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

合集下载

b淋巴细胞分类

b淋巴细胞分类

b淋巴细胞分类B淋巴细胞分类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细胞之一,它们在抵抗感染和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它们的功能和表面标记物的不同,B 淋巴细胞可以被分类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一、 B淋巴细胞的分类1. B细胞前体细胞:B细胞前体细胞是在骨髓中产生的,它们经历一系列分化过程最终成熟为功能成熟的B细胞。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

2. 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是在淋巴组织中发挥作用的细胞,它们携带特定的抗原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外来抗原。

一旦与抗原结合,成熟B细胞就会被激活,开始分泌抗体并参与免疫应答。

3. 记忆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部分活化的B细胞会分化为记忆B 细胞。

这些细胞可以长期存留在机体中,一旦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它们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产生大量抗体,从而更快地清除病原体。

4. 浆细胞: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一种终末细胞类型,它们主要负责产生和分泌抗体。

浆细胞具有高度分泌活性,能够大量合成和释放抗体,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

5. 调节性B细胞:调节性B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抑制免疫应答,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调节性B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性因子和调节性抗体,调控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激活。

二、 B淋巴细胞的功能1. 抗原识别和结合:B细胞通过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和结合外来抗原,从而启动免疫应答。

不同类型的B细胞携带不同的抗原受体,可以识别不同的抗原。

2. 抗体产生:激活的B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开始合成和分泌抗体。

抗体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够与抗原结合并协助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

3. 免疫记忆:记忆B细胞的存在使得机体能够对再次遇到的相同抗原做出更快速、更有效的免疫应答,从而提高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4. 免疫调节:调节性B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性因子和调节性抗体,参与调控免疫应答的过程,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防止过度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淋巴细胞的一般结构特点及分类

淋巴细胞的一般结构特点及分类

淋巴细胞的一般结构特点及分类淋巴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多种结构特点和功能。

它们主要存在于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中,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侵害的重要作用。

淋巴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对于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淋巴细胞具有以下结构特点:1.淋巴细胞的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质比较富含染色质,核内有一两个核仁。

2.细胞质较少,主要由溶酶体、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组成。

3.细胞膜上有多种免疫受体,如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这些受体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激活淋巴细胞。

4.淋巴细胞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功能和表面标志物的不同,淋巴细胞可以分为多个亚群,主要包括:1. 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 细胞)。

Th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着调节和协调作用,能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和激活细胞免疫应答;Tc细胞则能够识别并杀灭感染病原体的细胞。

2. B淋巴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对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起着重要作用。

B细胞通过表面的BCR与抗原结合后,可被激活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来清除病原体。

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主要负责对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的直接杀伤,起到免疫监视和清除异常细胞的作用。

除了以上主要的淋巴细胞亚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淋巴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记忆T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应答的调节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协同作用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深入了解淋巴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淋巴细胞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揭示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为新型免疫治疗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1。

抗原与抗体:抗原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

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外来抗原进入机体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抗原的这种能力叫做抗原性),这种免疫反应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的.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

T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就会产生排除抗原的反应。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会分经为浆细胞,浆细胞则能产生抗体,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g),它能够识别相对应的抗原,并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在体内中和或者排除抗原,保护了机体不受异物的侵犯.抗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和选择性。

例如抗原甲诱导的免疫反应只针对抗原甲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乙或丙。

同样,抗原乙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只针对抗原乙,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甲或丙.因此,抗体也是特异地与某种抗原结合的,如针对感染因素的不同,就有抗细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真菌抗体、抗寄生虫抗体、抗毒素抗体等等.借助抗原体和抗体之间免疫反应的这种专一的特异性,就可以通过检验方法来鉴定抗原或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由此看来,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功能,就是认识自身和识别异体,凡是异体的物质即可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排出去。

人的血清中也有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属于生理性抗体,可以清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这叫作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抗体含量极低,不会破坏自身成分,但如果在病理情况下,机体针对自身的组织、血液成分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就要严重破坏自身的组织,由此产生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2。

配体:同锚定蛋白结合的任何分子都称为配体。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与细胞质膜受体蛋白结合,最后被吞入细胞的即是配体。

根据配体的性质以及被细胞内吞后的作用, 将配体分为四大类:Ⅰ.营养物, 如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等;Ⅱ。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课件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课件
NK淋巴细胞则是一种能够识别和杀伤异常或肿瘤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的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种类
01
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是BCR(B 细胞受体),由IgM或IgG分子组 成,能够识别并结合抗原,如蛋 白质、多糖等。
02
T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是TCR(T 细胞受体),由αβ或γδ异二聚体 组成,能够识别并结合抗原,如 肽类、脂类等。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研究对免疫学和医学的影响和价值
推动免疫学的发展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研究是免疫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免疫应 答和免疫调节的机制,推动免疫学的发展。
促进医学进步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研究不仅对免疫学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医学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价值。其研究成 果将有助于发现新的疾病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5
CATALOGUE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与疾病的关 系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原识别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可以识别自身抗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 病机制。
自身抗原的提呈
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抗原提呈机制将自身抗原提呈给其他免疫细胞, 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B细胞表面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它们 是B细胞抗原受体,包括膜结合型和 分泌型。膜结合型免疫球蛋白有IgM 和IgD,它们在B细胞表面成簇分布, 通过其抗原结合部位识别和结合抗原。
Fc受体
Fc受体是表达于B细胞膜上的另一种类 型的抗原受体,它们能够结合免疫球 蛋白的Fc段,从而识别和结合抗原-抗 体复合物。
04
CATALOGUE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与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9章 B淋巴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9章 B淋巴细胞
B2细胞: CD5-,特异性B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 能 特异性识别抗原(单特异性),介导对蛋白质类抗原 ( TD-Ag )的应答,可产生以IgG为主的各类抗体及 免疫记忆。
三、B细胞的功能
产生抗体:中和作用、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 提呈可溶性抗原 免疫调节-1趋化MΦ、DC、NK、 Th等
(2)CD80和CD86( B7-1和 B7-2,即B7) 表达在活化B细胞和其他APC表面。 与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与CTLA-4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
(3)黏附分子:ICAM-I, LFA-1等
二、B细胞亚群
B1细胞: CD5+,非特异性B细胞,参与固有免疫 主要分布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 主要介导对多糖抗原( TI-Ag )的应答,产生低亲和 力的、多反应性的IgM类抗体;可产生天然抗体和多 种自身抗体。
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mIgD;浆细胞膜不表达mIg; 记忆B细胞不表达mIgD。
Ig /Ig (CD79a和CD79b):胞浆区含有ITAM 功能是转导BCR与抗原结合产生的活化
BCR-Ig /Ig 复合物
2.B细胞共受体 (辅助受体)
CD19/CD21/CD81非共价相联, 作用:增强B细胞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Ig /Ig 共同转导抗原刺激 信号。
CD19----转导活化信号
CD21----即CR2,为C3d的受体 ----也是EB病毒的受体,与EB病毒感染B细 胞有关。
iC3b可裂解为C3c、C3f、C3dg=C3d+C3g)
3、 共刺激分子 (1)CD40
主要表达在B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APC表面 CD40与CD40L(活化T细胞表面)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 的第二信号。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产生免疫应答加以清除,对“自己”产生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和结合,促使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效应T细胞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共同抗原。

4、TD抗原:即胸腺依赖性抗原,需要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抗原的为TD抗原,也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5、TI抗原: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不需要胸腺辅助直接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是TI抗原,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6、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7、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8、ADCC作用:IgG的Fab段与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上相应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具有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如NK细胞。

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和增强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9、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表面,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发挥吞噬作用,此即调理作用。

10、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1、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T和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并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12、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3、人工主动免疫:是运用经处理的抗原刺激物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方法。

14、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注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物质,直接发挥免疫作用,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15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了免疫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毒素。

医学免疫学 淋巴细胞

医学免疫学 淋巴细胞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结构 ➢功能:向胞内传导抗原活化信号
ITAM:ITAM是由15-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 有两个YxxL/V保守序列,当 TCR 与抗原特异 性结合时,保守序列中的酪氨酸可在酪氨酸激 酶的作用下磷酸化,由此引起信号传导的级联 反应,导致T细胞的活化。
2、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
DP—SP (未成熟T细胞)
• 凡所表达TCR 能够以适当亲和力结合胸腺皮质内 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I/II类分子复合物的 双阳性胸腺细胞被选择而存活
• 凡所表达TCR 不能有效结合或高亲和力结合抗原 肽-MHCI/II类分子复合物的双阳性胸腺细胞则自 行凋亡
SP(未成熟T细胞)
• 凡TCR与自身Ag肽-MHC分子复合物高亲和 力结合的单阳性胸腺细胞,发生凋亡
• 凡TCR与自身Ag肽-MHC分子复合物低亲和 力结合或不结合的单阳性胸腺细胞,则存活
• 结果: 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获得自身耐受
三、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 TCRαβ的基因结构 αchain (14 chromosome): V, J, C βchain (7 chromosome): V, D, J, C 2.TCRγδ的基因结构 γchain (7 chromosome): V, J, C δchain (14 chromosome): V, D, J, C
二、T细胞胸腺内成熟过程的主要事件
三事件: • TCR基因重排 • 阳性选择 • 阴性选择
1、TCR受体基因重排
DN-DP阶段 (祖T细胞、前T细胞、未成熟T细胞)
• TCRβ基因重排
– pTα∶β/ CD3 – CD4; CD8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B淋巴细胞是骨髓始祖B细胞在人和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发育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1.CD19和CD20分子是人B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存在于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和成熟B细胞表面,其主要功能是调节B细胞活化。

2.CD40分子是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其配体是CD4+T细胞表面的CD40L(gp3 9),二者结合相互作用可产生协商刺激信号(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使T细胞激活。

3.CD80(B7)分子是存在于B细胞和其他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相应受体是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二者结合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使T细胞激活。

4.IgGFc受体(FcγRⅡ)/CD32分子主要表达于B细胞表面,能与抗原-抗体(IgG)复合物中的IgGFc段结合,有利于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并对B细胞活化具有调节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IgG抗体致敏的红细胞(EA)与B细胞表面IgGFc受体结合,可形成以B细胞为中心的EA玫瑰花结。

T 细胞不表达IgGFc受体,因此,EA玫瑰花结试验可用来鉴别T、B细胞。

5.C3B受体(CRⅠ)/CD35分子主要表达于B细胞表面,能与补体裂解片段C3b结合,为C3b受体,又称补体受体Ⅰ(CRⅠ)。

抗体致敏红细胞(EA)结合补体C3b可形成EAC复合物,B细胞通过表面C 3b受体与EAC中的C3b结合可形成以B细胞为中心的EAC玫瑰花结。

T细胞不表达C3b受体,因此。

EAC玫瑰花结试验也可用来鉴别T、B细胞。

6.B细胞抗原受体(BCR)BCR存在于B细胞表面,是B细胞的标志,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

mIg的V区部分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在BCR复合物中,还有两对异二聚体组成的信号传导分子Igα和Igβ,其功能是辅助mIg向B细胞传导活化信号,参与mIg链的表达与转运。

7.B细胞有丝分裂原受体如脂多糖受体(LPS-R)、葡萄球菌A蛋白受体(SPA-R)和与T细胞共有的美洲商陆丝裂原受体(PWM-R)。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其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2.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3.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5.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BCR/T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7.交叉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

8.交叉反应:交叉抗原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

9.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0.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量水平〔1~10ng/ml〕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

11.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12.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13.多克隆抗体:是指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

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14.单克隆抗体: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5.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CD19/CD21/CD81复合物中,CD19是所有B细胞共有的表
面标志,可向胞质区传递活化信号。CD21即CR2,可结合C3d, C3d是补体C3活化后的片段。结合后发挥B细胞共受体的作用。
此外,CD21也是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与EB病毒选择性
感染B细胞有关。
返回
三、协同刺激分子
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经由CD79a/CD79b转导至细胞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B细胞共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 四、其他表面分子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 ➢B细胞抗原受体(BCR)复合物是由识别 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最终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表达mIg。 此外,CD21也是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泌。(16)
谢谢观赏!
包膜外区
跨膜区 胞质区
Igα和Igβ均是免疫 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 有胞膜外区、跨膜区 和相对较长的胞质区。 Igα和Igβ在胞膜外区 的近包膜处借二硫键 相连,构成二聚体。
膜型IgM与Igα/Igβ二复合物中,CD19是所有B细胞共有的表面标志,可向胞质区传递活化信号。 :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组成性地表达于成熟B细胞。 B细胞表面的CD19/CD21/CD81非共价相联,形成B细胞特异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能提高B细胞对抗原细胞的敏感性。
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示意图 Igα/Igβ和mIg的跨膜区均有极性氨基酸,借静电吸引而组成稳定的BCR复合物。
此外,CD21也是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 第二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分子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结合后发挥B细胞共受体的作用。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常用的饲养细胞有: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饲养细胞一般在融合前一天制备
免疫脾细胞:处于免疫状态脾脏中B淋巴 母细胞-浆母细胞。一般取最后一次加强 免疫3天后的脾脏。
融合比例:
骨髓瘤细胞:脾细胞=1:5或1:10
融合剂:40%PEG(分子量1000-2000)
融合24小时后加HAT培养液 2周后 改 用HT培养液 2周后 改用一般培养液
质中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混合物。如: 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 2.实际意义 (1)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
(2)临床诊断
二、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1.定义 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 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2.特点 具有高度均一性。 3.杂交瘤细胞
尿核苷单磷酸
胸腺嘧啶核苷酸
TK 3.次要途径:胸腺嘧啶核苷(T)
HAT选择培养基的原理
HAT选择培养基组分 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 氨甲喋呤(aminopterin,A):叶酸拮抗剂 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
抗原免疫的脾细胞
(B细胞) 1. 抗体分泌(Ig+)
在HAT生长
(一)胚系基因结构:
肽链编码基因: 编码V区的基因, V区基因的下游是: 编码C区的基因
重链V区基因由基因片段:V、D、J拼接 轻链V区基因由V、J基因片段拼接 互补决定区CDR1+CDR2←V基因片段,
大部CDR3←D, 其余CDR3←J 。
பைடு நூலகம்
14号染色体 2号染色体 22号染色体
C区的基因在V区基因的下游,1~9 个,如H的C基因有9个功能性基因。
2、等位排斥和同种型排斥 (1) 等位排斥:

4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生成

4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生成

第四章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产生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是淋巴细胞感知环境中抗原存在的一种途径,在B淋巴细胞上的形式存在是免疫球蛋白,而在T淋巴细胞上是T细胞受体。

我们在第三章中已经介绍过,每个淋巴细胞产生的抗原受体均有其独特的抗原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受体中抗原结合位点的结构所决定的。

每个人的身体中都含有几十亿个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共同作用,为每个个体提供了应答广泛抗原的能力。

在抗原受体库中,所具有的广泛的抗原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结合位点上各自不同的氨基酸序列,这些抗原结合位点由受体蛋白链上的可变区组成的。

在每条链上,V区与一个相对稳定的恒定区(C区)相连,而这些恒定区具有效应或传递信号的功能。

大量的淋巴细胞受体库在抗感染免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想而知在体内一定有一种复杂且完美的遗传机制参与了这些高度可变蛋白的产生。

每个受体链的突变体不可能完全由基因组编码,如果这样的话编码抗原受体的基因数量将超过整个基因组的数目。

实际上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受体链的V区是由一些基因片段所编码的。

这些片段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通过体细胞的DNA重组形成了完整的V区序列,这种机制称为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ment)。

在胚系基因组中每一种基因片段都有多个拷贝。

在基因重排中,每一个基因片段的选择都是任意的,大量可能产生的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受体的多样性。

每种基因片段在胚系基因组中都有多个拷贝,在基因重排过程中每种基因片段的选择都是随机的,这些大量的可能形成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受体库的多样性。

在本章的前两个部分,我们将讨论产生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V区基因的重排机制。

这一基本机制是B细胞和T细胞共同采用的,虽然其中涉及的酶不完全相同,但多数是一样的。

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一重组过程的酶学机制,这个过程可能在脊椎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的进化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B细胞中(T细胞中不存在),重排的V区要经过另外的修饰,即体细胞超变(somatic hypermutation)。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绪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抗原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备课素材知识点:抗原受体多样性的原因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备课素材知识点:抗原受体多样性的原因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抗原受体多样性的原因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说,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人体内抗体以及淋巴细胞接受抗原的受体种类多种多样。

那么,淋巴细胞接受抗原的受体种类多种多样的原因是什么?人体内数以百万计的抗原受体是怎样产生的?在我们身体周围有无数抗原,淋巴细胞为什么在抗原未侵入前就已具有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的抗原受体来对付这类威胁呢?现在的免疫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淋巴细胞内有关的基因随机重新组合的结果。

一个人的全部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其中包括为抗原受体编码的基因。

但是在细胞成熟过程中,由于抗原受体编码的基因中的不同部分随机地移动(重新组合),可以造成数以百万计的重排。

对于一个T细胞或一个B细胞,这种随机度排的过程只产生一种基因,它编码出一个抗原受体,这个受体只能识别一个抗原。

但一个人就会有10以上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

当一种抗原入侵时,只有一种基因型的淋巴细胞的受体能识别入侵抗原的“非我”标志的特定结构,并与之结合。

这种淋巴细胞被激活后产生一个免疫学上同一的克隆(克隆就是遗传学上相同的细胞群体)来对抗这种抗原。

这便是免疫学上的特异性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在一次对付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中并不是全部克隆出来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消耗干净,而是有部分保留在血液循环中成为记忆细胞。

以后一旦遇到同一抗原,这些记忆细胞便会更快速更大规模地增殖,作出强有力的反应。

例、下列关于人体内T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一种T淋巴细胞表面带有能识别多种抗原的受体B.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并成熟,且能分泌抗体C.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效应细胞T细胞,然后与靶细胞接合,将抗原消灭D.既能进行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并与B淋巴细胞在功能上互相协调解析:每一种T淋巴细胞只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A错误;E 淋巴细胞在骨髓内产生,在胸腺内成熟,且不能分泌抗体,B错误;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C错误;T细胞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D正确。

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编码基因及多样性的产生

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编码基因及多样性的产生

3.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前两种机制是源自B细胞发生时重排,是 作用于种系基因片段上的。 而体细胞高频突变作用在已成熟的B细胞 (重排过的V基因上),它发生于抗体刺 激后,次级淋巴器官发生中心,主要方式 是点突变,使和抗原结合能力改变。
二、TCR 1. 多样性机制基本上与BCR类似,但也有 其它特点:
三、BCR(膜型Ig)和分泌型Ig 1. B细胞发生过程中,开始膜上表达IgM, 进入外周时共表达IgM和IgD,以后可 以转换为其它类别的Ig。 2. 分泌型Ig可以有多聚体形式,是形成分 泌型还是膜型Ig,是在转录加工中造成 的,在C区最后一个外显子后,还有其 它外显子分别编码分泌型Ig和膜型Ig的 羧基端,经转录加工后,可分别表达膜 型或分泌型。
(12) (3) (1) (2) (1)
二、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抗原受体基 因的重排 1. TCR、BCR重排方式是一致的,包括识 别V、(D)、J基因片段两侧的保守序列, 切断及修复DNA。这保守序列称为重组 信号序列。 2. 重排和重组信号序列
基因片段的组合连接是和重组信号序列 (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 RSS)有 关,其结构为七聚体-间隔序列-九聚体。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编码基 因及多样性的产生
BCR即膜Ig(mIg),四链结构;TCR 由两条肽链组成,即αβ或γδ链。 肽链包括可变区(V)和恒定区(C)。 研究证明V基因实际上是由少数原先分 隔的胚系基因片段,在淋巴细胞发生 过程中通过重排过程的组合、拼接而 成,从而产生巨大数量特异的抗原受 体以识别不同的抗原。
2. 抗原受体的胚系基因结构 BCR胚系基因结构:
H链:
5’ H— D — JH — C-Cδ-Cγ3-Cγ1-Cα1-Cγ2-Cγ4-Cε-Cα23’ V (65) (27)(6) (9个功能性C基因)

免疫名词解释简答题

免疫名词解释简答题

免疫名词解释简答题抗原: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BCR/T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值、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T细胞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抗原肽:具有免疫原性的多肽或抗原衍生肽,抗原肽是多肽类抗原而抗原不一定是多肽,可能还有其他物质。

AD(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免疫细胞T:T淋巴细胞来源于胸腺。

成熟T细胞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它们不但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在凶险依赖性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亦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B:B淋巴细胞由哺乳动物或禽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成熟B细胞主要定居于淋巴结皮质浅层淋巴小结和脾脏红髓及白髓淋巴小结内,约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

B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在其分化和功能执行中有重要作用。

B细胞不仅能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并参与免疫调节。

MΦ(巨噬细胞):由定居和游走两类细胞组成:定居在不同组织中的MΦ有不同的命名,如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

游走的巨噬细胞广泛分布在结缔组织中,寿命较长(可存数月),胞质内富含溶酶体颗粒及其相关的酶类物质,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DC(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 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angxiaohong@
25
liangxiaohong@
26
三、CD40L
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 向B细胞内传递协同刺激信号
liangxiaohong@
27
四、CD45 (白细胞共同抗原)
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参与T细胞活化 CD45: 多种成熟或未成熟白细胞表面 CD45R: 表达在某些淋巴细胞表面
2
T淋巴细胞
liangxiaohong@
3
T淋巴细胞膜表面分子
liangxiaohong@
4
liangxiaohong@
5
• T细胞受体 (TCR) 复合体:识别抗原 • 辅助分子:活化,细胞黏附,迁移等
liangxiaohong@
10
TCR的三维结构图
liangxiaohong@
11
2. γδTCR:
由 γδ 链组成 多样性较低 与CD3、 形成复合物
liangxiaohong@
12
二、CD3和链
• CD3:
– 由异二聚体和异二聚体组成 – 胞浆区含有ITAMs – 向细胞内传递活化信号
1. CD28
表达在静止或活化的T细胞表面 与APC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B7结合 包含ITAM,向T细胞内传递协同刺激信号
(第二信号)
liangxiaohong@
21
liangxiaohong@
22
liangxiaohong@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 辅助分子
liangxiaoh体复合体 • 辅助分子:协同受体、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及其它
B淋巴细胞:
• B细胞受体复合体 • 辅助分子:协同受体、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及其它
liangxiaohong@
胞内段携带的结构。其所含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 招募各种蛋白激酶和衔接蛋白,参与启动信号转导。
liangxiaohong@
14
第二节 T细胞辅助分子
liangxiaohong@
15
• 促进T细胞活化:CD4、CD8 ----- 协同受体 • 信号转导作用:CD28、CTLA-4、CD2 • 粘附作用:integrin、CD44、选择素 • 调节T细胞移动:与血管内皮细胞或细胞外

liangxiaohong@
8
一、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
T细胞表面的膜分子 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识别抗原肽-MHC复合体) 分类: αβTCR、γδTCR
liangxiaohong@
9
1. αβTCR :
24
ITIM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ion motif,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分子(CTLA-4, FcγRII等)胞内段 所携带的结构,其中含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后可招 募各种蛋白磷酸酶,通过脱磷酸化而抑制信号转导。
T cell Receptor
T cell Receptor
Peptide
CD4
Peptide
CD8
MHC Class II
MHC Class I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liangxiaohong@
20
二、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23
二、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2. CTLA-4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 细胞毒性
淋巴细胞抗原4)
表达在活化T细胞表面 与APC表面B7结合,亲和力比CD28高20倍 胞浆含有ITIM,向T细胞内传递抑制性信号
liangxiaohong@
– 加强TCR与抗原-MHC复合物的 结合
– 参与CD8+ 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liangxiaohong@
17
CD4+T 细胞
liangxiaohong@
18
liangxiaohong@
19
CD4+T cell(Th)
CD8+T cell(Tc)
基质相互作用 • 细胞因子的受体:IL-2R、 IL-12R等
liangxiaohong@
16
一、协同受体:CD4和CD8
• CD4 ---- 结合MHC-II (β2):
– 加强TCR与抗原-MHC复合物的 结合
– 参与CD4+ 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 HIV受体
• CD8----结合MHC-I (α3 ):
6
第一节 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
------TCR和TCR复合体
TCR
CD3
ζζ
liangxiaohong@
7
TCR复合体(TCR complex):
• 定义:是TCR、CD3分子、 -二聚体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 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 分子结构:跨膜糖蛋白
• :含有ITAMs
liangxiaohong@
13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 immune 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 ITAM
• 包含15~19个aa,YXX(L/V)X7-11YXX(L/V) • 免疫细胞激活性受体分子( CD3,Igα, Igβ, CD28等 )
• 胞外段:
– V区 ---- 抗原结合部位
• CDR1, 2, 3
– CDR3: 识别抗原表位; – CDR1, 2: 识别肽-MHC复合
物中的α螺旋
++
– C区
• 跨膜段:
带正电荷
与TCR-CD3复合物形成有关
• 胞内段
– 短,无信号传导功能
liangxiaohong@
CD45RA: 未致敏T细胞 CD45RO: 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
liangxiaoho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