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在发生“哲学革命”的同时,美学和艺术科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哲学的再醒觉”引起了“艺术科学的再醒觉”。[1]正是由于这种“再醒觉”,艺术得到了“更高的估计”;[2]经历了两千多年哲学沉思的艺术本质问题,由此开始了从形而上学走向辩证法、从艺术的经验总结和直观描绘走向高度理论思维、从对艺术与外在存在的关系的表面认识深入到艺术的内部规律、“按照艺术的内在必然性来理解”[3])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在西方整个艺术探索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如果说,十八世纪德国古典美学也由康德开创了艺术本质新的探索领域的话,那么,作为集大成者的黑格尔,他的艺术本质论则标志着这一探索的历史高峰。虽然在思维与存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黑格尔是个“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者,但他“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实来叙述”[4],处处充满辩证法,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因此,尽管一百多年过去了,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同他整个美学思想仍然保存着它的“生气”,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同他整个美学思想一样,是建立在他的以“绝对理念”说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和艺术都是“绝对理念”自我发展过程的产物,而艺术又是美的最高形态。因此,“绝对理念”说和美的概念,就是黑格尔艺术本质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石。黑格尔用美的定义来界定艺术的本质,结论是:“艺术即绝对理念的表现”。

“绝对理念”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在康德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围绕着认识论问题,各种哲学流派曾展开长期的论争;到了17、18世纪,经验主义派和唯理性主义派的论争尤为激烈。经验派认为,人的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此相反,唯理派认为,理性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是偶然的、模糊的、不可靠的。前者把经验绝对化,后者把概念和思维绝对化,实际上都是把思维和存在对立起来的独断论。

康德反对这样的独断论,他企图调和经验派和唯理派,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更高的姿态上,以“先天综合判断”的方式阐发了他的认识论。但他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两部分,把两者互相对立起来。他认为,现象

界并不在主体之外,因而人可以通过“先天的主观形式”即理性、“自我意识”对现象界获得必然的、普遍的认识,而“物自体”则属于人以外的彼岸世界,是独立自在的理念世界,人的理性不能到达,因而不可知,不能认识,只能信仰。这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结论。这样,“物自体”和现象界之间、信仰与认识之间就处于互相对立、互不沟通的状态,人的理性能力就被限制在对现象界的关系上,这就同他提出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发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他抓住了康德的物自体作为理性的理念这一点加以驳难,指出这种主观性的理念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产物;理念必须是概念与客观性的统一,是具体的真理,是更高一级的认识阶段,因而是可以认识的。从否定不可知论而言,黑格尔是进步的。在《美学》中,黑格尔还指出,他的“理念”也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不可思议的,而他自己的“理念”却是具体的,具有客观性的意义,它通过与客观现实结合而获得自我认识。[5]但是黑格尔又说,他的“理念”早在人类和自然界出现以前就存在着,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宇宙精神,即“绝对理念”,世界万物都以它为本质,都由它发展而来,随其发展而发展。这样,整个物质世界实质上就是精神世界,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就是以此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黑格尔把这个体系运用到历史学,历史就被解释为精神的历史,“世界历史行程”就被描绘为绝对理念自我发展的行程。

黑格尔把这个体系运用到自然哲学上,自然哲学就被称作“关于他在的理念的科学”(自然被称作绝对理念的“他在”)。(

当黑格尔把这个体系运用到精神哲学——研究绝对理念发展的绝对精神哲学上时,绝对理念自身的发展就被描绘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逻辑阶段,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形式,不涉及物质;第二阶段由思维转化为自然界,是绝对理念转化为“异在”,于是否定了第一阶段,也叫“否定阶段”;第三阶段再由自然发展为“绝对精神”,进入最高阶段,绝对精神又否定了自然界,叫“否定之否定”,于是绝对精神还原了本身。但这个阶段的绝对精神就再也不是自然界以前的独立于人和物之外的绝对理念了,而是人的精神——心灵了。因此,第三阶段也就是人的意识或社会意识的阶段,艺术、宗教、哲学等都产生于这个阶段。由此可见,在黑格尔看来,艺术首先是绝对理念发展到最后阶段的产物,属于意识形态,是“心灵的领域”。这是我们理解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但是,宗教、哲学等也是意识形态,也属于心灵的领域,艺术何以与它们区别开来呢?——这就是黑格尔在《美学》中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

黑格尔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美,而美也是绝对理念自体发展的产物。他说,

绝对理念处于第一阶段时,因为还是思维形式,还没有找到自身的反映形式,所以无所谓美。到了第二阶段,理念有了自然作依存,自然得到理念的“生气灌注”,有了生命力,因而是美的。但是自然美有缺陷,它的致命弱点是理念被物质所束缚、淹没,不自由,而且它是因人而美的,所以不是合格的美,黑格尔只是把自然当作美的发展过程的一个不重要的环节,他干脆把自然美排除在美的研究之外。到了第三阶段,理念找到了合适的感性形式,那就是艺术。理念通过艺术形式表现,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获得了直接和谐的统一,这才是真正的美。这就是说,艺术不仅是“心灵的领域”,而且是“美的领域”,这就初步把艺术和宗教、哲学等区分开了。

黑格尔根据他对美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对美下了这样的著名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6])因为黑格尔把自然美排除在美的研究之外,所以这一定义主要指艺术美,他论美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论艺术的本质(他的《美学》也被称为“艺术哲学”),换句话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就是对艺术本质的高度概括,因而也是我们理解黑格尔艺术本质论的直接出发点。

必须指出,黑格尔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出发,把艺术看作理念自我认识的一个阶段的产物,而不是看作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他的艺术本质论也是“头足倒置”的,但是,只要我们抛弃它的唯心主义成分,就不能不感到,他许多具体的叙述却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处处给人以深刻、机智的启发。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作为对艺术本质的高度概括,其内容非常丰富。克罗齐把这一命题看作是关于艺术的“恶劣哲学”,无疑是浅荡的;而有人仅仅把它解释为艺术是“生命的直观,世界的认识”的形象,也是片面的。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内容:

首先,这个定义强调了艺术是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的和谐统一。黑格尔指出,它不像康德那样把主客观因素分裂开来,也不像宗教那样用图象说明宗教的观念,而是一种亲密无间、协调一致、互相融贯的关系,一方面,理念在客观的感性因素中实现了自己,得到确定的存在;一方面,感性的客观因素把自己存在的直接性取消了,即留下形象,不再是真实的存在但还是客观的存在,如朱光潜先生所解释:画一匹马,所给的不是马的真实的存在,只是马的形象。[7]这种互为融贯的统一,就把主客体两方面的片面性取消掉了,因而艺术作品作为美的对象来看,它就既不是纯粹感性的没有“灌注生气”的自然物质,也不是无所依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