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当时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阅读题及答案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3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2分)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

(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3分)
3.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写出禅智寺的静寂的特点。

角度及分析:
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阔,闹中见静。

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②从视觉角度写静。

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

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

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静。

(写出特点1分,写出一个角度2分,写出两个角度5分)
4.这首诗的二、三联很讲究炼字,请选取其中的“满”和“生”,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盛而来人之稀;“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

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5.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
人怎样的心境。

答: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6、诗的前两联创设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凄清或幽冷。

①“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

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凄清。

②青苔长满台阶,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以此烘托出禅智寺的凄清幽静。

7、解说尾联的内容,并说说本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谁想得到,竹林路西,就是歌吹沸天的繁华的扬州?而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寂寞度日。

本联既表达了对弟弟眼病的担忧,又表达了对自己前程的黯然神伤和孤寂凄凉的心境。

赏析
开成二年(837),35岁的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31岁的弟弟杜顗(yǐ)【字胜之】患眼病(可能是白内障)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始建于汉明帝(刘庄)时(公元58年前后)】。

就找了一位叫石生的眼医,请了一百天的假,和石生一起从洛阳赶去扬州给弟弟治病,病没治好,但假期已满。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也就是说,官员最多只能请一百天的事假,否则就算自动离职。

也许生病的弟弟确实需要他全力照顾,也许是禅智寺幽静的环境触动了他早已厌倦监察御史职务的情怀,他毅然放弃官位留了下来,并写了这首融情于景、景幽情遥的五律。

诗人首联以声写静,反衬禅智寺的冷寂:“蝉噪”,蝉鸣;“飘萧”,风声萧瑟;“秋”,点明时间,突出秋意。

雨住风清,秋蝉嘶鸣;松桂飘摇,秋意横生。

偌大的禅智寺,单调的秋蝉声如噪,微弱的秋风声可闻,足见环境寂静。

以声衬静,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秋风秋雨给人凄冷之感,松桂瑟瑟,给人枯寂之感。

禅智寺氛围的冷寂令人“闻声”而凉意暗生。

颔联以形显静,渲染禅智寺的孤清:“阶砌”,台阶、石路;“迟留”,久留不去。

“满”说明路阶青苔密布,表明人迹罕至;小鸟徘徊不去,暗示周围寂寥无人。

诗人信手拈来的两个形象,给人满目荒凉、空寂孤单之感。

宛如一幅清雅的水墨小品,意境清幽而苍凉。

颈联以色写幽,突出禅智寺的凄迷:“暮霭”,黄昏时的雾气;“深树”,茂盛的树木。

暮霭渐浓,丛林深郁,幽暗的色调使人感觉压抑;夕阳西下,斜晖一抹,明亮的光彩又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生”与“下”两字,给景色增加了动感,又好似一幅明暗交织的油画,意境静穆而岑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感,随景而出。

尾联以乐衬哀,表现诗人的孤凄落寞:“竹西路”,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一段路,这里代指扬州;“歌吹”,歌声和乐声。

夜幕降临,晚风送来喧闹的歌乐声,身外不远处,就是“十里春风”、市井繁华的扬州啊!想当年,自己曾在这里放浪形骸、意气诗酒、“赢得青楼薄幸名”。

可如今,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独坐凄凉。

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呢?以歌乐之乐反衬孤凄之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的落寞伤感油然而生。

华年渐逝的感慨、仕途失意的郁愤、国势江河日下的忧戚……齐上心头矣!
全诗题写禅智寺的“幽静空寂”,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动静相衬、明暗交织;以声反衬开篇,又以声对比作结,结构精严,手法高妙;融情于景,处处景语皆情语。

在诗人精心而无迹地营造出的百年古寺特有的幽凄静寂的氛围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小杜”。

大唐王朝无可奈何地进入了晚年,即使是才华横溢、风流不羁、豪爽清丽的杜牧——也无可避免地“与时俱进”,堕入了人生枯寂的冬……
遗憾的是,手足情深的杜牧做出的这次牺牲,并没能挽回弟弟的视力,此后他虽又多次陪其辗转求医,但杜顗最终还是不治,卒于大中五年(851)。

大约一年之后(852),杜牧也病逝于长安家中,享年50岁。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