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题乌江亭》赏析与练习
《题乌江亭》课文解读
《题乌江亭》课文解读《题乌江亭》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诗作,诗中描绘了乌江畔的亭子景观,并抒发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之情。
下面我将从意境、艺术手法和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
一、意境描绘苏轼以简练而凝练的词句,将乌江亭的美景娓娓道来。
他用“清音临极滴”,“翠柏袅枝端”等生动的描写,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观展现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亭子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描写,苏轼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感觉。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充满柔情的意味,例如“孤舟恋翠微,寂寂竹林中”这样的句子,将人们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共鸣之感。
二、艺术手法运用苏轼在《题乌江亭》中灵活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在描写亭子时采用了拟人手法,将亭子拟人为“竹扉时掩昼,碑影暗随风”。
这不仅赋予了亭子生命,也使整个景象更具诗意。
此外,苏轼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在描绘乌江水声的同时,突出了亭子所处的宁静,给人一种静谧与动感并存的印象。
三、背景知识解读了解《题乌江亭》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作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是苏轼在赴陝西任官途中重游巴陵时所作,乌江亭是在乌江畔的一座小亭子。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乌江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之情。
总结起来,苏轼的《题乌江亭》以简约而凝练的词句,描绘了乌江亭及其周围美丽的山水景观,通过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感染力十足。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这篇课文不仅让人领略到了苏轼的才华,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导语】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散⽂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
杜牧⼈称“⼩杜”,以别于杜甫,"⼤杜“。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牧《题乌江亭》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译⽂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
西楚霸王啊,江东⼦弟⼈才济济,若能重整旗⿎卷⼟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刎之处。
《史记·项⽻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
愿⼤王急渡。
今独⾂有船,汉军⾄,⽆以渡。
’项王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千⼈渡江⽽西,今⽆⼀⼈还,纵江东⽗兄怜⽽王我,我何⾯⽬见之?纵彼不⾔,籍独不愧于⼼乎?’······乃⾃刎⽽死。
” 兵家:⼀作“由来”。
事不期:⼀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度。
江东:⾃汉⾄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
才,⼀作“豪”。
卷⼟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诗作⾸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汉”呢?“男⼦汉”三字,令⼈联想到⾃诩为⼒超过⼭河,⽓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山行杜牧_山行古诗《山行》作者: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杜牧在乌江亭的题诗。
“乌江”,今称乌江浦,在安徽和县东北。
乌江亭就在江边。
前面二句,诗人指出胜败是兵家常事,谁也不能预定;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够包容羞愧、忍受耻辱。
对项羽在乌江自杀,不继续和刘邦争天下,深表遗憾。
刘邦为了以屈求伸,就曾口口声声称臣,在鸿门宴上委屈求全;在灵璧东面睢水边上,被项羽杀得一败涂地;在荥阳之围中,狼狈逃命,差一点被活捉。
但他能“包羞忍耻”,结果转弱为强,成为胜利者。
项羽则刚刚相反,他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反秦,秦亡后又与刘邦逐鹿中原,所向披靡,后来在垓下被围,已突围到乌江边上,却宁可自刎,不肯渡江,最后成为失败者。
后面二句,诗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听乌江亭长劝说,渡江到江东,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江东子弟多人才俊杰,重整旗鼓,结集兵力,有朝一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
项羽曾苦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似乎成败是天定的。
杜牧不相信自欺欺人的天意,认为成败是人为的。
项羽拒绝渡江,自取灭亡,等于帮了刘邦的大忙。
本诗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能从新的角度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体现独创精神。
杜樊川《题乌江项羽庙诗》云……,后王荆公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荆公反樊川之意,似为正论,然终不若樊川之死中求活。
谢叠山谓柳子厚书《箕子庙碑阴》意亦类此。
(〔明〕都穆《南濠诗话》)。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注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题乌江亭》 文章解析
《题乌江亭》文章解析
《题乌江亭》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一篇诗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文字解析:
《题乌江亭》是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乌江亭的景色和表达诗人的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诗人以具体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乌江亭的美景。
诗句中的“银河浸着万顷”、“雪岗凌空近白云”等的描绘形象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乌江亭,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美丽和宁静。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敏感与热爱。
其次,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诗句中的“我满心欲问如何是两岸”、“曾被佳人笑黄巢,不解古人心共乱”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诗人引用了历史人物黄巢的名字,以表达他对于历史沧桑和人世变迁的关注。
通过诗人的思考和感悟,读者在赏诗的同时也得到了对于人生的启发和思考。
最后,在写作风格上,诗人运用了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美感和诗意。
诗句中的“银河浸着万顷”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银河与江水相连,表达了江水的广阔和辽阔之美。
诗句中的“雪岗凌空近白云”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雪岗拟人化,表达了大自然中的生命力和活力。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诗人创造出了一个意境唯美、充满生命力的乌江亭。
总体而言,《题乌江亭》通过描绘乌江亭的景色和表达诗人的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以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
为表现工具,创造出了一个美丽而深邃的诗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哲理,进一步思考和感悟自己的人生境界。
阅读与赏析题乌江亭
阅读与赏析题乌江亭
乌江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它位于江省宜兴市城南,现代建筑中弥漫着浓郁的古典气息,为宜兴市的著名古迹。
由于乌江就在附近,这座古刹是在宋代所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
乌江亭是由南宋宁宗朱棣受托建筑,整个建筑结构分为三部分:“天桥”、“芙蓉池”和“乌江亭”。
其中“天桥”是拱桥,它可以让游人从桥上看到乌江的景色;“芙蓉池”是一个深入池中的小桥,也可以让游人享受池中清幽的景色;而“乌江亭”则是一座典雅的古亭,两侧有石墙,内部陈设有木雕和陶瓷,还有著名的乌江亭联和《天桥启智》。
乌江亭有著自己独特的文化,它记录了宋代的文明,其中就包括了宋代的文学、建筑、社会以及宋代的哲学思想。
由于乌江亭有着传统的宋代文明,更强调着文明的历史传承,特别是石刻的文字,以及一系列的宋代文化的艺术品。
除了记录宋代文明之外,乌江亭还有着大量的书画、音乐、节日等文化文物,至今仍在完整地保留着,这些文物都是宋代文明的标志,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乌江亭也吸引了许多游客。
游客可以在景区内玩乐,体验书画、音乐、节日文物等,了解宋代文明的历史,也可以欣赏乌江亭联和《天桥启智》。
此外,它还有大量的石雕、木雕等文物,它们也可以让游客更深入的了解宋代的文明。
以上就是乌江亭的整体介绍,在宋代具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文
明,乌江亭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保留着宋代的文明传承,也让历史的景象由此得以保存。
它吸引了众多游客,让他们体验到宋代文明的景象,游客可以在乌江亭里欣赏到许多宋代文化的艺术品,从中领略到宋代文明的神韵。
乌江亭由此成为中国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让它更加具有文化价值。
《题乌江亭》 文章解读
《题乌江亭》文章解读题目:《题乌江亭》文章解读《题乌江亭》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诗。
该诗描绘了乌江边一座亭子,以及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对《题乌江亭》进行解读,探讨其意象表达和艺术特色。
首先,杨慎在《题乌江亭》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描绘亭子以及周围的景物。
诗中第一句“乌江潺湲浪打寒,亭子空漂盖雪白”以江水的声音和亭子的形象作为引子,展现了江水的奔流和亭子的孤寂。
接着,诗中通过描绘亭子的周围景色,如“碧玉交颦石梁催,黄金井流白石栽”等,将自然景色和亭子融为一体,增强了整体的意象效果。
其次,本诗在艺术特色方面突出了杨慎的独特创作风格。
杨慎擅长运用夸张手法和比喻手法,使诗中景物显得生动有力。
例如,“乌江潺湲浪打寒,亭子空漂盖雪白”中的“漂盖雪白”形象描绘了亭子空旷寒冷的氛围。
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些大胆的比喻,如“碧玉交颦石梁催,黄金井流白石栽”,将自然景物与珍贵物品进行了巧妙的类比,使诗意更具深度。
此外,杨慎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转折的手法,以凸显乌江亭的独特之处。
诗中“亭船浮翠二三岸,江月添金十二桥”形容了乌江亭旁边的美景,而后半部分的诗句“长安一片歌舞地,最称乌江天下苍”则突然把视线转移到远离亭子的长安城,加强了乌江亭的独特感。
这种对比和转折的手法使整首诗更具张力和独特性。
最后,本诗还通过描写亭子和周围景色传达了一种思想情感。
亭子空旷而寒冷的形象以及江水的奔流,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迷茫。
而用宝贵物品来描绘自然景物,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珍视与喜爱。
这种思想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具有情感共鸣和思想性。
综上所述,《题乌江亭》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独特的艺术特色、对比和转折的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的传达,展现了作者对乌江亭和周围景物的独特感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明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该诗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杨慎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叠题乌江亭宋代: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标签古诗三百首、咏史译文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注释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
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
《题乌江亭》课文解析
《题乌江亭》课文解析《题乌江亭》是元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乌江边的亭子上观赏自然景致时的所感所想。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解析,深入分析其主旨、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
首先,本诗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通过观赏乌江之美,杨万里沉浸在自然之中,感叹自然景物的壮丽和变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同时,杨万里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其次,本诗的意境主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联想达到。
在诗中,杨万里以一种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乌江流水的流动、草木的繁茂和倒影的美丽。
这些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乌江亭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另外,该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例如,诗中出现了许多意象的运用,如“烟波江上使人愁”,“零落成泥碾作尘”,这些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意象感知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况的对比,使诗歌更具深度和思考。
例如,诗中提到“人生如逆旅”,将人生比喻为逆行的旅途,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最后,通过对《题乌江亭》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诗歌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意境,并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这首诗作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以上是对《题乌江亭》课文的解析,通过分析诗歌的主旨、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样的经典诗歌,我们能够得到启发,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鹤》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
杜牧《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唐.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全诗翻译及视频解读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碧山终日思无尽 芳草何年 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全 杜牧《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 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 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 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 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 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 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 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 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 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 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
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 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 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 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 有积极意义的。
题乌江亭杜牧赏析
题乌江亭杜牧赏析题乌江亭杜牧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乌江亭杜牧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1)胜败兵家事不期(2),包羞忍耻是男儿(3)。
江东子弟多才俊(4),卷土重来未可知(5)。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2)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5)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题乌江亭》《题乌江》《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题乌江》《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参考答案】:(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问题】⑴三首诗议论的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4分)⑵这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杜牧:兵家用兵王安石:民心向背李清照:为人气节(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2)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题乌江亭》诗词练习及答案
《题乌江亭》诗词练习及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词了吧,诗词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乌江亭》诗词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17.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分)
18.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杜牧:
李清照:
参考答案:
17.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2分)
18.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题乌江亭赏析
题乌江亭赏析
题乌江亭是位于杭州西湖南岸的一座古老的景点,并且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留下的一处文化遗迹。
它最初建于宋朝,由当时文人贾青所建,后来经历过明朝、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修建和改造,直到今天,它仍然保存完好,仍然散发出古典文化的气息。
题乌江亭的特色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它是杭州西湖最重要的景点之一,也是杭州西湖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拥有宋朝时期的古典风格,还有清朝时期的传统文化。
此外,它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宋朝时期,文人贾青曾在这里写过《乌江亭》,而这首诗更引起了北宋时期,又名“宋文思”的文人苏东坡的注意,他也曾在这里创作了《赤壁怀古》。
综上所述,题乌江亭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它不仅是西湖的一大景点,也是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体验,可以说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乌江亭
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知人论世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三、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四、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五、课后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B.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C.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D.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因果性推想。
2.说说你对此诗主旨理解。
五、课后练习
1.D“因果”改为“假设”。
2. 杜牧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