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曾指出,“理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及其发展的认识。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探索和再探索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经验的规律,不断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且人们提出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践,反映实践。
如果一个理论不符合实践要求,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即要通过实践检验。
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实。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的深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性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全面认识。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联结的。
只有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才能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广度扩展。
而对事物的广度认识,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原考试资料-原著理解
原著理解第一章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点: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的。
"要点:马克思强调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3、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
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要点:列宁指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恩格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究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普遍联系的经典论述。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三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章1、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答案要点:毛泽东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恩格斯:“在思维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认识上也受限制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究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究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答案要点:恩格斯论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马原读书报告
读毛泽东:《实践论》体会《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写于1937年7月。
为了总结前期革命的经验教训,从哲学上分析“左”倾错误的根源,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其中,《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为中心,系统阐释和发挥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先于认识。
《实践论》开头便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最大的问题就是离开了人的社会性,无法正确理解知与行的关系。
接着又指出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生产活动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的确,人类的活动首先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活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与自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认识,了解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人获得了关于人和社会的认识。
除了阐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外,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界定了“实践”的范围。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
而在这些活动中,阶级归属和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阶级特征,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以最深刻的影响。
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的人的认识亦然。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因为阶级偏见和生产规模的狭小导致了对社会历史的片面的认识,这两个因素被打破后,人类就产生了对社会历史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
接着,《实践论》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因此,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
“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这个道理。
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泡灯丝材料,试用6000多种材料,经过7000多次试验后,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李时珍40年来不断地通过身体力行试验各种草药,验证各种传说,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巨作。
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能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前人实践后留下的经验和认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范围比较有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要懂得认真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认识也会不断发展。
实践的不断发展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认识发展。
实践又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马原小组报告认识论的内容
马原小组报告认识论的内容一、引言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人类的认识过程、认识能力以及认识对象等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原小组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过程中,对认识论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在此报告中将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反思。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 认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了认识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人的认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主要受到社会实践的制约和影响。
2.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活动形式。
只有通过实践的积累和反思,人们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认识水平。
3. 认识是逐步深入的过程: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人们通过实践与对象的反复联系,不断提高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程度,从而获得更为科学的认识。
4. 辩证法是认识的方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了把认识对象当作矛盾的统一体来认识,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与探讨1. 反映问题:认识的目的是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
我们在研究认识论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认识的反映问题,探讨了认识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
2. 主体与客体问题:主体是认识的主体,而客体是认识的对象。
我们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识到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没有主体就没有认识,没有客体就没有认识。
3. 目的问题:认识的目的是要能够指导实践。
我们分析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够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
4. 误区问题:我们深入分析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常常存在的片面性、主观性等问题,指出了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等误区的危害,提出了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四、对认识论的启发和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认识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考研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深化的过程,是能力与细节之间的较量。
政治在考研中是相对于其他科目性价比最高的科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最少,而且产出的分数较多,相对来说较容易。
但是在考研中最容易拿分也最容易失分,因此拉不开差距,所以要提早积累。
政治中马原的知识点比较杂,提前了解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下面宁夏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特别重要,可能考分析题,此章必背!)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③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3、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先于物质。
马原思考题2016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一方面由于受人们实践水平的限制,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另一方面由于条件限制,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来维持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
2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保证有连续不断的劳动力供应,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以延续下去;
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保证劳动者能更好适应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力的价值的特点:劳动力的所有者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所谓历史因素,指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不一样,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劳动力价值的高低。所谓道德因素,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各自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从而引起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所需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到劳动力的价值。
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马原社会实践课心得
马原社会实践课心得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不仅了解与认识了社会的生活,还充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经历了短暂的社会实践,你有着怎样的社会实践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马原社会实践课心得”,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马原社会实践课心得1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
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
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
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
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以下是关于“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2. 改造世界: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著作或请教专业教师。
实践教学手册马原(3篇)
第1篇一、前言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手册旨在指导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历程(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应用(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应用(3)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应用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1)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2)经济危机与马克思主义(3)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四、实践教学方式1. 课堂讲授与讨论(1)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2. 专题讲座与报告(1)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2)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报告,提高学生研究能力3. 实地考察与社会实践(1)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受革命精神(2)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4. 课题研究与实践(1)引导学生选择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2)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五、实践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2)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4)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讨论、提问等(2)专题讲座与报告:包括讲座内容、报告质量等(3)实地考察与社会实践:包括考察报告、实践成果等(4)课题研究与实践:包括研究论文、实践报告等六、实践教学总结1. 总结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实践教学提供借鉴2.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 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4.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实践能力。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15年修订版p10)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2015年修订版p13)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马原实践教学收货(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马原实践教学作为马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马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马原实践教学中的收获。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 深入理解马原理论马原实践教学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马原理论。
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
例如,在参观革命纪念馆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从而更加坚定了信仰。
2.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马原实践教学使我学会了如何运用马原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学会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我运用马原理论分析了社区问题的根源,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建议。
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1. 增强“四个自信”马原实践教学使我增强了“四个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通过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
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原实践教学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努力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1. 提高沟通能力马原实践教学使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需要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这使我提高了沟通能力,学会了倾听、表达和协调。
2. 增强团队凝聚力通过马原实践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共同面对困难,相互支持、鼓励,使团队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五、结语马原实践教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受益匪浅。
2018版 马原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 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 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 的过程。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 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 答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反映。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 认识
依赖于
理性认识
2/R F=GM M
1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 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 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
行制作加工。
“我看到过苹果落地, 怎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某种客观精 神的产物。
马原学原理读经典看现实主题实践感言
文章标题:深度解读马原学原理:从经典到现实主题实践感言一、马原学原理的概念和历史渊源马原学,指基本原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是的科学体系,是在社会主义生活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实践经验、总结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原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马原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诸理论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结合中完成的。
在我国发展史上,马原学的形成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它是一部经典的理论宝库,它总结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二、马原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实践1.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对世界、对事物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是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这一部分着重强调了唯物辩证法对人类认识实践的巨大推动作用。
2. 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不断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这一部分阐述了实践在马原学原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是的核心概念,它是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指导着革命实践。
4.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建设的过程。
”这一部分探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三、对马原学原理的个人理解和观点在学习马原学原理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是一个活的科学理论,它不是僵化的教条和束缚思维的工具,而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不是停滞不前的学说,而是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充满活力的理论。
对于马原学原理中所涉及的各个核心内容,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级斗争理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点和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现实实践是在我国现实的根本;唯物辩证法在人类认识实践的推动作用,实践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都是马原学原理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内容。
马原作业--从实践角度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善美及其关系
从实践角度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真善美及其关系摘要: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真善美的涵义从古发展至今,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
当今社会,真善美作为一种认识,已经发展为一种意识文化,人们弘扬真善美,也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指导。
由此可见,真善美从实践中产生,与实践相辅相成,并指导实践。
关键字:实践真善美认识一、真善美的涵义和意义关于真善美的定义,一种普遍的解释是,原始的本质的真实的真诚的,利他的良好品行,美好的言行事物,多用来形容人的德操和具备良好品质的事物。
根据我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社会的实践来看,真一般解释为真实,真心,真诚,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认识感受可以称之为真。
善可延伸为善良,和善,善行,多是用来对人的一种评价。
美,可以联想到美丽,唯美,美好,美味,是从感知和情感出发,包括艺术,美食,美景等带给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人们称之为美。
真善美,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优秀文化,它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
柏拉图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美对人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对人的引导作用。
这应该是真善美能够长久弘扬的原因之一。
莎士比亚戏剧集中写道,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
的确,从古至今,很多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而有一些人,我们至今依旧铭记着他们,他们影响我们最深的是其身上的闪光点――真善美。
所以,我们学习真善美,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德行。
我们弘扬真善美,因为它能够让这个世界更和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开篇设问并自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这个问答寥寥数语,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
马原简答题科学实践观
马原简答题科学实践观
马原简答题中的科学实践观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马原的科学实践观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论证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来源是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与证实,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认定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实践是理论指导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工具,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得到验证和认可。
3. 实践是推动认识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和新的科学领域。
同时,实践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变现实,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马原的科学实践观强调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真理的来源、理论的指导和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马原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整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原理,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是反对唯心论的一种哲学思想。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本质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或思维是世界的第一性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认识才能达到真理。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性和斗争性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出,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特殊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通过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变革的驱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逐渐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人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的发展。
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心得体会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心得体会马原社会实践报告心得体会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现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我们作为学习者,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实践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运用。
二、课程内容回顾在这门课程中,我们详细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阶级斗争和觉悟、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原则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实践活动分析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们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分成了不同的小组,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开展研究和调查,包括劳动条件、教育公平、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对问题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四、实践成果总结通过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还将其运用到具体的社会问题中,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思路。
我们通过实践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论,只有将其贯彻到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五、实践体会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运用需要深入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
2.劳动条件和教育公平是当前社会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调查了许多企业的劳动条件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发现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问题。
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很多人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3.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实践中,我们参观了一些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亲眼目睹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总体上是以上两条,但是如果出现在考题中会细致的考察大家,所以我们具体来看:
(一)实践决定认识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注:在这四点中要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两点进行有效的区分,做好出选择题的准备。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包括以下几点:
1.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1).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2).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2.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1).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
(2).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3)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关于实践是认识来源有两点需要补充,需要大家注意:
1.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1)生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2)生理素质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人的知识,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1)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
(2)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政治学科究竟该怎样对待?无论你的基础怎样,都应该尽早开始政治的复习,做到胸中有数。
建议考生首先要掌握科学系统的复习方法,对整体复习屡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