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伯牙绝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
学科:小学语文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鉴赏水平高超,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于是把琴摔碎,立志终身不再弹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是今年来的插班生,学生语文水平良莠不齐,作为六年级学生,这是他们第二次接触古文,虽说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但他们已有一些文言文、白话文的阅读基础。
而且从文字上看,本文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设计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美读引进课堂,“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理解“知音文化”的丰富和玄妙。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伯牙子期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背诵。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理解“知音”,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古琴曲《忆故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候课时间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谈话: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曲子好听吗?知道是什么曲子吗?预设生:《高山流水》
3、师:是啊!一曲《高山流水》,品味独特的宁静和婉约,真美!这一曲千载称颂的知音赞歌传之千古,然而水已去,人亦去,弦断有谁听?乐曲传颂的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故事!(板书:伯牙绝弦)
4、齐读课题,正音:弦读(xián)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他们是怎样相识的呢?(预设生:讲述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
5、生再读课题释题。
谈话:为什么誉为“琴仙”的伯牙要断绝琴弦不再弹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6、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我能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背诵。
(2)、我能读懂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我能读好课文:理解“知音”,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
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
二、读通课文,体会韵味。
1、检查预习:指名生读课文,检查音是否读准,能否读通顺。
生互评。
2、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哉、兮两字加点)
师:孩子们,加点字念什么?什么意思?该怎么读呢?(生交流)
师:对,哉、兮延长语气来读,这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试一试。
3、指名学生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
师评价。
4、师范读,生划出节奏,指名读,齐读。
(节奏的朗读要声断气相连)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学生朗读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语气词的朗读方法,文言文停顿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文的理解和朗读打好基础)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课件出示自主学习一:(课件出示)
(1)、可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说出文章意思。
(学会变通)(2)、和同桌交流。
2、生自主学习后与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逐句理解,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
“志”“念”都有想的意思。
4、指名学生说出整篇文章的意思。
(掌声鼓励)
师:理解了文本的意思,相信同学们能读得更好!
5、古今对译读。
(课件出示)
师: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妙啊!水流奔腾不息的样子像江河!”生: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心里所想到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借助注释,运用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同桌交流,由字词的理解再到句子的理解,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懂得变通。
)
四、读好课文,品悟知音。
师谈话: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份情意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千年
之前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皎洁,汉阳江水波光粼粼,江边琴声悠悠,伯牙和子期一个弹,一个听。
1、批注阅读二:(课件出示)
(1)请用“”画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思考:伯牙的琴声中还会有什么呢?
2、生阅读作批注。
(师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3、生交流。
(课件出示)小组读。
小组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小组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小组3: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小组4:“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师生接读。
(配乐《高山流水》)
师: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不由得赞叹道——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峨峨泰山,乃五岳之首,古人崇拜泰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孩子们读出那种气势来!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陶醉其中,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这就是中华母亲河的气度--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补白想像读,伯牙琴声中还有什么(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
(预设:皑皑白雪萋萋芳草依依杨柳淙淙流水……)
师:无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这真是(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如此理解伯牙心意的朋友,可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
就是知音啊!(板书:知音)
师: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6、读写联动(课件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优胜者加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入情入境的美读,以读代讲,使学生充分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纯真友情,深化学生对“知音”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师: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见,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再次来到汉阳江边,他见到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坟墓!(音乐起:《忆故人》)
1、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师生接读:
师:昔日心心相印的知音,如今只剩形单影只的一人,伯牙悲从中来,请你读这句话。
(指名读)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一死,伯牙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让人如何忍受啊!(指名读)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这是向世人宣告,知音不在,我心也死,琴断情也断啊!一起读这句话。
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拓展延伸。
师: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
短短的一个故事,却带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与悲伤。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来追悼钟子期,让我们一起来吟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4、教师结语: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千古佳话!《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
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那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一起来将这个故事传诵!(师生齐诵全文)
5、当堂检测:背诵课文。
(优胜者加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接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再通过课外拓展深悟绝弦,升华情感。
通过背诵课文,当堂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
【作业设计】: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2、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