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新课标 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解读ppt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 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 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 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课程目标
1、《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标准》从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三)关于课程内容
◎模型思想。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 ·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
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 出图形等。 主要表现在: ⑴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 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⑵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⑶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⑷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⑸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⑹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第16--41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与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与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信息技术 新课标 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
信息技术新课标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理念2009年08月23日星期日上午 10:06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目前,我们的中学体育教学长期被这样的尴尬现实所困惑。
一方面:体育教育必须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青少年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将来才能报效祖国和人民,而青少年健康体魄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体育;另一方面:学生们虽然有正规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来保证他们的基本身体锻炼,但日益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全社会追求应试的风尚,使学生们基本的身体锻炼也正在受到威胁。
体育场地、器材是最得不到保障的教学设备,体育课是最容易“混”的课,体育的分数是最廉价的成绩。
在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体育是所学学科中副科中的副科,仅仅是因为中考科目中体育还占有一定的分数,不得不重视体育课。
同时,学生也被竞技式的训练课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支配的晕头转向了,对体育课已毫无乐趣可言,学生对逐渐失去乐趣的体育教学表示厌倦,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体育中的乐趣是独有魅力的,是体育的生命。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四个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老师转。
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
新的教学观念倡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弯道跑技术是中学体育课短跑技术教学内容之一。
我们在弯道跑技术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让学生快速跑半径较小的园弧。
(2)让学生快速跑直道。
(3)向学生提问:练习身体的重心有何变化。
(4)学生探究,教师引导。
(5)讲解弯道跑技术的要领。
……这样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技术的要领。
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取得了不少进步。
但在运用“效果、效益、效率”相一致的原则衡量教学的有效性上,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不难,但教师上课颇感吃力、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常常超出教学预期计划,教和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究其原因,与教学目标设计不当有极大关系。
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活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过:良好的教学,始于明确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的课堂教学,必然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没有意义。
因此,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对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全面的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也所改革、有所创新。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反思目前,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能够识别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并且能够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用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向导和约束。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
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新课标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
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2.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3。
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引领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明灯》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和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
新课标的出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前行道路,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课标则倡导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
语言文字运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
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解读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 旋转.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核心概念: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 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 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核心概念:数据分析观念 随机现象
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8页—15页)
一、总目标(“四基” “四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1、培养目标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理念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⑴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⑵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⑶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⑷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提出了几个核心概念)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信息科技课标试题
2024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标准考试真题和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A.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B.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C. 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D.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答案:D2.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主要内容?A. 计算机基础知识B. 网络与通信C. 数据处理与分析D. 语文阅读与写作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教学方法?A. 情境教学B. 任务驱动C. 案例分析D. 闭卷考试答案:D4.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评价方式?A. 过程性评价B. 终结性评价C. 定性评价D. 灌输式评价答案:D5.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B.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C.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D.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答案:C6.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核心素养?A. 信息意识B. 计算思维C. 信息道德D. 美术素养答案:D7.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教学建议?A.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B.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C.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D. 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答案:D8.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A.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B. 注重评价的全面性C. 注重评价的客观性D. 忽视评价的诊断性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课程内容?A. 计算机基础知识B. 网络与通信C. 数据处理与分析D. 艺术鉴赏答案:D10. 以下哪个不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课程性质?A.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C.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D. 综合性与单一性相结合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发展学生的________、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
新课标信息科技学科第一阶段课程目标及内容分析
新课标信息科技学科第一阶段课程目标及内容分析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通知将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中传统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作为独立学科占比1%-3%,人工智能、创新思维、跨学科主题作为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目标和内容紧紧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目标设计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第一阶段主要是学生信息意识与安全意识的培养,计算思维的培养。
(一)信息意识目标1.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主动使用数字设备的兴趣与意识。
知道数字设备使用的基本规范。
合理安排数字设备的使用时间,养成数字设备使用的好习惯。
2.体验文字、图符、语音等多种输入方式的表达与交流效果,有意识地使用数字设备处理文字、图片和声音。
3.知道信息有真实与虚假之分。
能选用恰当的数字化方式表达个人见闻和想法,乐于与他人分享信息。
(二)计算思维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体验使用数字设备解决问题的过程。
知道信息的多种表示方式。
2.对于给定的简单任务,能识别任务实施的主要步骤,用图符的方式进行表达。
.3.在实际应用中,能按照操作流程使用数字设备,并能说出操作步骤。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使用数字设备及数字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丰富学习手段,改进学习方法。
2.通过对数字设备的合理使用,了解数字设备的使用过程和方法,激发对信息科技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产生对信息科技的求知欲。
3.能利用数字设备,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将记录结果分类、保存,需要时进行提取。
能创建简单的数字作品。
(四)信息社会责任目标1.自觉保护个人隐私,能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确定信息真伪。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信息修养,培育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修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修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修养为主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现与沟通的过程中,在经过沟通与合作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觉信息文化,加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拥有优秀信息修养的公民。
创造优秀的信息环境,打造平生学习的平台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足调换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供给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踊跃健康的信息内容,创造优秀的信息气氛;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目前学习与将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目前的学习,更重视可连续发展,为学生打造平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充足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别,重申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倡议经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长或拓展,充足发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注不一样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舞就地取材、特点发展。
重申问题解决,倡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申联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质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鼓舞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踊跃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平时生活,以致信息技术改革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侧重沟通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舞高中学生联合生活和学习实质,运用适合的信息技术,适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宽泛的沟通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省自我、加强友情,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构造跟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纯真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修养培育的教育。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年版)》,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向信息科技课程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突显了素养导向的重要地位,体现课程时代性。
近期我又一次学习了版信息科技新课标,收获颇多。
一、强化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就是学生通过课程自学逐步形成恰当的价值观,必不可少品格和关键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将侧重点放在素养导向,即为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排序思维、数字化自学与技术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扩散度,推动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培育学生利用科学思维化解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叙述事物、总结事物、追寻规律。
二、加强了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系统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备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为高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自学打下基础。
依据学生从小学至初中,在心智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合理安排相同自学内容,彰显自学目标的连续性和境界性,适应环境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和结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自学搞好准备工作。
三、倡导倡导真实性学习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鼓励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排序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领域过程,建构科学知识,提升问题化解能力,在数字化环境规划自我管理评价,引导“搞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胫突显学生的主体性,高度关注学生多样性,个体性发展。
四、注重评价育人,强化素养立意秉持过程性评价与破灭性评价结合,强化自学结果的评价与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秉持基本知识考核与课堂教学应用领域考核结合,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时间作品创作等方法,全面实地考察学生自学状况,秉持Benfeld和他评者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独立自主自学能力,新课标的实施,会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改变其在中小学阶段不被重视或不开课的情况,或者硬件不到位的情况,教师提升学习的机会将得到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新课标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理念2009年08月23日星期日上午 10:06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
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
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
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
如果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
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图:选修 2+(x)学分xxxxxssXxxXχχχχχ必修2学分(二)关于学业的认定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
建议有兴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个学分,可以作为就业或高校招生的参考。
(三)标准体例说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
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和引导。
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说明,考虑到课程标准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比较概括,所以通过例子对其进行提示和解释。
但例子仅仅是提示,不是内容标准的具体规定。
另外,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长期生效。
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四)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各水平的要求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性目标低¯高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理解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技能性目标低¯高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熟练操作水平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情感性目标低¯高经历(感受)水平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关注、借鉴、欣赏领悟(内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三、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