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唐太宗及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因为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的措施.另外,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不分华夷,视民如子,也不无关系。贞观之治中出现的这些和谐音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并告诫他的子孙。在搞好君民关系的同时,对君臣关系也很重视,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卷二),他甚至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要使唐王朝长治长安,就必须要“居安思危”,更要“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卷十)。正因为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居安思危”,作为一国之君,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采取一切措施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
居安思危这一观点,对当今的中国,也很有现实意义。面对中日关系的时紧时缓,日本一些右翼分子的蠢蠢欲动,以及世界上的恐怖分子人为制造的恐怖气氛,我们真的应该“居安思危”,警惕常鸣!
德鲁克的有效决策论:
领导者应该是有效管理者,而有效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决策。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并非对任何问题都做出决定,他们通常只对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进行决策。有效的管理者不应只重视“解决问题”,更应该着眼于最高层的观念性的认识,即正确决策的目标和内容,然后再确定决策所采取的原则。
安德森的公共决策论:
领导决策过程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而公共决策者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以行政法规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安德森认为,领导决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制定法令、发布行政命令、颁布行政法规以及对法律做出解释的决定。他把公共决策或政策制定与行政人员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区别开来,称后者为“普通决策”,这种“普通决策”在日常行政事务中为数众多。治出现的原因之二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德行兼备”“举行能之人”(《旧唐书。杜正伦传》)他知人善任,选拔人才,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曾经说:“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194)。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卷三)。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之目的,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从而为他所用。太宗善于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并能用一切办法化解矛盾,即使原来曾是其对立面的人也能够被他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魏征便是其中之一。太宗手下人的出身可谓五花八门,但不管哪方豪杰在他手下都能够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地为他所用。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读通鉴论》卷二十)。正是这些栋梁之才,他们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和各种政策的顺利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密切相关。
他虚怀若谷,致使从谏如流,如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卷二),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以致使唐太宗把他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作为一代君主,他在用人纳谏方面的举措,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封建皇帝可以与他相媲美。
因为重视用人,注意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贞观年间,君臣和谐,一心一意,群策群力,这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写到这儿,不由得使人想到我们当今社会的“买官卖官”现象,唯“才”是举变成了唯“钱”唯“权”是举,不能不令人深思。
视民如子,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三
唐太宗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注重与老百姓搞好关系,君民关系如同鱼水,《旧唐书》中记载: “十一月丁卯,宴武功士女于庆善宫南门。酒酣,上与父老等涕泣论旧事,老人等递起为舞,争上万岁寿,上各尽一杯。”他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强调以民为本,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他还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贞观政要》卷8)。新、旧唐书中有很多太宗赎民、免租、给复、赐脯、虑囚、赏赐等亲民爱民的记载。
唐太宗还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他不只重视农业,也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君王,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非常低,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很快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却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新兴的商业城市很快兴起,商业迅速并长足地发展起来。据记载,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更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大都会。中外商贾云集。
唐太宗的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做到这一点,这不能不说唐太宗的高瞻远瞩的过人之处。
不分华夷,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许多封建君主视大汉族为正统,歧视少数民族,但是唐太宗特别注意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信任、尊重以及和亲等安民措施,处理唐朝与周边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把他们当成一家人,从不轻视他们,唐太宗因而也受到他们的尊重和拥护,也因而得到了“天可汗”的称号。例如,为了搞好汉藏两族的关系,他送文成公主入藏,对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唐太宗——这位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君主,也有他的过失之处:如杀兄夺位,看《起居记》,崇尚迷信,出征高丽,贞观后期,“渐恶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