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随着中国逐渐崛起为全球大国,国际交往的频率和程度越来越高。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从教育理念、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论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出发,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中学教育和英语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英语教学;中学教育;实施策略Abstract:As China gradually rises to become a major global power, thefrequency and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re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ingua franca, has become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our daily life and wor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education philosophy,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methodology,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and English education.Keywords: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English teaching;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国际交往的频率和程度越来越高。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语言、信仰和价值观念,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促进全球化时代的和谐与发展。

而校本课程则是指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发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课程。

本文将探讨如何开发和设计符合学校特点和国际理解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1. 定位和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学校需要考虑自身的办学理念、文化特点、学生群体和教师队伍等因素,确定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可以考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等方面的目标。

2. 研究和调研在确定课程目标之后,学校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调研,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实施情况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参观其他学校的实践和与专家学者的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和调研。

3. 制定课程方案在了解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之后,学校需要制定具体的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可以考虑开设跨文化交流、国际组织和全球问题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4. 实施和评估课程方案制定之后,学校需要进行实施和评估。

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师的培训,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

评估方面可以采用学生问卷、教师反馈和课程成果等方式进行评估。

二、校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 独特性和适应性校本课程的设计应具有独特性和适应性。

学校需要考虑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发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的课程。

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可以考虑结合当地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和实践,开发适合本地学生的国际理解课程。

2. 贴近实际和实践性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践需求。

课程内容应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际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发布时间:2022-01-13T08:02:12.2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5期作者:林舜屏[导读]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英语特级教师刘兆义表示,在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已经关注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提升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林舜屏深圳市龙华区大浪实验学校摘要: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英语特级教师刘兆义表示,在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已经关注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提升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为此,在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做什么”上,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参与、感知和体验”的学习过程,英语校本特色课程也要围绕学生的能力研发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国际理解;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应试教育在英语教师眼中看来有一定的压力,这就会导致在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上传统的课程观还是占主要领导地位的,照这个程度发展下去就会让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基本建构有着模糊的了解程度,也会将很多英语教学资源不能得到相对客观的整合。

一、改善教师教学观念教师要想真正转变每个英语教师的教学挂念以及课程挂念,就应当首先促进他们对英语职业素养的提升,并且充分提升英语教师这个集体的师资建设。

首先,要将每个英语教师在课上或课下对英语课程的思想意识得到很好的升华,并且充分弥补他们对于实际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学习整合与学习空白,进而实现他们对于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意识。

与此同时,每个初中学校还要鼓励英语教师相互之间主动交流合作,促进他们经验的相互交换,以此来得到校本课程开发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Helping those in need》这个英语课程单元时,各个英语教师之间可以成立一些有关教学互助的共同集体,讨论如何将学生们对课文中陌生的英文单词进行充分记忆,或者选取一个英语教师组长组织大家交流教师间的沙龙活动,共同讨论出对本单元的单词应当进行分类处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的区别。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XXX“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XXX“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的结题研究报告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课程”的概念和要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本地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实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促进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研究研究天地。

五、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XXX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当前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本课题研究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普遍的探索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基础教育的新课题。

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但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理论与经验,造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盲目和无措。

本课题旨在探讨开发和实施的策略等问题,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

本课题以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为契机,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为着力点,以社会资源为载体、以教师资源为依托、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展校本课程建设。

市级课题“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市级课题“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市级课题“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它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等,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背景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国际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一:如何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融入到小学各学科中,使其成为小学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活动?问题二: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国际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问题三:如何评价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在___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各学科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开展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提高师生的国际素养。

3.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国际素养,以及如何培训和支持小学教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

4.如何评价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目前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虽然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但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

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配合和推动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研究、探究研究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自尊自重、全面发展的人格基础和正确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

在中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还应包括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如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

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本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与其他国家人民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精神。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摘要: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国际交流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

在小学阶段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既要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更要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与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一、问题的提出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向往建设与世界文明合拍的、现代的民族新文化。

20世纪末,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使人类的交往更加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WTO,WTO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使得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其中,国际型人才的匮乏是比较紧迫的问题。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上海已提出,到2005年,教育的总体水平要赶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并在若干领域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将增进教育的国际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对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交流等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而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的实践,还缺少经验与研究。

基于上海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浦东这块世界瞩目的热土,世代呼唤着必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因此,在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浦东这块热土上,创办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外语特色学校,同时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和内涵世界各国基于各自国情,分别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

同时,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名称也有很多,如“国际理解教育”“国际教育”“国际沟通教育”等等。

综观各国实践,我们将“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

从“了解”到“理解”:初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从“了解”到“理解”:初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从“了解”到“理解”:初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者:王沈华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2年第06期【摘要】当前,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得到普遍的重视。

不少地区的中小学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受制于种种条件,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课时得不到保证以及教育的片面化、肤浅化等问题。

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实施与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提高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落地。

【关键词】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3-0058-03【作者简介】王沈华,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江苏常州,213017)副校长,高级教师。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指世界各国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的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1]。

当前,为增进学生的国际理解,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公民”,提升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很多学校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国际理解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是,不少学校实施的国际理解教育尚存在内容较为肤浅、目标不够适切等问题。

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仅停留在对国外一些文化习俗、交往礼仪的学习上;教学目标也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异域风土人情、习俗禁忌,学会一定国际沟通与交往的技能。

还有不少学校通过学科渗透、主题教育、研学旅行以及一些实践活动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但这些多样的形式并不是常态化的,缺少课程整体规划和设计架构。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成为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2.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

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外语和了解外国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国际社会交流和合作。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意义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开发和设计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相应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设计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的课程,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相应的课程,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兴趣。

2.注重跨学科整合。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一、研究背景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并具备制定友好国际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较少,并且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法。

因此,有必要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旨在:1. 研究中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

2. 分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现状,并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当前中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3. 设计并实施教学方案,探究不同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分析实施结果,总结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为今后中学英语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和教学实验三种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1. 文献调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框架、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实地调研: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前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点。

3. 教学实验:设计不同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实施,收集、分析并总结实施结果。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 研究出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

2. 分析出当前中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3. 设计出不同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方案,探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分析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并为今后中学英语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熊梅/李水霞摘自:《教育研究》摘要: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发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具体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各目标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基础。

其内容主要包括“六大中心概念”、“五大学习领域”。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主要采取综合主题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坚持按照文化领域确定学年综合主题单元;按照近景和远景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核心统整相关的学科课程;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

关键词: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作者简介:熊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水霞,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长春130024)*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批准号:06JA880014)的系列成果。

1994年10月,在日内瓦由国际教育局组织召开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会议主题就是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ding),提出通过教育来促进和平与民主,重申了“和平文化”(culture of peace)的思想。

[1]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态度、能力以及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使学生在日益国际化的社会里与他人共同生活、相互合作,成为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使命和目标。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开始倡导培养地球村市民的素质,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国际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中。

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培养地球村市民(世界公民)的教育使命和重要课题。

为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一、背景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转移。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设计成为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对师资培训、学生能力培养、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意义重大。

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设计1. 定义课程设计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教学资源和教育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以满足国际教育的需求。

2. 要求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拓宽课程视野: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系的优秀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跨文化学习和交流;(2)强化学科联系:将学科融入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3)注重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开发中,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设计课程,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4)强调教学评价:建立灵活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交流情况进行教学评价。

3. 实践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设计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

例如,引入跨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究等课程,开展海外学习和实习项目等。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开发研究1. 定义课程开发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和诉求,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开发教学资源和材料,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课程开发需要考虑不同文化的影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2. 要求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开发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贴近实践需求:跟踪学生发展需求,强化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2)灵活应用教材: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和文化背景,选择适合的教材和学习资源,注重跨文化交际;(3)创新教学策略:使用跨学科、案例、项目等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4)建立评价体系:对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并通过不同方式获得反馈意见。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每天工作繁忙,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平时在家也仅围着孩子的成绩与作业。

今天孩子的家庭作业其中一项是“家长读《智慧课堂》、《国际理解》的读后感。

真新鲜,学校给家长们布置了家庭作业。

翻开第一页便是石少波校长为本书作的序言,《我从这里走向世界》,从文中感受到一位教育者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对孩子们的殷切期盼。

他希望每一位外小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树立全球概念,拓展视野。

就是呀!如今飞机、高铁、网络把地球增大了,加深了地球人之间距离,可是我们这些小人们忙著工作,平时只插手孩子的作业与成绩,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陷入辅导班教育,忽略了孩子须要的不仅仅就是书面科学知识,更关键存有一颗身心健康的、积极主动悲观向上的心。

学校真地就是体贴入微,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精心撰写了一套《国际认知教育》读本。

翻动每一页书,都折射了编者的尽心。

书中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插图、简洁明了的解释,中间或插的提问,带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使我了解到不曾晓得的非洲历史、风俗文化、不洁、传说与神话,也更深刻地认知中非人民友谊的了不起。

为非洲的完整生态动植物欣喜;为非洲人民的疾病、饥饿而心痛;为陆地沙漠化而纷乱。

更为做为一名中国人能够协助他人而自豪!。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材料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要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行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初次提出“学校课程”的观点,在2001 年 6 月 7 日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校本课程此后走入我们的视线,落实国家教育目标,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行是一项课程改革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门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拥有以下五点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试行)》指出:“学校在履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详细状况,联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采纳合适本校的课程” 。

“创国家级山川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我校与东湖景色区近邻。

东湖景色区以其独到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点和现代科技文明风姿,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供给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

所以以东湖景色区为依靠研究开发与实行我校特点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拥有必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行素质教育,规范教课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一致在教育教课活动中,培育学生独立思虑和创新能力”。

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发与实实行为,形成拥有特点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眼前。

所以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立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点,拥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育拥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修养以及环境意识;拥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方法;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优秀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味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崔翠
【期刊名称】《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旨在培养社区居民国际理解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提升国际化素养.在对社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分析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实施建议.【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崔翠
【作者单位】常州开放大学,江苏常州21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79.2
【相关文献】
1.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为例 [J], 唐翠萍
2.国际理解教育视域下中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J], 傅妍
3.多元文化视域下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J], 杨雷
4.“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实践 [J], 奚亚英
5.和谐世界视域下池田大作“国际理解教育”思想探析 [J], 陈志兴;王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立意与意义国际理解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它可以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开阔的世界观。

作为一门文化科目,历史教学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的历史文化素养为目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国际理解教育的实现。

因此,本研究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理解教育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学生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深化历史教学的特色体系建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研究将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历史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关系;历史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则和途径;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国际文化素养。

在实践研究部分,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北京市中学历史课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历史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活跃历史课堂氛围,提高历史课程实际效果,促进学生国际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方法进行。

在问卷调查方面,本研究将设计一份定量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市中学历史课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得出数据并分析。

在实地观察方面,本研究将以北京市某中学为例,对该校历史老师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观察,并通过课堂记录、学生作业、教学评价等方式获取数据。

四、研究框架与预期结果本研究的框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部分。

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文献的查找和整理,对历史教学和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和总结。

实践研究部分则针对北京市中学历史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观察,并根据结果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和建议,以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际关系以及跨文化交流,因此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

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国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全球化意识和国际化视野。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中学地理中如何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来进行研究。

文献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中学地理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问卷调查法则主要是通过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中学地理国际理解教育的看法和体验。

四、研究内容1.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和内容2.中学地理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和手段3.中学地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体验和教育效果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1.明确中学地理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和内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对中学地理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3.深入了解中学地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体验和教育效果,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中学地理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六、研究意义此次研究,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把握中学地理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点和难点,对其进行系统的探究和总结,将对教育实践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学地理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推进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作出重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XX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一、选题缘由(一)国际理解教育的需要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已纷纷开始倡导培养地球村市民的素质。

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社会里,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XX信仰,以及不同区域、国家和地区的人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国际理解教育所提倡的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的人是现代人的必备素养。

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态度、能力以及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使学生在日益国际化的社会中与他人共同生活、相互合作,以此提高我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参与度,让国际社会更多的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二)区域发展的需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是XX市锦江区率先走国际化路线的小学。

XX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其教育水平居于西南地区前列。

然而XX与、XX、XX等城市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XX的小学教育国际化水平仍很欠缺。

教育国际化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XX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为了实现区域性的发展,需要在区域层面探索教育国际化的规划和对外合作方向,还需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多元的交流机制,加强对外交流的力度。

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意识,使学生成为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的现代人。

让世界融入学校,让学生走向世界,体现盐小卓锦分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为XX市的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学校高端定位的需要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在国际化办学方向的指引下,力图在学生锦绣人生的起点处打牢根基,使学生有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缔造一种“卓而不凡、花簇锦绣”的完满生活,也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国际化”建设这个高端的平台之上,我们的教育眼光应该更加的长远,从学生、课程、社会的多角度,以一种开放、融合、发展、创新的思维体现学校的使命。

学校的高端定位是建立在盐小卓锦分校对卓锦娃娃全面发展的责任心与自信心基础上的。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正是为了实现学校的高端定位而做的努力。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简单获取上。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着眼于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和震荡中,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培养目标。

适时顺势的对青少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消除不同文明之间交流融通的障碍,不失为未雨绸缪的远见之举。

通过文理并重的融合教育,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科学与人文融会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的外语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跨文化的意识和宽阔的国际视野;通过面向世界的国际教育,使学生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具有国际理念、国际适应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等国际化人才的素质。

在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上X扬健康的个性;通过建立多元发展平台,开辟多元成才通道,使学生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学生发展的时代性呼唤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视阈下,通过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开发、实施,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我国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基于国家对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我校“国际化精品”办学的目标及课程建设需求,在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具有如下实践意义:(1)对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小学生培养的目标与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对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与素质提供成功的经验;(2)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3)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和发展,使其以国际理解的态度,学会与他人共生共存;同时突破教师的教学认识,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4)独特的校本课程开发增强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整体优化。

三、概念界定(一)国际理解教育从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其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并且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内容纳入其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界说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开放的视野去理解和阐述它。

当今,人们普遍认同“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不同XX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从上述界定来看,国际理解教育在本质上属于跨文化教育的X畴,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而是作为一种包括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的完整和可操作的教育过程。

国际理解教育的精髓是学会与他人共生共存,是对“人”这一要素的理解,可以说国际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共存”。

结合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从知识目标、态度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维度对小学阶段实施的国际理解教育做如下界定:(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异国、异民族文化,国际组织相关知识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知识等。

具体包括,了解我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国际礼仪等日常文化知识;理解世界人口、环境、时事等全球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思考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2)态度目标学生要具有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具有责任感,与伙伴合作、交流、共生的态度;能够客观、谨慎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态度等。

(3)能力目标学生学会和掌握外语运用能力;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总结和表达的能力等。

三个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基础的。

例如,知识目标中的了解“异国、异民族文化”,与态度目标的“开放、尊重,容纳世界多元性”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

没有“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即使是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也只是单纯地限于知识表面的理解。

只有建立在容纳他人态度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理解世界文化,并由此产生与世界异文化民族共生的心理。

而能力目标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能力的提高是有效掌握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三个目标是同步进行的,只是根据小学年段的不同其教学程度有所不同。

(二)校本课程2000年春,我国开始正式启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我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对于“校本课程”的界定,学者们的基本理念相同,所站角度有所不同,具体有以下三种观点:(1)“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从课程管理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由学校自己开发并实施的一种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从课程目标和课程生成的角度看,“校本课程”是满足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育原则,根据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及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尊重和适应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在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积极参与下生成的课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的“校本课程”是特指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一种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程板块,以学校内部成员以及校外团体或个人为开发主体,评估学生的需求,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及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

其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其缩写词为“SBCD”。

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了一次小型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作了广泛的讨论,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菲吕马克(1973):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麦克米伦(1973):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萨巴尔(1994):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是指学校人员采用、实施现有课程成品时所进行的一连串的课程决定;广义是指学校成员参与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等动态过程,以及其中对于学校组织、资源、社区参与、培训教育所做的决定。

在我国,海峡两岸学者根据以上定义,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如下。

黄政杰(1985):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在分配,赋予学校教育人员的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的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

X允漷(2000):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跟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徐玉珍(200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跟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以上定义侧重点不同,但基本表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一是学校为本,场所为学校,开发主体是校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