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A治疗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维A治疗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雷娜;于腾;付洪军
【摘要】本文报道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2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2例患者均表现为双下肢丘疹伴瘙痒,组织病理确诊为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经阿维A治疗2个月后,皮损消退.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18(034)009
【总页数】3页(P535-537)
【关键词】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阿维A
【作者】雷娜;于腾;付洪军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济宁,272067;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济宁,272001;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济宁,272001
【正文语种】中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1,男,47岁。

因双下肢丘疹伴痒4个月就诊。

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数个针头大丘疹,瘙痒明显。

外用红霉素软膏,并行抗过敏治疗,效果不佳。

2个月前皮损累及躯干、上肢,部分丘疹出现脐凹,瘙痒剧烈,搔抓后出现破溃、结痂,少量渗出(图1a)。

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给予泼尼松(40 mg/d)及抗过敏治疗,病情好转,遂泼尼松减量,减至10 mg/d时,皮
损加重,泛发全身。

既往史:乙肝携带30年,无其他系统疾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查体:躯干四肢密集分布米粒至黄豆大棕褐色丘疹、斑丘疹,中心有脐凹,内含角质栓,呈火山口状;左足背及右小腿内侧为重。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无异常。

皮肤组织病理:局部皮肤杯状凹陷,内含角栓,真皮浅层及附属器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图2a)。

Masson染色:可见胶原纤维经表皮穿出(图2b)。

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病例2,男,30岁。

因双下肢丘疹伴痒2个月就诊。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出现多个针头大丘疹,正常皮色,而后逐渐扩大,直径达5~6 mm,中心有脐凹,充填角化性物质,瘙痒剧烈(图1c)。

1个月前在双臀外侧、双肘外侧出现类似皮损。

自行外用玉肤霜,无明显效果,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体健,无糖尿病病史及其他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

皮肤科查体:四肢散在粟粒大肤色角化性丘疹,中心有脐凹,小腿伸侧为重。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无异常、肝肾功、血糖血脂、凝血四项、乙肝表面抗体无异常。

组织病理示:表皮杯状下陷,凹陷底部表皮变薄,真皮浅深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图2c)。

Masson染色:可见胶原纤维穿通表皮(图2d)。

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1.2 治疗病例1考虑患者确诊前一直应用泼尼松10 mg/d,遂继续应用,并嘱阿维A 10 mg日3次口服,泼尼松应用20天后停药,阿维A逐渐减量为10 mg 日2次,10 mg日1次,2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遂停止治疗。

随访3月未复发。

病例2给予阿维A 10 mg,日3次口服,随皮损好转逐渐减量,用至2个月,皮疹大部分消退,停口服药物,同时加用外用药,2周后皮疹逐渐消退,随访2周,未复发,目前患者仍在继续随访中。

图1 a:病例1左足踝部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孤立分布的暗红色丘疹,中央凹陷,充填角化性物质,溃疡边缘呈火山口状,周围绕以红晕;b:病例1治疗2个月后皮损较前变平,皮损区遗留色素沉着;c:病例2下肢多发角化性丘疹,中央可见脐凹,内含角质栓,Kobner现象(+);d:病例2治疗2个月后角质脱落,留有暗褐色斑疹
图2 a:表皮杯形下陷,内含有角化不全角质细胞碎片及嗜苏木素胶原纤维,真皮浅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多量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HE,×40);b:嗜蓝染胶原纤维穿出表皮(Masson染色,×200);c:可见杯状下陷的表皮,凹陷底部表皮变薄,真皮浅深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HE,×40);d:蓝染胶原束垂直表皮穿出(Masson染色,×200)
2 讨论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RPC)在1967年首次报道,病因不明,遗传和创伤可能是诱发因素[1],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2]。

遗传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多早年发病,Ramesh等[3]报道的最早发病年龄是9个月,大多无系统性疾病,家庭成员中有类似疾病史。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大多成人期发病,无家族史。

国外García-Malinis[4]、国内杨扬等[5]、谢红亮等[6]共报道50例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其报道的平均年龄分别是54岁、59岁、45.83岁。

我们的2例年龄是47岁和30岁,相比偏小。

成人期发病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糖尿病、慢性肾衰竭、肝病等系统性疾病,也可无任何其他疾病。

Karpouzis等[7]报道100 例ARPC,62%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关,Saray等[8]统计22例ARPC中3例患者无系统疾病,国内刘永霞等[9]报道35例ARPC患者,28例患者无系统性疾病,而谢洪亮等[6]报道12例ARPC患者中3例无系统性疾病,各种报道差别较大。

由于发病率低,获得病例少,以及可能误诊的情况,尚不能得出ARPC与已存在
的基础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本次报道2例ARPC患者无基础疾病,其中病例
1乙肝携带30年,但肝功正常且无肝功受损的临床症状,故认为与本病发生无直
接关系。

RPC典型皮损为角化性丘疹,中央有脐凹,内充填角化性物质,伴不同
程度瘙痒,Koebner征阳性。

病理特点:表皮呈杯状下陷,内含角栓,其中有角
化上皮、角化不全细胞及变性的胶原,真皮浅层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角栓底部的表皮变薄,局部可见垂直穿过表皮的胶原纤维。

本病需要与其他穿通性胶原病进行鉴别,穿通性毛囊炎和克里尔病排出物是角蛋白,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排出物为弹性纤维,本病排出物为胶原纤维可鉴别。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搔抓其引起的轻微创伤是发病的触发因素[8]。

应用止痒药物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可间接支持这一说法;②糖尿
病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10],长期高血糖使蛋白或其他复合物糖基化,导致真皮胶原纤维尤其是胶原I和III结构改变;③胶原代谢紊乱可能是本病发病的另一因素,皮损中(主要是恢复期皮损)可见到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增加[11],不过这也可能与正处于皮损恢复期有关;④血清中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升高也可能与本病有关[12],其可参与上皮细胞间信号传导,运动和分化的过程,并与Ⅳ型胶原(基底膜中的胶原)和角质形成细胞结合,刺激上皮增生和胶原穿通表皮。

结合文献研究及病理特点,推测ARPC可能是一种内外因素作用下,由炎症细胞(T细胞为主)介导,通过释放IL1、IL17等相关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及胶原变性穿通表皮的一种免疫性疾病。

ARPC的治疗具有挑战性。

如果存在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

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经常用作ARPC的经验治疗。

有学者报道别嘌呤醇用
于ARPC的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13]。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口服和外用维A酸类
制剂。

另外也有他卡西醇、马沙骨化醇、阿米替林、NB-UVB、光动力疗法治疗
ARPC成功的报道。

由于以上报告大部分都是孤立的个案报道,缺乏对照研究及应用推广,所以ARPC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指南。

张倩雯等[14]曾报道过3例ARPC患者口服维A酸类、抗组胺药物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及NB-UVB照射治疗,治疗3~4个月之后仍有新发皮疹,未取得满意疗效。

我们的2例患者,病例1确诊ARPC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在糖皮质激素减量时皮疹复发泛发
全身,加用阿维A治疗2个月,角栓脱落,瘙痒减轻,效果佳(图1b);病例2在发病之初即予以病理活检,确诊为ARPC,给予阿维A口服,皮损得以控制(图
1d)。

2例ARPC患者均给予阿维A口服,2个月后,角质栓大部分脱落,皮损均明显改善。

回顾治疗过程,推测阿维A在ARPC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ARPC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阿维A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治疗作用:①抑
制T细胞向Th2、Th17分化,抑制相关炎症因子释放,抗炎调节免疫状态;②抑制增生的胶原蛋白过度表达,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1、8表达,溶解角栓[15],也
能促进老化、萎缩的胶原蛋白增生[16],对胶原纤维代谢起到平衡调节作用。

综上,我们推测阿维A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状态、抗炎、调节胶原代谢,多环节的阻断ARPC发生,有效治疗ARPC。

在本次报道的2例ARPC患者,应用阿维A治疗后病情均得到缓解,但遗憾的是
我们并未单独应用阿维A治疗,可能其它药物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两例均应用
阿维A治疗有效,尤其是第一例加用阿维A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我们推测阿维
A治疗此病有效。

但其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仍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并长期观察以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2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16-1218.
[2] Faver IR, Daoud MS, Su WP. 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 Report of six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Am Acad Dermatol,1994,30(4):575-580.
[3] Ramesh V, Sood N, Kubba A, et al. Familial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 a clinical,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f 10 cases[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7, 21(6):766-770.
[4] Gar cía-Malinis AJ, Del Valle Snchez E, Snchez-Salas MP, et al. Acquired perforating dermatosis: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31 cases, emphasizing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7, 31(10):1757-1763.
[5] 杨扬,汪青良,谢韶琼,等.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 46(11): 748-751.
[6] 谢红亮,田歆,张佳林,等.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12例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 46(07): 475-478.
[7] Karpouzis A, Giatromanolaki A, Sivridis E, et al. 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 current status[J]. J Dermatol, 2010, 37(7): 585-592.
[8] Saray Y, Seçkin D, Bilezikçi B. Acquired perforating dermatosis: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twenty-two cases[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6, 20(6): 679-688. [9] 刘永霞,王建文,周桂芝,等. 35例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 33(08): 474-476.
[10] Akoglu G, Emre S, Sungu N, et al. A.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25 patients with acquired perforating dermatosis[J]. Eur Dermatol,2013,23(6):864-871.
[11] Gambichler T, Birkner L, Stucker M, et al. Up-regul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3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in 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J]. Am Acad Dermatol,2009,60(3):463-469.
[12] Bilezikci B, Seckin D, Demirhan B. Acquired perforating dermat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a possible role for fibronectin[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3,17(2):230-232.
[13] Tilz H, Becker JC, Legat F, et al. Allopurinol in the treatment of 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J]. An Bras Dermatol,2013,88(1):94-97.
[14] 张倩雯,田歆,黄振明,等.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3例[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
志,2014,21(6):478-480.
[15] Bizot-Foulon V, Bouchard B, Hornebeck W, et al.Uncoordinate expressions of type I and III collagens, collagenase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 along in vitro proliferative life span of human skin fibroblasts. Regulation by all-trans retinoic acid[J].Cell Biol Int,1995,19(2):129-135.
[16] Varani J, Fisher GJ, Kang S,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trinsic skin aging and retinoid-induced repair and reversal[J]. Investing Dermatol Symp Proc,1998,3(1):57-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