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内在驱动力激励机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内在驱动力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对校企合作的内在驱动力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激发校企合作双方的内在驱动力对策和建议,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高职院校,建立行业技能培训中心,加大政策支持等,以期为校企合作完成从松散型到紧密型的形态转变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驱动力激励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机理分析
1.校企合作的基本形态。(1)松散型。松散型即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程度上表现为“小部分结合、大部分游离”,主要表现在企业基本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只有少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受到的训练程度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融合,关键岗位的核心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校和企业不能在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到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对企业的新技术不了解,参与企业技术革新的积极性不高,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学校不能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学历进修的平台;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监控、评价和保障。在这种形态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学生实习的效果差,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基本没有获益。(2)紧密型。校企合作双方基本实现组织形式、生产形式、教学形式三位一体的联合体组织活动。在合作程度上表现为“紧密结合,极少游离”,主要表现在学校与企业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学生的实习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深度融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名副其实地顶岗,能够对关键岗位的核心技能进行训练和强化;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深度融入企业参加项目开发、项目设计、项目生产的全过程,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学校能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学历进修的平台;校企合作具有有效的监控、评价和保障机制。在这种形态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同步于企业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学生实习的效果好,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能够得到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实现,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获益情况良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目标。
2.校企合作的内在机理。“机理”一词是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
作制约,从而使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双方有着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校企合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不仅包含教育界、工业界两大领域,还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校企合作双方性质不同,利益各异。校企合作机理系统如下图所示:
3.校企合作现状。当前,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缺乏长期实效性的机制,校企双方各自为政,校企合作的驱动力没有有机合成,或合作的力度不够,双方驱动力合成过程中依然存在种种障碍。主要障碍有:一是认识障碍,即依然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教育”。二是信息障碍,校企不能有效进行信息沟通。三是政策障碍,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依然不健全,难以操作。四是经费障碍,校企合作没有专项经费,在对兼职教师的工作津贴、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激励措施、学生顶岗实习和专业实训等带给企业额外成本等方面存在困难。五是人才供求障碍,人才供求方面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技能人才缺乏,低层次操作工人过剩。六是责任障碍,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未能达到其期望。校企双方必须紧密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消除这些障碍带来的阻力,力保校企合作健康运行。
二、校企合作驱动力因素分析
驱动力是指作用于接受主体并促使其向着特定方向或目标运动的一种动力,没有驱动力,事物就不能前行。驱动力基本特征如下:一是事物驱动力是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运行的,通过目标指引,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效率,如若没有目标指引,事物运行有可能起反作用。二是驱动力具有系统性,只有事物内外各组成要素紧密配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构成长期的具有高效率的工作机制。三是实效性,驱动力驱动事物实现目标,能有效克服各种障碍,高效率地实现运行目标。
学校寻求企业合作的动力因素包括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获取企业资金、设备、兼职教师等资源的需要;跟踪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岗位等变化动态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需要;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获得良好的实践环境的需要;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等。企业寻求学校合作的动力因素包括获得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优先取得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员工培训与进修的需要;享有校企合作带来的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的需要;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需要等。三、校企合作内在驱动力激励机制的建立
第一,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学校,有效解决驱动力合成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及阻力。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可以建立理事会的议事制度,让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提出建设性意见,确保运行机制更加有效,提升办学质量。
第二,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企业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技术更新需要,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同时,对即将进入企业的新员工,也可以进入共建的学校进行岗前培训,提升企业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双核驱动”的良性机制。
第三,建立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不同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一些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员工规模等方面无力单独承担校企合作,会造成校企合作资源的重复配置。在同一行业层面出发,建立技能培训中心,众多企业共同参与,与相关专业特色的学校进行合作,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跨企业的技能培训中心,有效共享各企业的资源,极具发展性,能迅速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推动行业快速向前发展。
第四,校企合作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通过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健全法规体系,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法规体系建设,利用税收杠杆是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目前,针对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税收政策是空白。高技能型人才的引进,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人才引进费用和培养费用计入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税收的抵扣,企业投入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肯定会得到极大提高,所以要积极发挥政府功能,有效保证校企合作体系的构建,建立起极具地方产业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
第五,校企合作双方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产业特色,寻求最佳的合作模式,增强校企合作模式驱动力。校企双方要按照合作协议要求,加强在师资、技术、实训场地等方面资源的共享,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提升管理调控能力,建立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提高校企合作的管理水平。推进校企合作成果的转化,建立校企合作成果效益的激励机制,使校企合作高速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完成从松散型到紧密型的形态转变,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界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光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6).