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章--中国宗法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 举行一定的仪式 :司马、司空、司徒 • 有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周公分封,除了授土、授民, 还要进行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届 时对封君进行一番训诫,委以管理 一方的职责。”

3、宗庙祭祀制度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特征→中国文化伦理型 2、专制性特征→中国文化政治型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 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的特点,亦造成 了中华文化中的奴性化人格、官本位现象、狭隘的 小农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缺点。


二、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1、儒学的作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程颐说:“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 则朝廷之势首尊。”
2、小农经济的影响 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家庭生活的 自给自足,血缘关系愈发牢固,强化了家族观念, 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之根本。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宗法制影响下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演进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家天下的崩溃,宗法制 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几近绝灭,形成大一统的 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兴,提出一 系列以血缘宗法思想为核心的清规戒律,企图用血 缘宗法思想维护君臣伦理的封建秩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门阀制度。→ •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选官,宗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以祠堂、家谱、族规等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
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一、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其完善程度是其它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二、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而后者不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超姓氏的家族本 身却依然在发展。 身却依然在发展。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刘秀登基 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 后,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豪强地主对土地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他七次下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但最终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 垂青。 垂青。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第九讲++中国宗法制度

第九讲++中国宗法制度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专制统治秩序的维系
宗法制度对于专制政体的巩固、等级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 作用。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 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 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 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2.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 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血 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嫡长子为 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 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分封制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分封制往往是造成 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 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是 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 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祠始建于南齐,距今1500多年, 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堂现存有四面牌 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楠木享堂等明、 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图》、《春草轩 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特征
特征
第二、封国制度不断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度和家族制度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

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古代的家族制度,必须首先对宗法制度有所认识。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确定继统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者相辅相成,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与此相适应,为了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祖先崇拜被推进到新的高度。

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员主持。

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

第二节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周人与商人相比,是个后进部族,但也很早就产生了宗法制度。

《诗大雅公刘》提到公刘率领周人迁居豳地,周人“宗之君之。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西周统治集团结合本民族原有的习惯,在新的条件下对商代原有的宗法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使之更加系统。

可以说在西周以及紧接其后的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已臻于完善,这一阶段的宗法制度最为典型,最为严密。

西周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在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宗法

宗法

二、封国制度不断


封国制度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 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 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分封制的主要特 点: (一)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格局 (二)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一项基本行政区划 制度 (三)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三)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 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 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 为一庙。郑玄注说:周制,七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 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 四庙)天子祭祀七代祖宗。 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自周代开始, 经过秦汉,曹魏至清代基本上保持了下来。只是有些 朝代的宗庙的数量有增减。如王莽祭九庙。唐开元十 年立九室——祭九代祖先。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 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式,乐 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 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 国人的宗族观念。
(二)封邦建国制

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这种制度 也是周代创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主制度 的坚实基础。宗法制在商代就已经出现,最初只是宗氏家族的组 织方法,当家族上升为国家形态时,家族的这种组织形式便外化 为国家的政治组织制度,也就是宗法制,主要是针对权力的继承 方法而言,分封制是在宗法制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宗法制确立 了王位的继承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去 做诸侯,诸侯其实就是王室的陪臣,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和 天子一样的分封权力,他们分封自己的家臣做卿大夫,形成了天 子——诸侯——卿大夫——士四级分封制,这种制度在西周时达 到了最完备、最成熟的形态,秦汉以后的君主集权制是宗法制度 的变体和延续,但已不同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第三版中国文化入门第三章

第三版中国文化入门第三章

展的严重阻力。
•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 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
家族、家长制的历史发展
大家族和皇权的关系: 大家族势力强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但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又是 皇权的得力助手。如何维持大家族的存在,并发挥维护社会安 稳的作用经宋代理学家设计后,大致如下: 1、发扬尊祖敬宗的宗法精神,利用现存的聚族而居的形式, 以祖庙、祭祀、族谱、族规等制度和法规,把同族人联系起来, 教育族人,使得家族和睦团结,使得家族成为社会安稳的因素, 不是对抗的因素。
君权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整个国家都是皇帝“家天下”的个人私产,臣民 都是皇帝的仆从。臣民则把皇帝看作是“天之子” ,当作自己的主宰而顶礼膜拜,尊崇有加,敬仰有 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说的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广大无边。
宗法制中的特权
皇帝的意志代表着法律,要 绝对遵从,不可轻慢。秦王 嬴政率先将自己封为始皇, 以后历朝都在吸收儒家学说 基础上不断对君权提出更加 具体的要求。汉承秦制以后 ,汉儒董仲舒提出“三纲五 常,强调君权、父权、夫权 ”,宋代进一步强化细化臣 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 夫的绝对服从意识。
周 初 世 系 分 封 图
血缘宗法的历史沿革
血缘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与传统中国政体的形成密不可分。中国传 统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是在古代社会宗族的 普遍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
西周时期全面完善 了以血缘关系为核 心的土地分封制度, 形成了血缘亲属制 度。 春秋时期孔子把西 周看成是理想社会, 并试图恢复这一礼 仪制度。
家族、家长制的历史发展
夏商时期出现了父家长制家族。夏商的王家世系在 氏族社会组织中都是父子相承的。西周后期、春秋 战国时代,氏族解体向小家族演化。一般氏族演化 为一般小家庭成为国家徭役税收的基础,氏族贵族 演化为较大家族,成为统治者的助手与对手。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宗法制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宗法制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h
10
2、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 分封制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 在宗法上则是“别子为祖”。
h
11
分封制(授土授民):
h
12
分封的原则是由亲及疏,
h
13
诸侯内部同样严格区分嫡庶,嫡长子继 位,余子进一步分封,形成卿、大夫、 士的等级。
h
14
h
5
根据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商代的宗 法制已具雏形。
h
6
商代继承秩序:以子继父为主,以弟继 兄为辅。已区分嫡庶,
h
7
西周,宗法制臻于完善,称为典型宗法 制。
h
8
二、典型宗法制的特点:
h

9
1、嫡长子继承制 殷商时代,“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交互使用的继承制度,造成混乱。
西周吸取教训,改“大人世及以为礼” 为“父死子继”,严格区分嫡庶长幼,
“别子为祖” ——诸侯的余子可为大宗
h
17
3、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是辨别尊卑亲疏、凝聚宗族成 员的手段。
《礼记·曲礼下》:“支子不祭,祭必告于 宗子”。
h
18
宗庙祭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 庙、庶人无庙。
h
19
三、宗法制的影响:
家天下(家族统治)的延续,封国制度 不断。
家族制度不断。族权。
注重现实的人伦关系,导致中国文化形 成伦理型范式
h
20
思考:宗法制的影响。
h
21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 结构——宗法制
h
1
一、宗法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亲亲,温 情脉脉的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 卑长幼(尊尊,严格的等级制度),并 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不同的义务 和权利的法则。

宗法制度ppt课件

宗法制度ppt课件
宗法-30
• 宗法制度概述 •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 宗法制度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代
01
宗法制度概述
宗法制度的定 义
01
02
03
宗法制度
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即由正妻 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的族 长和财产。
宗法制度的作用
家族结构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通常包括族 长、族人、庶子、妾等,形成一
个复杂的家族结构。
家谱制度
为了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晰,宗 法制下实行家谱制度,记录家族成 员的世系和血缘关系。
家庙与祠堂
宗法制下的家族通常设有家庙或祠 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 族成员聚会和议事的场所。
宗法制下的族权与政权
族权与政权的融合
家利益。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 则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权力。
亲疏有别
在宗法制下,家族成员的 地位和权利根据血缘关系 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男尊女卑
宗法制强调男尊女卑,男 性在家族和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 地位。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
宗法制度的特点
01
02
03
0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确定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其他子女无法享有同
等权利。
尊卑有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 位和权利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不得逾越。
家国一体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与国家是 相互联系的,家族利益服从国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极易养成惟上、 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 “官本位” 困扰中国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 礼教,某种程度上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
思考题
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 特征? 2、宗法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一)什么是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行使其统治权力实 现对国家的管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国体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 政体表现和服务于国体。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关系、文化传统、国 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国体的国家,也可能有不同的政体。如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主要实行君主专制统治,但也出现过民主 制或共和制政体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 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其中共和制又可划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具 体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制政体, 但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制 (三)宗庙祭祀制
(一)嫡长子继承制
1、宗族构成:同一高祖父以下四代子孙构成 的血亲家族 2、尊卑秩序: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 3、继统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称宗子。宗法 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定名分,旨在杜绝兄弟之间争王位
1、分封制目的:是为维护周王室 (二)封邦建国制 2、分封制的内容:受民受疆土 3、世卿世禄制:等级制度,爵位 4、受封仪式:凡受封要举行仪式 1、分封制目的 既分封制。它是在宗法制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它与宗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 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 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 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主制度的坚实基础 ——《左传》昭公28年 宗法制确立了王位的继承 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 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诸侯其实是王室陪臣 人。 ——《荀子 儒效》

《中国宗法制度》课件

《中国宗法制度》课件

中国宗法制度的启示和经验
中国宗法制度的发展和经验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组织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中国宗法制度》PPT课 件
通过本次《中国宗法制度》课件,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历史 背景、核心概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探讨宗法制度的现代转型和与现 代社会的关系。
什么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基于家族和宗族的关 系,通过血缘和世袭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
宗法制度的历史渊源
宗法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氏族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成为社会固有 的一种制度。
宗法制度的产生背景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起到 了社会稳定和治理的作用。
核心概念:宗和法
宗指家族和宗族的概念,代表了血缘和亲属关系;法指在宗族中规定的家族 成员的行为准则和责任。
宗法制度的现代转型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宗法制度正在经历着转型和重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 新的需求。
宗法制度的启示与反思
从宗法制度中我们可以汲取很多启示和反思,理解和思考宗法制度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和现实的挑战。
宗法制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宗法制度与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关联,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社会 变革有着重要的价值。
宗法制度的衰落和原因
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宗法制度逐渐衰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多方面,包括社会变迁、外来文化冲击等。
宗法制度与文化传统
宗法制度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给予了人们共同的归属感和文化认 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来文化对宗法制度的冲击
外来文化对宗法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挑战和改变着宗法制度的权威和合法性。

《中国宗法制度》课件

《中国宗法制度》课件
聚力。
维护社会稳定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和睦、尊卑有序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促进家庭和谐
宗法制度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关系 ,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家庭 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
宗法制度对现代家庭的影响
强化家庭观念
规范家庭成员关系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观念和家庭的重要 性,有助于强化现代人对家庭的重视 和归属感。
宗法制度规定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 义务关系,有助于规范现代家庭成员 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传承家族传统
宗法制度传承着家族的传统、文化和 价值观,有助于现代家庭延续家族传 统,培养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宗法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变革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宗法制 度也需要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宗法制度的发展历程
宗法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秦汉时期成为 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宗法制度逐渐与儒家伦理相融合,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伦理体系 。
到了明清时期,宗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 制、族谱族规、祭祀祖先等。
家族观念强调家庭和家族的重 要性,有助于维护家庭伦理道 德。
局限性
过于强调家族观念可能导致个 人自由和权利的限制,以及社
会发展的阻碍。
04
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
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
01
02
03
04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家族的重 要性,认为宗法制度是维护家
庭和家族秩序的基础。
儒家思想认为宗法制度中的长 幼有序、尊卑有别是社会稳定
家族观念的形成

宗法制度ppt课件

宗法制度ppt课件

宗法制度强调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 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
荣。
加强政治统治
宗法制度强调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等传统观念,有 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政治统治的稳定。
宗法制度与封建政治制度紧密结合,为封建统治提供 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宗法制度通过家族制度的规范和管理,使得封建政治 体系更加完善和有效。
血缘关系决定了家族成员在宗法制度下的地位和权利,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和运行。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中的一 项重要原则,它规定了家族财产
和权力的继承规则。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家族的财产 和权力只能由正妻所生的第一个 儿子继承,这种制度确保了家族
权力的稳定传承。
嫡长子继承制与血缘关系密切相 关,它反映了宗法制下对血缘关
系的高度重视。
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
家族利益至上是宗法制度的一 个重要原则,它强调家族的整 体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的荣誉、 地位和权力都高于个人的利益 ,家族的繁荣和稳定被视为最 高的价值。
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也体现在 家族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 助,这种互助精神也是宗法制 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宗法制度按照家族地位的 高低,形成明显的社会等 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
宗法制度的历史背景
原始社会血缘家族
宗法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血缘家族,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家 族逐渐演变为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夏商周时期的发展
在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古 代社会的基础和核心制度。
弘扬传统美德
宗法制度所倡导的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 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宗法制PPT课件

中国古代宗法制PPT课件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
商代后期。
1
第1页/共75页
• 宗法制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经演变,在唐朝末年瓦解。宋 代,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
22
第22页/共75页
二、封邦建国制
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名分问题,一定名分还要与一定权利挂钩,这就是封邦建国制。 封邦建国制主要指天子和诸侯这两个 阶层的分封,其目的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后亦推广到大夫。 封邦建国制的内容,一是授土,一是授民。故《大盂鼎》有“受民受疆土”的记载。分别为:天 子受天
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封为诸侯,为小宗; 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位大宗,其余庶子封为大夫,为小宗; 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为士,为小宗。
18
第18页/共75页
宗法、分封
19
第19页/共75页
谢维杨《西周家庭形态》
的,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
是为“小宗”。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
位为第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
诸弟为“士”,是“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
士,其余诸子为庶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
在其本国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
其本族为大宗。可见,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
子孙,而小宗则或宗第1其5页高/共7祖5页 、或宗其曾祖、或

3.宗法制度.ppt

3.宗法制度.ppt

三、宗法制度的确立
①宗庙祭祀
• 祭祖有两个原则:一是将家族历史上有着特殊 功绩的第一代祖先确定为世代祭祀的对象,称 为“太祖”;二是祭祀近几代的祖先。
• 周代有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天子七庙,三 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 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 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
三、宗法制度的确立
• 宗法制度的总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这种继承方式遏制了一般的王室成员对王位 的觊觎。这种注重血缘关系、强调伦常秩序 的基本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结构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 立嫡以长不以贤——嫡妻所生的长子 。 • 立子以贵不以长——庶妻级别最高的儿子。
三、宗法制度的确立
四、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 政治化。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 衍了2000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 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四、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宗法制度的确立
(1)天神祭祀
• 天神祭祀是古代祭礼中的重要祭祀活动。 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 气象祭祀三种。
三、宗法制度的确立
①天帝祭祀
• 圜丘祭天是古代一个重要隆重的祭祀天神 的仪式,祭礼举行的时间在冬至日,地点 在都城的南郊。南郊设有专门的祭坛,祭 坛原型,是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象征性建 筑。
中国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度的定义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 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 并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 确定继承顺序以及家族 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的法则与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产生
㈠宗法制度产生的原因
阶级产生以前, 人类的发展是按照先是 原始的群居,以后是氏 族,继。

我国的宗法制度。 文档

我国的宗法制度。 文档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宗法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度的特点

创新思路
文明进步
现代化策略
社会发展
宗法制度的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
保护优秀传统 推动文明交流
创新发展
文明互鉴 促进发展
宗法制度的社会治理
01 社会治理功能
作用价值
02 实践方式
社会和谐稳定
03
宗法制度的未来发展
宗法制度的未来发展与现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需要促进现 代化和全球化发展。推动文明交融与发展,实现宗法制度的 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 03
第3章 宗法制度的现代价值
宗法制度在当代社会 的影响
01 影响传统社会
某些传统社会仍存在宗法制度的影响
02 社会发展
宗法制度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03
宗法制度的价值与挑战
保留传统文化
传承文化传统 弘扬家族价值观
限制个人发展
约束私人行为 约束个人选择
传统与现代平衡
继承传统价值观 推动社会进步
宗法制度的改革与转型
改革需逐步推 进
需要逐步改革宗法 制度,促进社会公
平和法治建设
保护与适应并 重
保护传统文化的同 时,要适应现代社
会的发展需求
宗法制度的适应 性
宗法制度的某些元素可以 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但需要结合现代制度和法 治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和 发展。
● 04
第4章 宗法制度的挑战与突 破
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社会、经济和 政治都有深远影响。在社 会方面,它维护了家族传 承和地方秩序,但也限制 了个人自由和社会流动性。 经济上,宗法制度形成了 家族为单位的经济体系, 但也抑制了个人创新和企 业家精神。政治上,家族 权力集中导致腐败和失衡, 难以实现现代政治的发展 和改革。

中国宗法制度汇编(PPT51页)

中国宗法制度汇编(PPT51页)


制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 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 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 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 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 (2)宗分大宗、小宗。
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在西周建立以后。
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 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成宗族,结 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宗族是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 德的共同体。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宗族内部 起到维护父家长统治权力的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具 有道德制约的作用,对国家与社会具有维系秩序的功 能,同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 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 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 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等级 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 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 造
化 研
章究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如下特点: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
❖ 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 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 趋势。
❖ 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 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 ”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 化。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 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 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周公制礼作乐,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 确立宗法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制 ❖三、宗庙祭祀制度
商:兄终弟及→父子相继(康丁以后)
周自成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一夫多妻制: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
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 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 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诸 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 士一妻一妾。
(二)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兄终弟及:一种王位继承制度。王位由哥哥 传给弟弟继承,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 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 子几种。我国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鲁国、宋 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宗法社会中地 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 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 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 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 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 门阀的特权。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 所自分。 -----《通鉴外纪》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一)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 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 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 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 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 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 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 下,家族——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 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祠始建于南齐,距今1500多年, 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堂现存有四面牌 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楠木享堂等明、 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图》、《春草轩 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 缘关系。
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 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 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 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 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2.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 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 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宗 族内部起到维护父家长统治权力的作用,在意 识形态领域具有道德制约的作用,对国家与社 会具有维系秩序的功能,同时,对国民性格的 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 (二) 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
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 族内部所容纳的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 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中, 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 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 利。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 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 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 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 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 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 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 血缘实体。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 辈份关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 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1.家庭结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 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 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
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 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 惠、幼顺、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 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 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 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 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 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 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 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 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 于忠,以维护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 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 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