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 第4课
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
先
这三则选文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秦
诸
子
选
读
返回导航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3.如何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中却包含着很深的道理。以国来说,哪一
国都不愿意受到侵略和剥削,你也就不要去侵略和剥削别国;以家来说,谁家
都不愿意幸福和美满受到破坏,你就不能去破坏别家的幸福和美满;以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曾子这句话非常有名。曾子所指的“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他认为
一个读书人应该胸襟宽大,气度宽宏,眼光远大而刚毅决断,只有这样才能为
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读书人实践
者能“贫而乐,富而好礼”,仁者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仁者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仁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者的内心充足,安贫乐道。所以,仁者能
安仁。知者就不同了,“知者利仁”,智者知道“仁”对他有利,所以便去行
先 仁道。仁者智者,一个以“仁”为本,一个以“仁”为用。仁者是自发的,智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荀子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教学设计人教版
③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道德高尚。
3.儒家思想与当代价值观的关联
①仁爱:儒家思想的仁爱观念与当代的爱心、尊重他人等价值观相符合。
②礼仪:儒家思想的礼仪观念与当代的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等价值观相符合。
③道德: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与当代的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等价值观相符合。
5.加强学生反馈:我将加强对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①仁爱: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②礼仪:儒家思想强调遵循礼节,以礼待人。
③道德: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追求道德高尚。
2.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①仁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爱家人、朋友和他人,尊重他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能力层面,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较强,能够顺利地完成课文朗读和内容解析的任务。但部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引导。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加强训练。
在素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但也有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汇总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 文志》 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 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 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之《论语》。”论:编纂。语:言论。
其他: 问津:渡口 而谁以易之:改变 以杖荷蓧 : 奚自 :何,哪里
本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中心内 容是什么?
假如天下政治清明,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 活动中去了。
当时人们怎么认为?
鉴赏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的人物形象. (语言,行动以及细节等) 隐士 明知故问(巧妙)
鉴赏子路以及孔子形象.
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 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 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 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 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 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 : 各个国家为了利益,杀伐扰攘战 火不熄。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 里,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 存的权力。孔子的呐喊和呼吁虽 然有时还有一些零碎的呼应,然 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 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 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 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 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 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 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 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 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二 当仁不让于师
二 当仁,不让于师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绥之斯来(suí)2.喟然(kuì)3.瞻之(zhān)
4.循循然(xún) 5.莞尔(wǎn) 6.偃(yǎn)
7.一箪食(dān) 8.饥馑(jǐn) 9.哂之(shěn)
10.以俟君子(sì) 11.鼓瑟(sè) 12.铿尔(kēnɡ)
2.君子一言以为知
古义:可以表现出今义:认为
四、一词多义
1.绝
2.弥
3.莫
4.疾
5.非
6.舍
7.如
8.为
9.其
10.焉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闻弦歌之声弦歌:弹琴唱歌
2.端章甫端章甫:穿上礼服,戴上礼帽
3.风乎舞雩风:吹风
4.曾皙后后:落在后面
5.鼓瑟希鼓:弹奏
(二)使动用法
1.博我以文博:使……广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小区将对柏油路面进行维修。维修工作计划从本月7日开始,为期一周。如果遇到雨天,则停止施工。施工期间,原来在路面车位停放的车辆需停放到指定的地方。
请你代小区物业部拟写一则“关于维修小区柏油路面的告示”。
关于维修小区柏油路面的告示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四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皋陶..(ɡāo yáo) 2.譬.(pì) 3.弘.毅(hón ɡ) 二、通假字1.问知. 通智,智慧,聪明 2.举直错.诸枉 通措,安排,安置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通向,先前,此为“刚刚”三、古今异义 1.天下归.仁焉 古义:称许 今义:回来 2.非礼..勿视 古义:不合于礼 今义:不礼貌的举动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归⎩⎪⎨⎪⎧①天下归.仁焉 称许②壮士十年归.回家③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④若水之归.海 归聚2.克⎩⎪⎨⎪⎧①克.己复礼 克制②战无不克.攻克③克.勤克俭 能够3.知⎩⎪⎨⎪⎧①子曰:“知.人。
” 了解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4.济⎩⎪⎨⎪⎧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周济②旦余济.乎江湘 渡过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成功5.方⎩⎪⎨⎪⎧①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法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③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④且知方.也 儒家的伦理6.于⎩⎪⎨⎪⎧①舜有天下,选于.众 从,介词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给,介词③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方面,介词④苛政猛于.虎也 比,介词⑤君幸于.赵王 被,介词7.举⎩⎪⎨⎪⎧①举.直错诸枉 选拔②举.头望明月 抬起③举.世无双 全④西举.巴蜀 攻取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尧舜其犹病.诸 病:担心,忧虑 2.请事.斯语矣 事:践行,从事 3.非礼.勿视 礼:合乎礼(二)形容词作动词 不仁者远.矣 远:远离(三)使动用法 1.己欲立而立.人 立:使……立2.己欲达而达.人 达:使……达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 (“为”表判断)(二)省略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于)约,不可以长处(于)乐(省略介词“于”)(三)状语后置句 舜有天下,选于众 (“于众”作状语,后置) (四)谓语前置句 富哉言乎 (“富”为“言”的谓语,前置) (五)定语后置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终身行之”作“一言”的定语,后置) (六)被动句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远”表“被疏远”) [课文·译注](1)颜 渊 问 仁。
第1单元《论语》选读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更 也,人皆仰之 . B.小人之过也必文 . C.人能弘 道 . D.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
【解析】 文:掩饰
)
更:改正 文:通“纹” 弘:扩大 信:信用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 46924032 ( C )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诚信问题? 文章一开始就对诚信问题展开了论述,以“知”与“不知”表达了自己的
观点,即只有明白“知”与“不知”的区别才算真正的智慧,紧接着就如何对
待过错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说明了君子之过与小人之过的区别,这 些都是诚信的重要内容。这几部分的阐述,表明了孔子对诚信的基本观点。
何以行之哉 其 . A. 何伤于日月乎 其 . 莒父宰 子夏为 . C. 小相焉 愿为 . 哉 其何以行之 . B. 是故哂之 . 文 小人之过也必 . D. 不得已而去 必 .
【解析】
A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B音节助词,凑足音节/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选文第 5
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 前507—? ),字子夏,是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 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 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代词,代子路;C均为动词,担任;D一定/假使,如果。
3 . 下 列 各 组 句 中 加 点 的 词 的 意 义 完 全 相 同 的 一 组 是 导学号 46924033 ( D )
人而无信 . A. 之矣 民信 . 焉 如日月之食 . C. ,足兵 足食 . 也必文 小人之过 . B. 矣 过而不改,是谓过 . 之 人皆见 . D. 小利 无见 .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五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所好.(hào) 2.所恶.(wù)3.恶.乎成名(wū) 4.无適.(dí)二、通假字1.富而.可求也通如,如果2.若臧武仲之知.通智,智慧,聪明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约,贫困三、古今异义1.子路问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成年的人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古义:不摆脱今义:不到某一个地点去或不同意从事某项活动3.颠沛必于是..古义:按照这个今义:表承接关系的连词4.君子义以为..上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5.造次..必于是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四、一词多义1.信⎩⎪⎨⎪⎧ 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真实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语真实③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④成述其异,宰不信. 相信⑤言必信.,行必果 守信 2.修⎩⎪⎨⎪⎧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培养②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③修.守战之具 修理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身高 3.尚⎩⎪⎨⎪⎧ ①君子尚.勇乎 尊崇②而无骄尚.之情 自负,矜夸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尚且 4.道⎩⎪⎨⎪⎧ ①不以其道.得之 方法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③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5.然⎩⎪⎨⎪⎧ ①其然.?岂其然.乎 这样②吴广以为然. 正确③虎视之,庞然.大物也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④然.往来视之,觉无异也 但是,连词6.而⎩⎪⎨⎪⎧ ①富而.可求也 连词,如果②曲肱而.枕之 连词,表顺承③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连词,表转折④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表修饰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以告者过.也 过:说错 2.饭.疏食饮水 饭:吃饭(二)形容词作名词1.富.而可求也 富:财富 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贫、贱:贫、贱的生活 3.不义而富.且贵.富、贵:富、贵的生活 (三)使动用法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终:使……终了 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以(之)告者过也 (省略代词)2.不义而(得之)富且贵 (省略动词)(三)状语后置句1.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于公明贾”作状语,后置)2.文之以礼乐(“以礼乐”作“文”的状语,后置)(四)宾语前置1.德之不修(“德”作“不修”的宾语,前置)2.君子义以为上(“义”作“以”的宾语,前置)(五)主谓倒装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乎”作谓语,前置)[课文·译注](1)子 曰: “富 而 可 求也, 虽 执鞭之①孔子说:“财富如果能正当地求得,即使是执鞭的士, 吾亦为之②。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xiàn
见 jiàn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悠然见.南山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Y 预习导引 U XI DAO YIN
H 核心归纳 E XIN GUI NA
介绍、引见 显露 出现 看见,望见 谒见,拜见 召见,接见 见识,见解 表被动,被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是.鲁孔丘与
是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觉今是.而昨非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采掇者易.辨识耳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Y 预习导引 U XI DAO YIN
H 核心归纳 E XIN GUI NA
表判断 此,这 正确 改变,变革 交换 容易 轻视
孔子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以变 革社会、匡扶天下为人生目标。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 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高度的社 会责任感和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本课五则选文,讲述了孔子周游 列国途中的独特经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Y 预习导引 U XI DAO YIN
H 核心归纳 E XIN GUI NA
2.识通假 长沮、桀.溺耦而耕 “桀”通“杰”,形容高大。 是鲁孔丘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 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除草。 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返回。
点评: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 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 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君臣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 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 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 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何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以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以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 子路从尔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以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可以,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以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认为也!仲尼不可以毁也。
别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常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2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认为知,一言认为不知。
言不可以不慎也!夫子之不可以及也,犹天之不可以阶而升也。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套课件】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1.2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探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10 则选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众弟子 说完自己的理想时,孔子说“吾与点也”,曾皙的理想是什么?为什 么会得到孔子的赞同呢?
提示:文中曾皙谈自己理想的句子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与民同 乐社会和谐的图画,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表现出 曾皙的仁爱思想和希望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远大理想。孔子一 向主张 “仁”“恕”,曾皙的描述正好合乎孔子理想社会的追求 ,因此 就得到孔子的赞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名句名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2)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6)为 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介词,为了) ②为国以礼(动词,治理) ③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动词,作为)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动词,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词类活用 (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用作动词,竖起梯子)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名词用作动词,穿 上礼服,戴上礼帽) (3)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 (4)曾皙后.(名词用作动词,后来离开) (5)博.我以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特殊句式 (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判断句) (2)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判断句) (3)其何伤于日月乎/仲尼岂贤于子乎(状语后置) (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5)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6)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8)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省略句) (9)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一单元
5[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 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 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 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1掌握以下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 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 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 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
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自主预习:一、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2、,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4、,则远怨矣!5、无欲速,无见小利。
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_________。
7、岁寒,。
8、逝者如斯夫,______!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②女;③为:表 ,相当于""④知1: ;知2: ;知3: .⑤是:.翻译:【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
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
──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
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段选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 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 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第八段选文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 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 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 就做不成大事。”
第九段选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 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
(1) 提示: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 以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需要注意的是,孔 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受的社会功能不 完全相同。孔子作为教师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 政教伦理方面引导后学。而现在的教师,其社会 功能除在思想品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要 向后学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当然,这些只是相 对而言的。
拓展阅读
一、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 而》)
二、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精神。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提示: ① 人物相应成趣。(前台的子路与长沮、桀溺与荷蓧丈人以及 后台的孔子) ② 人物动作、行为简练生动。 ③ 人物语言蕴含了对人、事的深刻认识。体现不同理念、追求 的相互碰撞。
(2)学习和掌握下列紫色字的读音。
请见 ( xiàn ) 耰而不辍( yōu ) 荷蓧 (hèdiào) 而食之( sì )
孔子游山玩水
孔 子 讲 学
孔 子 读 本
孔子问道
孔子及其后人居住地
纪念孔子的地方
关于《论语》
钱穆说:“《论语》自 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 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 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 经,是一套道德的教 训。”(《孔子的智 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 的一些重要思想。
提示: ① “有教无类”对所有人都应实施公正 平等 的教育。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应启发开导。 ③教授学生应该因材施教。 ④学习并善于思考。
第二课:《当仁,不让与师》
第七段节选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 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 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 怎么能启动?”
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第一段选文: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 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 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 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 道还能靠别人吗?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 不要说、不要做。
【译文】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 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 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 会服从指挥。”
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一段选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 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 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 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 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 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 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单元概述
A
B
C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 二.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
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三.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
的对话经过情形; 四.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
言论。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重点问题
解析
主要内容: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
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如何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提示: ①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无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指要正视自 己的无知; “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说明孔子做着 解决问题的努力。
② 处理政事的思考: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能贪图快,不要只顾眼 前利益应做长远打算。
(3)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荷:背负。 易:改变。津:渡口。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2) 鉴赏第9则、第13则选文。 提示: ① 选文第9则 孔子称赞颜回贤德,一篮饭, 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颜回却乐在其中。 表现孔子对颜回德行的赞叹。 ② 选文第13则 颜渊死后孔子悲哀过甚,弟子 劝说,孔子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个人悲痛过分, 还能为谁呢?”体现孔子对颜回德行的高度推许。 这两则都充分说明孔子对弟子的爱往往体现在 他的道德选择上。
③ 自处和处事方面:
“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 无辄,起何以行之哉?”指出人无诚信就丧失 了立身处世之根本。
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 思考孔子仁的学说有哪些值得弘扬的 精华?
提示: 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己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指的是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 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这体 现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克己复礼为仁”它其中蕴含的严于律己 的基本精神值得继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三、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四、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泰伯》)
(2) 及:夫子之不可《及》也 (比得上,赶得上)
比《及》三年 (等到) 斯:所谓立之《斯》立 (则,就)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这个) 焉:忽《焉》在后 (后缀,表状态,用
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割鸡《焉》用牛刀 (怎么) 如:《如》或知尔 (假如,如果) 《如》五六十 (或)
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三段选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 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 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第六课:《有教无类》
第五段选文:子曰:“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 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 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 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 他。”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句子,而它们都是我 们的圣人孔子的“传世名言” !!
孔 子 雕 孔像 子 官 服 像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 《当仁,不让与师》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 《有教无类》 7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长沮( jǔ ) 怃然( wǔ ) 杀鸡为黍( shǔ )
参考译文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二段节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也。”
【译文】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 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 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 把握孔子张杨的“义”这种价值取向。
提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寒并不 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履行道义才是真正的问 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 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
*第六课:《 有教无类》
第二课:《当仁,不让与师》
(1)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 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提示:
① 选文第11则“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 其手”讲的是弟子伯牛染病不愿见人而孔子透过 窗户亲切握着他的手。这个细节体现他对弟子的 爱。
② 选文第12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 予!天丧予!”颜渊死了孔子极度悲痛。这也体 现出他对弟子的爱。
*第六课:《有教无类》 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第七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主要内容是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 义。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父亲是个军人。 3岁:父死。母亲带他从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 26岁至27岁:出仕,任“乘田”、“委吏”。 30-37岁:开始收学生。 37-55岁:教育事业的发展。 55-68岁:周游列国,宣传主张,希望实现自己的政 治理想; 68-73岁:回鲁国,开始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