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复习资料(网上找到整理过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民俗的基本形态与特点

一、岭南的区域范围

岭南文化是指五岭(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帶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條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具有浓厚的包容和开放的特点。

二、三大民系及形成的原因

岭南在历史的发展和交融中,逐渐形成为三大民系。三大民系是指广东汉民族中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它们有着不同的方言和习俗。其形成有着历史的原因。

1、广府民系的形成。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它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历史上中原人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50万戍五岭;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他们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还有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属壮侗语族,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

2、客家民系的形成。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一部分是黄河流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他们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才到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客家人开始是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不与土著居民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后来与当地的土著畲族部落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

3、福佬民系的形成。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洲、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三、三大民系的特点

1、广府民系的特点: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指群体心态和性格特征,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

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

2、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

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

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福老民系的特点: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富于冒险开拓的精神,博采众长。但有急功近利,

行为短期化的弱点。潮州人喜爱喝工夫茶,听典雅富丽的潮剧。潮绣绣工精美传神,工艺品、潮州小食等表现着潮州人精巧的手工。

四、岭南民俗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由于岭南人形成的原因,其风俗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岭南主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基本上是承袭中原而来,活动内容也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古越族先民特别的禀赋,对中原同化无形的抗拒,加上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岭南民俗仍然保留了它的许多特异现象,如广州的花市、阳江人年初一“行大运”;广州人

初二“吃无情鸡”、黎族的“三月三”等,所以,岭南民俗又有其独特的特色,主要表现在: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

(1)与中原文化的撞击:岭南民俗中既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古族的特别禀赋。(2)与外国文化的撞击:岭南地处南疆,历史上比中原开发迟,又有漫长的海岸线,最先接受海外民俗的影响,各种风俗中略带点洋味。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这是由岭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决定的。中原移民多是逃难而来,他们对故土不多依恋,有的很快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有的围屋聚居,构成新的民系,加上水上生活的特殊要求,使广东地方的人群结构异于他乡,除汉族三大民系之外,还有水上居民和七个少数民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人们轻快活泼的性格;富于开拓、冒险的岭南先民,创造了许多浪漫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业绩。

3、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关于六祖

1、六祖的诞生

禅宗六祖俗姓卢,名惠能,是新兴县夏卢村人,他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县)父亲叫做卢行蹈,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六二O年)被贬至新州(现新兴县),与新兴县郎村李氏女结婚,落籍在新州夏卢村。他母亲李氏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子时生下惠能,相传当时满天白亮,房里芬芳异常,天刚亮有两位外地和尚上门,对惠能的父亲卢行蹈说:‘听说你家昨晚生了个孩子,我们是专门来给他起名字的,你就叫他‘惠能’吧”.行蹈问和尚:‘为什么叫他做惠能呢”?和尚回答说:‘惠,就是能以法术献给群众的;能,就是他能做佛事”。说完之后,两位和尚就走,不知到那里去了。据传说,惠能婴孩时,他是不饮母亲乳汁的,他母亲常梦见天神末给他喂甘露。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摹地观在新兴国恩寺右侧,是惠能六岁时所葬埋;唐中宗神龙三年御赐墓额),由母亲李氏抚养,家庭生活极为艰难困苦。稍大一点,他就跟母亲上龙山搭寮房居住,斩柴割草,挑柴草出筠城市场卖了,奉养母亲。

2、学法经过

六祖惠能大师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西元638),三岁失怙,自小与慈母相依为命。贫困的生活,不但让他没有机会读书,而且还得天天上山砍柴,以卖柴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强温饱母子俩人。

日子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淡宁静中循环,直到那天,他返家途中,听到旅客安道诚诵念《金刚经》,并在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后,萌发强烈的求法心愿,而踏上与佛结缘的日子。于是,他辞别慈母,翻越大禹岭,到中原五祖弘忍和尚住持的「东禅寺」向弘忍和尚求法。

惠能大师与五祖弘忍和尚在东禅寺大殿上的第一次对谈,即展现异于凡人的大智慧。

当弘忍和尚问他:「岭南人不都是未经教化的野蛮人吗?你难道也懂得什么是佛法?」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人,因为居住的地方不同,而有南方人、北方人之分;但佛法应是无所不在的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并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贫、富、贵、贱,及居所的不同而有不同。弟子认为,我虽长得瘦小、不体面,不过,我心中的佛性,与和尚您应当没有什么差别。」

当弘忍和尚随口命令他:「你就与其他弟子一起在寺院里打杂吧!」时,他坦然地回答:「弟子自觉心性清明,没有任何杂念,因此不明白师父您究竟要弟子打什么杂?」惠能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