来进行交流,强调团圆和家庭的重要性。

而在德餐中,人们普遍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太过亲密,在就餐时会有更多的私人空间。

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存在一些差异。

中餐注重口感和火候,强调食物的烹饪方式,使用碗和筷子;德餐更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健康,使用刀、叉和勺子。

中餐重视尊重和家庭团圆,德餐则相对简单和私人。

这些差异体现了两国在饮食习惯、餐具使用、就餐礼仪和餐桌交流等方面的文化特点。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源自于两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中德两国在餐桌文化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饮食习惯、餐具使用、就餐礼仪等方面,还体现在对餐桌文化的理解和看待上。

本文将从中德两国餐桌文化的历史背景、饮食习惯、就餐礼仪、餐具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差异源自于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餐桌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

中国人讲究饮食文化,认为餐桌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场所,讲究饮食礼仪,讲究饮食品味。

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其餐桌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德国人注重饮食的品质和环境,餐桌文化也受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二、饮食习惯中德两国的饮食习惯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方式、食材选择、烹饪技法等方面。

中国餐桌上的菜品丰富多样,主食主要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偏重于清淡口味,讲究荤素搭配,讲究色香味并重。

德国人的饮食习惯则更倾向于肉类食品,他们喜欢吃香肠、火腿、熏肉等食品,对于肉类的烹饪方式也有着独特的方法。

三、就餐礼仪中德两国的就餐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在餐桌上注重的是团结和谐,尊老爱幼,讲究尊重和谦逊,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客人则要遵守一定的就餐礼仪。

比如夹菜要小心翼翼,用餐要克制,言谈举止要得体等。

在德国,就餐礼仪也非常重要,德国人注重餐桌上的礼貌和规矩,例如用餐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意挑食,要等主人或者女士先动筷。

在德国就餐时要注意餐具的使用方法和就餐顺序,避免触犯餐桌礼仪。

四、餐具使用中德两国的餐具使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餐具主要以碗筷为主,包括餐具、碗、碟、筷子等,使用方式也较为独特,比如夹菜、汤品要使用筷子,主食要使用汤匙等。

德国的餐具则主要以刀叉和勺子为主,餐桌礼仪非常重要,用餐时要正确使用餐具,遵循餐具使用的规矩,比如刀叉要正确使用,避免用手抓食物等。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中德两国的餐桌文化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以下将从餐桌礼仪、餐饮文化、习俗等方面对中德餐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餐桌礼仪中餐在餐桌的礼节方面比较繁复,讲究筷子的使用、拿菜、喝汤等具体细节,还有传统的宴请、拜访等场合的规矩。

德国的餐桌礼仪相对简单,以刀叉的使用为主,造型和样式也比较简单。

但是德国人非常注重餐桌礼仪,例如擦嘴巴时要注意不要出现划痕声,不得放置肘部在桌面上,不得打嗝或放屁等等,这些细节要求都是为了体现敬重对方、礼仪文化和文明的态度。

餐饮文化中餐对于菜式的做法、口味、营养、气氛等都要求非常高,讲究“色、香、味、形、器”,还有菜的搭配叫“搭配艺术”。

而且中餐中的热菜与凉菜结合的比例比较大,菜式比较丰富,形式多样(如火锅、烤鸭等),注重宴席的桌面布置和菜式“一菜一格、一物一插、一碗一匙、一盅一托、一只一套”等细节。

德国餐饮文化注重食物的质量和新鲜度,对食材的制作要求实在,口味简单正宗,主要以烤肉、汤和面食为食品代表。

夏季有烧烤比较成为民间流行。

饮料方面以啤酒、葡萄酒、咖啡等为主,在饮食中也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习俗中餐餐桌上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仪式和风俗,如春节饺子、端午粽子、中秋月饼等。

中餐在餐桌上有很多讲究,在特殊节日或拜访的场合,客人和主人之间的礼节更加重要,例如酒令中的“干杯”称为“干杯”,一般都要喝完。

德国也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周围环境相关的习俗,例如在Passau和Regensburg的圣诞市场上Gluhkwein和Christstollen甜点深受欢迎,复活节有特别的面包、彩蛋以及独特配方的稀奇古怪肉制品等。

总之,中德餐桌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反映了两国人民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餐更多注重视觉、味觉和气氛等方面,而德国的餐饮文化则更多注重食物的质量和新鲜度等方面。

但两国在餐桌礼仪、习俗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都有一定的等级和礼节,尊重和照顾从长远来看都是保证人际和谐的关键。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中德两国文化差异悬殊,其中餐桌文化也是不同的。

餐桌文化是人们在用餐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则和礼仪,它与人们的行为、思想、传统、历史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下面对中德餐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1. 饮食习惯中餐和德餐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区别。

中餐讲究“五味调和”,而德餐则偏重肉类,口味比较单一,而且进食速度快,德国人通常喜欢吃到饱。

中餐的烹制技巧多样,包括炒、煮、炖、蒸、煎、烤等多种方法;而德餐则大多数是烤制和炖制。

2. 餐桌礼仪中餐和德餐的餐桌礼仪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餐中,作为主人,需要为客人倒茶、夹菜,让客人先开饭,并主动为客人倒饮料等;而在德餐中,每个人有自己的餐具,主人并不需要为客人服务,每个人都是自己夹食物。

赴宴时,中国人需要带上礼品,德国人则没有这个习惯。

3. 餐桌环境中餐和德餐的餐桌环境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放些盆景、花瓶等装饰,还需要准备筷子等餐具;而德国人则喜欢在餐桌上放些蜡烛、鲜花等,餐具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刀、叉和勺子。

中餐和德餐的餐后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用餐后需要和客人敬酒,并说几句话,以表达感谢和诚挚的心意;而在德国,用餐结束后,主人会清理餐桌,并提供口香糖或薄荷糖,以便客人可以清新口气。

综上所述,中德两种餐桌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餐侧重于“五味调和”和礼仪,注重美食的烹饪技巧和餐桌上的交流;而德餐则侧重于肉类,注重快速进餐和享受美食本身的味道。

所以,在跨文化交往中,了解对方的餐桌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有效遵守和尊重彼此的餐桌习惯,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中德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中德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4、学习对方的文化礼仪
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中德双方应学习对方的文化礼仪,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 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例如,在会议安排和礼品馈赠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德国人 的规范和习俗,以便做出适当的安排。同时,我们也可以向中国人介绍德国的 商务礼仪,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我们的文化环境。
结合实例和案例,进一步阐述中德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语言沟通案例
在一场中德商务谈判中,德国代表团在会议开始前坚持要求对方提供英文翻译。 然而,由于中国代表团未能充分理解德国代表团对翻译质量的要求,导致翻译 出现严重错误。这给德国代表团留下了不专业的印象,增加了谈判的难度。这 个案例强调了语言沟通在中德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准确、流利的语言能够消 除文化障碍。相反,语言障碍可能导致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
3、商务礼仪案例
在一场中德商务谈判中,中国代表团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决定更改会 议时间并要求德国代表团参加一个晚宴。然而,德国代表团对此并不知情并且 觉得这种行为不尊重他们的时间安排和工作方式。这个案例揭示了中德两国在 商务礼仪上的差异。
谢谢观看
2、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中德两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德国人注重规则、秩序和逻辑,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人情、面子和关系。在商务谈判中,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双方 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例如,德国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争议,而中国人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分歧。因此,在中德商务 谈判中,双方应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建立共同的理解和信任。
中德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沟通
中德两国的语言体系有较大的差异,中文表达注重含蓄、委婉,而德语则更加 直接、明确。在商务谈判中,这种语言风格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例如,德国人可能误解中国人的婉转表达,而中国人可能对德国人的直接态度 感到不适应。因此,在中德商务谈判中,双方应努力适应对方的沟通方式,以 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餐桌文化对比分析餐桌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不同国家的餐桌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

中德作为两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餐桌文化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从餐桌礼仪、菜肴选择、用餐方式和就餐时间等方面对中德餐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一、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一种对待食物、对待就餐的规范和规矩,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貌。

在中德两国,餐桌礼仪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就餐时注重传统的尊重和尊严。

在正式场合的宴会上,主人会事先主动安排座位,把宾客按照地位高低排列好,宾客入座前要先请主人坐好。

在饭菜开始前,宾客要先举起酒杯,向主人敬酒,并表达对主人的敬意。

在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用筷子敲碗、碰杯。

在吃完饭后,应将用过的餐具整齐地放好,不准乱丢乱扔。

而在家庭聚餐时,中国人注重团圆和和睦,大家一起围着餐桌吃饭,互相传递美食,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在德国,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德国的正式宴会上,主人会为每位宾客安排座位,宾客入座前主人会起立欢迎,宾客入座后会轻声致意表示感谢。

在叉子和刀具放在餐盘上形成十字叉时,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不再需要服务员继续送餐。

吃完饭后,应将餐具放在盘子中间,表示自己已经吃完。

德国人也非常注重公平和礼貌,喜欢与人一起分享食物,他们习惯在周末或特殊场合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参与烧烤或野餐的活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二、菜肴选择菜肴是一个国家餐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菜肴选择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德两国,菜肴选择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餐桌上的食物种类繁多。

中国人以米饭、面食为主食,而且注重荤素搭配,追求菜品的色香味俱全。

在正式的宴会上,菜品一般分为凉菜、热菜、海鲜、主食和甜点等。

中国人热爱各种肉类和海鲜,常见的有烤鸭、红烧肉、清蒸鲈鱼、水煮鱼等。

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养生和健康,常吃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食材,如豆类、蔬菜等。

中国人也非常注重餐桌上的热闹和氛围,宴会上各种丰富多样的菜肴能够满足宾客的口味和需求,以展示主人的热情好客。

以剽窃事件为视角浅析中德两国意识形态及文化差异

以剽窃事件为视角浅析中德两国意识形态及文化差异

以剽窃事件为视角浅析中德两国意识形态及文化差异近年来,中德之间发生了一些剽窃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事件不仅涉及商业领域,也涉及学术界和文化领域。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德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首先,中德两国的意识形态存在着差异。

中德两国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德国是一个民主国家,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平等和公正。

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稳定,追求发展和繁荣。

这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导致了中德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德国,知识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剽窃行为是被严厉打击的。

而在中国,由于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有些人对知识产权保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了一些剽窃事件的发生。

其次,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剽窃事件的原因之一。

德国是一个注重独立创新和保护原创作品的国家,他们重视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集体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有时会忽视个人创造力的重要性。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在一些商业和学术领域中,一些人对剽窃行为容忍度较高。

同时,中德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德国注重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鼓励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

而中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更注重传播自己的文化,对外国文化的接纳和融合相对较少。

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德两国在文化交流中出现了一些误解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剽窃事件的发生。

总之,中德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剽窃事件的发生。

为了减少这种事件的发生,中德两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以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友好合作。

中德文化习惯差异

中德文化习惯差异

社交礼仪 服饰礼仪 餐饮礼仪 习俗禁忌
社交礼仪---德
尊约守时: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见面礼仪:介绍、 握手、互报家门、要特别注意称呼 付小费 :谁帮了我的忙,我就给他2-5马克的小费 送礼:价钱不重要,心意最重要 尊重女士:女士优先 尊重隐私:不管多好奇,你都不要问 隐私话题:年龄,职业,婚姻情况,宗教信仰, 政治面貌,个人收入等等。尤其是对女性。 探病时:除了显而易见的外伤或者感冒发烧之类 的症 装之外 ,不要询问病情。 若是看上别人买的一样东西,就算再喜欢, 也不要询问价钱。
此外还有:
德国人对纳粹党党徽的图案“卐”十分忌讳, 对其切勿滥用。 在德国,跟别人打招呼时,切勿身体立正,右 手向上方伸直,掌心向外。这一姿势,过去是 纳粹的标准行礼方式。 在德国,星期天商店一律停业休息。在这一天 逛街,自然难有收获。 在德国,根据法律规定,同性恋婚姻是合的。 迟到固不礼貌,但早到人家,也欠考虑。德国 人如 遇正式邀请,往往提前出门,如果到达时 间早,便开车转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时再 进主人家。 德国人讲究准时,就连生日 都不能提前祝贺!
相互了解也日益增多,神秘的东方风水文化,复杂的汉 字令不少德国人为之倾倒,而德国的啤酒足球也让一众 中国人着迷,但由于双方相差甚远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 式,两国很多的风俗习惯南辕北辙,两国人民对对方的 不少行为做法也感到诧异。
一日三餐
在德国,早、晚餐吃凉的食物,只有中午 吃热的食物;而在中国,一日三餐都是吃 热的食物。
习俗禁忌
1, 德国用餐特殊禁忌 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 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后饮葡萄酒, 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 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 不得用餐巾煽来煽去。
2,颜色禁忌 德国人对黑色、茶色、灰色,对于红色以及渗入有 红色或红黑相间之色,则不感兴趣。 3,数字禁忌 对于“13”、“666”与“星期五”,德国人极度厌恶, 要是13日碰巧又是个星期五,人们会特别小心谨慎。 对于四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 话,也比较反感。

中德法律文化差异案例(3篇)

中德法律文化差异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德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由于两国法律文化的差异,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纠纷。

本文将以一个中德法律文化差异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两国法律文化的差异,并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提出建议。

二、案例背景某年中国A公司与德国B公司签订了一项进出口合同,约定由A公司向B公司出口一批货物。

合同中明确规定,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则提交中国法院管辖。

货物出口后,B公司发现货物质量存在问题,于是向A公司提出索赔。

A公司认为,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拒绝赔偿。

B公司遂向德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A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三、法律文化差异分析1. 法律渊源差异我国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德国法律渊源则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自治法规、国际条约等。

在案例中,双方均以合同作为争议解决的基础,但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差异。

我国法院可能倾向于适用国内法,而德国法院则可能考虑国际条约的适用。

2. 诉讼程序差异我国诉讼程序强调调解,注重当事人的和解。

德国诉讼程序则强调法官的职权,注重证据的审查。

在案例中,德国法院可能更倾向于审查证据,而我国法院则可能更注重调解。

3. 法律责任差异我国法律对违约责任的规定较为宽松,强调赔偿损失。

德国法律则对违约责任的规定较为严格,不仅要求赔偿损失,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在案例中,德国法院可能对A公司追究更严重的法律责任。

4. 法律观念差异我国法律观念注重实体正义,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

德国法律观念则注重程序正义,强调法律程序的严谨、规范。

在案例中,德国法院可能更注重程序的合法性,而我国法院则可能更注重实体正义。

四、解决建议1.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两国法律文化差异在跨国合作过程中,企业应充分了解两国法律文化差异,提高法律意识,避免因法律问题导致合作失败。

2. 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方式,如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一日三餐
16、交通工具
• (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 点评: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你坐够了 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骑自行车 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 是没钱,是没折啊。
3、对时间的观念
• 老外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 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 还行、基本上吧,等等。如果与人相约的 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 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具体几 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 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 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 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5、表达愤怒方式
• 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 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 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而中国人从 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什么叫有“涵 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 极点,脸上最好不要表现出来。要乐呵呵地,最好 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人讲 道理。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愤怒都表现在脸上。如 果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则显得此人特不成 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其实,很多中国 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仇恨,却不能发泄。于是, 在博客风靡时,就会发现有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 病和没精神病的),统统以“新浪网友”的狰狞面 目破口大骂,撒野开怀。发泄呗。别人看不见么, 对不对。
2、生活方式
• 中国人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看 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 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 那这个人就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 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 何目的,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 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 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 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 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11、胃痛时的饮品
•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 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要至少 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 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边留 半句”,深奥着呢。
12、旅游时
• 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我们中国 人才富裕起来没几年啊,终于可以像小日本儿 那样走到哪里都拍照了。另外,中国人喜欢的 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 义。毕竟,有照片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 么地方了。尤其是去了国外,则更是要用照片 说明。我认识的一位老兄则走得更远,在法国 巴黎时,在大街上专门找些法国妞合影,为啥? 不就的意义、环保的意义,都显 得无足轻重了。
9、聚会
• 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 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话 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内涵。 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而他们却 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聚会时, 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什么“生 命的意义”去了。看看那巨大的“圆”, 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图腾”吗? 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 老外,永远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精髓。
10、餐馆里
• 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 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礼 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 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试想,如 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 不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 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 地、高分贝地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 谁也不妨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 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 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13、审美
• 中外终于有了交叉点了!完全一样。应该 说,是中外男人的审美有了交叉点,似乎 更准确些。(皮肤的颜色又是不同点)
14、处理问题方式
• 在这一点上老外则显得没有中国人聪明了。我 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滑的人了吧。见硬就躲, 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 其实,中国的国粹——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 这一特点。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 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最恰当的时候抓 住机会,使自己当上最牛的机会主义分子!另 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 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 小事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 (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的老 外们吧)。
4、人际关系
• 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可不是吗,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过去叫 “关系”,现在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 “人脉”。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 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 “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 样。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 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 吹牛),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 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看来, 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6、排队
• 这是一个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其实,我们中 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大家挤作一团才 对么。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 不是一件乐事吗?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 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 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 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我们 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 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 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晚了,就没 有了啊。
第二章案例分析 中德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韦森
1、表达个人观点时
• 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 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看官不如仔 细想想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 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老外那样直来直 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 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直肠子”,是 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 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 老外看来,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 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一些所谓的“知 识分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 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 程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7、自我
• 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另外, “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 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 《小小的我》。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 另外,到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存 空间吗?
8、星期日街景
• 老外也真是的。我们中国这么多人,平日 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趁着周日 到外面去凑凑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 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欢单独行 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此外, 老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的盛况呢?右 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