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1.谈话;2.学生背;3.评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交流。(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

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 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

B 有感情地练读。

C 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 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

E 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B 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

色朗读诗人的对话。

C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七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2.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

第二次

《九寨沟》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 诵读文章,抓住文眼“灵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 体会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文章的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

3. 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 唤醒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领悟散文优美的意境,品味散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介绍地理位置

提供九寨沟在中国的地理图,进一步让学生口述其地理位置。

三、图片欣赏

通过图文视音效果,将学生从视角饱览,情感的释放,带入到九寨沟优美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教学效果。

四、朗读

1.师配乐诵读课文

2.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散文的语言。

3.全班朗读,总结朗读方法。

4.结合第二自然段说说世人为何称它为九寨沟?

5.请根据课文概括九寨沟水的特点。

五、归纳课文主旨

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第三次

《凉州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