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屈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摘要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情感丰富、寓意深刻,无一不传达着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透露着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追求自我的意识,可以说是其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化和外显化。本文以屈原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为中心,结合具体诗句,分别从民本意识、爱国意识、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四个方面入手,透彻地分析了深植于屈原内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文精神民本意识爱国意识自我意识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踏上仕途以后,主张重民生、举贤能、明法度,推崇“美政”,但由于后来受到排挤,不仅其政策没有施行,他本人也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楚国首都被秦国攻陷,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在满腹忧愤之中投江自尽。屈原仕途失意,便寄情感于文字之中,一生中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最著名的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一体裁,与《诗经》之体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又有“中国诗歌之父”的美誉。屈原的诗歌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忠君之情、忧国忧民之苦、自我独立意识和他对生命、对死亡之

价值的思考,饱含着浓厚而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民本意识:以人为本,以德为政

民本思想在春秋时代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从不同层面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其中,儒家的探讨最为深刻也最具影响力。屈原作为一位倾心于文学、钟情于文字的诗人,自幼便受到民本思想的熏陶,因而他的诗歌总是散发着爱民、忧民的气息。

屈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面对百姓受到的疾苦和灾难,他的内心更是痛苦万分,并为自己无法力挽狂澜而感到无奈和悲伤。他本想一走了之,但对百姓的热爱、同情和怜惜使他镇静下来,让他为了减少百姓的疾苦而继续忍受着不公的一切:“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当国土被他国所侵吞、民众亦随之遭殃之时,他则满腔悲愤地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首都郢都陷落以后,整个楚国出现的尽是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景象,此时的诗人正遭放逐,便与四处流浪的难民一道,此时的他更能体会到楚国人民的艰辛与悲痛,他心如刀割、极为自责,恨自己不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整日在泪水与伤感之中度过。当他发现国君昏庸,毫不关心民众、体察民情之时,则又慨叹道:“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在政治方面,屈原提倡“美政”二字。所谓“美政”,是指一种美好而和谐的政治现实,执政者敬德爱民、关注民生,修明法度、稳定秩序,举贤授能、任人唯贤,而百姓则在这种德政的统治之下

安居乐业。由于屈原曾不止一次地目睹了昏庸残暴的统治对民众的深深伤害,又多次看到了不重视民生对百姓、对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在他眼中,“美政”的核心便是以德为政,而德政的关键则在于以民为本。在《离骚》中,屈原列举了包括尧、舜、汤、禹在内的贤能之君通过体察民心、关注民生、施行德政而赢得民誉并最终赢得天下的事迹,同时也叙述了桀、纣等残酷暴力、昏庸无道的国君因施行暴政而国破人亡的故事,从而突出了以德为政的重要性。不过,在推行德政的同时,屈原还提倡修明法度。修明法度的思想所针对的不仅仅是下层的民众,其实更是对上层统治者而定的。屈原反对一切徇私枉法的行为,认为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阶层应当以史为鉴,修明法度,能够“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此来巩固德政的根基。

二爱国意识:佐君兴国,忠心相劝

屈原为振兴楚国而尽心尽力,为国土沦丧而心痛如绞,其爱国热情自不必多言。出于这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他坚持着自己的“美政”理想,对君主忠心耿耿,盼望着楚王能够接纳自己诚恳的建议,使楚国走向富国强军的道路。然而,楚王却昏庸无能、是非不分,听信佞臣之言而一再贬谪屈原,这又使他的内心多出一分无奈和愤懑。忠君爱国的他,始终希望君主有朝一日能够体察自己,看到自己的忠心,感知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在《九章·惜诵》中,屈原写道:“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疣。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专惟君而无他兮,

又众兆之所雠也!”“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离骚》中也有类似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在屈原的诗歌之中,他曾多次表达了自己对“美人”的爱慕与追求。其实,这日思夜想的“美人”便暗指了楚国的君王,而对美女的无限追求,则象征着他对楚国和楚王忠心不二的决心。这一点从《九章·思美人》的诗句中便可看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屈原曾敏锐地觉察到楚国即将面临的危险和潜伏许久的危机,并希望自己可以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多次向以楚王为首的统治阶层诚恳进谏,而他们对此却毫不在意,甚至采取了一种恶劣排斥的态度,将屈原贬谪、放逐。眼看着国土日渐沦陷,世间民不聊生,自己却无法挽救,他心中的惆怅与悲愤是显而易见的,他对楚王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也进行了批判,希望楚王能够认清现实、早日回头。例如,在《九章·惜往日》中有这样几句:“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佛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在《离骚》中,他则慨叹:“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由此可见,屈原对楚怀王听信谗言、不查真相而疏远

自己的做法表示不满,但他并未因此而痛恨楚王,反而一再抒发对自己的建议有朝一日能够被楚王接纳、楚国能够重新振兴的期盼之情,其爱国忠君的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自我意识:肯定自我,洁身自好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个性和理想等多种内在因素的认知和肯定,表现在具体行动之中就是自信、自爱、自尊、自立,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屈原是一位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诗人,他深信自己拥有天地灵气所赋予的内在之美,故而“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足以见得他对自我内在品质和才干能力的高度肯定与自信。为了保持这份纯净而高洁的内在,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他不断地加强修养、提升自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在诗人遭到贬谪与放逐之后,他仍然没有放弃对其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而是将这种追求扩大化、深度化,将自我价值融入到社会之中,转而成为一种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一种对历史、对现实的使命感。屈原深知其“美政”的道路将充满艰难,也明白自己不与奸臣同流合污的“特立独行”的做法会使自己的处境更加危险,更知道自己的尝试很可能会失败。但是,即便如此,他也决定要坚持到底,甚至以死明志。这一点从以下诗句中便可以看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看出,在这种高尚人格和圣洁灵魂的支撑下,遭受了万般苦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