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玫瑰”意象看英国诗歌中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玫瑰”意象看英国诗歌中的人文精神
摘要纵观英国文学史,诗歌创作由于其独特的形式,成为其中璀璨的明珠,而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则让人目不暇接。
其中玫瑰诗歌所创造出的不同的玫瑰意象,集中反映出英国文学所一贯看重的人文精神,主要有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女性和爱情的赞美、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以及勇于面对现实人生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玫瑰诗歌玫瑰意象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玫瑰诗歌是专指出现了玫瑰意象的抒情诗。
诗歌中的具体形象和画面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是诗歌的灵魂,可以帮助人们领略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魅力。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文学艺术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人要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个性自由。
玫瑰意象美丽动人、由来已久,诗人们描述存在于想象空间的玫瑰和存在于现实空间的玫瑰之间的互相仿写的关系。
诗人笔下的玫瑰是抒情的触媒,不同的诗人用不同的方式,本着自己不同的思想感情书写着各自心中的玫瑰。
“玫瑰”作为英国诗歌中的一个视觉意象,却在这个意象背后形象地呈现出英国文学中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以人为本、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人文主义画卷。
二对自然和真善美的赞颂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文坛巨人,他强调文学创作应当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形象的美、目的的善、合度的真,三者的结合才能创造出鲜活而完美的艺术作品。
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表现为崇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热情讴歌美好的爱情、纯洁的友谊、充满真善美的人性和人类征服时间主宰命运的美好愿望。
自然界是人的本源地,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主体。
自然万物的生机盎然之所以富有诗意,是由人心体验出来的。
大自然给予人类无尽的情感和美好,使得人们能够思想哲学和诗学问题。
因此,莎翁在诗情画意地描写大自然时,不机械地模仿自然,而是选择了最简洁有力的工具——象征。
玫瑰在莎翁笔下脱离了单纯的花的形象,被用来象征包含着“真善美”的自然。
他的第54首十四行诗以野蔷薇和玫瑰作喻:野蔷薇在夏风中烂漫,但它空有艳丽,不留芬芳;玫瑰却以“芬芳的落英,留下甘香的露汁”。
诗的起始句就开宗明义地说:
“o,how much more doth beauty beauteous seem/by that sweet ornament which truth doth give!/the rose looks fair,but fairer we it deem/for that sweet odour which doth in it live. ”(呵,美如果有真来添加光辉,/它就会显得更美,更美多少倍!/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还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
莎翁让真显得美,让美获得永恒,“玫瑰”的意象华丽而真实,洋溢着乐观明朗、积极向上的色调。
他的这种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观念,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化实为虚、化有限
为无限。
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不是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而是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由衷欣赏和赞颂之情,在自然中追求快乐永恒。
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在想象光华下、在心灵中,呈现出不平凡的一面。
三对女性和爱情的赞美
“玫瑰”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是爱情的象征物与心上人的代名词。
中世纪就有长篇梦幻体诗歌《玫瑰传奇》,那朵代表淑女的美丽姿容与爱情的玫瑰,自然成为了文学史中历久弥新的话题。
诗人们以“玫瑰”这一自然意象为载体,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对爱情的向往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自我释放冲破了中世纪宗教对人们欲望情感的压抑,追求诗意人生,崇尚主观自然情感和本真的灵性。
通过热情的赞美与深刻的思索,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可贵可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托马斯·坎皮恩(thomas capion)在他的《樱桃熟了》中赞叹:“there is a garden in her face/where roses and white lilies grow;/a heavenly paradise is that place /where in all pleasant fruits do flow.”
(有一座花园在她的脸上,/盛开着百合和玫瑰;/那地方是个美妙的天堂,/各色鲜果在枝头摇摆。
)
诗人用“玫瑰”等自然界最美好的意象来赞美女性,暗示她们的美丽、圣洁。
全诗笔调清新、浪漫旖旎,没有说教、没有誓言,美好的自然意象勾画出打动人心的少女。
克里斯多夫·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在《热烈的牧羊人致他的情人》中独辟
蹊径,不用玫瑰来作喻,而是衬托他心爱的女子:
“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and a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a cap of flowers,and a kirtle /embroidered all with leaves of myrtle;”
(我将为你用玫瑰作床,/还有上千支花束,/一顶鲜花编的花冠,一条长裙/绣满桃金娘的绿叶。
)
马洛的爱人是如此地打动他的心,也许只有用世上最好的东西才能匹配。
她比玫瑰还要艳丽,玫瑰只能做她的陪衬。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也有一首《我美丽的玫瑰花树》:
“a flower was offered to me,/such a flower as may never bore;/but i said“i’ve a pretty rose tree,”/and i passed the sweet flower o’er. ”
(有人赠予我一朵花儿,/那样的一朵五月花儿从未让人觉得乏味;/可是我却说“我有一棵漂亮的玫瑰树,/对那朵甜美的花儿毫不理会。
)
该诗不仅勾画出一个美丽的爱人,更是表达了诗人的爱情哲学:真情可贵,情有独钟。
浪漫主义先驱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红红的玫瑰》,语言生动朴实,感情热烈真挚,更是这类题材的上乘之作。
诗人激荡的情感冲破理性的封锁,直言对女性的赞美和对其爱人的深深眷恋:
“o,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
(啊,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绽放)
该诗直接以“玫瑰”为题,开头就把爱人比喻为玫瑰,一个丽人形象便呼之欲出了。
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抒情之后,诗人的目光从眼前那朵红红的玫瑰逐渐转向了广阔天地,爱情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得到深化和升华了。
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渴望与爱人一起尽享人生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首产生于教会生活的长期束缚、只能以对万能的主的赞美为诗歌之能事的背景之下,爆发出的具有人性之美的对真正爱情的渴求之声。
女性成为爱与美的化身,这样的主题恰恰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佳诠释。
“玫瑰”被赋予浓郁的个人情感,诗人将自然情感化、把情感意象化。
这种抽象的主题因附着于具体的自然意象之上,显得更生动、感人。
四享受人生的号召
人文主义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感叹人生短暂,光阴似箭,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强调人的尊严,鼓舞人们珍视尘世的生活,享受人生欢乐。
因此,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歌为数众多。
因为西方文化常常用玫瑰象征转瞬即逝的美丽,因此,玫瑰诗歌里也有此类作品。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仙后》中的《玫瑰之歌》即是用玫瑰的意象来表现这类主题:
“赶快摘玫瑰吧,趁青春尚在,/暮年将至,会把她美色剥光。
”诗人借助象征美和爱的“玫瑰”意象,借景抒情,自然而坦率地感叹女人的美丽犹如玫瑰花一样短暂,凋谢后将化为尘埃,不能再
复原。
骑士派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亦是这类主题的代表作。
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用玫瑰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old times is still a-flying:/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to-morrow will be dying.”
(趁早吧,快采摘那玫瑰花苞;/时间老人永在飞翔;/同一朵花儿今天还在微笑,/明天就要枯萎死亡。
)
诗句直率流畅,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进而感叹人生太匆匆。
不仅让人强烈地感受着时光的飞逝,而且还感到死亡逼近的威胁。
青春年华转瞬即逝,只会遭遇“空折枝”的处境。
“人生有如梦,醒来了无痕”。
让人陡升不必犹豫、要大胆享受现实生活的感慨。
瓦勒(edmund waller)的《去,可爱的玫瑰》里,也以玫瑰作喻,告诫人们年华易逝,岁月不饶人,要把握时机,尽享生活的美好:“go,lovely rose!/tell her that wastes her time and me/that now she knows,/when i resemble her to thee,/how sweet and fair she seems to be. ”
(去,可爱的玫瑰!/告诉她别浪费青春,使我憔悴,/叫她现在就领会:/我正是把她同你来比配,/她看来是多么可爱,多么娇美!)“玫瑰”的娇艳和青春的美好都敌不过无情岁月,诗人规劝少女不要羞涩,要及时恋爱结婚,否则将永远感到悔恨,号召人们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尽享美丽人生。
及时行乐、莫失良辰的主
题蕴涵着现实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
同时该主题已经暗含珍惜时光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
所以,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爱情关系和诗人的激情,还是他对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
五对丑恶现象的谴责
尽管几乎所有的诗人们都把玫瑰看成是圣洁之爱的象征,但布莱克却独树一帜,创造出“病玫瑰”这一独特的意象。
此时,“玫瑰”已经从感性的意象转变为理性的意象,也反映出诗人在歌颂世俗的同时,尊重现实、勇于批评丑恶现象的人文精神。
短短的一首《病玫瑰》几乎是古今玫瑰题材中视角最为独特的一首,也是诗艺高妙的一首。
它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超出现实单一性的指代,去暗示某种抽象神秘的东西:
“o rose,thou art sick!/the invisible worm,/that flies in the night,/in the howling storm,/has found out thy bed/of crimson joy,/and his dark secret love/does thy life destroy. ”
(噢玫瑰,你病了!/那无形的飞虫/乘着黑夜飞来了/在风暴呼号中。
/找到了你的床/钻进红色的欢欣;/他的黑暗而隐秘的爱/毁了你的生命。
)
布莱克凭借暗示、联想、象征和模糊的诗歌语言,来营造理性和逻辑无法抵达的幽暗的情感世界。
如果从表层面来理解,可以感知
布莱克对被一条黑暗而隐秘的蠕虫所侵犯和摧毁的一朵红玫瑰的
悲伤。
如果从隐喻不健康爱情的层面来了解,病态的玫瑰象征病态的爱,诗中的玫瑰是被伤害被侮辱的女人。
在红的激情与黑的冷酷现实的强烈对立中,诗歌色彩感鲜明,加强了对不健康的爱情关系的暗示。
狡诈、欺骗和虚伪摧毁的是一种本来应该是坦然、欢愉的人伦之爱。
由于布莱克醉心于朦胧的艺术尝试,敢于标新立异、抛开理性,因此他对事物感受和表现角度也与众不同。
基于此,我们也可以说布莱克的玫瑰代表的是美丽的、令人渴求的、美好的事物,而蠕虫代表的是毁灭腐化的力量。
布莱克凭借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洞悉并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
“玫瑰”所承载的内涵的广度与深度,足以使该诗被反复吟咏。
六结语
诗人所撷取的用来表情达意的“玫瑰”是诗人对社会、自然的领悟和对生命的体验的结晶,它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陈良运所说:
“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
同时,玫瑰意象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中熠熠闪光,也给读者一种美丽真挚的感受。
注:本文系四川理工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编号为:
2009xjky009。
参考文献:
[1] 陈良运:《诗学·诗观·诗美》,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
[2] 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3] 顾飞荣:《最美英文爱情诗歌》,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4] 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 胡家峦:《斯宾塞诗选》,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
[6] 苏煜:《英国诗歌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7] 王佐良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
王庆,女,1972—,四川自贡人,四川外国语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杨梅,女,1964—,四川自贡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