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说课稿

合集下载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篇一:《赤壁赋》说课稿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文中体现出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体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人称他的这幅作品是“天下第一行书”,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今天要接触的这位文学大家苏东坡他一样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今天我们就要回溯到千年之前,回溯到黄州赤壁的那一个月夜,去走近这位宋代的大文豪。

二、“赋”的知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他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这个赋就是最早的“骚体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汉代也是“赋”这一问题最兴盛的时期,这时的赋多用于歌功颂德,排比铺张因此被称为“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由于这种歌功颂德的作品出现久了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就出现了抒情小赋如三国是曹植的《洛神赋》。

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骈赋、律赋,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并且讲究声律、江淹的《别赋》、向秀《思旧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赋发展到唐代,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文赋”出现了。

文赋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运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一篇文赋。

三、作者了解。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明确了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应该结合作者的生命体验。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12篇《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定位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二种情况。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二、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赤壁路小学语文说课稿

赤壁路小学语文说课稿

赤壁路小学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就《赤壁》一课进行说课。

《赤壁》是一篇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历史人物的英勇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感受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赤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

2. 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情感。

2.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赤壁之战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赤壁之战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情景模拟:模拟赤壁之战的情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感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赤壁》的文学知识,更能够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谢谢大家。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选自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对课文文本的详细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词解析、句式分析以及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赤壁》全文,理解课文大意和词句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3.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情感表达的把握。

难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作者描绘手法的学习、古文朗诵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古文朗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和展示赤壁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赤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结构、生僻字词、句式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描绘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层次。

2. 重点词语和句子:列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方便学生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句子,分析作者描绘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略。

2. 课后练习:仿写一篇古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2.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准确理解和描绘手法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中的古文仿写练习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赤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山川风物,而且融情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志趣融入写景之中。

《赤壁赋》是一篇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__,__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__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

特别是__中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弄懂。

该阶段的学生在文言词汇上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单独处理__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__。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__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杜 牧赤壁说课稿

杜 牧赤壁说课稿

杜牧赤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歌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首诗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能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培养其思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格律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他们对于诗歌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诗人复杂的情感体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借古讽今的忧思,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体会诗人借物咏史的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赤壁》。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解析,对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赤壁历史事件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赤壁》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与解析,作者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解析资料、历史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分析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赤壁怀古2. 作者:苏轼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排比、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课文《赤壁》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课文主题: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1)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2)研究赤壁历史事件,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举办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赤壁说课稿

赤壁说课稿

赤壁说课稿一、引言本讲是以《赤壁》为教学内容的说课稿。

《赤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讲将围绕《赤壁》这个话题展开,通过介绍作品背景、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掌握《赤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理解《赤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赤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教学难点:《赤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关于历史典故“赤壁之战”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步:了解背景通过简要介绍《赤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段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末年,描绘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战争和谋略。

第三步:讲述故事情节根据《赤壁》的故事情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学生讲述《赤壁》的主要情节,包括刘备、孙权联军与曹操大军的对峙,周瑜的火攻策略以及曹操在火海中的惨败等。

第四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曹操、刘备、孙权、周瑜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描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人物的角色和内心世界。

第五步:探讨核心思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赤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如智谋胜于武力、团结力量大等。

通过互动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第六步:拓展延伸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源,以PPT幻灯片的形式呈现《赤壁》的艺术形式、影视改编等方面的拓展内容。

让学生了解到《赤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提问的质量和理解的深度,进行教学评价。

同时可以通过作业或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对《赤壁》的理解进行检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次课程设计从讲述情节到分析人物形象再到探讨核心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赤壁》这部经典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情节的理解较为顺畅,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说课稿
马营初中许凤霞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赤壁》。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赤壁》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5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第二首。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四、说教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激趣法: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跟读、齐读、赛读等形式,尽最大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以小课题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展示;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2~3分钟)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4、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六、结束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