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反思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感一、读,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宝库的大门。

我仿佛看到古人在政治舞台上忙碌的身影。

你能想象吗?在周朝,那可是以分封制为主,天子就像一个大家长,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

这就好比一个大公司,董事长(天子)给各个部门经理(诸侯)划分了各自的业务范围,大家按照规则各司其职。

当时的社会秩序就靠着这种制度维持着,多神奇啊!二、秦朝可不得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就像建房子,以前是各个小房子(诸侯国)各自为政,现在秦始皇把它们推倒,盖起了一座巨大的宫殿(统一的帝国),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中央,皇帝就是那宫殿里最大的主人。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在想,秦始皇得多有魄力啊!这种制度让国家的管理更加统一高效,就像一条整齐的生产线,从中央到地方,一环扣一环。

三、汉朝的时候,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特别有趣。

内朝就像皇帝的私人智囊团,那些心腹大臣整天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而外朝就像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普通员工。

这就好像是一个足球队,内朝是教练和核心队员在商量战术,外朝就是按照战术在场上奔跑拼抢的队员。

汉朝通过这种方式,既加强了皇权,又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四、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可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各类具体事务。

这就像是一个分工明确的乐团,中书省是作曲家,写出美妙的乐章(决策),门下省是评委,审核乐章的好坏(审议),尚书省就是演奏家,把乐章完美地演奏出来(执行),六部则是乐团里不同乐器的演奏者。

在这种制度下,唐朝能走向繁荣昌盛也就不奇怪了,大家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多和谐的画面啊!五、宋朝的政治制度也有它的独特之处。

宋朝重文轻武,文臣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文臣这边力量强大,武将那边相对较弱。

我有时候会想,这样虽然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但会不会在军事上有些吃亏呢?不过宋朝通过各种制度来平衡权力,比如设置多个机构分割相权,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分成很多小块,大家都能分到一点,避免了某个官员权力过大的问题。

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单元的教学反思

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单元的教学反思

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单元的教学反思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君主专制吗?原谅我把这个问题认真的作为一个问题来对待,也是在教学的这两年的事情,在我刚开始教学时,我给学生的“结论”就是古代中国就是君主专制,而君主专制就会产生暴政。

纯粹没有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政治制度史有过认真的面对。

反思和冲击来自于读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在《国史大纲》的序言开始,钱穆先生有下面一段话:“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黄。

)”按先生所说,则我对中国以往历史,只算是略有所知,只算是知道一些“外国史”,因为这些年来,却从来没有对中国的历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情与敬意。

我确对中国以往的历史,抱着一种蔑视的虚无主义,认为中国以往历史无非是黑暗和专制。

认为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以往的历史要背负主要的责任。

即先生所说的“视本国以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然则我因何对中国以往的历史有这样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呢?则好像又是因为我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给我的印象是中国古代就是黑暗和专制,就是剥削和压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政治得失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命运。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刻领悟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中国政治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首先要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演变来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等。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它以皇帝为中心,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专制性和等级性。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它是以官吏为主体,以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官僚性和等级性。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举考试为主要方式,选拔和提拔官员,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和等级性。

这些政治制度的得失,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次要从政治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来看。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思想,它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道德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次流思想,它以无为而治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超然性和自然性。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的辅流思想,它以法治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功利性。

这些政治思想的得失,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后要从政治实践的结果和教训来看。

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践主要包括统一战争、分裂混战和变法革新等。

统一战争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事件,它以统一国家为主要目标,具有极强的战争性和征服性。

分裂混战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常态状态,它以分裂割据为主要特征,具有极强的混乱性和动荡性。

变法革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措施,它以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具有极强的进取性和探索性。

这些政治实践的结果和教训,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成败和兴衰。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是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得失,既有政权更迭带来的政治变化,也有政策决策的得失,更有政治制度的优劣。

通过学习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可以看到中国文明的起伏与演进,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中,最初的得失要从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的博弈角度来看。

在中国古代,政权更迭常常意味着一个帝王死亡,而新的皇帝上位。

这种统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政治权力在一个中央集权的机构手中集中,能够很好地统一国家政权。

这样的政治结构使得中国封建社会获得了相对持久的繁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社会进步。

然而,这种中央集权的得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帝王集权过于强大,权力残暴和腐败等弊端就会相对严重。

中国历史上,像秦汉王朝、唐朝李唐和明朝中期等集权时期,封建王朝始终压制地方绅士和地方豪强的力量,造成了很多社会内部矛盾的积累,继而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

除了中央集权的得失外,中国历代政治还有政策决策的得失。

中国历史上,政治家、士人和社会精英们以不同形式参与政治决策,他们的得失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方向和政策效果。

例如,明代的农学家王守仁提出了农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主张,主张以天下为家,君主要关注国家的荣辱和百姓的幸福,这种政治思想在当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稳定和君主的人民归心,然而这种政治思想又没能对明朝的命运起到显著的改变。

历史上,还有一些政治家倡导的改革与君主的施政,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如唐代的玄宗帝开创的开元盛世和宋朝的王安石变法等,这些政策改革有效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态。

然而,政策决策的得失也是相对的,像明朝中期的宦官专政和清朝的康乾盛世,虽然政权得以保持局面稳定,但同时也很容易导致整个政权逐渐腐败,并最终引发帝国崩溃。

此外,政治制度的优劣也是历代政治得失的重要方面。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无论是封建帝制还是儒家思想中的官僚制度,都有其一定的适应优势。

古代中国的制度读后感

古代中国的制度读后感

古代中国的制度读后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古代制度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我对古代中国制度的一些观点和感受。

中国古代的制度包括了各个方面,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到经济制度,每个制度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

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君主为核心,地方贵族或士大夫作为统治助手的政治体制。

这种制度下,君主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贵族或士大夫则担任地方行政的职责。

这种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维持国家的稳定和治理,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封建统治下的社会阶级固化,以及权力滥用的问题。

其次,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注重家族和礼仪。

家族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血缘关系的纽带,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在家族制度下,人们通过家族的联系和纽带,建立起互相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关系。

另外,礼仪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它被视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工具。

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制度。

最后,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封建社会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力,而地主则是土地的拥有者和收益者。

此外,古代中国也发展了商业和手工业,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例如农业生产力的低下和商业活动的限制。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制度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例如,家族的价值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家庭和亲情关系,礼仪制度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尊重和理解他人,政治制度也提醒我们应当关注公共事务和社会发展。

古代中国的制度丰富多样,每个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作为一部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后感,本文涉及的问题颇为广泛。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政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制度的演变,也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方面。

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但也造成了统治者的专制和压迫,限制了人民的发展和自由。

在这种制度下,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民众的政治参与度较低,社会阶层固化,创新和变革的机会较少。

然而,封建王朝也有其优点,例如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相对有序等。

随着近代的到来,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近代制度的转变。

这一转变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西方政治制度的引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动荡,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此外,现代政治制度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权力腐败、民主缺失、人权侵害等。

总体而言,近代政治制度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另外,中国政治的得失也与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文化比较注重自上而下的统治和权威,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体制和政治改革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也经历了从封建思想到近代思想的变革。

封建时代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威权和尊严,而近代的政治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思想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象,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反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反思“只要老百姓过的好,管它什么党执政”这事我从香港人口里听说的。

国家不是党的,所以不能说“党和国家”,党不能代表国家,党更不能代表人民。

如果多党执政会分裂,也并非不可。

各名族地区要独立是人家的权利。

苏联解体后反而更加富裕。

一句话—老百姓过的好才是真的好老百姓腰包有钱才是真有钱国家GDP再高,我们也不能拿来买车买房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①监察制度:刺史制度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内容:(汉武帝后期)分13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汉武帝解决措施:“推恩令”内容—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附益之法”内容—限制诸侯王活动,不许招结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结果—诸侯王问题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③选官制度—察举制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内容:察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征召(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作用:巩固汉朝政权,推动社会发展发展:东汉时重孝廉一科,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乡举里选;随地方豪强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发展(4)三国两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特点:初注重人品人才→后注重门第(5)隋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省(草拟和颁发);门下省(审核,不可行则驳回);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三省为中央最高-机构,其长官皆为宰相(设政事堂为办公地点,采取集体议事制度)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削弱,利皇权加强影响: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为历朝沿用;具体内容有变,目的实质相同;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选官制度—科举制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贞观时,增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增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时, -主考,提高地位,成定制;特点:打破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有机会参政;扩大选官范围,提-吏文化素质;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利政局稳定;促进教育与文化发展影响:历朝沿用至清末(1905年废除);内容有变,实质相同,到明八股时僵化;且影响周边国家(朝、日、越)军事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府兵制—内容:隋文帝时沿袭南北朝府兵制同时加以改革,“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持;开元年间崩溃经济基础:均田制(因均田制破坏而结束);作用: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面,但农民负担沉重募兵制—内容:唐玄宗时实行;国家招募士兵,供给衣食,免赋役;士兵为职业士兵,兵将间有隶属关系影响:兵将间隶属关系导致藩镇的形成和割据(6)五代辽宋夏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三分禁军统领权,皇帝直接控制;兵将分离,互相牵制;更戍法;“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集中行政权(中央三分相权,加强皇帝;地方文臣为知州,通判监督知州,知州通判联合互相牵制);集中财权(转运使将地方赋税留部分开支后转运中央,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中央复审核准)特点:针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下手,分散军权,并削弱地方割据相应条件影响:有力阻止地方割据;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将帅配合不好,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国难;边患不断威胁,处劣势②军事制度—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设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与管兵权.③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发展表现:程序严格,殿试为定制,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科目减少,进士科最主要为糊名制;录取名额大增作用:扩大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弃诗赋,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④少数民族政权独特的政治制度—辽“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金的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7)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行省制度目的:控制空前辽阔疆域,固统内容: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宰相权;直辖晋、冀、鲁;与唐中书名同职权不同)、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和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宗教和-);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央派官吏影响:后世行政区划基本以此为基础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云南设省; -宣政院辖地;台湾澎湖巡检司;岭北行省;辽阳行省(8)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特点:封建制度衰落,为维护统治,全面强化中央集权,尤以加强皇权为核心表现:明: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其职,互不从属,直接受控于中央有关部门军事—五军都督府统兵,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点将法律—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厂卫特务机构;选官制度—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清:初保留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影响:前期利于稳定经济发展,抵御外患;后期压制人民,政治腐败,抑制科学文化资本主义萌芽,阻碍社会发展,消极突出实质: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对边疆的有效管理-—明:设乌思藏都司;建立僧官制度(封赐各教派首领,法王是最高僧官,各级僧官朝廷任免)清:确立册封制度(历世 -和班禅须经中央 -册封);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 -班禅共管 -,中央 -对 -管辖加强西南地区—明:土司制度(任用当地首领,职位世袭,家族统治色彩)和开始部分(滇、贵、桂、川)“改土归流”(以不世袭、有任期、品级的流官取代世袭土司)清: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改土归流”评价: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加强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割据纷争→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地方—实行督抚制度③军事—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汉军绿营兵制度3、实施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目的:(1)实施阶级压迫:控制人民(习惯强调)(2)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完善秩序(习惯忽视)(3)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加强君权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特征(1)总趋势:秦汉形成,隋唐完善,明清顶峰(北宋前进步性居主流,北宋后消极突出)(2)总特征:历代具体措施各异,但有明显共性(继承性)和特性(发展性)5、评价(1)客观进步作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稳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外正常经济文化交流;明清抵御外来侵略(2)消极作用:对人民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思想文化专制,抑制科技发展,落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延缓封建制度瓦解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作文《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

作文《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

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作文题目: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篇一: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要说古代政治制度啊,我第一反应就是:皇帝!然后就是各种大臣、官僚,那架势,啧啧,比咱们现在公司开会还复杂。

想当初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唐朝的科举制度,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图书馆,简直比考试前还紧张。

记得有一次,为了查阅一个比较冷门的史料,我跑遍了学校图书馆所有的古籍室,最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本线装书,书页都泛黄了,都快散架了。

小心翼翼地翻开,找到需要的资料,那一刻,成就感爆棚!就好像侦破了一桩悬案一样。

那个史料描述的是唐朝某位官员因为考试舞弊被抓,结果皇帝还亲自下旨处罚,这事儿当时把我乐坏了,觉得这古代的官场啊,也挺热闹的。

这和咱们现代社会,虽然制度不一样,但有些事儿,还真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啊!不过,说白了,古代政权其实就是一套权力运作机制,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有皇帝这个“发动机”,有文武百官这些“零件”,运作得好,国家就兴盛,运作不好嘛,就乱套了,搞不好还得换“发动机”。

篇二: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我那本科论文,其实重点研究的是科举制度如何影响唐朝的社会流动性。

当时我发现,虽然科举考试理论上是公平的,给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机会,但实际上,那些有钱有势的家族,还是能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更多的优势,比如请名师辅导啊,走走后门啊。

就好像咱们现在参加一些考试,虽然说大家都公平竞争,但家庭背景好,资源多的人,起跑线自然就高一些。

这让我觉得,任何一个制度,在具体执行中,都会出现偏差,关键在于怎么去弥补这些偏差,让它尽可能地公平公正。

记得我一个室友,家里是搞房地产的,那小子就天天念叨着各种政策,说哪个楼盘能赚钱,哪个项目能拿到批文。

有时候我挺羡慕他的,因为他能接触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优势。

这和古代那些权贵子弟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差不离。

所以,古代的政治制度,我觉得既有其先进性,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关键还得看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操作方式。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看法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看法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看法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看法引言古代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古代社会的政治形态、国家管理方式以及人民的权益保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探讨其优势和缺陷,并就其对当代政治制度的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正文1. 古代政治制度的优势古代政治制度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稳定性古代政治制度通常倾向于保持稳定,确保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政治权力的传承。

古代的君主制度,如中国的封建制度,通过严格的继承制度和家族纽带确保了政权的稳定传承,避免了政权频繁更迭所带来的不稳定。

b. 统一性古代政治制度往往以统一性为目标,通过中央化的管理结构和严密的行政体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治理的高效性。

例如,古罗马帝国的行政体系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省份,并派驻官员进行地方治理,确保了帝国的统一和行政的高效。

c. 规范性古代政治制度往往具有明确的规范性。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明确的行政程序,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权益。

例如,古代中国的律令制度将法律规范化,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的司法判断。

2. 古代政治制度的缺陷然而,古代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a. 封建阶级压迫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封建阶级往往以统治者的身份存在,他们通过剥削和压迫劳动阶级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导致了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b. 缺乏民主和人权保障古代政治制度往往缺乏民主和人权保障,政权主要集中在少数特权阶级手中,人民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很低。

例如,在古代欧洲的君主制度中,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人民的选择和表达受到极大的限制。

3. 古代政治制度对当代政治制度的借鉴意义虽然古代政治制度有其优势和缺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对当代政治制度的借鉴意义。

a. 稳定性的启示古代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对当代政治制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制定和改革政治制度时,应考虑稳定的因素,确保政权的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心得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心得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年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的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3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思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心得
这次网上培训很及时,刚好赶上我们月考复习,给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老师们讲的非常好,从这次学习发现我对知识的结构把握、课堂教学的掌控、学情的分析还有待提高,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吧。总感觉自己尽力了,但效果还是不好。我曾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次培训给了我力量、信心,我坚信我会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教好的。学生的月考成绩证明我的努力是值得的。从培训得到启发,我感觉政治制度是很抽象的,作为高一的学生,无论从年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接受那么抽象的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感觉还是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容易接受一些。
于是,我绘制了知识结构示意图,把抽象的概念用图示的方式,形象地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学生会容易理解和接受。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下面是我绘制的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一、 整体知识结构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二、具体知识结构:
1、观看下列图一和图二是有关分封制和宗法制示意图:
(4)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1)由临时性军事机构,发展为一个常设决策机构2)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奉旨办事,权力集中于皇帝3)地处内廷,保密性强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
请分析回答:
(1)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2)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3)两者的关系怎样?
2、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在以上结构图上填出“三公”之职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本节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明,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

所以在内容处理下,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进行:1.在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如下表所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选了《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的一个场景,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课堂反思存在的问题: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讲了汉朝的白马盟誓、唐朝的藩镇叛乱、宋朝的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导致后面的时间比较紧。

所以,历史故事可以讲,但不能太多。

2、对于本节课的两条线,一定要想学生讲清楚,千万避免出现学生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混淆。

3、继续坚持出示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填塞了欢乐和挑战,我很享受这样的工作,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不断的学到东西,望指导老师给予意见。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教学反思引言:历史政治制度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乎到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了解和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政治制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的教学形式、死记硬背的评价方式以及教材内容的滞后等。

因此,对高中历史政治制度教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准备1.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足够全面和合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科学的、全面的历史政治制度教学内容,避免片面或偏颇的教学观点。

我们可以从“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现代国家政体的发展”、“民主与专制制度的比较”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促进学生对不同政治制度的深入了解。

2. 教材的科学编写和选择当前的高中历史政治制度教材往往笼统而复杂,内容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我们应该选择科学编写和讲解的教材,如国内外优秀的历史政治制度教材,或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本地化教材。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和情节,将历史政治制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政治制度带来的影响和差异。

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政治制度的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加深学生对历史政治制度的了解。

三、评价方式的创新和改进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传统的历史政治制度教学评价往往强调知识的掌握与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在评价中加入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的实践与参与历史政治制度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参与,通过模拟选举、学生会参与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民主意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反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反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反思学习了赵利剑老师的课堂录像,然后结合当时自己的授课,我感到很有必要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个的反思。

第一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仍然按照原来的授课模式,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知识的深挖与拓展上,而在“备”学生上明显不够,自己讲的起劲,归纳了许多,而学生真正能接受多少,领悟多少却缺少考虑,因为知识不是他自己归纳出来的,理解很表面,过几天又忘了。

学生记了忘,忘了记,除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庞杂外,老师的授课方式大概是一个很大原因。

而新课程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但更侧重“备学生”,了解学情,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老师在备课时应更加注重设问的技巧,注意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的理解问题;老师既要敢于放给学生,又要能够收回,能够总结、升华,能够画龙点睛;老师一句好的过渡语,既能让学生感到自然,又能激起学生对下面问题的好奇感和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原来的惯性思想应有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也曾经让学生进行过讨论。

但回想起来,仍有不足。

课程教教学中不变的灵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而教学方法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是不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个问题就算是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了?这个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讨论后学生在知识、能力或价值观方面有何提高?讨论后老师如何归纳升华,这些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

老师讲解、归纳,互动中对学生提问、学生就近讨论、分组讨论、甚至包括上黑板答题、默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都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哪种方式应根据时间、内容及时调整。

学生收获的大小是判断这节课好坏最主要的标准,学生上完一节课的表情反应应该能部分说明问题。

看了录像课我觉得应该采取的模式是“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大体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着关键的几处转折。

秦以前的中国,基本上为封建诸侯统治,没有形成体系。

秦汉才开始施行统一政府管理,中央设政府,地方设郡县。

皇帝世袭担任,政府里的官职则或推荐或考取不一定能世袭担任。

中国有着读书人治天下的悠久历史。

皇帝身边,来来去去的有门第贵族、军事集团、宦官团体,但一直有着读书人的身影。

后来,朝代更迭,皇帝无数次易主,但政府这一形式已经确立,后续大多是在此基础上的更变。

汉代为宰相治理全国;唐代三省六部制;明代则废除宰相由皇帝全权负责。

这些治理方法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弊端。

汉代宰相治理全国权利相对统一,有利于集中统治。

宰相就有可能篡夺年幼皇帝的权利,形成外戚夺权,发展家
族势力。

唐代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把权利分给部门,决策时进行民主讨论,另一方面权利分散,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扯皮,不利于政务执行。

明代废除宰相由皇帝负责,权利也相对集中,但是有的皇帝几十年没有上过朝,在内阁办理事务,于是大臣和皇帝隔绝,给了太监可乘之机。

上面说的还只是各个朝代的政府组织,书中还讲述了各个朝代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户籍管理及税收的方式、兵役及军队的运行模式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本书,让我对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制度是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时期所产生的,肯定是有利也有弊的。

我们不能仅仅用现在的标准去完全推翻当时的制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吸取好的经验,防范有可能产生的弊端。

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作为高中历史课的第一模块第一专题,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

第一个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应当看成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

针对本课内容,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并为突出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教学是时特别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基础知识;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深入了解,达到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回归历史,掌握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内容。

学会融会贯通。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史料结合,质疑导思,点评诱导。

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文明悠久、源远流长,激发学生自豪感。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

中国传统文明有精华有糟粕,有选择的继承发扬为我辈之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难点: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一般对历史不感兴趣,知识欠缺,而政治文明又往往抽象难懂。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之我见这本书是由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老先生写的,是其主要的代表作。

钱穆在中国历史界的地位和声望无可替代。

他为中国历史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他的这部代表作及其生动和形象的说明了中国政治的发展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

就像他自己在本书的序言中说的:“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

”这本书虽然很薄,字数不多,但是其内容丰富,语言简练而又不失精彩。

钱穆先生用其深厚的语言功底精彩的给我们展现了汉代、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的设置和日常的运作情况,给我们一种清晰直接的感受。

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的过渡都是一种进步。

在原始社会是没有政治制度的,因为那时国家还没有产生,没有政治。

直到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国家产生之后,政治也随之产生,但是这时的政治还不够完善。

到了封建社会,国家的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之后,作为经济集中体现的政治也有了极大的进步,国家机构渐渐的完善,于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善的政治制度也就渐渐建立起来了。

中国进入到封建社会是从秦朝开始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随后,他建立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三公九卿制。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

所以秦代暂亦不讲,而只讲汉代,”汉代延续了秦朝的制度,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史上称为“汉承秦制”,汉代的制度是秦代的缩影,所以从汉代说起。

汉代的政治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特别是汉武帝大一统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在中央还是设立三公九卿,这是全国除了皇帝以外的最高的官员。

三公和九卿有不同的分工,职权明确,行政效率很高。

汉武帝在全国推行郡国并行制,有利于对地方的管辖,所以汉朝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比较紧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反思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本课学习要点:一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即夏、商、周三代和从秦朝清朝的政体演变。

二是梳理第二阶段,从秦朝至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具体则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入手。

第二要点应为本课学习的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的第一阶段,距离今天较远,遗留史料较少,历史影响相对次要。

比较而言,第二阶段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这一阶段内容的第二个学习要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由于必修部分的《中外历史纲要》已经有了从秦至清中国政治的详尽介绍,所以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宰相制度所反映君主专制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则所反映中央集权这两个问题的探究。

但我觉得先秦时期政治体制,由于必修部分涉及较少,同时史料缺乏,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和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两目中的学习聚焦、思考点、历史纵横、史料阅读等,包括课后的探究与拓展都对封建时代的政治体制教与学起到了很大帮助。

突出了教材解读中的重点,但是却也使得先秦时期政治体制这一目被更加弱化了。

而我在讲授过程中出现了前重后轻的情况,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的。

另外,学生的现有历史知识比较少,故对课本比较陌生,因此在问题教学前要让他们预习。

设置情景展开讨论的形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有效。

由于学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以前关注的少,兴趣不大,因此一开始就要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学生对如此大量课堂容量接受不好,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仍欠肤浅等、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

还有,我对本设计对课改理念理解的还不够全面、体会也不够透彻,致使其精神和要求未能充分体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上新课时,首先回忆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中央集权有两个主要内容,以皇帝为首的中央和中央对地方的总揽,接下来点明,本课讲述的是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以中央集权的开展为主线。

1.从汉代的郡国并行到汉武帝“推恩令〞解决地方王国问题,强化中央集权,这里我提请学生思考,汉初为什么会恢复古制分封?引导学生强化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秦朝灭亡不在郡县而在暴政。

2.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举措失当,地方权利过大,酿成“安史之乱〞,平定叛乱后,藩镇割据,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操纵,最后907年唐朝灭于节度使朱温,从此中国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

3.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开启了北宋,在讲北宋时,我先回忆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朝代更迭,X当政,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思考,然后从兵,政、财三个方面强化对地方的操纵,预防地方割据,讲兵的时候插讲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结合行政上文人当官,谈到北宋的文人气质,文化的繁荣。

上课前有同学问到一个问题,既然北宋禁军数目增长迅速,为什么北宋的战斗力那么弱?这个问题我没有见过权威的文章材料,当时随口解释有三点:文化立国;强干弱枝;指挥不畅。

其权威说法如何?有待进一步的学习。

课堂上,这里按照我的思路给学生讲解,让他们理解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三冗〞问题也随之尔来。

最后总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时常出现,但从汉到元,中央对地方的操纵是日益强化。

总体来说,这课内容比拟多,我在几个班一节课都没有完全讲完,感觉到时间比拟紧,反思原因,大概再两点,一是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思考不够,二学生思考表现太多,自己点的不准,所谓课堂教师为主体,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为主体,教师没有点睛的指点,教学进度难以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协调配合,共同思考提高,是完成有效教学的途径,这个过程中,教师知识累积,临时应变的点评,思考力,是决定或制约学生思维,思考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1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

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代的中国。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否需要象中国目前这样,搞越来越加强的中央集权确实是个疑问,管理范围过大,层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终是个问题。

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它的每个洲拥有足够的权利来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法律、财政、经济发展政策,这样能减少行政层极,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

封建政治发展中,汉代的地方政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应该值得借鉴。

当然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目前的我们毕竟改革开放才二十年,在国民经济还不太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是个较好的选择。

接着是关于政治与现实的关系。

汉代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权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权利范围里。

这些变革与制度本身特点、制度的发展以及人事都有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现实需要。

但是朱元璋对宰相的废止实际上是为维护个人权威和独裁服务的,那么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何让制度跟随现实而变迁,如何让制度的变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似乎应该作为目前的发展标竿。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上,对制度的完善和变革该如何做。

八十年代,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无比伟大光荣正确,那么“实践标准论”同样适用于现在以及以后的制度变迁,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那去,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够越来越适应现实,那样伟大光荣正确才名副其实。

再者是中外制度的比较。

作文《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

作文《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

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篇一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说真的,一想到古代那些政治制度,我就脑子里嗡嗡的,感觉比我上个月修电脑还复杂。

就说我上个月那电脑吧,死机了,蓝屏,重启没用,最后发现是电源线松了,插紧就好了,这种简单粗暴的问题解决起来多爽快!可古代那些政治制度,那弯弯绕绕的,比电源线还难找问题根源。

想想那些皇帝,动不动就来个“大清洗”,杀的满朝文武人心惶惶,搞得比我上次去菜市场抢购特价猪肉还混乱。

那次抢猪肉,人山人海,各种推搡,我本来想买块五花肉,结果被挤到只剩排骨了,还差点被一个阿姨的菜篮子砸到,那场面,啧啧,和古代皇宫里那些宫斗戏有的一拼。

说起来,皇帝身边那些个妃嫔,个个争宠,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比我公司那些为了争一个项目而明里暗里较劲的同事还要精彩。

我记得有个同事,为了争取一个客户,居然偷偷把竞争对手的提案文件改了几个关键数据,气的竞争对手差点跳起来。

论心计,古代后宫和现代职场,真是各有千秋啊,一个比一个精彩。

那些朝臣们呢,一个个都是老油条,上朝就玩权术,尔虞我诈的,比我家楼下那群遛狗大爷下棋还紧张刺激。

那些遛狗大爷,每人手里都揣着一副棋,下了几十年,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权力斗争史。

他们为了争夺“棋王”的称号,那叫一个阴险狡诈,各种套路,让人防不胜防,比那些古代的宰相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篇二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看法?继续说古代政治制度,其实感觉它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像我们现在这样完善的监督机制。

你想啊,皇帝一言堂,大臣们就算有意见,也未必敢说,更别说监督了。

这就像我之前参加公司年会,抽奖环节,老板说了算,谁也别想作弊。

结果,老板的亲戚连中三等奖,大家都心里有数,就是不敢说什么。

虽然大家表面上笑嘻嘻的,但是暗地其实都觉得不太公平。

古代那些制度,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公平”这个词,听起来挺美好的,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再想想那些地方官,离皇帝远,权力又大,很多时候就是土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了赵利剑老师的课堂录像,然后结合当时自己的授课,我感到很有必要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个的反思。

第一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仍然按照原来的授课模式,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知识的深挖与拓展上,而在“备”学生上明显不够,自己讲的起劲,归纳了许多,而学生真正能接受多少,领悟多少却缺少考虑,因为知识不是他自己归纳出来的,理解很表面,过几天又忘了。

学生记了忘,忘了记,除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庞杂外,老师的授课方式大概是一个很大原因。

而新课程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但更侧重“备学生”,了解学情,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老师在备课时应更加注重设问的技巧,注意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的理解问题;老师既要敢于放给学生,又要能够收回,能够总结、升华,能够画龙点睛;老师一句好的过渡语,既能让学生感到自然,又能激起学生对下面问题的好奇感和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原来的惯性思想应有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也曾经让学生进行过讨论。

但回想起来,仍有不足。

课程教教学中不变的灵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而教学方法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是不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个问题就算是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了?这个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讨论后学生在知识、能力或价值观方面有何提高?讨论后老师如何归纳升华,这些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

老师讲解、归纳,互动中对学生提问、学生就近讨论、分组讨论、甚至包括上黑板答题、默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都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哪种方式应根据时间、内容及时调整。

学生收获的大小是判断这节课好坏最主要的标准,学生上完一节课的表情反应应该能部分说明问题。

看了录像课我觉得应该采取的模式是“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本章开始应该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加强,元进一步发展,明清顶峰。

新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教材体系的变化,课本上知识表述侧重的变化,更是教学理念的真正的变化,高中历史老师首先是我自己,要有紧跟新课改步伐的意识和决心。

理想的教育教学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正确引导,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引导到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要让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