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丹溪的脾胃论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摘要】溪承东垣之法,然不拘泥其对脾胃之治, 主张清养脾胃,顾护胃气阴精;甘温助脾,益气扶正补虚;调气健脾,温通解郁祛邪。本文从多方面初步探讨丹溪的脾胃论治思想。
【摘要】溪承东垣之法,然不拘泥其对脾胃之治, 主张清养脾胃,顾护胃气阴精;甘温助脾,益气扶正补虚;调气健脾,温通解郁祛邪。本文从多方面初步探讨丹溪的脾胃论治思想。【关键词】朱丹溪脾胃清养脾胃甘温助脾调气
清养脾胃,顾护胃气阴精
丹溪认为:“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若谋虑神劳,动作形苦,嗜欲无节,思想不遂,饮食失宜,药饵违法,皆能致伤。”因此临证用药当顾护胃气阴精,勿使过用辛香燥热,寒凉生冷,以免损伤胃气耗劫阴液。又谓:“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气, 清和则能运”,“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两气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润,传化合宜”。朱丹溪认为脾胃为多血气之脏腑,故用药当清和,唯有清和之气,方能健运脾胃,助脾胃运化水谷。在临床用药上,他认为平胃散之苍术厚朴性温燥,“亦是决裂耗散之剂,实无补土之和”,故在临证中常常加入甘草甘润以调护胃气。[2]在《局方发挥》中也反复强调脾胃不宜辛香燥热。此论实际上开创了后世脾胃养阴学说之先河。“清养”脾胃之思想体现于其临证用药,朱丹溪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故治病注重条畅气机、扶持元气,使中气复而元气足、阴火敛而相火降。朱氏认为补阴精必补胃气,脾胃得以“清养”,方能收养阴之功。临床择用人参、白术等甘温补气之品,可敛降有余之相火。例如在使用治疗阴虚火旺病证的大补阴丸上,明确指出:“气虚以补气药下,血虚以补血药下”,并不单用。例如在血病中,血虚者,丹溪往往于“四物汤中倍加白术,佐以陈皮,健脾行气,清养脾胃”。[3~4]其用药平和,健脾多用白术,若用温燥之苍术也常配甘平之甘草润泽胃阴。丹溪喜在临证加入姜枣调护中脏,清养脾胃,因姜枣相配性温和,能温和脾胃,补养脾胃之气阴。
由此可观,丹溪“清养”脾胃是朱氏养阴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养阴兼顾益气。
甘温助脾,益气扶正补虚
丹溪上承东垣脾胃论思想,但又不拘泥东垣之方。综观《名医类案》中所录的丹溪病案,可发现人参、白术、甘草、黄芪出现频率较高。人参与白术性甘温,能补脾益气,两者合用能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人参兼能益气生精,性温而甘,能养胃中气阴,以达阳生阴长之功。黄芪益气补脾,兼能升提脾中清气,升清方能降浊,只有升降有度,脾胃方能运化正常。甘草性甘平,能益气补中,缓解止痛,调和诸药,祛痰止咳,其性甘能补能和,能润泽胃阴又能补益脾气。[5]
丹溪擅化裁补中益气汤和人参养胃汤治多种杂病,他重视补脾益胃,调理脾胃,认为“补肾不如补脾”,例如在三补丸(黄柏、黄连、黄芩、龟板)方后指出:冬用生姜,夏加砂仁,皆是能温和中焦之品。丹溪在论治痰法时强调健脾,他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湿胜,湿聚则痰生。脾病湿胜为痰之本源,故实脾土,燥脾湿,助中焦之转输,乃绝痰之源的治本之法。[6]基于此,朱丹溪治痰,处方用药多性温平,以燥湿健脾为主。他推崇二陈汤,将其作为治痰基本方,认为:“二陈汤,一身之痰皆治也。其在下者加引下药,其在上者加引上药。”朱丹溪实脾燥湿多用人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等甘温之属,中气不升则加升麻、柴胡之类。他创制的补脾丸中,白术半斤,苍术、茯苓、陈皮各三
两,可知其意在于健运中州以实脾土。[7]
由此可以看出,丹溪继承东垣治法,重视脾胃,强调脾实而能健运,脾胃不虚方能运化而郁滞不生,邪气自除,故其治病多用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使脾实而能健运,则邪气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