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宗法制度

1、教学目标:

(1)掌握家庭、家族、宗族三个概念的含义。

(2)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基于家族观念的伦理思想进行客观辨析。

(3)了解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特点。

(4)了解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系及对国民心理的影响。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简要说明家庭、家族、宗族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3)为什么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

(4)简要评析儒家的孝道观。

(5)“三纲五常”的内容是什么?请作出你的评述。

(6)通过对国与家、君与民的关系的分析,试述“家天下”政权模式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

(7)有学者提出家族意识在当下仍有现实价值,例如东亚家族企业是经济活动很活跃的成分,对此,你看法如何?

(8)为什么说宗法制度在周代已经完备?

(9)为什么说与奴隶制相适应的宗法制,到了封建社会又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0)宗法制对封建秩序的维系起了什么作用?

(11)宗法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有哪些影响?

4、课外阅读文献:

(1)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2)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1997。

(3)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1996。

(4)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二回“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第三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第八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讲授提纲:

第一节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一、家族

2.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1.中国封建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2.就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3.就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4.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

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4.奴隶制瓦解后,曾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2)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2.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崇敬祖先。

3. 尊重传统。

中国科举制度

1、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掌握“九品中正制”、“明经科”、“进士科”、“秀才”、“举人”、“进士”、“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八股文”等名词概念的含义。

(3)准确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负面影响。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何谓“察举”制?它对隋唐科举制的形成与确立有何影响?

(2)何谓“九品中正制”?

(3)为什么说科举考试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期?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是怎样的?

(5)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和维系起了哪些作用?

(6)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何影响?

(7)举例说明唐代科举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8)以北宋散文家的策论为例,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文风变革的促进作用。

(9)简述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10)中国科技的近代落伍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有何关系?

4、课外阅读文献:

(1)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第二、六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

5、讲授提纲:

第一节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1.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国君和宗室贵族按大宗、小宗的规则分封官职、爵位和食邑,官爵和食邑世代相袭,因此世袭制又称“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为实现霸主之业,打破世袭制,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录用官吏,一是实行客卿制,二是养士之风盛行,从而促进了人才的流动。

2.汉代以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官吏。“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征辟”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 3.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按其品德才识的高下,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等,每10万人推举1人,作为吏部录用的依据。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1.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进士科,实行以试策(时务策)取士,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端。

2.唐代科举考试进入鼎盛期,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诸科目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士人注目。明经科主要考对经义的记诵。进士科考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唐玄宗时将诗赋列入考试内容。进士及第经过吏部选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3.宋沿唐制,对科举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改革。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并评定甲第,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第二节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