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代经济史通史线索

中国近代经济史通史线索
6. 社会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 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缓慢。
外商企业
经济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政治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师夷长技

地主阶级 中体西用
思想
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结合史实 回答问题。
3. 内容主线 (1)帝国主义侵华:①手段:军事、政治、经济、文化。②经济 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 暂春天、艰难发展。②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①地主阶级: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 用”思想。②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 思潮(三民主义)。③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④无 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全沦为 世纪 华与《辛丑
半殖民 初 条约》;义
地半封
和团运动;
建社会
列强“以华
治华”
张君主立 戌
宪制;近 变
代报刊兴 起;上海

首映电影
(1896);
电话传入
(1882);
科举制度
废除
(1905)
中华民 国与北 洋军阀 统治
20世纪 同盟会、 民族资
初到 辛亥革 本主义
1919 年
命、中 华民国
进一步 发展
二、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史实要点]
阶段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中国半 19 甲午中日战 资本输出; 维新派主 戊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

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走上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曲折的经济近代化道路。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主要是指鸦片战争前至鸦片战争后这段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其中包括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及辛亥革命前半个世纪。

这一段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变,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农业国;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段时间内,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

从世界政治格局来看,当时西方列强在各个领域都对中国进行侵略。

其中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其次是法国;最后才是日本和德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清末洋务运动,这是一场以资产阶级为主要领导的洋务运动,目的在于使中国摆脱落后的封建经济,为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

但洋务运动也使清政府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这也为清朝晚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落后就要挨打。

而在洋务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新式海军。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所以他们不得不先从海外购买二手舰艇和弹药(最典型的是:鱼雷、炸弹等)。

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中国海军长期缺乏武器弹药和其他现代化装备,海军作战能力严重不足。

同时也影响到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中国被迫向西方开放市场(包括通商口岸)。

但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在客观上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工业化的大幕,对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对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渗透与扩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铁路、电报、新式航运业的出现也在渐渐改变着古老社会的面貌,中国社会在由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高中历史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复习指导 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复习指导 学法指导

.
.专业. 高中历史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复习指导
一、三条基本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曲折发展。

第二条线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探索过程中的失误。

第三条线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与变化,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特征
1. 19世纪中期,中国在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成绩,但屡遭挫折。

2.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之后的二十年既有八大、八字方针调整等成功探索,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挫折,总的来说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要注意横向联系,把握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政治运动、思想运动的内在联系,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开阔视野,发掘隐形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突破重难点。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分别是鸦片战争爆发-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兴起-国民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新中国成立。

下面我来分阶段总结一下它们的成因以及阶段性的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即鸦片战争爆发至洋务运动兴起。

其实英国商人冒险家早在1527年就已企图侵入中国,1591年绕过好望角进入远东洋面,1635年才第一次到达中国海。

而在这之后,除了鸦片能够吸引中国人,其他的实在是卖不出去。

于是,很快鸦片在中国泛滥,终于,鸦片战争——这场被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战争开始了。

这场战争的代价就是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半殖民地特征。

这场战争的对立面其实应该是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对立。

前者对后者起防洪堤坝的作用,后者对前者有瓦解作用。

小农经济瓦解的原因不言而喻: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开了一向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大门,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满清王朝日益腐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这就必然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做了铺垫,想必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吧。

第二阶段即洋务运动兴起至国民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是封建经济为主体,四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呈现出愈来愈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这里所指的四种经济形势分别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压制后三者,而后三者瓦解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又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在19世纪60年代,因洋务运动的开展而出现了洋务经济,起初,洋务运动的兴起确实带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稍后,在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透导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问题以及外来压力的挑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了当时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出发,介绍中国在这些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并探讨其中的发展动因和影响。

首先,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经济主权严重受损,许多传统产业遭受严重冲击。

此外,在政治上,清朝王朝的衰落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民众起义和农民工人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早期的社会思想家和改革家开始提出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挽救中国的经济命运。

接着,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的社会经济迎来了转折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包括推行新政策、实施经济改革和引进外国资本。

此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开始崛起,铁路和电力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外国资本的引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基础。

然而,由于政治不稳定以及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过高,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社会经济迎来了全新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措施,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从解放初期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如控制地主阶级的财产、实行土地改革、发展重工业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的干预和指导,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逐渐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柱的经济体系。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和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和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问题。

中国近代社会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关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一八四○——一八九四年)这是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转化的阶段。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虽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还十分微弱,没有形成一种能够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力量。

当中国还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并积极向东方开辟殖民地市场.中国成了它们最好的猎取目标。

英国最早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势力。

当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时,清政府采取了“闭关政策”。

这种政策是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在政治上的反映。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入,起了巨大的抵抗作用,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可耻的鸦片贸易。

外国侵略者与腐败的清朝官吏相勾结,采取走私偷运形式,把大量鸦片输进中国。

烟毒泛滥对中国社会起了极大的腐蚀作用,同时大量的白银外流也给清政府在财政上造成很大困难。

于是在中国人民和一部分开明官吏的反抗下,形成了禁烟运动。

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其鸦片贸易,于一八四○年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

战败的清政府被迫订立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美、法侵略者要求“一体均沾”,又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须割地赔款外,还要开放五口通商,改自主关税为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丧失),以及默许鸦片公开贩卖等。

从此,中国的领土不再完整,独立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鸦片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外国商品输入迅速增加,通商口岸附近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在外国商船的排挤下,中国沿海的运输业趋于衰落,运输工人大量失业。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9-1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9-1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1.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 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解析】 B。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英国将中国作为产 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但是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对于英国倾销的商品 形成抵制作用是根本原因,B项正确。
3.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等措施的推动。 (2)影响: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也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 础。 4.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在沦陷区,日军疯狂地毁坏和吞并民族工业。
史料一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 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 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 公司因之云集。” 史料二 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 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 万。”
史料三 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 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以上史料均摘自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史料四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 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 “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 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中国经济发展史(最新)

中国经济发展史(最新)
然而,户部及其有关机构应付危机时期税收减少和开支增长的能力是很差的。咸丰时代(1851—1861年)之前,田赋、漕粮、国内商业税和盐业垄断,是清政府税收的四个主要来源。清朝所保留的明朝的各种杂税,在经济上无关宏旨。田赋占了整个税收的三分之二,其税额是永远固定的。1712至1745年间的一系列上谕,正式宣布永不加赋。漕粮也是固定的,关税和官营盐价同样不能轻易地增加。
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2)相互关系: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在城乡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又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农抑商”的原则在经典和史籍中被一再强调,农业不仅继续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唯一可行的基础,而且是唯一合适的基础。然而,这决不是要扩大农业生产和增加农业税收,或按现代西方眼光,“繁荣”农业经济。中兴的目标是重建一个朴实和稳定的农业社会,在此社会中提倡节俭,强有力地抑制政府的开支、绅士的奢侈和农民的物质欲望。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②50-52年土地改革
66-76年:十年动乱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三)
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的转折)
①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对外 开放形成新的格局。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改 革开放的新时期)
成就
②十四大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目标 (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计划与 市场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极大解放生产 力)
③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自然经济
概念:
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就基本的生存条件。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瓦解了我国在自然经济。但瓦解是个长期 过程,直到建国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概念:实质是商品经济,主要为销售而生产,满足市场需 要。工业革命后,使其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 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前主要靠鸦片;鸦片战争后凭借在中 国取得的侵略权益,进行商品输出为特征的侵略,中国沦为列 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战后,呈现资本输出为主 的侵略,通过政治贷款、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开办工厂等方 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日本则乘机扩大对华投资和 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在 华势力急剧增长,形成独占地位。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瞿商等 第13章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1949-2000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瞿商等 第13章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1949-2000年)

21.3(1958)
48.6
18.3(1964)
24
19.4(1970)
15.6
8.7(1975)
10.3
11.7(1978)
6.5
15.2(1984)
6.4
11.6(1987)
7.4
14.2(1992)
7.1
11.5(2007)
-
-
-
4.0
23.1
6.2
6.8
三、经济增长质量的“之〞字路
年份
全要素生产率对国 经济增长 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质量
第十三章
新中国经济开展的路径、阶段与 根本经验
〔1949-2000〕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之〞字路
❖经济增长速度的“之〞字路 ❖经济波动的“之〞字路 ❖经济增长质量的“之〞字路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之〞字路
一、经济增长速度的“之〞字路
GDP年增长率
30
1958 20
1956 10
1957 0

1957-1978年
1.6%

1979-2000年
7.6%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第二节 经济结构演变的“之〞字路
❖所有制结构演变的“之〞字路 ❖体制结构变化的“之〞字路 ❖产业结构变化的“之〞字路
一、所有制结构演变的“之〞字路
年份
所有制结构
1949-1952年 多种所有制并存
-10
1964
1970
1978
1984 1987
1992
1967
1972
1976
1986 1981
1990
1999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真是波澜壮阔。

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经济从古老的农业国,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真是个大变样的故事。

首先,咱们得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时候,西方列强一个个像潮水一样涌来,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条约像雨点一样落下。

国家的财富被掠夺,民众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传统的农业经济岌岌可危,大家都在盯着这些新鲜的事物,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接着,进入了民国时期。

这个阶段是个转折点。

辛亥革命之后,大家开始重视工业化。

虽然政局动荡,战争不断,但许多人依然在探索新路。

南方的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那些地方渐渐发展起了一些现代化的工业。

民间的企业家们像雨后春笋,努力打拼,试图把中国经济带上正轨。

再往后,1930年代的抗战时期,经济更是经历了巨大的考验。

战火连绵,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可是,大家的意志没有被击垮。

那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尤其是在敌占区,很多人组织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活动,体现了全民的智慧和勇气。

解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时候的口号响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相关部门采取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户。

这个举措让无数农民过上了新生活,真是让人倍感振奋。

集体化、合作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逐步上升。

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接下来的改革开放,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大家纷纷投身市场经济。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城市里,小摊小贩热火朝天,生活也随之改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物质条件有了大幅提升。

当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等。

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涌入大城市,造成了交通、住房等各种压力。

可尽管如此,经济的腾飞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科技的发展也让人眼前一亮,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xx年xx月xx日•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点•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化•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目•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前景•结论录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23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农业基础古代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也较为发达,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贸易通道。

商业与手工业古代中国的金融和货币体系也较为成熟,银票、钱庄等金融业务逐渐兴起。

金融与货币03掠夺资源与剥削劳动力西方列强掠夺了中国的资源,并剥削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01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起点交通与通讯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大力发展交通和通讯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业的兴起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金融业也逐渐兴起,银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起来。

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发展民族工业,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

02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北伐战争之后,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

这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外国资本的影响民国时期,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投资于工业、银行业和商业等领域。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剥削。

战争的影响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战争导致了交通中断、商业停滞和工业设备的破坏,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0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阶段已经其特征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

(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
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

(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