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Lev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
帕珠沙星 吉米沙星 加雷沙星 西他沙星
Moxifloxacin 莫西沙星
1964
1970s
1984 1985 1986
1992 1993 1994
1997 1999
2000s
吡哌酸
第第
氧氟沙星
一二


第三代
司帕沙星 替马沙星
曲伐沙星 格帕沙星
加替沙星 克林沙星
喹诺酮类抗菌药
崔敏
2013-4-25
内容介绍
1 喹诺酮类抗菌药概述 2 喹诺酮类抗菌药共性 3 我院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4 我国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管理 5 不合理处方举例
喹诺酮市场
2009年国内抗感染药市场
2009国内22个城市样本医 院抗感染类药品以24.3%的份 额居各类药品销售的第一位。
第四代
退市
四代喹诺酮药物比较
第一代
药动学 特点
血药浓度低 组织浓度低
第二代
血药浓度低 尿药浓度高
抗菌谱
大多数G-菌
大多数G-菌、 部分G+菌、铜绿
抗菌 强度 +
++
临床应用 现状
泌尿道 感染
已淘汰
肠道感染 尿路感染
较少 应用
第三代
血药浓度高 组织分布广 半衰期长
G-、G+、铜绿、 衣原体、支原体、军
广
呼吸系统感染
左氧、氧氟、环丙-TB 左氧、莫西-非典型病原体
其它感染
骨骼系统感染、皮肤 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
耐药性
天然耐药率极低,但后天耐药发展迅速 本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 与其他类抗菌药无交叉耐药 常见耐药菌:大肠、金葡、铜绿、肠球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监测
时间
医院数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其中,喹诺酮类销售金额 为16.08亿元,是居头孢菌素 和青霉素之后的第三大类抗感 染药物,占9.15%的份额。
2009年美国抗感染药市场
17% 5%
6% 12%
15%
头孢菌素类
45%
青霉素类
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其它
2010年喹诺酮类药超过目前销路最好的头孢菌素类,成为 抗菌药物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类药物,占世界抗感染药物 市场的18.5%,平均年增长率7%。
2002-2003年
-
59.6%
51.5%
39.6%
2004-2005年 20家
64.9%
56.7%
55.7%
2006-2007年 84家
71.3% *
67.2% *
-
* 个别省市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80%,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接近80%
2013年第一季度 我院分离率前三位G+菌和G-菌对FQs耐药率
定义
本院
喹诺酮类(quinolones)抗菌药是指人工
合成的含4-喹诺酮(或称吡酮酸)母核的一类
外院
药物。
发病
“沙星2h”后
特点
繁殖期杀菌剂
抗菌谱广 抗菌力强
口服吸收好 组织浓度高
与其它抗菌药 无交叉耐药性
不良反应少
稳定性好 剂型多样
发展史
萘啶酸
Norfloxacin 诺氟沙星
第一个氟喹 诺酮类药物
R5 O
F
5
4
6
3
金属离子鳌和作用
COOH
与GABA的结合 与茶碱相互作用
R7
X8
1
N
R2
R1
光毒性:F>Cl>N>H>OMe (司帕、洛美光敏反应)
与茶碱相互作用、遗传毒性
抗菌作用
浓度依赖性
加 抗菌作用取分决于峰浓 度,随药物浓度增加 ,抗菌作用增强
CAmUaCx//MMIICC>≥ 1102减分5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4-30%),分布广、组织浓度高
代谢
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氧化
排泄
大多数药物主要经肾脏排出,肾功能减退时需调整剂量
半衰期 多数半衰期较长(5-7h,甚至10+h) ,可qd给药
临床应用
泌尿生殖道感染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 胞菌感染-环丙沙星
消化系统感染
包括成人患者 伤寒沙门菌的治疗
1992 溶血性贫血、肝肾损害、低血糖
司帕沙星 格帕沙星 曲伐沙星 克林沙星 加替沙星
1993 1997 1997 1999 1999
1995 1999 1999 1999 2006
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IV
拓扑异构酶IV负责将子代的DNA解环,G+菌
其它
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合成, 诱导菌体 DNA 错误复制,抗菌后效应(PAE)
作用机制
左氧氟沙星
拓扑异构酶 IV (parC, parE)
拓扑异构酶 II (gyrA, gyrB)
体内过程
吸收
口服吸收良好, Fe2+ 、Ca2+ 、Mg2+影响吸收
wenku.baidu.com药物
金黄色 粪肠 葡萄球菌 球菌
屎肠
铜绿
大肠 鲍曼不
球菌 假单胞菌 埃希菌 动杆菌
环丙沙星
31.7% 63.7% 86.3%
左氧氟沙星 65.4% 40% 70.8%
耐药机制
靶位改变
主要靶位的点突变可使MIC上升,但达不到耐药。 主要靶位多个突变或主次靶位同时突变,耐药上升。
外膜通透性 降低
主动泵出系统的激活或外膜孔蛋白的表达改变。
广谱杀菌药
对多数G-菌有强效。 某些品种对G+菌、厌
氧菌、结核杆菌、军 团菌、衣原体、支原 体也有较强作用。
G+菌:莫西>加替>左氧>环丙 厌氧菌:莫西=加替>左氧>环丙
AUC/MIC与疗效的关系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合成
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II(DNA回旋酶)
DNA回旋酶使DNA保持高度卷紧状态,G-菌
抗菌药浓度在病原菌的MSW (MPC与MIC间的浓度差,即耐药突变 选择窗)之内时,耐药突变株会被选择性富集扩增。 治疗肺链时,耐药突变株选择性增殖的风险:左氧>加替>莫西
用法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多数半衰期较长 抗菌后效应明显 高剂量不易耐药
多数 qd给药
不良反应
药物 上市时间 退市时间
退市原因
替马沙星 1992
质粒介导
此机制单独存在时只会使细菌产生低水平耐药。 同时存在其他耐药机制时,可增强细菌耐药水平。
防耐药突变浓度理论
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是指 抑制第一步或下一步耐药突变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当药物浓度高于MPC时,病原菌必须同时发生2次或更多次耐药突 变才能生长,MPC是严格限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抗菌药浓度阈值。
团菌、分枝杆菌
++ +
第四代
吸收快 G-、G+、铜绿、衣原
组织分布广 体、支原体、军团菌、
半衰期长
分枝杆菌、厌氧菌
++ ++
广泛 广泛
广泛 应用
广泛 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 共性
构效关系
基本结构:4-喹诺酮(或称吡酮酸)母核
R5
F
65
R7
X8
O
COOH
43
1
N
R2
R1
各取代基与毒性的关系
光毒性和遗传毒性:CH3>H>NH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