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其人的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范文之《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2009-08-13 17:55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文献综述

学生:xxx 长江大学文学院

指导教师:xxx 长江大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道德的化身。孔子在逝世之后,后世的人们不断将其美化乃至神化。在整个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已不是一个七情皆备的人。而是一尊笼罩着神秘光环的神。我们对他崇拜有余而亲敬不足。在“打倒孔老二”的声浪中,孔丘似乎又凶神恶煞,让我们避之不及。无论学者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态度如何,但是孔子是人不是神已成共识。《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古人云:“言为心声”,那么通过孔子的言行,透过《论语》,我们够更好地认识孔子,了解他的个性,理解他的思想,真正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一、对孔子生平的研究

孔子生平,在他逝世之后,被人们不断地反复地考证。关于他生平事迹之类的人物传记,不胜枚举,最早较完整的记录孔子生平的应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自宋以来,研究孔子的队伍更为庞大,尤以清代最为壮观。今人钱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博取众长,自成一家,著《孔子传》一书,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较为可信。他在《孔子传》前言中说:“本书之写定,皆博稽成说,或则取其一是,舍其诸非,或酌采数说,会成一是。”「1」尽管学者们对目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些许疑问,但目前的考证资料对我们十分有益,为我们深入的地研究孔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对孔子思想的研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精神,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的精神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学者们正式以仁为本,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哲学宗教思想等进行研究。

1、政治思想

北宋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论语》的治国思想、孔子的治国智慧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追求仁爱,反对暴行,希望能够用仁德去感化百姓,提高百姓的素质,让四方都来臣服,实现大同世界。蔡泳华对孔子的王道思想进行研究,他认为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准则,要求统治者能推己及人,用仁的思想来办事,简言之即“孔子提倡仁政,反对残杀”。此外,他还提出孔子思想的另一方面:“礼乐教化”。[2]姚公则直接从孔子的礼乐观入手,认为孔子直接从“礼

为政本”的角度提出了德治主义的仁政,从礼乐并言的角度提出了乐的教化作用。“礼使人相互敬重,乐使人和谐流畅,与物通情。”[3]观点颇具特色。颜佳华在《孔子的治国智慧》一文中指出,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孔子认为“为政”必先“正名”,同时他提出“孔子主张德治”的观点。[4]儒家思想有所谓“内圣外王”之说,李振纲认为:“外王之道在孔子那里叫做‘德治’”。

[5]此观点较为中肯。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力推行德治,由此可见孔子的智慧。

国家的兴旺强盛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在人才的选拔上,孔子亦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学而优则仕”,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学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辅佐统治者。颜佳华认为,孔子在人才的选用上不拘一格,不求全责备,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用人观,“主张任人唯贤”,“向群众走访”。[6]此观点颇具特色。

2、哲学宗教思想

孔子不仅对为政有着精辟的见解,对现实的人生也进行了深刻的思索。中国人一向不太擅长逻辑与抽象思维,对于富有启示性的深刻道理,也多用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李泽厚认为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论理,他的所问所答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并非柏拉图式的追求,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7]见解独到精辟。曹文星认为,《论语》记言的最大特点是精辟深刻,富于哲理性,它是夫子对生活深邃的观察和透彻的认识结晶,是用丰富的阅历获得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性体认凝聚而成的,因而“语语珠玑,掷地有声”。[8]袁行霈认为,《论语》以形象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令人回味无穷。[9]此观点言简意赅。《论语》中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对人有教化功能,钱穆强调读《论语》是学习做人。李泽厚认为儒学执著的追求人生意义,对于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成为人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7]此观点较深沉。孔子的哲学宗教思想是建立在他对人生深沉思索的基础上,而其功能又是直接作用于人生。

3、教育思想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人,同时又是一个极为平易可亲的人,翻开《论语》我们可看到孔子与门人弟子间那种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道谊??。孔子把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于精力投注到教育事业上,并总结出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匡亚明称孔子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10]彭熙认为,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地积极主动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11]陈斐通过《论语》对孔子的生命化教育观进行可探讨。他认为孔子对于学生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有教无类”。

[12]

文章还指出,孔子不但不偏袒任何一个人,并且还注意到尊重生命的差异性,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此观点把教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颇具特色。李明从教师素质观去窥探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孔子

对教师的德有着明确的要求:德、才、艺必须兼备。他在文中指出:孔子作为教师,的确宣称有教无类。德就是要求老师有完美的品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做到“有教无类,关爱学生”;“谦虚宽厚,师生平等”;“严谨求实,诲人不倦”。在才??方面要求老师“好古敏求,不耻下问”;“内省慎行,温故知新”;“君子不器,由博返约”。在才??方面的需求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鼓励创新”;“褒贬结合,教学相长”。[13]此观点有较强的系统性,比较完整的反映出孔子的教育思想。王桂宏先生在细读《论语》的基础上从学习的状态、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阐释孔子的学习观,要求做到“学、思、行”相结合。[14]以学论教,以引起当代教育者的反思。观点较独特。综上我们可看出孔子不仅是一位学而不厌的学者,更是一为诲人不倦的良师。

三、对孔子言行的研究

孔子不仅是思想的巨人,亦是行动的巨人。他严格恪守“言必行,行必果”的准则,做到言谈举止事事小心谨慎。

1、为人处世

儒家学说提倡“中庸”之道。孔子把中庸当作是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在这种思想的知指导下,孔子有条不紊的行动着。

孔子乐于交友,把交友看是人生的快乐。鲁金华认为孔子的交友之道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他对孔子乐于交友的原因,结交的对象以及如何交友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交友有助于修身培德,对于结交的对象应“首先选其中的‘中行’者,其次是‘狂’者或是‘狷’者”。[15]对于如何交友也进行了概括总结,“交朋结友,诚信为先”;“忠告劝导,不可则止”;“与友共勉,互激互励”。「?」鲁的观点分明清晰,较妥当。李国榕从人际关系中考察孔子的心理卫生思想,他在文章中说:“孔子主忠信,诚实可靠,把对自我的情感推己及人”[16]这种行为十分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用现代术语审视古人心理,他的观点颇具特色。

与朋友交往,诚信为先,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孔子对于如何处理好成员内部之间的关系又有何见解呢?李国榕认为,“在家庭关系中,孔子认为应以‘孝悌’作为最根本的调节原则”。肖依新在文章《为人风范百代楷模》中对孔子的品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宗亲敬长是孔子品格中影响极为深广的一面”。[17]立论妥贴。马莉英说:“孔子重孝,但并不是对父母的错误也不谏,而是采取委婉的态度。”[18]

孔子对朋友,对家人尽心尽力。对社会更是默默地奉献自己。然而他却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可以说是在贫贱交加,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为寻找实现“仁政”的社会理想的机会,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虽屡次碰壁,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李国榕认为“孔子把实现充满仁爱精神的美好社会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不屈不挠的追求着。到了晚年,孔子意识带自己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确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