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移民与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移民与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

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岭南主要指今广东与江西、湖南、广西交界的南岭山脉(越城岭、荫渚岭、都宠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南粤地区。

先秦时期古越族人生活在岭南地区,北方五岭阻隔了南越与中原区地的联系,古南越人形成了自己的原始文化。经过10多万年的进化,南越地区一步一步从蒙昧、野蛮向文明社会迈进。到西周时期,南越作为一个族体已基本形成。

古代文献中所见的“仓吾”、“南蛮”、“南瓯”、“越骆”、“南海”等,主要指今天两广境内的古越人。南越族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商周以来,南越族便与中原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当时除东南面的通道外,粤北、粤西著名的“湘桂走廊”自古以来就是陆路和水路的南北通道。

《羊城古钞》载“周时,南海有五仙人,衣五色衣,骑五色羊,来集楚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间永无饥荒。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这便是传说中公元前862年(周夷王八年)楚国兴盛起来,楚君(熊渠)派人至广州附近设置“楚亭”,治理和开发岭南。

后人为了纪念仙人和羊,便盖了一座五仙观(今广州市惠福西路),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以后又在越秀公园建立了一座“五羊石雕像”,这座雕像便成为广州城市的象征,后来又在越秀公园南边山腰建了一座“古之楚亭”牌亭以示纪念。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人民南迁,对岭南三大民系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则发生在秦统一岭南之后、西晋时期、两宋时期三个阶段。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今广东省跨三郡十六县,大部分地区属于秦政治统治范围,南海郡首府设在番禺(今广州市),于是番禺便成为岭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南越族人结束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局面,岭南地区正式归入中央集权政府的版图。

战争结束,秦军就地留戍落籍,与越人杂居。而伴随秦军到达岭南的,除大批掌握各种技能的“亡人”、“罪人”、“贾人”以外,秦始皇甚至应龙川县令赵佗请求,另外征集一万五千名未婚女子南下“以为士卒衣补”,“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和婚姻问题”。从此中原汉族人民一批又一批南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原人南迁。秦军进入岭南后,其主要集中在番禺(今广州)为中心的粤中一带,所以中原人与南越人的融合,最先也是在番禺(今广州)一带开始。

这些移民深受中原先进文化熏陶,素质较高,他们带来了铁制农具和牛耕、制作砖瓦等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揭开了岭南民族文化发展新篇章。由于古代番禺(今广州)早期移民比较集中的这种历史地位,近代学者便把今天的广州

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及粤西、湛江等地的以广州话为标准音这一体系的居民称之为“广府民系”。

潮汕地区在先秦时期原属闽越,与福建南部山水相连,民情民俗相通,语言也相差无几。潮汕地区开发较迟,在西晋以前,这里居民是闽越族人。此时,北方魏晋以来内迁的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或汉族地方势力先后建立十六个国家,386年鲜卑族建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持续近三百年的移民高潮余波一次又一次在岭南荡漾,从多方面改变着南越文化结构和面貌,也是岭南本土文化向汉文化认同、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汉文化在岭南传播的一次转机。自两晋移民高潮以后,中原和福建南部地区的汉人不断移入今天的潮汕地区,从而形成与闽南方言属同一语系、以潮洲方言为主要标志的“潮汕民系”。俗称为“福佬民系”。另一部分从福建南部通过海路西迁至粤西沿海州县、海南岛,形成海南方言。

以梅县方言为主要标志的“客家民系”先民也是自两晋以来的中原人。从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再渡南迁至闽、粤、赣连接处的山区。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末年,元军金戈铁马席卷中原大地,并挥师南进,直逼岭南大地,到1279年2月,元军控制两广,南宋皇室少帝及母、将士数万人在今新会崖门怀抱玉玺而投海殉国,从此,宋室灭亡,元朝统一。

由于两宋时期中原、江南一片战火,移民也由北而南继续南迁,但岭南所有的平原沃土早已被土著居民和两晋时直接迁入的移民所拥有,他们唯有寻找无人居住的荒山辟地,再次开发,以图生存。

这一阶段移民人数多、规模大、时间长、分布广、素质高,对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较为明显。这些移民除逃避战乱者,还包括经商、从征、戍守、逃荒、贬谪等,他们定居的地区大多数是崇山峻岭的谷地,人烟稀少,且处在封建割据小王朝的包围之中,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少与岭南土著居民接触,在较长时间内以家族为核心集体生活,保持着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保留着从语言到生活习俗方面的中原文化特色。

由于宋代户籍是以土地占有关系来划分,外来人户绝大部分是没有土地,于是政府户籍列之为“客籍”,加之岭南土著居民在心理上也自然视外来移民为“客户”,于是逐渐形成以梅州为中心、梅县方言为主要标志的“客家民系”。

岭南三大民系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两宋时期基本形成。它记载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演变、军事斗争、移民、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历史。直至今日,以三大民系为主体的岭南民俗文化仍然奉行“拿来主义”,具有对外来先进文化(包括西方国家)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同时继续保持和发扬本土民俗文化的显著特点。

与此同时,历朝移民的涌入,对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丰富了岭南民俗文化的内容,促进了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在中国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多姿多彩的岭南民俗文化。

(四川省平昌县职业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