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5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5篇)计算机教案1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
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
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
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
说明方法。
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
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
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
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
汇报交流。
附:板书设计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案点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了。
拥有电脑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电脑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交流,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了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
教师在第二课时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演示给大家,并展示了自己使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欲望,使计算机真正为我们服务。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掌握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发展历程; 3. 了解计算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4. 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5. 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文化概述•什么是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计算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机械计算器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个人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计算时代3. 计算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计算机的影响•文化与计算机的融合4. 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软硬件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与分类•信息安全与计算机安全5. 计算机礼仪与道德规范•了解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礼仪•培养网络交流的良好习惯•学习计算机道德规范6. 计算机安全意识教育•计算机病毒的种类与防范•网络钓鱼与网络欺诈的防范•密码安全与身份认证•数据备份与恢复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讨论法:开展学生与教师及互动,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礼仪。
4.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安全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计算机文化概述1.课堂导入(10分钟)•列举一些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计算机文化概念的引入(15分钟)•介绍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3.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15分钟)•讲解计算机文化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计算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0分钟)•分析计算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开放、自由、共享等。
5.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计算机文化重要性的短文。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1.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定义,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部分,以及二进制的概念。
第二章:计算机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功能。
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如资源管理、进程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等。
2.2 常见操作系统简介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OS等。
介绍这些操作系统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3.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分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如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以及网络拓扑结构。
3.2 Internet的基本概念与应用让学生了解Internet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
介绍Internet的基本组成部分,如IP地址、域名、协议等,以及常见的网络应用,如电子邮件、浏览器、即时通讯等。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4.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创建文档、编辑文本、设置格式等。
介绍常见的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WPS Office等。
4.2 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应用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功能,如插入图片、表格、公式等。
介绍如何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排版和打印。
第五章:电子表格软件5.1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创建表格、输入数据、单元格格式设置等。
介绍常见的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WPS表格等。
5.2 电子表格软件的高级应用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高级功能,如数据排序、筛选、公式函数等。
介绍如何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资料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史:
代别
第一代1946~1957 电子管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64 晶体管高级语言、管理程序、监控程
序、简单的操作系统
科学计算、数据处
理
第三代1965~1970 集成电路多种功能较强的操作系统、会
话式语言
实现标准化, 应用
于各个领域
第四代1970至今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
可视化操作系统、数据库、多
媒体、网络软件
广泛应用于所有领
域
2.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3 数字化信息编码与数据表示
(1)位
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都是以二进制来表示的, 一个二进制代码称为一位, 记为bit。
位是计算机中最小的信息单位。
(2)字节
在对二进制数据进行存储时, 以八位二进制代码为一个单元存放在一起, 称为一个字节, 记为Byte。
字节是计算机中次小的存储单位。
(3)字
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信息, 称为一个字。
字是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的基本单元。
(4)字长
CPU中每个字所包含的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称为字长。
字长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功能
衡量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字长、主频。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编程基础等。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
2. 实践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20课时,上机实验12课时。
2. 教学进度:第1-4课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第5-8课时:操作系统第9-12课时:文字处理软件第13-16课时:电子表格软件第17-20课时:演示文稿软件第21-24课时:网络与信息安全第25-28课时:计算机编程基础第29-32课时:上机实验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70%。
3.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实验设备:计算机实验室,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上操作的机会。
4. 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5. 辅导资料:提供历年考试真题、模拟试题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win7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对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教材版本:《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方式:多媒体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让学生熟悉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界面。
2. 使学生掌握Windows 7的基本设置和个性化配置。
3. 提高学生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授课主要内容:一、Windows 7操作系统概述1. Windows 7的诞生和发展历程2. Windows 7的特点和优势3. Windows 7的版本及适用范围二、Windows 7基本操作1. 启动和关闭计算机2. 界面布局和操作3. 资源管理器的使用三、Windows 7基本设置和个性化配置1. 控制面板的使用2. 显示和外观设置3. 用户账户管理4. 系统安全设置四、Windows 7常用软件和功能1. Windows Media Player2. Windows Live Messenger3. Windows Defender4. Windows防火墙教学步骤: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Windows 7操作系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强调Windows 7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地位和优势。
二、讲解Windows 7基本操作1. 展示Windows 7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的操作步骤。
2. 演示Windows 7界面布局和操作方法,如窗口、菜单、按钮等。
3. 指导学生使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
三、讲解Windows 7基本设置和个性化配置1. 介绍控制面板的作用和基本功能。
2. 演示显示和外观设置、用户账户管理、系统安全设置等操作。
3.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
四、讲解Windows 7常用软件和功能1. 介绍Windows Media Player、Windows Live Messenger、Windows Defender、Windows防火墙等常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教案标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培养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如何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3. 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计算机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资料;3. 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教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文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计算机文化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计算机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强调计算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2. 介绍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计算机的起源到现代计算机文化的形成;3. 介绍计算机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安全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发计算机文化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阅读并进行讨论;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计算机文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深入理解。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进入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教室,进行实践操作;2. 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练习,如打字、浏览网页等;3. 引导学生注意网络安全,教授相关的防护知识和技巧。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计算机文化,培养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文化相关的活动和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文化的不同方面,如计算机艺术、计算机伦理等;2. 组织学生参观计算机文化相关的展览或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计算机文化,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Basic
(7)地址、位、字节、字、字长的概念
(8)系统软件的概念及组成
(9)常用的应用软件
(10)中央处理器的组成,运算器,控制器的作用
(11)内存储器,RAM,ROM等的特点
(12)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
(13)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14)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及类型
(15)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等
(2)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3)地址、位、字节、字、字长的概念
(4)指令和程序的概念及其执行过程
(5)系统软件的概念及组成,如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及语言处理程序等
(6)常用的应用软件,如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绘图软件等
(7)微机硬件关系结构
(8)中央处理器
(9)运算器,控制器的作用
(10)内存储器,RAM,ROM及Cache等的作用
(16)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及分类
2、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2)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如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3)机器数、真值的概念,定点数、浮点数的表示,原码、反码和补码
(4)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5)微机硬件关系结构,三总线结构
(6)外存储器的分类,如软盘存储器,硬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等
5、计算机内部的信息表示,包括:
(1)进位计数制概念,数制的转换等
(2)数值型数据的表示,如机器数、真值的概念,定点数、浮点数的表示,原码、反码和补码
(3)字符型数据的表示,ASCII码、BCD码以及汉字的四种编码,输入码、交换码、机内码和字形码的概念及用途
6、计算机系统,包括:
(1)冯.》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如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如量子计算机、等。
1.2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讲解硬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1.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软件分类,如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常用操作。
第二章:操作系统及其应用2.1 操作系统的概述讲解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作用。
介绍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OS等。
2.2 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
介绍文件管理、系统设置、软件安装等常用功能。
2.3 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讲解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3.1 计算机网络的概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作用。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3.2 网络协议及其应用讲解网络协议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TCP/IP协议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3 Internet的应用讲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介绍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搜索引擎的运用等。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4.1 文字处理软件概述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WPS Office等。
4.2 Microsoft Word的基本操作讲解Word界面的布局和基本操作。
介绍文档编辑、格式设置、图片插入等常用功能。
4.3 WPS Office的基本操作讲解WPS Office的特点和优势。
介绍文档编辑、格式设置、图片插入等常用功能。
第五章: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5.1 电子表格软件概述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常用的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WPS表格等。
(完整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案一、课程定位在二十一世纪,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技能之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我院各专业的的公共必修课,它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的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
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工具,为专业学习服好务。
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在各专业的第一学年开设,该课程通过各个教学坏节,其意目白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WINDOWS和OFFICE这两大软件包的使用。
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上能够灵活运用网络这个资源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OFFICE 中的WORD和EXCEL的学习,让学生将来工作能够胜任无纸化办公打下基础。
对PPT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同时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2、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
3、掌握WORD软件中的文件处理和表格处理及相关的技巧使用。
4、掌握EXCEL表格生成基本设置及技巧使用;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熟练掌握公式、函数及数据分析。
其他专业顷这块知识作为了解。
5、了解PPT的制作(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达到盲打,每分钟能够打60个字左右。
2、能够掌握操作系对磁盘、文件管理和具有计算机对病毒防护的安全意视。
3、能够运用WORD,处理公函文件、办公中相关的表格、制作目录。
4、能够运用EXCEL制作常规表格、统计表格及图表。
5、对会计专业学生要求掌握EXCEL的数据分析功来生成相关财务报及统计报表。
6、能够运用POWERPOINT 制作简单的PPT(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本课程教材采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作为教学参考书。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3. 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4. 学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和演示软件。
5.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1 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1.2 个人计算机的普及1.3 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2.1 计算机的定义2.2 计算机的分类2.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3.1 硬件系统3.1.1 中央处理器(CPU)3.1.2 存储器3.1.3 输入输出设备3.2 软件系统3.2.1 系统软件3.2.2 应用软件4.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4.1 操作系统的概念4.2 常见操作系统的介绍4.3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5.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5.1 文字处理软件5.2 表格处理软件5.3 演示软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实践法:上机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的使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足够的计算机设备。
2. 网络环境:校园网覆盖教学区域,保证教学资源的共享。
3. 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办公软件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操作:上机操作考试成绩。
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考试成绩。
4.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实践操作和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在线教程、视频教程,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演示文稿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演示文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案演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对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案演示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概念、由来和发展历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概念和由来1.1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定义和范围1.2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由来和发展历程2.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核心概念2.1计算机硬件和软件2.2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2.3计算机编程和算法2.4计算机图形与多媒体3.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和示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有关计算机文化应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概念、由来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概念解析:分组进行概念解析,每组选择一个核心概念进行讲解,并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4.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几个计算机文化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应用领域。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通过设计一个计算机文化应用的场景,展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6.个人实践:学生进行个人实践活动,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或编写简单的程序来应用所学知识。
7.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
六、教学评价1.教师提问:通过针对性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解程度。
2.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设计的计算机文化应用场景和个人实践成果,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应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内部的信息表示,包括进位计数制、数值型数据、字符型数据等。
3. 使学生熟悉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系统的组成,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4.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对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海洋出版社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 通过展示一些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文化概念(2学时)1. 计算机的发展史:介绍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2. 计算机的特点、应用及分类:讲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可靠性等特点,以及计算机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3. 计算机的基本运算:介绍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三、计算机系统(2学时)1. 计算机硬件系统: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2. 计算机软件系统: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操作系统的作用。
3. 计算机内部的信息表示:讲解进位计数制、数值型数据、字符型数据的表示方法。
4.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介绍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传播途径、危害及防范措施。
四、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讨论。
2.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文件管理、操作系统使用等。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
2. 完成计算机基本操作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方面的实际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和应用领域讲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1.2 计算机系统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CPU、内存、硬盘等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1.3 计算机的数制和编码讲解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的概念和转换方法介绍ASCII编码和Uni编码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概述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版本2.2 Windows基本操作讲解桌面环境、窗口操作、文件管理等基本操作介绍快捷键的使用和系统设置2.3 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讲解资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介绍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方法,包括创建、复制、移动、删除等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3.1 Word 2010概述讲解Word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介绍介绍Word 2010的基本操作,包括输入、编辑、保存等3.2 文档编辑与格式设置讲解文本的编辑、字体和段落的格式设置介绍页面布局、页眉页脚、页码等设置方法3.3 图文混排和表格制作讲解插入图片、形状、SmartArt等对象的方法介绍表格的制作和编辑技巧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4.1 Excel 2010概述讲解Excel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介绍介绍Excel 2010的基本操作,包括单元格编辑、数据输入等4.2 单元格格式设置与数据管理讲解单元格的格式设置,包括字体、颜色、边框等介绍单元格的数据验证和条件格式设置4.3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讲解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介绍常用函数的使用,包括SUM、AVERAGE、COUNT等第五章: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5.1 PowerPoint 2010概述讲解PowerPoint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介绍介绍PowerPoint 2010的基本操作,包括幻灯片的插入、编辑等5.2 幻灯片设计讲解幻灯片的布局选择和设计原则介绍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和切换效果设置5.3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放映讲解演示文稿的保存和退出方法介绍演示文稿的放映技巧和备注添加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基础6.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介绍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网络协议6.2 Internet的基本使用讲解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技巧介绍搜索引擎的使用和网络资源的方法6.3 电子邮件的使用讲解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方法第七章:常用软件与工具7.1 压缩软件WinRAR的使用讲解压缩文件的方法和步骤介绍解压文件的操作和压缩格式的选择7.2 杀毒软件的使用讲解杀毒软件的安装和更新方法介绍病毒查杀和系统防护的操作7.3 截图工具和文本编辑工具的使用讲解截图工具的快捷键和操作方法介绍文本编辑工具的语法高亮和代码格式化功能第八章:数据库基础8.1 数据库概述讲解数据库的定义、发展和分类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和常用软件8.2 Access 2010的基本操作讲解Access 2010的启动和界面布局介绍创建数据库、表、查询和报表的方法8.3 数据库的应用讲解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步骤介绍数据库的导入导出和数据备份与恢复第九章:程序设计基础9.1 程序设计语言概述讲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发展介绍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9.2 C语言入门讲解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语法结构介绍C语言的简单输入输出和控制流程9.3 算法与逻辑讲解算法的定义和特性介绍常见的排序和查找算法及其实现第十章:计算机安全与道德10.1 计算机安全讲解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和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介绍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加密的方法10.2 计算机伦理与法律讲解计算机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介绍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10.3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信息技术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介绍可持续发展与信息技术的相互关系和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计算机的数制和编码数制转换: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学生需要熟练掌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匡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掌握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 理解计算机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4. 计算机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导入(1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15分钟)- 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为什么计算机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探讨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分析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2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量计算机文化的演变和影响。
5. 讨论计算机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20分钟)- 将学生再次分组,每组讨论计算机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2. 图片和视频资源:计算机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3. 教材和参考书籍:计算机文化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4. 小组讨论工具:小组讨论的记录和展示工具。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
3. 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现代计算机。
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的特性。
3.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4. 计算机的分类:按规模、按性能、按用途。
5.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工业控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提问、讨论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操作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 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原理。
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的作用。
2. 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Windows、Linux、macOS。
3. 操作系统的运行原理: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实际操作操作系统,了解其运行原理。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提问、讨论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操作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功能。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和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硬件设备、软件设备、通信协议。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4.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TCP/IP、、FTP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认识。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控制面板的使用等。
4、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 Word)进行简单的文档编辑和排版。
5、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后续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各部分的功能和软件的分类。
(2)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3)Word 软件的常用功能,如字体设置、段落排版等。
2、难点(1)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2)掌握不同软件之间的协作和数据交换。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操作方法。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现代计算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案例,如智能手机、电脑游戏、在线学习平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文化基础。
2、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约 20 分钟)(1)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计算机到现代计算机的演变,介绍每个阶段计算机的特点和主要技术突破。
(2)阐述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计算机系统组成(约 30 分钟)(1)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内存、硬盘等)、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讲解它们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讲解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等)和应用软件(办公软件、游戏软件等),让学生理解软件在计算机运行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引入,主要介绍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六、数制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制是十进制,逢X进一就是X进制。
1.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注: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分别以B、O和H结尾
2.数制之间的转换
1) 二、八、十六(R)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转换:位权相加法
重点及措施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
难点及措施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教学方式
讲授法、启发式、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教
学
过
程
一、硬件和软件
硬件 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
软件 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
二、基本工作原理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计算机能够自动完成运算或处理过程的基础是“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存储程序”工作原理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诺依曼(Von Neumann)提出来的,故称为·诺依曼原理,其基本思想是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教
学
后
记
课题名称
第2讲:计算机系统
计划学时
2课时
容分析
计算机是一种用来处理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组成部分,并在
程序的控制之下实现自动工作。本次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
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
2) 十进制和二、八、十六(R)进制之间的转换:整数部分:除基顺序取余;小数部分:乘基顺序取整法。
3)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间的相互转换:一位八进制数对应三位二进制数;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四位二进制数。
3、逻辑运算 非NOT、与AND(逻辑乘)、或OR(逻辑加)
4、编码 用来表示特定信息的0、1符号的组合称为编码
存储程序是指人们必须事先把计算机的执行步骤序列(即程序)及运行中所需的数据,通过一定方式输入并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程序控制是指计算机运行时能自动地逐一取出程序中的一条条指令,加以分析并执行规定的操作。
到目前为止,尽管计算机发展到了第四代,但其基本工作原理仍然没有改变。根据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概念,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 实际上有数据流跟控制信号两种信息在流动。
1)ASCII码(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
七位二进制编码,可表示27即128个字符,分为控制代码和可打印代码,ASCII码字符用一个字节来表示,最高位置零。
2)BCD码
3)汉字编码
(1)汉字基本字符型6763,一级汉字3755,二级汉字3008;
(2)区位码:为汉字和国际上其他文字间交换信息而编制的国际标准 代码,由区号和位号两个字节组成;
3. 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中心,它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保证计算机按照预先规定的目标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及处理。控制器从存储器中顺序取出指令,并对指令代码进行翻译,然后向各个部件发出相应的命令,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它一方面向各个部件发出执行指令的命令,另一方面又接收执行部件向控制器发回的有关指令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控制器根据这些信息来决定下一步发出哪些操作命令。这样逐一执行一系列的指令,就使计算机能够按照这一系列的指令组成的程序的要求自动完成各项任务。因此,控制器是指挥和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进行工作的“神经中枢”。
三、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 输入设备:主要功能是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通过输入接口输入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供CPU调用和处理。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鼠标器、键盘、扫描仪、数字化仪、数码摄像机、条形码阅读器、数码相机、A/D转换器等
2. 运算器:负责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算,它的速度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参加运算的数(称为操作数)由控制器指示从存储器或寄存器中取出到运算器。
威海职业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授课年级:2015级
授课学期:15-16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
课题名称
第1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概述
计划学时
2课时
容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相关概念和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及具体应用;以及信息在计算机部的表示与存储方法。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次课主要是对信息与数据的关系,计算机发展历程等的介绍,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信息素养的知识。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重点及措施
教学重点:信息与数据的关系,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难点及措施
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3)汉字码:带有汉字标识符的国标码(每个字节最高位为1),称为机器部汉字代码,简称汉字码;
思考题和习题
1、信息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有什么用?
2、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典型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3、简述信息素养的含义。
4、计算机为什么采用二进制?
这里所说的符号,不仅指文字、字母、数字,还包括了图形、图像、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由于描述事物的属性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符号,所以这些符号就是数据的形式。
同一个信息也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据表示,例如,同样是星期日,英文用“Sunday”表示。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在一般用语中,信息与数据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但是,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不等同的。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的结果,它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决策,或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教学方式
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幻灯片。
教
学
过
程
(从学生对本课主讲老师的描述开始,引入信息的概念。)
一、信息与数据
1.信息:信息是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关于信息的定义众说纷纭 。
一般认为:信息是在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2.数据:所谓数据,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加以鉴别的符号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