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形成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进生形成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原因

作者:赵小军

来源:《新智慧·上旬刊》2019年第03期

【摘要】后进生是学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教育者应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在摆脱自负、自卑阴影的基础上,振作起来,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后进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多关注后进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来阐述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后进生;形成;社会;家庭;学校

后进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来阐述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每个孩子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培养他们意志、情感、性格及品德的场所。父母的思想品质、文化素养、生活经历以及教育方式等对学生的素养和心理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状况和教育方法会导致孩子成为后进生。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粗暴、溺爱、袒护、放任,宽严失度等。

(一)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在农村,即使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却没有一点减少,现在,“寒门难出学士”已逐渐代替“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按说,越是贫寒的家庭,孩子更应该努力,因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实际情况是特困地区的家长想着“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对孩子百般溺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从小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田间劳动,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味地纵容孩子,让他们在应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了安逸,这样就会让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如遇到事就想依靠别人,甚至连做作业都不想动脑,能抄则抄,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一旦离开父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最终孩子必然学不到什么,反而沦为“后进生”。

(二)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甚至认为棍棒底下出英雄,稍有不对就棍棒相加。长期下去,容易使孩子形成逆反、敌对的心理,变得冷酷消沉,不思进取。

(三)父母教育观念错误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但有的父母不顾及子女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忽略了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把自己的一切梦想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并一味施压,甚至滋生了“不打不成才”的错误教育观念。

(四)父母陪伴能力有限

由于生活所迫,父母工作忙碌,孩子缺少陪伴,生活习惯较差,如不打扫卫生、不洗脸、不洗澡、性格孤僻、作息不规律、吃饭不及时等,这些就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也会造成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容易生病等。

(五)父母疏于管理

在农村,孩子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监护。由于老人体力和精力的局性等种种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贪图物质享受,没有刻苦精神,也没有学习动力。或者有的父母只管孩子的吃和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忽视孩子对学习、品行的管制,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总是不能及时发现,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成为“后进生”。

二、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的影响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各个领域。淫秽书刊、武打小说、凶杀吸毒贩毒等内容的图书报刊等非法传播,或者通过网络蔓延到是非判断能力不高、缺乏识别能力的青少年的生活中,容易使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误入歧途,心灵受到严重的侵蚀。

中专扩招后,毕业生出现择业难,社会上出现很多花了很多钱上大学然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些给正在上中学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后进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家长觉得不划算,不如出去打工,既可减轻家庭负担,又可挣得收入,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如建豪华的房子,这样造成孩子无心学习,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甚至认同“读书无用论”,从思想上完全放弃学习。

三、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在评价教学质量时往往以同级段统考检测中前几名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某学科、某班或某校的教育质量高低。这种单一、片面、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使广大教师思想教育不力,整天追求的是学生的成绩,他们认为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于是硬逼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造成学生在校的生活圈子单调、枯燥乏味,整天泡在作业当中,无娱乐时间,爱好兴趣长期被抑制,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堪负重的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等。

总之,后进生的形成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多关注后进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贵江.浅谈“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及转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2]苏贤清.浅谈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及转变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