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壁垒,哪些是馅饼哪些是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争壁垒,哪些是馅饼哪些是陷阱
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我从这几方面来思考
其实很想问问很多小伙伴,做股票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是每日看到分时线跌宕起伏,直线拉起,激起肾上腺素的快感
还是慧眼识珠,假装自己是老板,指点江山般看一个公司的版图成长的满足感
股市有多种门派,各门各派练成独门秘笈都是英雄。
我独爱研究公司,有些过来人会呵呵一笑,说一句,小妹妹,A股就是个大赌场,你的
想法太天真。
但是我默默观察着一个我很尊敬、对我影响很大的人,其实做股票也要有信仰,信仰好的公司做的好事儿。
回到现实,最近接触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比较多,经常听到投资人问创业者一句话,为什么是你?
如果以挑选公司的眼光来挑选股票,我也要问自己:为什么是这家公司?
创业者的反应很不一样,有些眼睛不眨,用特别简单明了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而有些长篇大论,最后也许能让人找到一些模模糊糊的线索,而还有一些,干脆沉默。
这是每个公司的发展都绕不开的一个最关键点,它可以有很多种叫法:核心竞争力、竞争壁垒、护城河......
当挑选一家上市公司的时候,如何从他们庞大的布局中快速准确地定位核心竞争力呢?我想重点说的是前两种壁垒,这两种是被谈论最多的,也是陷阱最多的。
第一种、技术壁垒:
先进技术是不是意味着所向披靡、光明无限?技术的种类有多种多样,包括尖端科技、包括生命科学等等各个方面。
但是,我觉得任何先进技术为一家公司赢得的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优势,那就是时间。
拥有的这项技术,需要后来者花多少时间来赶超,在这段时间优势内,公司又可以往下下多大的一盘棋?画一个时间轴,把这个公司和同行公司放在一起,大概看看这个公司领先多久?再看看这家公司的战略布局,在这样的一段时间优势内,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比如科大讯飞,做语音做了二十年,今天同行还在研究语音合成技术的时候,讯飞已经开始通过语音为切入点,向人工智能布局。
以这个思考逻辑,再次说一下明匠智能。
太多人质疑它没有多么高深的核心技术,太多人说这家公司是技术民工,就是做苦力。
但是仔细去看工业制造这个行业,多少的子行业、多少的生产线、多少零零碎碎的标准,如果不是做苦力一样一个一个调试,哪里能完成?这样非标准化的东西形成公司内标准化的数据模式,同样是赢得了时间,所以依然说是技术领先的公司。
目前,有一个问题,也是大家讨论挺多的,就是这些核心技术经验掌握在核心技术人员的手中,如何留住他们、如何激励他们?这是一个方面,其实我觉得这个公司如果想走得更远,是应该将这些散落在核心人员手中的经验技术变成公司的组织记忆,能给传承、升级、迭代。
如何演变,再一步一步观察吧。
技术创新还有两个坑要注意,第一是应用场景;第二是标准。
应用场景归根结底是要考虑这项技术是不是解决了人的真正的需求?这项技术是不是
解决了人的紧急需求?比如智能家居中,有些公司设计了智能开窗帘的功能,说一句话,让窗帘打开、合上。
其实人开窗帘的实际动作无外乎走过去、打开窗帘。
我真的需要装
一个系统去控制它吗?还有最近死掉很多的上门洗车,对于车这种会跑的东西,还需要再找一个会跑的东西来找它吗?
3D打印是很火的技术,《经济学人》早在2012年就发过一篇引人瞩目的长文,宣告3D打印即将开启新的工业革命,说的人心血沸腾。
四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3D打
印开始在一些工业领域应用,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材料重金属污染问题,比如打印速度的问题,比如能耗的问题,比如打印零部件的焊接问题等,需要突破包括材料科学
等等的一系列障碍。
最新的高盛报告显示,这项技术真正能够到商业化,还需要5年
的时间。
所以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讲一个新的科技故事的时候,可以先不激动,耐心查查这个技术能够真正进入到应用场景还有多久。
它的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可能产生营收的时间周期又有多久,密切关注、伺机而动,不用为了一个故事坐过山车。
还有一个很典型行业的技术创新的例子,就是医药行业,整个行业都是刚需。
任何一个突破,如果被证实,立刻会有反应。
比如,如果一个公司能够研制出糖尿病的特效药。
现在治疗糖尿病最好的是美国的药,可以一个月注射一次,维持血糖正常。
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把这个周期延长一些,比如两个月、三个月,就是了不起的突破。
第二个是标准。
这里的标准是指国际通用标准、或被国家控制的标准。
如果技术创新先行太多,还没有标准出来、而本身又没能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这样就很尴尬。
比如物联网最近的爆发,也是因为标准。
比如咱们国家的电信运营,如果非要搞一个创新,和这些标准不符,那也是很酸爽的。
再比如说一滴血查身体的事情,先不论它的科学有效性,在现行的医疗体系中推广,是否阻力巨大呢?医院要配合做多大改变呢?医院有多大动力改变呢?并不是说这东西未来不会有市场,但是过程会很艰难,很可能,输了时间。
第二种壁垒是平台壁垒。
这好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津津乐道的商业模式,我们眼见着短短十年,BAT快速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当初投资他们的人,也都被奉为投资界的神话。
现在BAT已经
不能够仅仅用平台来概括了,大家开始谈论的是,生态圈。
这都是长大以后的样子,现在还有很多发展中的平台模式。
其实我的粗浅理解,平台模式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联横,把所有和我相关的生意都收录在我的平台上,我来核心做的就一件事,流量分发(资源分发)。
这是个很美好的愿望,如果成功,也是很坚固的壁垒。
然而,赤裸裸的现实却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还有什么流量能让
你来分发?比如手游,腾讯和360分发了多少流量?剩下的那一丢丢,还要和有同样
野心的竞争对手来分,够吸引生意伙伴吗?吸引不来人,平台还是平台吗?比如盛讯达,一边做游戏开发,这点可能有突然的惊喜;另外一个布局很明显就想做运营和分发。
这样的模式,我觉得即使游戏产业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也觉得和它没有关系。
第二种是垂直。
这是在中国的土壤上特别适合做的事儿,因为任何一条线牵得够好,都能够拴住足够多的人。
比如母婴电商,比如最近和一个投资人聊,他很津津乐道的投资的成人用品的项目。
但是,需要看看的是,即使垂直了,同样在一个垂直线上的竞争对手也很多,而这些竞争对手的差异性很小,很多时候是赤膊相见,真刀真枪拼抢的。
平台究竟是怎样的平台,是否已经被巨头占了不可撼动的地盘?是否已经一片红海,杀的很累很疼?擦亮眼睛,好好观察。
第三种是品牌壁垒。
这是一个有情怀的故事。
有品牌壁垒的公司很少有新的公司,品牌不是故事,是长篇小说,要用时间长久沉淀,而一时的不负责任,也可能让品牌元气大伤。
但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将会有加分不少的优势。
品牌涉及的行业很多,我还没想清楚怎么总结。
想简单说说最近看到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中国人每年在日本消费总额20万亿人民
币(我没查证,一次会上听到,但是应该会是很大的份额)。
为什么要在日本花钱,因为日本的东西精致、好用,很简单,和爱国情怀之类都无关,再怎样在朋友圈转发抵制日货,这些钱都不会回来。
什么时候中国的马桶盖真的做的比日本的马桶盖好用的时候,钱才会回来。
最近看到两个引入注目的案例,康师傅、宝洁的业绩下降趋势。
但是其实,康师傅的味道没变。
宝洁的品质似乎也没太大的问题。
各种分析看了好多,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消
费升级。
人们更关注健康、品质、体验、个性,比如,如果把飘柔和LUSH放在我面前,我会毫不犹豫选择LUSH,或者有淘宝的文艺青年创业做的手工皂,我也不会选飘
柔。
这是一个更新换代的信号,也许会有新的品牌开始走上上升之路,未来很美好。
好好找找:)
资源壁垒
有色、资源类公司,这个不懂,一般就看看下游需求、市场供应量、本身拥有的资源数量、品质,财务上有没有大坑。
以后研究明白再说。
稀缺性壁垒
这个是不是道理很简单呢?注意,真的是我的疑问句,因为我还没想到到底陷阱在那里。
这类公司占有数量有限,拿不到的东西。
稀缺性的维持性,决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持续
多久。
比如最近火热的血制品,我国在2001年就不再发放新的血制品企业牌照,目前市场中仅有20多家公司具有血制品企业牌照。
而新浆站的建设培育需要2到3年,血浆生产周期需要7到8个月,所以未来血浆资源短缺仍然是行业面临最大问题。
在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供不应求的状况下,浆源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
基于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壁垒,才有了适合的商业模式,才有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才有了我们合适的估值方式。
有时间再慢慢总结,边走边想。
公司的成长和股价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好公司一定涨的快吗?其实真的不一定,因素很复杂,我也是一边观察,一边在想。
目前想到了两点联系因素:
第一、和公司的发展阶段有关系。
还拿科大讯飞举例。
这无疑是一家特别好的公司,我真的觉得是特别好,去参观讯飞的时候,他们的短期愿景就是,实现百亿收入、千亿市值,技术基础扎实、公司管理层也很努力。
但是,为什么股价不是爬坡的山峰呢?讯飞经历了技术爆发的生长之后,其实进入了从成长到成熟再入下一程的发展横盘期。
一方面在此之前,技术领先优势已经建立起来了。
现在已经为语音的技术落地成功找到了各种落地场景,去年在教育领域加大布局。
现在,开始思考以语音为切入点,向更宽广的
领域人工智能努力。
从“让机器能听会说“,到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
这期间的过渡,
说起来容易,其实是需要沉淀和时间的。
他的未来爆发点,在人工智能。
次新股的疯涨,表象是资金的青睐,套牢盘小,好炒作。
但是其实和大家对公司的成长阶段的希冀也有关系,进入资本市场,有了资本的助力,会释放由于资金限制做不了的事儿,可能会对这个企业有一个激发和触动,进入生长曲线的主升浪。
但是只有真正的好公司,才能真的抓住机会好好成长,才不会炒作之后一地鸡毛,比如爱尔眼科。
第二、成长关键点关键事件的触发。
比如关键布局的收购。
但是收购的优质资产,很多都溢价很高,而现在的形势变化太快,如果产生了巨额商誉,也要当心减值风险。
再次重申,新手,写的东西都是自己乱想,仅供参考。
曾国藩说:“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
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是先立规模,后求精熟。
”
在这个难测的市场,我尊重前辈、尊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