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结构层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理念的结构层次分析

教育理念既然是对教育现象理论化、体系化的观念形态,那它必然存在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严密的结构层次。目前,对教育理念的说法很多,在层次上也存在着混乱的现象,下面就这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理念中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实施观,也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仅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目的,也决定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同时还决定了教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它包含在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教育中,统帅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所以,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实施观是教育理念中的核心理念。

关于教育价值观,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已有明确的阐述与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这里,教育的价值是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的:一是社会价值,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个体价值,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的个体价值的关系中,个体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学生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最高体现,也就是个体

价值最终是通过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和实现的,没有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体价值将变的毫无意义。

怎样来实现教育的价值观呢?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实施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二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三是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因此,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教劳结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让学生参加劳动,而是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含义和教育哲学意义。

因此,教育理念中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实施观,即全面发展观与“教劳结合”的理念。它们位于教师理念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其它理念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二、教育的基础理念

由教育的核心理念派生出来的,位于核心理念之下的一些理念我们称为教育的基础理念。对于教育基础理念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教育的层次角度来区分,如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二是从教育的类型来区分,如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理性认识;三是可以从教育的性质的角度来认识,如对职业教育、普通国民教育的理性认识;四是可以从创办教育的主体来认识,如公办教育和私立教育等。

对基础教育的理性认识,首先取决于对基础教育性质和特征的认识,那么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要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奠基部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其基础地位是不变的,所变化的只是如何确定基础的立场和具体的任务。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加速,使人们在确定基础教育的任务时更强调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为人的终身发展与学习打好基础。因此,立足未来、为了未来就成为现在基础教育与以往基础教育不同的特征。

其次,要认识基础教育生命性的特征。生命性在基础教育中特别被强调,因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人生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学生,他们一方面年幼、缺乏生活经验,需要学习;另一方面又处在生命中充满活力和潜力、多方面都需要发展并具有多种发展可能的重要时期。这是人生最集中学习的时期,对每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教师在这一时期的作用十分重大,他不只影响学生发展的这一阶段,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再次,要认识基础教育的社会性。基础教育的社会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教育要教育学生认识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又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搞好基础教育必须紧密依靠社会。

上述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为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三、教育的具体理念

教育的具体理念是在教育的基础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对该类型、该层次教育局部的理性认识与观点,这些理性认识就是基

础教育的具体理念。例如,在当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就应该树立以下理念:

新的课程功能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即强调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课程结构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也即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的课程内容观。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即强调内容的时代性、经验性和发展性。

新的课程评价观。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也即强调评价的改进和发展功能。

新的课程管理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也即强调课程的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