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 第四章噬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biosafety)是生物技术安全 (safety of biotechnology)的简称。 狭义地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 用及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广义地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 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 或潜在风险。
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
下对人、动物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 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 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 生物。 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 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级别
一级
处理对象
微波:波长为1mm到1m左右的电磁波,可穿透 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不能 穿透金属表面。 检验室用品、非金属器械、无菌病室 的食品用具、药杯及其它用品的消毒。
(三)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 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的目的。
抽气
(四)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干燥可使菌体内的水分逸出,使细菌生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 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 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具有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 人类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 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 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 措施。
湿热灭菌 1.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 微生物或特 定的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 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61.1~62.8℃ ,30min; 71.7 ℃ ,15~30s 用于牛乳制品、酒类等的消毒。 2.煮沸法: 100 ℃ 水浴,30min。食具、刀剪等消毒。 3.流动蒸气消毒法: 100 ℃ 汽浴,30min。 4.间歇蒸汽灭菌法: 100 ℃ 汽浴,30min/次。 5.高压蒸汽灭菌法:121.3 ℃ 汽浴(103.4kPa),15~20min。 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 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二)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杀菌
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其中以265~266nm最强。 杀菌机制:形成T T,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
杀菌作用特点:穿透力弱,表面消毒。
适用范围: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 的空气消毒,或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电离辐射:高速电子、X射线、 γ射线等。 杀菌机制:产生游离基,破坏DNA。 应用范围: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食品。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 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在同 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 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 验活动。应有健全安全保卫制度 。
活动停止。
低温可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减慢,影响细菌
的生长。
冷冻真空干燥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如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酸碱类、醛类等。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
如氧化剂、重金属盐类。
损伤菌细胞膜,降低菌细胞的表面张力并增 加其通透性,胞外液体内渗,致使细胞破裂。
尾部
蛋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质
尾板、尾刺
三、抗原性 具有抗原性;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四、抵抗力 耐低温;较一般细菌强; 五、增殖 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以复制方式增殖。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许多
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噬菌体溶菌过程:
吸附:
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 结合的过程。 穿入: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三、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 督和法律责任
感染的控制包括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 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 保存和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 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实施情况。
监督的主要内容是监督病原微 生物实验室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 政法规、国家标准和要求的记录、 档案及报告的情况。 法律责任的核心是承担造成传 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 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蛋白质变性;核酸断裂。 有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在同一 温度下,后者比前者的效力大。 *湿热中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干热灭菌 干热的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
和大分子变性。
生物合成: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
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成熟与释放:将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按一定程序 装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体, 最终细胞破裂,噬菌体释放出来。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感染细菌后,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 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 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解。 前噬菌体(prophage):
整合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的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溶原性噬菌体
前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
溶 菌 性 周 期
溶原性周期
噬 菌 体 与 细 菌 的 相 互 作 用
第三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一节 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灭菌: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并不一定 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 物。 消毒剂----用于消毒的药品。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清洁: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 的过程。 无菌:无活菌存在。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1.焚烧法: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 菌方法。 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 2.烧灼法:直接用火焰灭菌。 适用于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 3.干烤法:将物品置干烤箱内,加热至160~170℃ ,2h。 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4.红外线:利用电磁波的热效应灭菌。1~10m波长的热 效应最强。适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 是防扩散和防感染。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我国法令包括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 对实验室的分级管理,实验室感染的控 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等。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 程度,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 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 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 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 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用肥皂和流动水经常并正确洗手。 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用消毒剂消毒。
(四)黏膜的消毒 过氧化氢,高锰酸钾 (五)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消毒灭菌 次氯酸钙,漂白粉 (六)病人污染物品的消毒 流通蒸汽,过氧乙酸,漂白粉 (七)饮水的消毒 氯气 (八)环境的消毒 过氧乙酸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一、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二、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三、温度 四、酸碱度 五、有机物
如酚类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
二、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酚类—石炭酸、来苏、洗必泰等 醇类---乙醇(70~75%)、异丙醇。 重金属盐类---硝酸银、汞 氧化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过氧乙酸、 碘酒、漂白粉、次氯酸等。 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杜灭芬 烷化剂---甲醛、还氧乙烷、戊二醛等。 染料---龙胆紫 酸碱类---醋酸
第四章 噬菌体
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 微生物的病毒。 分布广,有细菌的场所就有相应的噬菌 体存在。
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能在活的微生
物细胞内复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化学组成
DNA
头部
蝌蚪形、微球形、细杆形
核酸 或
RNA
尾髓和尾鞘 尾丝
第三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一)高危器械物品
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的物品。所有这些物品都应该灭菌。。
(二)中危器械物品
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但接触黏膜的器械。采用消毒即可。
(三)低危器械物品
只接触未损伤皮肤但不进入无菌组织和不接触黏膜的物品。 一般用后清洗、消毒即可。
(四)快速周转的医疗器械
(二)室内空气消毒灭菌
1.物理消毒法
①紫外线照射(1.5W/m3,1h)最常用; ②滤过除菌:空气通过孔径小于0.2 μm的高效 过滤装置以除去细菌和带菌尘埃。
2.化学消毒法
包括化学消毒剂喷雾和熏蒸:①过氧乙酸喷雾、 熏蒸;②过氧化氢喷雾;③二氧化氯溶液喷洒; ④中草药点燃烟熏。
(三)手和皮肤的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