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与新课标同行,让古诗文教学充满人文之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新课标同行,让古诗文教学充满人文之光

——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培植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

摘要:现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越来越引起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本文结合古诗文教学实际,通过对现状的评析、课题的界定、古诗文教学在培植学生人文精神上的优势以及在古诗文教学中培植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实施途径、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在古诗文教学中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此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本研究充分体现了古诗文教学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植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人的人文素质令人不满意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疯狂追求物质享受、拜金主义等现象,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如新人类在学校里对老师教育的反抗、在公共场所对公众批评的抵制、在家里对父母关怀的顶嘴;他们在“自由”的保护下,可以酗酒、可以吸毒、可以进赌场、可以欺骗父母、可以辱骂老师、可以背叛信仰、可以出卖良心、可以践踏社会公德、可以把一切古老的文明和信仰统统抛弃。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滑坡,表明我国当前存在着教育弊端,如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等,在功利思想趋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知何时起,只强调起它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内在的人文性,使得人文、人类生命史的文化精髓渐渐卷入实用主义可怕的物流之中、古典诗歌早已浓缩成淡淡的身影、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沉淀下去,痼疾尘封、掩埋。可见教育弊端导致人文缺失,所以必须要对我国的教育进行改革。这也是笔者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植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原因。

2.《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语文新课标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改的新曙光。它无论从教育理念还是从操作技术都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完美。所以我们要趁着这股教改的春风弘扬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而又能跨越时空的人文精神,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中潜移默化地培植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体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3.改变古诗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现实中的古诗文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未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具体表现倾向有两种:一种是贪眼前利益,以应试为目的,总是将优美的语言变成僵死的符号,甚至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诗美文,无异于焚琴煮鹤,肢解训练,机械操作,更令人不胜其烦。另一种则急于求成,表现人文性,却总爱淡化甚至放弃语言感悟,企图从诗文中抽出伟大的思想塞给每一个学生,奢望让学生一下子脱胎换骨。以上问题想来正是教育的历史症结和浮躁的社会现实之集中反映,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去弥补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古诗文之趣、之美、之灵性、之厚重,以彰显古诗文教学的魅力。

二、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新课标理念下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培植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推进二期课改理念,探索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培植人文精神的途径、方法,优化古诗文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

2、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传承民族文化,。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进而形成“以人文见长”的教学特色。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在研究前,采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先进理论、他人研究成果,并认真学习、分析和研究,吸收其精华。

2、在研究中,采用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初中起始班学生学古诗的态度、古诗积累情况及理解感悟程度,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制定具体相应的教学策略。在研究中不断观察、评价、反馈、修正、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树立以理论为主导,实践为原则,以理论指导实践对实践作理论化思考。

3、研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三)理论认识

1、课题概念的界定

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学习,笔者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也从模糊走向清晰。所谓人文精神,也可以称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文素质,是属于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是人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信念、精神、价值等追求,是对人类行为的判断标准。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笔者所主张的学生人文精神的培植,是围绕着语言学习者本体生命和个性自我的精神培育,是一种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生命个性,注重内在自我的顺应性、自主性的主体的养育,是一种内在精神与心理的完善与生成。实质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他们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一个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完美的人”

2、古诗文教学在培植学生人文精神的优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古诗文始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中一株历久弥香的奇葩。它所蕴含的深沉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婉约的情致,挺拔的风骨永远放射着璀璨的魅力,成为中华儿女永远向往的精神家园。小说家金庸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认为:“古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读古诗文,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忧国忧民的屈原、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作为语文老师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同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