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教材解读47

 七上第一单元简介刘真福

一、单元选文情况

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

,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

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

,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是传统经典课文,历来占据初中语文教材的显要位置。它写得像

童话一样优美,又像诗一样有意境。它写于20世纪30年代,我们至今读了仍然觉得语言精美、规范。《济南的冬天》也是经典课文,展示了济南冬天富有特征的山水景物;与

《春》不同的是,它的抒情性更强,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一个热情、爽朗的作家的情怀。《雨的四季》是新课文,情感、意境和言辞俱美,适合学生接受、品赏。作者是诗人,此文写得像诗一样优美,其中的“

雨”意象化了,富有丰富的情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其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现象更加丰富,正好配合前两课修辞知识点的学习。《古代诗歌四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易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特点。二、单元教学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本册课本的总体要求

,结合单元课文的特点,我们将单元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灵气、悟

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为了达到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

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

。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

多种美质。当然,本单元是初中教学的起始单元,要求不宜过高。教学时一要注重朗读,二要注重品味语言。下面进行分解说明。

教师培训手册 语文︵七年级︶48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课文是多重要素(包括审美要素的)的载体,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观照、解读,全都依凭读者的阅读意向而定。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就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在解放前就进入课本,放置于“描写文”的单元,关注其文体的若干要素,比如时间、地点、景物的种类等等;现在将它们当作优美的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更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情状、品性,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量度,这将别是一番情味、意趣。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课标提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教学目标。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可以说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成人读者也许凭着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直觉和精深的理解,可以急速地透过语言层面而探入作品底蕴;但学生的语言经验系统尚未建立,或虽建立却未强化和完善,语言的“屏障”仍阻隔着他们,所以仍须“淹留”在推敲字词、吟味语句语段的层面。当然,这一“屏障”并不是必然和永久的,学生完全可以品味语言作为“入口”,探入课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现在这里的语言教学首要目标便是品赏语言的美,或曰美的语言。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美感。《春》的练习题对朗读的重音和停连有所提示,有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每一次朗读,老师都应该提示方法,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于重音和停连的知识短文,其中提到的朗读标记符号,可以引导学生掌握。

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朗读。根据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总结以及教学实践的观察,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朗读的习惯,这正是本单元强化朗读教学的一个便宜条件。有人说,朗读是学生培养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许有点夸大,但也说出了朗读之于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本单元的课文都应该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明言“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就有加强朗读,以朗读为进入课文、接受课文的重要途径的意思。此外,各篇课文的练习都提到了朗读的背诵的要求。这说明朗读是本单元的重要的教学目标。

第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情感,体验课文情境。课标说:“欣赏文

七年级教材解读49

 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优美的诗文,注重情感体验可以说是抓住的根本。对“情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是发挥联想和想象。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这些要求是相适应的。大量研究表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象。

所以我们强调情感、想象等,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下面也从两方面分解说明。1.发挥联想和想象。读优美的诗文

,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

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顾骧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

体验。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的体验,最重要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

。即使对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的人来说,联想、想象也是不可绕过的“

门槛”。然而在成人那里是“开始”的地方,在学生这里可能就是较高境界。成人可能在感性化的欣赏之后,进入抽象的、理性化

的思考;学生的欣赏则始终与形象相伴,不可须臾分离。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象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

(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

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

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由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

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基于这种认识,课本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新尝试。例如

,《春》的练习:“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有这样的题目:“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些题都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体现了课本编写者的良苦用心。然而,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