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体系与逻辑
国土空间规划概述ppt课件

国土空间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相关专项规划要协同、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
6、国土空间规划怎么管
用法律法规管控
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做好过渡时期的法律衔接
用技术标准管控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人构建统 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目录
1、国土空间规划是什么 2、为什么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 4、编制内容重点与审批程序 5、国土空间规划怎么编 6、国土空间规划怎么管 7、怎样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8、国土空间规划如何划定“三区三线” 9、国土空间“双评价” 10、案例借鉴(日本、英国、德国) 11、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四、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 部门负责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修订完善国土资源现状调查和国土空间规划用地 分类标准,制定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办法 和技术规程。
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 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国家统一 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 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 不是每个地方都要按照五级 规划一层一层编,有的地方 区域比较小,可以将市县级 规划与乡镇规划合并编制, 有的乡镇也可以以几个乡镇 为单元进行编制。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
四体系
一、编制审批体系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性, 自上而下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对空间 发展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安排。
用制度政策管控 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所有国土空 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原理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原理
1.科学规划:遵循科学规划原则,即以可行、可持续、可控为基础,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规划。
2.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原则要求地域空间规划应该将构建综合体系作为前提,系统考虑行政区划、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3.发展优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以发展为中心,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第一使命。
4.保障安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堵塞安全风险和隐患,强化防灾减灾、生态保护、食品安全、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规划。
5.民主参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规划管理机制,促进公众参与,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治理。
6.国际规范:遵循国际标准和规范,对地域规划进行国际对接和比对,使规划内容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家影响力和竞争力。
空间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未来城市发展

空间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未来城市发展作者:潘忠斌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20年第18期摘; ; 要: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协同具有矛盾性特点的多目标,发挥其对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作用。
同时,国土空间作为劳动力、资本、土地、制度等供给要素的载体,其规划布局对于供给侧要素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空间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未来城市发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空间规划;基本逻辑;城市发展1; 引言空间规划是关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空间组织或安排,旨在依据总体战略调控和引导空间资源配置,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驾齐驱的空间规划体系,并在支撑城镇化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趋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减贫攻坚战成就惊人,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小康社会的目标亦将逐步实现。
在新的生态文明背景下,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化,体制机制约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领域,条条(部门)分割、块块(区域)分割、条块分割的三大矛盾依然顽固地存在着,现有空间规划体系庞杂、职能划分不清、协调沟通不畅等问题突出。
例如:目前许多区域在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土地整治、水环境保护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项目依然是各区域、各部门各行其是,尚未真正形成区域统筹、部门联合的规划立项、建设运营、管理监督的运作机制。
3;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3.1; 公平与效率的空间平衡关系包括陆地空间、海洋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城镇空间、乡村空间、绿色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多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也在遵循互动与竞争、交流与融合、入侵与抵抗、公平与效率的空间原则。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设计工作方法的探讨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设计工作方法的探讨【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立,预示着传统城乡规划的工作方法即将发生重大的技术变革,因此,城市设计作为城乡规划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方法进行相应的优化升级。
本文以城市设计相关项目经验为例,结合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逻辑的理解,探讨城市设计工作方法的优化路径,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讨论: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的意思;②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逻辑的解读;③城市设计工作方法的转变;④城市设计工作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工作方法;0.引言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建设经历摸索、探索、发展等多个阶段。
不同的时期的城乡建设及发展均离不开城乡规划学科的贡献,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学科的贡献尤为突出。
由于,受这些年城市规划学科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及影响,以及时代变迁及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使得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与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所以城乡规划学科未来的发展路径是当下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城市设计作为城乡规划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未来的发展也将面临思维的转变及方法的迭代。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2015年4月,经过多年国土资源的摸底排查及“多规合一”等规划方法的试点及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继党十八大首次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策以来最为重要的城乡建设宏观指导方针。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在随后的几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相关指导意见,如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09)》”、“组建自然资源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18.03)》”、“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路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05)》等,随着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05)的相关文件发布,我国的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正式更改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下简称国空体系)。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

杨荫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内容提要】我国空间规划体系虽具雏形,但不明确、不健全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适应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既损害了空间规划的形象和效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
研究表明,国外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有四个共同点,分别是:配套法律的完备性、协调机构的权威性、规划层级的系统性、制定实施的开放性。
建立完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应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对空间开发行为的统筹协调;理顺层级关系,明确各类空间规划的地位作用;创新实施机制,保障规划任务目标的实现;鼓励公众参与,着力夯实科技支撑基础。
Although China has presented the embryonic form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t is not definite and perfect enough. Meanwhile, it doesn't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al.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damaged the image and effectiveness of spatial planning, but also wasted lots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broad has four common points, which are the complete supporting law, the authoritative coordinating agency, the systematic planning level and the ope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To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of China has the following methods. Firstly,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nd specify the legal status of spatial planning. Secondly,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reinforce the co-ordination of spac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irdly, rationalize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and mak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various types spatial planning clear. Fourthly, innovat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guarantee the accomplishment of planning mission and objectives. Lastly, encourag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lay a solid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关键词】区域政策/空间规划体系/区域经济战略regional policy/spatial planning system/regional economic strategy空间是与时间相对应的物质存在形式,从国土和区域角度看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总体物质环境。
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的逻辑思维

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的€辑恩维□王万茂I问题揲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规划实施是规划之魂,无法落地的规划绝对不是 一个好规划。
这已是规划人士多年以来形成的普遍共 识。
大量规划实践证明,任何规划都是以其所需占地是 否得到满足,作为衡量规划实施的重要表征,如要养活 1个人需0.053公顷(0.8亩)耕地;取得我国1亿元 GDP需占用83公顷建设用地;增加1个城市人口需占 用100平方米建设用地、10平方米绿地;吸收1人1天排放C02需占2平方米绿地等。
至于如何理解“落 地”二字?中央文件中为什么在“实施”之前加上“落地”二字?这样表述有何深层次的含义?如何评估不同层级 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厘清这些问题对于当前国 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及其预期的实现至关重要。
国内外规划实践证明,任何规划实施不仅要解决技术 方法和手段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起一种思维方式 和信念。
―、从一则故事开始在具体分析之前,首先讲述一则我亲身经历的故 事。
故事发生在1963年,那年是我从苏联学成归国的第 3年。
受命于江苏省农垦厅关于江苏省国营农场土地规 划补课的任务,参与这项工作的还有当年分配来该厅工 作的高校各个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
为了发挥各个专业 的优势,在规划过程之初,我给大家发了一张农场规划 底图(即1 : 1_比例尺农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要求每人在这张图上进行各自专业的专项规划,具 体包括经济规划、农业、牧业、林业、园艺、渔业等规划、建筑规划、水利规划、公路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结果在将各项规划成果图叠置于统一的规划底图上时,发现普遍存在“争地”的现象,各类用地需求量加总超过 农场土地总面积,而无法综合成一张规划图。
最后由我 负责完成权衡取舍和综合平衡,具体办法是:以土地利 用现状图为底盘和底数,在规划目标的控制下,对各项 规划的用地需求量进行评估、权衡、取舍与协调,最终综 合生成了统一的农场规划图。
探讨如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王旭

探讨如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王旭发布时间:2021-09-25T08:12:06.265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作者:王旭[导读] 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体系基本上已经得到完善,但是国土规划部门的管理分工不够完善,每个区域规划的目的不同,土地的利用率也不同,这些都导致了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低。
为解决和避免国土空间资源浪费情况,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构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应内容进行阐述,分析现状,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希望对我国的国土规划有一定的作用。
江苏城乡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州 225000摘要: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体系基本上已经得到完善,但是国土规划部门的管理分工不够完善,每个区域规划的目的不同,土地的利用率也不同,这些都导致了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低。
为解决和避免国土空间资源浪费情况,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构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应内容进行阐述,分析现状,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希望对我国的国土规划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措施1整合原则1.1多规合一整合前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优势特点,形成“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发挥政府对自然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以“一张底图”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域全要素的“一张图”。
1.2绿色发展坚持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应对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协调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海、城市之间的关系,形成资源节约、绿色生态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1.3坚守底线坚持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保护制度,保障国土安全和粮食安全,确保生态、环境、资源安全,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注重城市存量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内涵体系、编制逻辑与实施路径

第37卷 第3期2023年3月Vol.37 No.3Mar.,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生态修复理念缘起于20世纪初,旨在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等手段修复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而导致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功能恢复至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状态[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湿地萎缩等生态退化和受损现象不时涌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受到破坏,一些地方陆续开展了包括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但多针对小范围、单一或特定生态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2013年以来,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论内涵的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逐渐由单一要素治理向多要素统筹保护与系统修复转变,更加强调地理单元完整性、生态功能综合性和跨区保护协调性,突出自然地理单元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特别是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组建自然资源部并且赋予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有望从体制上破解之前客观存在的“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的现象和难题。
基于履职尽责的考虑和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生态修复工作、引领生态修复资金投入的需要,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着手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该规划自此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一种规划类型,并因不同层级规划编制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目前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研究多聚焦于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法等[1-4],如戴忱等建立了“分要素问题分析—生态风险—生态修复区域与修复要素识别—修复对策”的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路线[4],邹长新等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等出发梳理了系统观理念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涵与理论基础[5],还有一些学者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中如何科学识别关键区域、如何合理划分生态修复区域等进行了探讨[6-11]。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LOGIC OF SPATIAL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W STATE SPACE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ZHANG Xianchun; TANG Chenghui; X U Shuncai; YUE Wenze【摘要】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
研究表明: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及其扮演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转型折射出国家空间选择性由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变;其次,在社会转型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区域崛起的制度回应,通过多样化策略的分层叠加,塑造 了动态与嵌套的国家空间形式;最后,作为柔性的尺度重组策略,城市群空间规划以灵活与低成本的方式引导资本在特定城市群地区实现了再领域化和权力尺度重组,提高了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实现了治理模式转型。
然而,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主要依赖高尺度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实 施效果不一致等现实矛盾,亟待强化国家空间策略的内部整合与国家空间项目的衔接。
【关键词】新国家空间;城市群;空间规划;尺度重组;中国ABSTRACT: In the restructuring o f state space, sp a tia l p la n n in g o f urban a g g lo m e r a tio n s has functioned as an important m eans to alleviate the fierce intercity com petition and enhance regional co m p etitiv en ess. B ased on the new state space theory, this paper exam ines the developm ent proces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 f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ns in C hina, and explores its spatial logic in com bination w ith the conceptual fram ework o f state spatial selectiv ity, includ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effects. This paper unfolds that firstly,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contents and the role o f spatial planning vary that state spatial selectivity has changed from thesca le o f city to that o f region. S eco n d ly, underthe m acro background o f social transform ation,the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 n s inChina is deem ed as a strategical deploym ent o f thestate in response to the rise o f city-reg io n s, andthrough layered superposition o f diverse strategies,a dynam ic and em bedded form o f state space isshaped. In the end, as a flexible rescaling strategy,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 gglom eration s bringsabout capital re-regionalization and power rescalingin sp ecific regions in a flexible and low-cost way,w h ich im proves the national spatial govern ancecapacity and realizes the transform ation o f localgovernance m ode. H ow ever, the spatial planningo f urban a g g lo m er a tio n s in C h in a has h e a v ilyrelied upon top-dow n prom otion from upper-levelgovernm ents, and there are structural tensions in its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th e internal in teg ra tio n in the im p lem en ta tio no f d ifferen t n a tion al sp atial str a teg ie s and theconnection o f national projects.KEYWORDS: n e w s t a t e s p a c e;u r b a nagglom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rescaling; China1970年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国家间竞争转向核心城市及其所属城市群间的综合角逐m.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角色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国家管制权力向城市群等区域尺度下放.重建新的国家竞争力12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逻辑及运作策略探讨

J IAN SHE YAN JIU技术应用194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逻辑 及运作策略探讨Guo tu kong jian gui hua ti xi jian gou de luo jiji yun zuo ce lüe tan tao杨忠翰国土空间是国家主权及主权权利管辖的地域空间,是一个国家国民生存的场所与环境,其内容包括陆地、领海、领空与内水、陆上水域等,而国土空间规划则是由国家出台的、指导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实现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开发、建设等各类活动的根本依据所在。
本文将对我国国土规划体系建构的逻辑以及运作策略进行探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我国构建了多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该类规划业已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及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与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老旧空间规划的弊病也随之浮现,朝令夕改、内容冲突或存在重叠、规划类型层出不穷等问题屡见不鲜,构建集土地利用使用规则、城乡规划等于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势在必行,而自建国至今,我国通过且不断修订《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及对主体功能区进行规划皆是我国向该目标“奋力前行”的明证。
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逻辑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我国这般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虽然需于空间规划方面进行分工,但仍需建立统一框架下的体系方能适应未来发展,否则便会出现“因分工而出现空间规划间存在矛盾”问题,除该类问题外,国土开发及保护亦远未达到预期值。
为解决该类问题,我国中央明确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将空间规划作为基础、将用途管制作为主要手段来对国土空间开发及保护制度进行构建,而空间体系的构建也应以空间优化与治理作为主要内容,在构建空间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分级管理、互相衔接以及全国统一。
以往我国在对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进行探索与尝试时,选择在空间规划体系的编制技术上向深层探究,虽然亦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实际成效距离探究前设定的预期值差距较大,难以实现预期内的目标,相反地,针对行政管理机构及体制的调整与优化反而会令成效颇为喜人,对该状况进行深究,不难发现以往我国空间资源不同的配置部门之间往往有失协调,部分部门甚至呈现自成体系状态,与其余部门格格不入,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部门与部门间的衔接自然也不尽自然,部门与部门间也多存在职能、内容方面的重叠或冲突,部门间的规划逻辑各不相同,最终致使空间规划体系成为了部门“话语权”的争夺,各部门间缺乏基本的交流,其外在表现也十分明显,不同的部门往往会各自编制自身的规划,而该规划差异也十分巨大,规划期限、规划范畴以及技术标准皆各不相同,最终造成了毫不协调的“窘境”。
空间规划体系与逻辑

横向到边:全域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1990年城市规划法 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总体现划,应当包括市或 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是充满中国特色的规划编 制模式 城镇体系规划填补了区域规划的空缺 城镇体系规划缺乏落实的保障
全域规划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认识:“城”与“市”
强化对专项规划的指 导约束作用
在市县及以下编制详 细规划
编制要求
体现战略性威 改进规划审批 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监督规划实施 推进“放管服”改
革
从多规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优势
问题
土规
事权偏向中央、省,自上而下传导机制明
晰;对土地资源采用”指标+边界”的传导 空间布局管控弱,
“市”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其所辖区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差别较大。 周一星教授早在1995年就提出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2006年在《城市研究的第 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一文中又提到:中国城市的基本概念极为混乱, 已经难 以为继。……中国现在的“市”不等于“城市”, 现在的“镇”不等于“城镇” ; 中国“市” 和“镇”的概念全是以城镇为核心, 以乡村空间为主体的城乡混合地域。……现在的城市总 体规划是不是既包括原来教科书上讲的“城市” “总体规划”, 即相当于现在中心城市 “实体地域”的规划, 又包括都市区规划, 即城市“功能地域”的规划, 还包括市域规划或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即城市“行政地域”的规划或实质土的“区域规划”?
18其他自然保留地 19陆地水域
20保护保留海域海岛
21渔业用海
22工矿用海
海洋利用
23交通运输用海
24游憩用海
全域规划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国土空间规划的三个基本属性解读

本期关注:专家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国土空间规划的三个基本属性解读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吴次芳新时代、新体系、新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与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国土空间规划的三个基本属性。
一、整体性现代意义上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当时西方国家普遍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工厂纷纷倒闭,城市人口大量失业和外流,单一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振兴的需要,于是人们纷纷开始寻找以区域为整体对象的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治国振兴之策。
整体性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本体,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的整体性。
国土空间规划绝不是简单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延伸,也不是简单的“多规合一”产物,而是“区域整体”的谋划,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类型。
整体是构成一个事物的相关局部的总和,但不能误解为独立的、自我的、先验的局部之和。
其中误解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现有的认知逻辑基本上是线性逻辑,如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等,比如认为先有局部再有整体。
但从全息方法论看,局部是整体的局部,脱离了整体就不是这个局部,整体和局部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彼此确认的同时性逻辑。
不能简单地把“整体”理解为“全部”,因为对“全部”的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割裂后的拼贴。
例如,把不同美女的五官和肢体拼贴在一起,并不能生成更有魅力的生命。
“机器运行”、“时钟运转”和“自然界运动”也都是同样的逻辑。
事实上,“多规合一”只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后者有其自身的“整体关系链”和特定的结构功能,不能将国土空间规划等同于“多规合一”。
任何以单一的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传统方法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都可能是用错误的方法办正确的事。
例如,可持续的健康流域应具有格局完整性、过程连续性和功能匹配性,上游的“供体”与下游的“受体”是一个系统整体。
如果这种整体性被割裂,系统的功能就会受损甚至崩溃。
关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逻辑关系思辨

关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逻辑关系思辨摘要: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
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
Abstract: The work of land space planning in the new perio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refor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nsure the rationa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our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基础逻辑关系;应然;实然Key words: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basic logical relationship; should be; reality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在如今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影响。
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对我国土地资源做出科学合理规划,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情况出现。
我国针对国土空间规划问题,也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在此期间,为促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展开,需要对基础逻辑关系思辩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所以,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逻辑关系思辨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1.工程案例“十三五”时期,鄱阳县为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总体规划,并制定相应目标,总体目标是:以“融入大南昌,建设新鄱阳”。
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关系及展望

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关系及展望摘要:交通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和区域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规划领域。
交通规划涉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交通系统,包括道路、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发展和改善。
国土空间规划则涉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空间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交通规划;基础逻辑关系;关系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对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交通规划可以改善交通流动性、减少拥堵,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
国土空间规划则是为了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协调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
交通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交通规划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因素,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交通系统的需求和影响,以确保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分配。
因此,深入研究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交通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与整合,可以为城市和区域规划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可持续城市和区域的发展。
1 交通规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交通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国土利用、城市发展和空间结构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1.1 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的关系交通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发展需要合理的交通规划来支撑,交通网络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可达性和互联性。
交通规划的不合理会导致交通拥堵、交通不便以及城市发展的不均衡。
因此,交通规划需要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合理布局交通网络,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交通基础设施对国土利用的影响交通规划对国土利用起着引导作用。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影响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可达性,对土地的开发潜力和价值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交通规划中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和交通枢纽,可以促进城市中心区域的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体系建构探讨——分区分类结构与应用逻辑

GJ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体系建构探讨——分区分类结构与应用逻辑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行为的载体,是稀缺和不可再生的资源。
根据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对用地进行分类和管控,是空间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用地分类成为了空间性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最基本工具——通过将城乡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并制定每一类型用地的使用规则,进而实施对国土空间资源的管控和对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
但是过去由于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城市与乡村、建设与非建设、陆地与海洋的用途分类和衔接存在诸多矛盾。
自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引下,围绕建立“多规合一”的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展了诸多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难以标本兼治,其背后是体制矛盾。
中央最后决定从体制改革入手来解决“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
2018年3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了GW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了自然资源部,并整合了原国土资源部、GJ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J海洋局等部门在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方面的职能。
2019年5月,《中G中Y、GW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了“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健全用途管制制度”的要求。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市级指南》),同年11月发布了《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以下简称《用地用海分类》)。
这两份指南都对空间用途分区分类作了相关规定,但都还没有形成标准,需要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而不断完善。
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建构契合新规划体制的用地分类标准体系,旨在明晰问题和提出对策思路,进而有助于提升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框架

制度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规划实施 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政策建议制定依据和目标导向
制定依据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 际需求的政策建议。
目标导向
以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为导向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的政策建议。
通过公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提高 公众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促 进社会共治。
05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与政策 建议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设计思路
组织保障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 实施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
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规划实施过程中的 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保障
生态保护要素
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 生态廊道等生态保护要素的规 划和建设。
文化保护要素
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特色 等文化保护要素的传承和保护
。
规划体系与其他规划关系
1 2
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 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单要素评价、综合评价、比较分析等。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运行机制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目标
实时监测资源环境状况,及时预警资源环境问 题,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内容
监测站点布局、监测指标确定、监测技术手段 、数据传输与处理、预警模型构建等。
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机制
定期监测、实时预警、问题诊断、措施制定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应用
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体系建构探讨——分区分类结构与应用逻辑

On the Land-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 ning: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Rationale 作者: 程遥[1];赵民[1]
作者机构: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页码: 51-5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用地分类;分区分类结构;应用逻辑
摘要: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背景下,首先回顾和分析我国用地分类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然后结合已经发布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和《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的有关要求,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空间用途分区分类标准体系建构思路;最后阐释空间用途分区分类标准体系的应用逻辑,涉及分区分类的定义方式、对应关系及传导机制等实务问题.文章指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用途分区主要用于空间规划意图的表达,而用地用海分类则更多运用于规模结构和用途管控等与规划管理相关联的环节,分区与分类的适度松绑使得规划分区有条件被赋予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去树型分类体系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匹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层级需求.。
浅析自然资源管理框架下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基本逻辑与设想

浅析自然资源管理框架下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基本逻辑与设想自然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合理整合对于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析自然资源管理框架下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基本逻辑与设想。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过去的自然资源管理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急需重构空间规划体系,将自然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基本逻辑是在自然资源管理框架下重构空间规划体系。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管理框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空间规划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重构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逻辑就是要将自然资源管理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空间规划中,实现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的统一。
基本设想是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建立差异化的空间规划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建立差异化的空间规划体系。
在西部地区,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在东部地区,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资源多样化利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通过差异化的空间规划体系,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本设想还包括强化空间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目前我国的空间规划往往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导致规划落实不力、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重构空间规划体系要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建立健全的空间规划管理制度,明确规划的实施主体和责任部门,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
基本设想还包括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商学院课题组
上海综合性全球城市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布局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复旦大学课题组
上海全球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大都市圈建设研究
东南大学课题组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
上海全球城市创新系统与创业生态环境研究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课题组
纵向到底:事权对应
哪些是直接指导建设(详细规划编制) 哪些是指导下级总体规划编制?
事权对应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上海“1+3”总体规划成果体系
对应市级政府事权:
大都市地区空间规划
对应区县政府和部门事权:
分区指引、 专项规划大纲
对应共同事权:
行动规划大纲
上海规划体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强调全域规划、刚性控制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空间格局,厘清山水林田湖草与城市的关系
落实规划实施和行动计划
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指标体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规划定位
国家空间发展的 指南
可持续发展的空 间蓝图
目标 定位 策略
战略引领:综合规划
总体规划应是综合规划
空间发展为对象,同时具有很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涵,已经走向了 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不应局限于土地使用规划 (landuse planning)。
北京的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 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 “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全域规划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工具:用地分区与分类
城乡差别化管理 尺度不同
纵向到底:事权对应
“五级三类”规划体系
国家、省、市县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各地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全国国土空间作 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国国土空间保护、 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侧重 战略性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全国国土空间规 划的落实,指导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侧重协调性 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是本级政府对 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细化落实,是 对本行政区域开发保护作出的具体安排, 侧重实施性
事权对应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空间规划体系是画素描,不是做拼图 规划师需要精准之外的表达技能 数字化时代的库与图 一致性的规则与判定 制图综合/多尺度规划图的协同
战略引领:综合规划
总体规划应是综合规划
国务院审批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要点,除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的深化 细化外,还包括: ①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规则; ②重大交通枢纽、重要线性工程网络、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地下空间、邻避设施 等设施布局,城镇政策性住房和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原则和标准; ③城镇开发边界内,城市结构性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均衡分布要求,各 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要求,通风廊道的格局和控制要求;城镇开发强度分区及 容积率、密度等控制指标,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 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等。
横向到边:全域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1990年城市规划法 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总体现划,应当包括市或 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是充满中国特色的规划编 制模式 城镇体系规划填补了区域规划的空缺 城镇体系规划缺乏落实的保障
全域规划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认识:“城”与“市”
强化对专项规划的指 导约束作用
在市县及以下编制详 细规划
编制要求
体现战略性 提高科学性 加强协调性 注重操作性
实施与监管
强化规划权威 改进规划审批 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监督规划实施 推进“放管服”改
革
从多规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优势
问题
土规
事权偏向中央、省,自上而下传导机制明
晰;对土地资源采用”指标+边界”的传导 空间布局管控弱,
县城管理力量薄弱,需要地级市 的指导 强化地级市有利于中心城市的打 造----重视地级市的层级
编号 分类
程序
一 市级主导 由市级政府主导,各区县设计深度与市辖区一致。 一步到位
二 市县同编 市县同步编制,相互协调对照,形成市县各自的成 一步到位 果,市级规划为各县级规划的拼合。
三 市县同编 市县同步编制,相互协调对照,形成市县各自的成 分层表达 果,将市辖区外各各县级规划的结构性要素纳入市 级规划。
从规划图示来看, 过于抽象和简化; 无明确的管理实施 手段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逻辑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战略引领 刚性管控
横向到边:全域规划
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
城市规划法—确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确定城镇体系规 划的内容、程序。形成独立类型 城乡规划法—城市到乡村,建设用地到非建设 用地,市到市域 县市域总体规划 落实城乡规划法,推进全域 规划管理,多规合一的冲突
各类开发保护建 设活动的基本依
据
时间要求
2020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 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
制
2025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 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 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
保护制度
2035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 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
格局
内容要求
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 间规划
明确各级国土空间总 体规划编制重点
上海全球城市人才资源开发与人才流动研究
复旦大学课题组
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课题组
上海全球城市文化发展与都会城市建设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课题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题组
上海全球城市社会架构、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研究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课题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课题组
上海全球城市社会发展趋势与战略目标研究
分类原则
一级分类(25类)
01耕地
02园地
农林用地
03林地
04牧草地
05其他农用地
06居住用地
07公共设施用地
08工业用地
09仓储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10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建设用地
11公用设施用地
12绿地与广场用地
13留白用地
14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 15特殊用地
16采矿盐田用地
17湿地
自然保护与保留
四 先市后县 市级规划主导,市辖区外各县市级规划作结构性控 分级编制 制,市辖区外各县级规划依据市级规划编制。
事权对应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地级市规划编制
制定地级市全域的空间发展战略 框定重大的、结构性的要素(如发展轴带、中心体系、交通廊道、生态 廊道、基础设施廊道等);明确管控、发展的政策空间 特定地区功能协调(跨县区) 跨县区资源协调:各类资源要素,如自然生态资源等
18其他自然保留地 19陆地水域
20保护保留海域海岛
21渔业用海
22工矿用海
海洋利用
23交通运输用海
24游憩用海
全域规划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工具:用地分区与分类
面向“域”的政策工具 政策导向 中观尺度 混合功能
城镇发 展区
生态 红线 区
自然 保留 区
农业农 村发展
区
海洋发 展区
永久基 本农田 集中区
空间规划体系与逻辑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体系 编制技术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职能统一至自然资源部
统筹国土空间管理
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 管,实现“多规合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强调战略引领、特色发展
落实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确定城市战略定位,突出战略引领空间规划
全域规划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工具:用地分区与分类
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版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 “三调”工作方案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1023-2010(附录A:土地规划用途分类) 《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
中心城分区规划
郊区县总体规划
中心城单元 中心城控详
特定区域单元
新城、新市镇总规
特定区域控详
新城、新市镇控 详
村庄规划
建设项目审批
事权对应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以县级规划为“底板”
“郡县治 ,天下安”--《史记》 原句为: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 无不治。
大部分的土地规划管理权均在县级政府
强镇扩权与镇级市设立
综合规划下的体系与编制技术
加强研究
“上海2035”专项研究计划
内容
承担单位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战略重点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城市发展内涵和理念优化调整与城市能级阶段性提升研究
同济大学课题组
上海全球城市网络节点枢纽功能、主要战略通道和平台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上海大学课题组
上海全球城市商务生态环境研究
纵向到底:事权对应
从不同类型的传 导到同类型传导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总规是“管”详规的规 划
全国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
省级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
市级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
县级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
镇级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总规是“管”详规的规 划 总规要“管”下级的总 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