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修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08级

学号 200824021127 学生姓名区航宇

指导教师韩月香

完成时间 2011年 6 月

肇庆学院教务处制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

区航宇指导教师:韩月香

【摘要】民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创立的描述亚文化群体的概念。人们习惯于把广东汉族居民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本文对三大民系的概念逐一作出界定,并指出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从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了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系广府客家潮汕

广东,背靠巍峨南岭,南临浩瀚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横亘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在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整合、融合、创新、升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广东独特的文化体系塑造的其独特文化个性,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也不少,例如《说是说非广东人》(叶曙明、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王国梁、团结出版社)、《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雷铎、广东经济出版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广东岭南文化或广东人的民性。不过人们所谈论或理解的“广东人”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而且人们一般观念上的广东文化标签—粤语、粤剧、茶楼文化、年宵花市等等,其实也是意指广府文化。熟知广东的人都知道,广东人又分为三支,在粤东还分布着与“正宗广东人”的广府人泾渭分明客家人和潮汕人。

广府、客家、潮汕就是所谓的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民系文化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民系文化。全国八大民系,广东独占其三,分别是广府、客家和潮汕(闽南民系的分支)三大民系。这些民系与中原和岭南土著有着浓厚的族缘、血缘和文化渊源。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岭南民俗文化,即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也塑造了独特的居民个性:广府人以重商、开拓的商业文化著称;客家人以耕山、刻苦、重教的山地文化闻名遐迩;潮汕人则以亲海、冒险的海洋文化为人熟知。时至今日,三大民系仍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各自的优势促进岭南文化的继续向前发展。

一、何谓民系

民系作为一个本土概念,并不为一般人所知晓,那么“民系”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民系,又称“次民族”或者“亚民族”,是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和民族认同相似。民系的认同一般有三个标准:语言、文化、地域。[1]

民系一词在用于汉族时,基本上只运用于广东、福建等省内各族群语言、文化、风俗等差异较大的地区。此外,就中文环境而言,只有中国大陆的学者比较喜欢使用“民系”(sub-nation)的概念,而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更多的是使用“族群”(group)的概念。

20世纪以前,关于汉族的差异性研究非常的少。到了30年代,作为客家研究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意识到,汉族等庞大的民族会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变迁,逐渐分化,形成微有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为了描述这些亚文化群体,罗香林创立了“民系”这个词,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其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罗使用“民系”这一词主要是为了研究客家人的来源和属性的。

二、广府、潮汕、客家的民系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一)广府民系

广府民系,又称粤海民系,旧称番禺旧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明清两代广州府辖境内文化共同性最明显的那部分主体居民,他们以粤语广府片为母语,以珠玑巷为民系认同。广义的广府民系则包括全广东甚至所有地区的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不过,对是否应该将所有的粤语族群都定义为广府民系,学术上仍有一定的争议。

广府民系的界定与“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概念有密切关系。三国吴大帝黄武5年(226年),析交州为交州和广州2州,广州由此得名。明代以前,广州作为州或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其辖境变化盈缩不一,但范围都是比较大的,隋代的广州(南海郡)辖境就包括粤中、粤北以及粤西部分地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广州府,对于广府文化有划时代意义。明代的广州府由元代广州路、桂阳州、连州合成,辖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今深圳)、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13县以及连州及连州所领的阳山、连山二县。清承明制仍设广州府,但析出连州及属县,并新设花县(今花都区)一县。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是以元之广州路为基本范围,只是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在这一地域内明代新辟四县,清代新辟一县,因此,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就

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级行政区划之中,这对其民风民俗的融合是有很大影响的,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臻于成熟正是在这一时期。所谓的广府民系指的大体是这一地域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2]广东包含的汉族三大民系文化,数十年来人们对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致使有“潮学”、“客家学”之说。而对广府民系的研究却只在分散的、表象的层面上,这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之不确定则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对“广府”界定一个比较严谨的、明确的概念,圈定一定的研究范围,是系统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课题。

(二)潮汕民系

潮汕民系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潮汕民系指历史上潮州府所属各县以潮州话为母语的闽南系居民,主要分布在现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包括境内为数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于通婚等各种因素已经闽南化,如潮阳谷晓镇、两英镇,惠来县前詹镇等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闽南化,这就是所谓“潮州人,客家祖的现象”。

广义的潮汕民系就包括海陆丰地区及潮汕核心区(潮州、汕头、揭阳)周边说潮州话有潮汕认同感的人,如梅州的丰顺、惠州的惠东。不过由于海陆丰一带长期远离潮汕大本营,大部分地区历史建置长期属惠州府管辖,又是广州通粤东传统商路的必经之地,颇受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影响,难免会对潮汕的认同感不足。

潮汕民系,也称潮州民系,与广府民系的定义一样,潮汕民系的界定也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分循州置潮州,因地临南海取“海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1858年6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增开潮州府等十处为通商口岸。选定澄海县沙汕头(后改名汕头,并取代条约口岸部分“潮州”一词)一带,那时汕头并不为人所熟知,其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头一带引潮汕三江出海口,北通海峡,身靠南海,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已取代当时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为潮州府属的中心港口。当时的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其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潮汕”一词开始传播。民国成立后,广东都督府下设潮梅镇守使,其中心驻汕头,汕头粤东中心城市概貌初现雏形。1921年,汕头建市,设立省直属市政厅,汕头成为粤东继潮州府城后的又一耀点。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潮”、“汕”共荣,人们便习惯于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话之类的说法。不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