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球内部或外部的突发事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自然灾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
本文将针对高考地理中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壳内的岩石体发生弹性恢复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震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加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伤害。
2.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提前进行预警和紧急疏散。
3.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掌握逃生和自救技能。
二、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是天气过程的异常变化或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龙卷风等。
气象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气象预报和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做好防护措施。
2.防波堤和海堤的建设,减少台风和海啸对沿海地区的侵袭。
3.合理规划城市,减少城市内涝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
4.建立有效的抢险救灾机制,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三、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造成的灾害事件,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和岩溶灾害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重要建设工程。
3.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四、水旱灾害防治水旱灾害是由水文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洪涝、旱灾等。
水旱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1.建设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减少洪涝和干旱的风险。
2.加强流域管理,合理规划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减少洪涝经济损失。
3.加强林业建设和植被恢复,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中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包括地震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旱灾害防治。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1.定義: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者一系列事件2.形成條件:有自然異變還要有損失。
3.自然災害的特點:廣泛性和區域性、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復性、聯系性、危害的嚴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
4.自然災害的分類:A、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洪澇、干旱、寒潮大風、冰雹、雪災、干熱風、龍卷風、沙塵暴等B、地質地貌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C、海洋災害:風暴潮、赤潮、海嘯等D、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一、氣象災害:(一)干旱:分布地區:干旱區和半干旱區、季風氣候區。
GAGGAGAGGAFFFFAFAF產生原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危害:①農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困難,糧食減產;④局部地區社會動蕩。
(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減輕或避免干旱的威脅;②在干旱多發地區,選擇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種);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④營造防護林;⑤改進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調水。
我國干旱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
春旱主要發生在黃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續到6,7月份,形成春夏連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嚴重。
夏旱通常分為初夏旱和伏旱。
初夏旱多發生在北方。
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間的干旱,多發生在秦嶺、淮河以南到GAGGAGAGGAFFFFAFAF華南北部地區,以長江中下游多見。
伏旱一般影響不很嚴重,只有旱情持續到9,10月或11月,即出現夏秋連旱時危害才比較重。
秋旱多發生在華中、華南地區,對南方晚稻生長影響較大。
北方秋旱對作物影響較小,但會對冬小麥播種、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發生在華南和西南東部地區。
因為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長,需水較多,如遇少雨年就會發生冬旱。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长江流 域(暴 水文
雨和洪涝 灾害)洞 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 尤为频繁
洪涝
洪灾:东多西少(东部受 夏季风影响大),平原多 高原山地少(平原泄洪不 畅)。从地形区上看:大 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关 中地区,云贵高原。内 涝: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的地区,华北平原最典型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 区(夏秋7-10月,8、9月 最集中);温带风暴潮: 北方沿海地区(春秋季 节) 全国(春夏) 江淮地区(春末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7月) 华北地区(春季3--6月) 华北地区(夏季7--8月)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 南省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半年9-次年5月,春秋 最严重,表现在对农作物 的危害)从寒潮出现次数 看:东北>华北>西北和 长江流域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高压脊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反 气旋控制) 炎热少雨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夏季风未到,降水少;③农 业灌溉需水量大 ①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南下过程中,受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 地阻挡,北侧令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地理位置差别和地 形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长驱南下,可影响到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寒潮南侵到我国的的三 条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P50图2.36;导 学P25表)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热带和副热带暖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条 件:广阔的暖洋面提供丰富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 层结)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有 渐发性和持久性 洪涝灾害 降温、大风、雨雪、低 温冻害、沙尘暴。南北 方表现不同:北方--大 风、降温、霜冻、暴风 雪;南方--降温、冻害 、雨雪等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防治核心知识点31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核心知识点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形成自然灾害的条件诱因:①自然界的异常变化②承受灾害的客体: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影响灾情程度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灾害的强度②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经济水平)③防灾准备与设备④人口年龄、性别⑤防灾教育与防灾意识(二)自然灾害的类型(请同学们为课件中的灾害归一归类。
说出你的主要依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我国洪水灾害7.我国洪水类型比较★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自然: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③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④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人为:①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8、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海啸1、成因——地震等引发2、海啸的危害:①海上:可颠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②岸上: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③人员伤亡措施:见学案★赤潮1、成因: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
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水体富营养化。
2、危害:威胁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渔业生产;鱼类大量死亡。
★灾害性海浪◆华北春旱的原因自然原因: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地表水蒸发强烈;人为原因:①人口多,城市集中,处于农业播种或农作物发芽时期,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水体污染。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高中三年级地理易考知识点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
高中三年级地理易考知识点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高中三年级地理易考知识点: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遭受破坏的现象。
地理学中对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作了重要研究,旨在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本文将介绍高中三年级地理易考的知识点,包括自然灾害的分类、防治与应对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发生地点的不同,可分为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三类。
1. 气候灾害气候灾害是由于气候系统的异常而导致的灾害,如洪涝、干旱、风暴、冰雪灾害等。
气候灾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对防治与应对这类灾害,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强化气象预警、建设水利工程、开展植被保护等。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或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引发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地质岩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防治与应对地质灾害,可以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测、规划开发用地、提前建设防护设施等。
3. 生物灾害生物灾害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异常变化而引发的灾害,如疫病、虫灾、鼠患等。
生物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破坏有关。
为了防治与应对生物灾害,可以加强疫情监测与控制、推行农业生态化种植等措施。
二、自然灾害的防治自然灾害的防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并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从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1. 政府层面政府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2. 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研机构需要开展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同时,科研机构还应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合力。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新人教版选修5-新人教版高一选修5地理素材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判断自然灾害的标准〕〔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灾情大小的判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造成的损毁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X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取决于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等〕a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b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4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防抗灾能力差异,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放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危害程度高;反之,那么危害程度低。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海水温度在26°C以上广阔的暖洋面。
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3.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X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合表
【有利影响】①增加空气凝结核,成云致雨。②中和酸雨,缓解酸雨灾害。③增加海洋中有机物,促进海洋生物生长。④形成土壤.
灾害种类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附注
风暴潮
台风、飓风等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
①海水倒灌和海堤决口,造成洪涝.②诱发山区地质灾害.③毁坏港口、船舶,破坏建筑物,经济损失重大。
①使肥沃的表层土壤变薄甚至消失,破坏土地生产力,农业减产,威胁灾区人民基本生活.
②加剧地质灾害。③增加河流含沙量,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加剧洪涝。
①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②沟谷修建小水库、淤地坝(拦水拦沙、淤积造陆)③修建水平梯田.④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⑤加强土地管理,禁止过度开垦.⑥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⑦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自然:①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②地形崎岖,山体坡度大。③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人为: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不合理工程活动
【泥石流的自救】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坡面上跑,并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
充足水、足够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干旱
【基本原因】
降水分配不均匀,季节或年际变化大
①藻类生物消耗大量氧气,使得原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生态平衡。②污染水体,危害人体健康.
①加强水体管理检测。②完善法律机制,提高全民环保意识。③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④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集中排放。⑤关闭或改造重污染企业,减少生产污水排放量。
夏季多发,珠江口、太湖、渤海湾多发
土壤污染
向土壤中过度排放污染物
①加强预报预警,完善应急机制。②向耕地中适当浇水(降低温度下降幅度和速度,并通过蒸发的水汽增强大气逆辐射)③稻草或麦秆覆盖农田,人造烟雾等。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
外力
作用(斜
坡重力作
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夏季,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南方和东部地区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北方、西部和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最为严重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均受影响
危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造成建筑物倒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能及时返航;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3、主要地质灾害来自类型成因基本知识
基本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地震
内力
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
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 高公众灾害意识
风沙
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
暴雨
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
对工农业
生产的影响
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
受海洋环境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
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
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台风
暴雨洪涝
干旱
寒潮
成因
低纬度的洋面上湿热空气大规模升至高空,周围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空气大旋涡
干旱
华北、西北地区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4、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
4、主要海洋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海啸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风暴潮
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等条件,造成连续的暴雨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天气系统
气旋
冷锋、暖锋、气旋、台风等
单一大陆气团、副热带高压
冷锋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内陆也受影响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防御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或紧急警报
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预报;防洪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地震
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滑坡、
泥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环境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二阶梯
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
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
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
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
是中国的高寒区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防治措施
伏旱
长江中下游
7月
副高控制
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
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灾害种类
区域分布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